德國道德利他
⑴ 利己主義,和利他精神,哪個要好一點兒
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一對形式上相對立、實質上相
一致的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利己主義是把個人利
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理論,其基本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
以個人利益作為思想、行為的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把
追求個人利益和滿足私慾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
宿,把個人幸福看作一切行動的規范和道德基礎。利己主
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隨著私有制的發展有其不
同的表現形式,如集團利己主義、合理利己主義、絕對平
均利己主義等。在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時,利己主義者
鼓吹追求個人利益、個人幸福、個人自由和人權,在確立
現實人的權利和尊嚴、反對宗教禁慾主義和封建特權方
面曾起過進步作用。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作為資產階
級的道德原則,利己主義對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實際上
成了損人利己的理論工具。利他主義最早由法國學者孔
德提出,英國學者斯賓塞等人採用並予以發揮,它是以利
己為目的、以利他為手段的道德原則。在理論上,它把復
雜的社會關系簡單看作是孤立的個人與人個之間的關
系,認為人在本質上都有利己心,因而產生了利益上的根
本對立,為了消除對立,必須提倡利他,愛人如己,從而消
除個人利益的沖突,求得自我完善。利他主義的具體表現
形式主要有仁愛利他主義和利己利他主義。仁愛利他主
義認為,利他人的仁愛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其作為
道德的基礎和標准,要求人無私地去利他人和促進人類
的共同福利,它帶有明顯的宗教和超階級的色彩;利己利
他主義則認為,人在本性上是利己的,同時又有同情心,
有與其他社會成員結為一體的情感和為他人的社會本
能。這兩種形式的利他主義都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
矛盾,掩蓋道德的階級本質,實質上是對廣大勞動群眾的
欺騙,名為利他,實際利己,至多不過是為緩和資本主義
社會的矛盾表示一下私人的仁慈而已。它與利己主義道
德原則殊道同歸,而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所提倡
的互助友愛、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揚集體
主義精神等在本質上是根本不同的。
⑵ 什麼是道德義務什麼是分外善行
因為有一種內在的確信,一種道德信念,即任何對禁忌的違背都會導致版難以承受的巨大災難。」權
善行與幸福的互容不僅體現在道德是人類需要的一種,同時也體現在善行與幸福同時具有道德上善的價值。善行的價值自不用說,相比只是不違背道德的行為,善行的道德價值,正是來源於其對道德的更高層次遵循與實現以及因此帶來的對個人利益的主動割捨。
也就是說,善行之善,實際上來源於兩個層面:合德性與利他性。善行的合德性在於,它不僅僅是對道德底線規范的「符合",更是對道德「應然性」要求的遵循。從一個普遍的概念上來說,道德義務僅僅是人所不能觸犯的規則,正如康德的「絕對命令」一般,其內容都只是「不能做……」式的否定式命題,違背這一「金規則」的必然成為不道德的人。
而善行則是比道德義務更高一級的應然性要求,不踐行這一要求也並不使其成為不道德的人,然而對這一要求的踐行卻使得其在道德上具有更高的價值。利他性也是如此,一個不利他的人不一定是不道德的,但是利他則因其能夠「推己及人」而獲得更高的道德價值,利他比不利他在道德上具有更高的善的特徵。
⑶ 道德問題產生的過程和原因
有以下四個基本原因:
1 社會關系的形成。
2 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3 生產實踐產生了需要。
4 社會出現分工。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是社會物質社會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我們要敬畏「頭頂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
一個正常的人,在他傷害了別人時會感到悔恨,在他受到顯失公平的對待時就會感到憤怒。這就是所謂的內心的道德律,一種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感覺。
這種道德感來自何處?讓我們拋卻哲學家那套神秘深奧的說教,用生物學的簡潔語言來描述:------道德感就是生物用遺傳物質記錄的,用來規定對其種族延續有利的行為規范的心理機制。
本文中將用「道德天性」這個詞來代替具有哲學意味的「道德感」。
這種道德天性是為什麼會形成,怎樣形成?
讓我們從愛克羅斯德教授的「囚徒困境」游戲說起。
愛克羅斯德教授設計了這樣的游戲規則:
讓若乾的參賽者參與比賽,每個參賽者手中都持有「合作」和「背叛」兩種牌,比賽以單循環賽的形式進行:每一個參賽者都與其他參賽者比賽一場,每場60回合,比賽方式是每一回合參賽者從兩種牌中選一種打出來,
------如果兩個參賽者都出合作牌,則雙方都得3分;
------如果雙方都出背叛牌,則雙方都得1分;
------如果一方出合作牌,一方出背叛牌,則出合作牌的得0分,出背叛牌的得5分。
單循環賽的所有比賽場次都進行完畢後再統計各個參賽者的總得分。
第一屆比賽總共有15份參賽策略,冠軍為最簡單的、拉波波特教授的「針鋒相對」策略:
------第一回合出合作牌,以後每一回合重復對方上一回合的出牌,即對方上一回合出合作牌就出合作牌,對方上一回合出背叛牌就出背叛牌。
在所有參賽的15份策略中,有8份「好人」策略,即包含較多的合作和寬容,得分全部排前8名,7份狡詐策略得分排在後7位。
在第二屆比賽在公布了第一屆的結果並附上分析報告的基礎上進行,共以63份策略進行模擬,結果還是「針鋒相對」獲得冠軍。
可見,在包含了善良與寬恕,但又有一定防衛能力的策略是最好的。這個游戲從數學上證明,為什麼利他色彩濃厚的道德天性能夠在大自然里出現,並且使得到它的物種更具競爭力。
下面具體講述道德天性的進化。
道德的進化
在隨機的變異中,有些生物會產生諸如公平感、正義感等道德天性,有些則沒有。
具有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個體,更易於與其他個體合作,更易於避免兩敗俱傷的沖突,在進化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所以它得到了保留並在種群基因庫中擴大比率,漸漸地具有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個體在種群中佔有壓倒性優勢,使得整個種群都表現出這些道德天性。進而,具有這樣的道德天性的生物種群,在進化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不會被其他族群的競爭對手淘汰,從而形成了這樣的群體道德天性。
例如,一個生物群體如果具有團結起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群體機制,那麼在異族入侵就更能保護自己的生存的空間,從而成為優勢群體。【愛國心】雖然有教育的影響,但其心理基礎卻是道德天性,否則它不會那麼容易被激起。
一個生物群體要是具有正義感,產生清除敗類的機制,群體的利益就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成為優勢群體。
一個生物群體如果具有公平感,那麼他的成員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避免大量無謂的沖突,減少群體的內耗,因而相比其他群體更具競爭力。
⑷ 公德和利他主義有什麼關系
公德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品德,更傾向於自我心理的道德約束,一般在公共場合有人違反了道德底線,這時別人就會責問他,有沒有公德心。而利他主義是純粹的對別人好,像雷鋒式的,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公德是一個人的最低底線,而利他主義要有奉獻精神,比公德的層次要高,普通人也更不容易達到。
⑸ 利他主義者的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19世紀法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孔德首先把這個概念引進道德理論,並以它作為他的倫理學體系的基礎。以後又為英國的斯賓塞等所採用。孔德認為,人類既有利己的沖動,又有利他的沖動。所謂道德,就是使前者從屬於後者。又說,利他又必然以利己為基礎。利他主義,只局限於超階級的個人之間的關系,而迴避了道德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沒有也不可能規定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因此,利他主義實質上仍然是從利己主義出發的資產階級道德理論。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已經包含並遠遠超過了利他主義的道德內涵,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再使用利他主義的概念。
所謂利他主義,就是一個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以犧牲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適應性的表現。
利他主義,不管是在動物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這已被許多事實所證明。問題是,為什麼會產生利他主義?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對於一般動物而言,產生利他主義情結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於本能和遺傳,當然也不排除它們通過一些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而導致利他的可能性。從總體上看,動物沒有人類所具有的發達理性和計算能力;所以,動物中的利他主義更多體現為一種自然屬性,而非社會屬性。
但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情況並非如此。一方面,人類不可能脫離自然屬性,所以,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利他主義,並不排除來自本能和遺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類又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人類社會的利他主義,又帶有強烈的社會屬性。由於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所以,人類利他主義的本質屬性應在人的社會屬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屬性方面。
從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看,利益追求是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義的實質在於主體間的利益博弈,並且應是長期利益博弈的一種均衡。
⑹ 利他主義產生的原因
(1)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使個體心情愉悅,往往會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惡劣環境因素會減少利他。
(2)社會情境: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有負面的影響,在場人數越多,利他越少,獨自一個時個體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這是由於他人在場,導致去個性化,使個體責任意識喪失;或者導致責任擴散。如果情境中出現助人行為的榜樣,會產生示範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
(3)時間壓力:時間緊張時會難於利他。
(4)利他對象的特點:被幫助者與利他者態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讓人產生利他。
(6)德國道德利他擴展閱讀:
一、利他行為特徵
①以幫助他人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
③自願的。
④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如果某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利他行為。然而,人們利他行為的動機很少如此單純。通常的利他行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當一個慈善家大量捐款幫助窮人的時候,他可能也會期望在社會上獲得聲譽的回報。
如此說來,利他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為手段、以利己為目的,有些行為有微妙的利己動機,有些是純粹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即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二、社會環境對利他行為的影晌
1、旁觀者的數量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許多研究利他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旁觀者的淡漠是特定社會情境下的社會心理現象。我們不要以為緊急情況發生在許多人在場的情況下,就一定會有人出來相助。事實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場,越有可能沒人出來相助。
2、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當我們遇到一個件事時,要對這件事的性質進行解釋,即判斷它是否屬於緊急情境,我們要作出判斷之後才能採取行。
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傾向於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作出判斷,這種種對情境的判斷受他人反應影響的現象,就是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這裡面顯然包括榜樣的作用和社會影響。
⑺ 道德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
相互,但道德看不見,你指望別人和你一樣是不可能的。
目的是利己,但實際是給沒有道德的人用的。
⑻ 利他思維於道德經那句話意思一樣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