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智慧哪個更重要
㈠ 人的道德跟智慧哪個更重要
道德,最重有。沒道德,有智慧勝一時。有道德,有智慧勝一世。有道德,無智慧即使不成功也善終!
㈡ 知識和智慧哪個更重要~
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的是你我之間對知識和智慧的定義。我認為
知識:從外界吸收回來的信息,如書本,如聽別人說
智慧:就是悟性,從一些事情當中悟出一些道理。
或許說知識是材料,智慧是工具。
有知識沒智慧的人就是市面上的:書獃子
有智慧沒知識的人大把:如:領導。因為從技術上來說領導都不如員工的。但他懂得如何處理協調人的關系。這個是不用讀書能讀出來的。
但從這個問題去分析,我相信沒有人會覺得知識比智慧重要吧!如果說金錢和道德那個重要些我覺得還有爭論性
㈢ 智慧和道德那個更重要
智慧哦,智慧可以囊括一切,包括道德,甚至它的真相
㈣ 道德和智慧那個重要
「美德即智慧」是蘇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於智慧,無疑是一種偏頗的觀點版。但是,也不可權否認其中包含著一定的真理。在人類歷史上所形成的許多道德規范,向人們揭示了人與他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美好關系形成與發展之必然;也揭示了每個個體在群體、社會中得以生存、發展之必然。
隨著社會和道德的發展,道德越來越成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其范圍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通過「應然」揭示「必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道德的建設更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道德價值更具科學認知的價值,善與真達到高度的統一。可以說,個體每一種善的品質的形成,即是對人生真話之一種把握。
心理學的研究,又從個體發展的角度揭示了道德品質發展與認知能力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最多的是關於皮亞傑的形式操作與塞爾曼的社會觀點采擇的發展與個體道德品質之間的關系。正是基於這些研究,西方相當一部分的道德教育模式都是以促使認知發展為主要目標的。
㈤ 法律與道德在當今社會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賽
即使道德存在這樣一些嚴重的問題,從道德本身的作用來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說下面六點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對那些無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對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覺的生存,人的根本特點是追求。所以社會應當提供給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會不能只有強制而沒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沒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沒有理想。社會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覺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動社會;是一個富於自覺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法律強制的社會。法治是對人最起碼的要求,德治才能實現人的高層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種追求性的、自覺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強制的被動性的人生。人是一種發展與提升,而不是一種限制與壓抑;人應當追求最佳與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內。由此可見,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無益於人與社會的更大發展的。由於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繩索,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會,可能更能顯現法的作用,但是卻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可造成法的松馳。這因為,沒有道德做為基礎的法制,將會是問題叢生的法制。這因為,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可以互相制約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難佳,因為二者是相相輔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的層次。「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對「依法治國」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將更有利於「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加強。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缺少道德甚至違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為良法,雖然這樣的缺少道德內涵的法律可以被稱之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獲得依法治國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來說,道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沒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法治。這因為,道德先於法治,而且道德廣於法治,因此道德重於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如果忽視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政呢?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法呢?道德不倡,執政與執法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德高望重,權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養才能獲得正義感、義務感等道德情感,才能獲得道德動機的確立。因此,立法和執法人員提高了執法守法的覺悟和境界,才能夠自覺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方針。如果沒有道德做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執法又有誰能放心呢?所以,「無德者不可能執好政」、「無德者不可能執好當」,應當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共識。
其六,道德不只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自律,而必定會外化為社會行為,只有注重道德,社會更加地注重道德,執政與執法才會受到更多地社會道德輿論和道德崇尚的制約。道德輿論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第四種權力」),也具有外在的強制力。為什麼一些官員「不怕上告,就怕上報」呢,就是懾於輿論這一社會權力的道德壓力。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沒有不注重自己名聲的,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權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強制威力的。
僅從上羅列的幾點,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視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種嚴重的失誤。這因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㈥ 道德何智慧哪一個重要
重不重要首先是看對象是誰,個人還是國家,如果是個人,那這個人的價值觀是怎樣的,對一個一般老百姓來說當然智慧更重要。對一個國家來說這兩者並不矛盾,甚至是相符想成的。
㈦ 從三國演義看,智慧與道德哪個更重要
智慧與道德是一體的,真正有道德的人才會有智慧,看的長遠,沒有道德的人那叫小聰明,可能一時會占上風,最終必敗
㈧ 人的道德跟智慧哪個更重要
道德,如果沒有道德,那麼智慧只會讓人誤入歧途,道德是基礎~
㈨ 智慧&道德
辯證的說明了道德和智慧對於我們的重要性——道德顯然更值得我們追求。
㈩ 從三國演義看,智慧與道德哪個更重要
《三國演義》在人格構建上的價值取向,是恪守以「忠義」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規范。全書寫人論事,都鮮明地以此來區分善惡,評定高下,而不問其身處什麼集團,也不論其出身貴賤和性別,只要「義不負心,忠不顧死」,都一律加以贊美。特別是對諸葛亮的忠,關羽的義,作者更是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們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諸葛亮的一生,連他的敵人也佩服他「竭盡忠誠,至死方休」。如第四次伐魏時,形勢大好,後主卻聽信讒言,將他召回。此時,「如不從之,是欺主矣;若從之而退兵,祁山再難得也」,在「正好建功」與完善道德的兩難之中,他還是為了維護「忠」的人格而放棄了千載難逢的建功良機。關羽死守下沛,身陷絕境時,就決心為義而死。後來又是從大義出發,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為曹操的金錢美女所動心。當他一旦得知劉備的消息,便掛印封金,奪關斬將而去。他們的忠義觀念、道德品格顯然是屬於封建性質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小說通過趙雲投劉備、徐晃歸曹操、田豐為袁紹所忌等故事的描寫,反復強調「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思想,說明這種「忠」並不是忠於一姓之天下,也不是僅忠於「正統」的劉蜀,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靈活性。他們的「義」,又包含著「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精神。因此,《三國演義》中以「忠義」為核心的道德標准,又與滲透著民間理想的政治標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反映著當時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至於關羽為報昔日之恩,而在華容道上不顧一切地放走了曹操,也被小說的作者稱之為「義重如山」。關羽的「義」在本質上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回報和溫情,與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關羽這個形象在民間越來越被神化,反映了廣大民眾對他的崇敬,而不僅僅是由於歷代的統治階級不斷地予以尊崇、追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