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秩序內涵
⑴ 社會公德有哪些基本內涵
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最廣泛、最一般關系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盡管存在各種不同階級的劃分,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分工,但處於同一時代的同一社會環境里的全體社會成員,為了彼此的交往,為了維持社會的生活秩序,都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這個起碼的生活規則。
在本質上,社會公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與「私德」相對,這里的「公德」是指與國家、組織、集體、民族、社會等有關的道德;而「私德」則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⑵ 辯論題目,社會秩序主要是靠道德維持,正方不主要,反方主要
正方一: 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各位嘉賓,大家好!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總是離不開秩序。從小的方面說,出門有交通秩序,上班有工作秩序;從大的方面說,貿易來往有經濟秩序,參政議政有政治秩序。那麼,這些秩序如何維系呢?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說國家主要靠法律來調節人們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協調運行。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職,日月同輝、道德分善惡,辨美醜,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法律定規則劃界限,更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我們熱愛道德,崇尚道德。講道德可以改善民風、民情,影響社會風尚。但要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還是靠法律。可以說,道德與社會風尚息息相關,而法律與社會秩序唇齒相依。第二,法律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在維系社會秩序上能夠標本兼治。
人們自覺立法來約束自身行為,確定社會秩序的內容與規則,使生活有序化,規范化,條理化;而法律意識深入人心,人人自覺守法護法,更保證了社會秩序的井然有序。至於少數害群之馬,法律可以通過外在強制與懲戒,迅速修復局部受損的社會秩序,使社會航船乘風破浪、永往直前。第三,法律具有保護,預防,懲戒王大功能;三足鼎立,穩固地維系著社會秩序。法律是保護神,保護一切人的合法權利,如陽光、空氣、水源,無時無刻不在呵護我們。法律是預防針,可以防患於未然,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懸崖勒馬,雷池止步。法律是無情劍,刀光劍影下邪惡何處立足?鐵面無私中罪行怎能藏身?有道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癌細胞可能會威脅人的生命,一個社會的毒瘤可能會葬送國家的前程。托爾斯泰說得好「行善需要努力,懲惡更需要努力。」所以,懲惡揚善的法律才是社會秩序的根本保障。綜上所述,法律在維系社會秩序時,既可以未雨綢緞,也可以亡羊補牢,既可以懲治罪惡,又可以保護良善。所以說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謝謝各位
反方一:謝謝主席!評判,在座各位,大家好!首先我必須指出對方所犯的兩個錯誤。第一,國家秩序與社會秩序是完
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是現代社會主要標志之一、第二法律並不是自律和他律的統一。馬克思告訴我們,道德是人的自律,而法律是人的他律,請不要混淆。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道德」是人們行為規范價值評判的總和。「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是由國家強制性予以實施的社會規范。而「社會秩序」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社會活動相對穩定協調的狀態。第一,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依據。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和價值評判的總和,支配著人們最基本的觀念和立場——是與非、善與惡、公正與偏私、榮譽與恥辱,從而也支配了人類日常最基本的行為。任何社會要想處於穩定協調富於活力的狀態,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化與規范,否則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社會的災難。同時,道德又常常直面每個人的內心,訴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從而為社會秩序的維系提供最本質的動力和理性,使人們自覺服從。第二,道德是法律的內涵。從《漢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唐律疏
議》到方今各國的憲法,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無不與其,
各自的道德體系密切相關,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正
義與公平,正是道德所確立的人類社會水恆主題。我方
並不否認在社會秩序的維系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果一
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無法左右法律的制定與執行,那又如
何產生代表正義的法律?又怎能保證法律的公正?如果
一個社會的法律系統不能配合道德的提高與深化,就算
它具備各種經典的條文,也終將被廢棄。德國希特勒也
曾主張法律的庄嚴與神聖,但沒有起碼的人性與道德,導
致30年代德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社會秩序。第
三,道德是社會秩序主要的制約力。從西方倫理學的
「德性論」與「幸福論」,到當代倫理學的「感性主義」,
無不強調個人自律與社會制約雙重道德手段。而中央電
視台的「東方的空」弘揚美善、鞭笞邪惡,播出以後推
動問題的迅速解決
正方二:謝謝主席!大家好!首先指出對方辯友犯的兩個錯誤。第
一,對方辯友說法律的核心是道德,可是我們知道,法律
和道德都來源於人類的理性。康德就曾經說過:法律和道
德都是建立在理性命令基礎之上的。對方辯友不要搞混
淆了。第二,對方辯友一再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如果道
德教化真的是這樣神通廣大的話,那我們看—下吧,東郭
先生對狼也循循善誘,仁盡義至,可是結果呢,他還不是
差點讓狼給吃了嗎?下面我將從社會秩序與法律、道德的
關系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
第一,社會秩序的維系需要權威性的行為規則。法律
是由國家制定頒發的文件,具有至高無尚的權威性。法律
不是嚇唬鳥用的稻草人,它用「和平的暴力」保護人們安
居樂業,真正做到「布大信於天下」。有了法律,社會生
活才能有序化、條理化。而道德是憑借輿論批評、良心譴
責來約束越軌者。但道德無法保護道德,沒有了法律,善
良的人們在邪惡的屠刀下只能是沉默的羔羊啊!第二,社
會秩序的維系需要明確具體的言行准則,而不是含蓄抽
象的精神約定。法律通過具體的規則和程序劃定個人、群
體競爭的跑道,使每個人都有恰當的位置,都有能拼搏奪
冠的機會。一法在手,道路清晰,目標在前。而道德不為
行為圈點劃線,但它能勉勵人自信自強。因此以法為主,
輔之以德,將無堅不摧。第三,社會秩序的維系需要協調
一致的步伐。正是法律把人們行為納入同向一律的軌道
正所謂:「一民之軌莫如法。」法律的統一性還表現在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之分、思想家盧
梭說得好:「法律必須具有普遍性,並在其命令范圍內對
全體人適用。因為它的基礎是理性。」而道德卻存在理解
上的差異性,會影響人們行為的協調一致。「一千個觀眾
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觀
念,大下必定是非不明;天下事非不明,社會秩序從何談
起呢?綜上所述,我方認為法律直接維系社會秩序,而道
德勸人向善,間接的有助於社會趨向和調與完滿。謝謝大
家!
反方二:謝謝主席!評判,在座各位,大家好!對方辯友一上來
就引用康德的話,可是別忘了康德還說過:在人類存在
的社會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國有道,雖加刑,無刑
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
看問題要著本質。不能光看錶面呀!對方說維系社會秩
序靠法律。請問法律又是靠什麼來維系社會秩序的?那
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公
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證守法的自覺。首先,守法是什
么?是法律,還是道德?我們因為怕被處罰而守法,還
是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美德而守法?難道對方辯友認為大
多數人去守法不做壞事是因為害怕被判刑嗎?要是那樣
的話,那可真是危險人物噗!照對方的觀點,在一個秩
序的社會,那極少數的危險人物是這個社會主要的,
而我們大多數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這難
道是你們的邏輯嗎?事實表明,守法觀念越強,社會越
強調這種守法觀念,我們的社會中危險人物就越不敢冒
險,社會秩序就越穩定。再從執法的層次看,執法的公
正靠什麼?靠執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個人品行符合社
會道德的標准。無論是亂世用重典,還是盛世之大赦,重
典不是亂典,大赦不是亂赦。重典與大赦無不歸因於執
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會更穩定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
個人品行與社會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
依據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們說過,守法本身就是
一種公德,否則立了法又沒有人遵守,最後只好法不責
眾了。執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無德謂之
奸,勇而無德謂之暴」啊!現代社會,法律的作用比原
來大了許多,我方從不否認這一點。但是,這本身就是
道德的需求,它隨時受到道德的約束。總之,道德不僅
貫穿了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始終,而且是整個法律系統
真正有效運作的保證。對方辯友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
那麼我們應該說是道德保證了法律的維系功能。謝謝各
位!
正方三:謝謝主席!大家好!對方一再說法律就是無形的他律。可
是我們知道,今天世界青年在結百年之好時都不會忘了
先去登記,請間這不是自律又是什麼呢?所以說,法律是
自律和他律的統一。對方二辯又說,法律要靠道德來維系
社會秩序。我們都想為國家來招財進寶,可是如果沒有稅
法,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要交給誰?交多少?如何交呢?所
以,對方帶友說的守法美德,其實就是法律的意識深入人
心啊!今天對方辯友給我們說例子,可是說來說去卻找到
了古代社會,這是不是意味著已經承認了在現代社會部
分,對方已經同意我方的觀點呢?好,那麼我們就看在剩
下的那一部分,社會秩序是主要靠法律還是靠道德(來維
系)。第一,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正是法制不斷完善
的進程。從《左傳》記載的「刑鼎」到羅馬《十二銅表
法》,從《人權宣言》到《拿破崙法典》,從英國300
年來的法制傳統,到香港一浪高過一浪的「廉政風暴」,請
對方辯友告訴我們,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時代,社會秩序
的維系主要靠道德?貞觀一年唐朝只處死29人,這是法
律約束的結果;新加坡一年中7萬公務員只發現7例犯
罪,這是法律完善的成績。所以說 法正則行順,行順則
國泰,國泰則民安,民安才有社會的秩序。第二,法律是
傘,為我們這風擋雨。《教育法》讓孩子有讀書識字的權
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讓顧客成為真正的上帝,《婚姻
法》「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法律意識「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第三,法律是劍,伸張正義斬妖孽。該賞
不賞是對善的嘲弄和褻瀆,該罰不罰更是對惡的姑息和
慫恿。維系社會秩序當然要選擇信得過,靠得住,強有力
的手段。日本政壇金丸信銀檔入獄,義大利十蘭廉潔運動
如火如荼,法律之劍笑傲於江猢,無往而不勝。道德可以
揭示病痛,而無法繼續療救;道德可以明辨善惡,而無法
制裁惡行。人類社會正在法與非法、罪與非罪、義與不義
的較量中認識到,只有以法為主,輔之以德,才能抑惡揚
善,激濁揚清,使文明的演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謝謝
各位
反方三:謝謝主席!評判,對方辯友。首先必須提出對方同學的
一個錯誤。東郭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狼是不可教化
的」,可沒說「人是不可教化的」啊!(掌聲)按對方同
學的理論,社會秩序包括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法律
呢,就要去維護每個角落的秩序。要是這樣的話,我們
什麼都要去立法了,那麼今天是不是也要立一個「尊敬
主席法」,「尊敬評委法」,否則對方同學站起來時就不會
說「謝謝尊敬的主席」了。(掌聲)法律既然是有這樣強
大的力量,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第二部《婚姻法》頒布以
後,離婚率卻逐步的上升呢?好了,讓我們再從事實和
理論的兩方面來繼續看看我方的觀點吧。第一,古今中
外社會秩序的有效維系都是側重於道德而非法律。從中
國的德政到當前兩個文明的提倡,從古希臘的賢人政治
到當代西方宗教精神,無不體現出道德的主導作用。兩
千多年前,孔夫子先生雖身處亂世,卻心憂天下,發展
出了一套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倫理
體系,為歷代歷朝所效法,至今,依然是我們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 為什麼古今中外在主要靠道德維
系社會秩序這方面不謀而台呢?這是因為,在任何的社
會,道德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范圍比法律遠要廣泛得多,它
深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第二,秩序社會的維系主要
靠道德教化。古今中外,一個秩序社會無不將道德教化
作為維系社會穩定的首要方法,因為道德教化具有強大
的社會誘導作用,它能在社會後代身上形成社會所倡導
的思想品行。中國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香港的德、智、
體全面多方教育,不正是不同社會在基礎教育中重視道
德教化的最好例證嗎?4位優秀的南京大學同學,該不會
忘記「三好學生」的評定標準是什麼吧!而80年代末,
西方中小學廢除體罰、由品性教學取而代之的運動再一
次說明:不同國家都意識到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只能是
人們發自內心的約束。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動盪和誘
因,社會秩序才能得以維系。因此,在維系社會秩序上
法律只是一個副作用,而道德才是起主導作用的。謝謝
大家!
⑶ 思想道德服務的理念和內涵是什麼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發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個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⑷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4)道德秩序內涵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⑸ 你認為當代社會道德秩序最必不可少的是什麼為什麼如何加強改進不少500字
主要依靠強制維持的表面秩序是無法長久的,因為強制不僅使公民失去了基本人權,對權力本身也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使它失去了最必不可少的道德力量,而道德力量始終是政治權力賴以存在的主要支撐,在我們國家它還是政治權力合法性的來源 當人們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價值都是可以量化, 認識到不能用金錢買到的東西恰恰是最重要或者可以說是最必不可少的東西時, 『以市場為根基的秩序』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他還認為馬克思把克服經濟理性與實現勞動解放聯系在一起的思路 這些都是深藏在民眾心中但又時時刻刻左右人們的行為,這些在任何社會都是民主最廣泛的、最深刻的基礎和最必不可少的內容。西方著名學者悉尼·胡克曾說:「民主的理想對現代心靈來說本來就是覺得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有普遍的號召力的 這就象建築,無論是原始部落的茅棚草屋,還是現代的摩天大廈,最基本的原則都是實用,最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柱、牆、...在此我想著重談一下經濟合同的問題。在當代社會化條件下,客觀上要求政府通過參與投資和交易等...
⑹ 簡述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新的時代內涵
公民道德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
愛國——首要的道德要求.
守法——必備的道德品質
明禮——做人的起點
誠信——道德建設的根本
團結——高尚的道德品格
友善——人際交往的道德規范
勤儉——傳統的美德
自強——永無止境的道德追求
敬業——職業行為中的表現
奉獻——崇高的道德境界
愛國就是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
守法就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明禮就是講文明、懂禮貌、重禮儀、知廉恥,尊老愛幼,保護環境,遵守秩序。
誠信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言行一致,講信用、守承諾、公平競爭。
團結就是顧全大局、同心協力、同事和睦。
友善就是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諒互讓,扶危濟貧,見義勇為,助人為樂。
勤儉就是艱苦創業,勞動致富,勤儉節約,移風易俗,建設美好家園。
自強就是志存高遠、刻苦學習、提高素質、崇尚先進、不怕困難、積極向上。
敬業就是干一行愛一行,鑽研業務,增強技能,忠於職守,盡心盡力,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奉獻就是不計較個人得失,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公民義務,為社會為人民多做好事。
八榮八恥
「榮」是積極進取的奮斗目標
「恥」則是防微杜漸的警鍾
躉……http://tieba..com/f?kz=133705784
⑺ 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內涵是什麼
我認為公共秩序的善良風俗,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人與人之間是和平共處,是尊重和禮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僅善待自己的家人,也善待別人的家人。
⑻ 簡述社會秩序的內涵
社會秩序 表示社會有序狀態或動態平衡的社會學范疇。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治」,就表示社會的有序狀態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與鞏固,「亂」則表示社會秩序的破壞和社會的無序狀態。16世紀英國哲學家T·霍布斯用社會契約論來解釋社會秩序的起源:獨立的個人為擺脫「人自為戰」的混亂狀態,相互締結契約,形成社會秩序。社會秩序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一定的社會結構的相對穩定,也即所有社會成員都被納入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系,每一個人都被置於一種確定的社會地位,各成員及各種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都被社會明確規定。(2)各種社會規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維護。(3)把無序和沖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沖突和無序的現象,但把它們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也是一種社會秩序。根據社會秩序在社會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分為進步的社會秩序和退步的社會秩序、新的社會秩序和舊的社會秩序。根據社會秩序的社會性質,可以分為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和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在同一個社會內部,社會秩序還可以分為經濟秩序、政治秩序、勞動秩序、倫理道德、社會日常生活秩序等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社會秩序是通過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被全體成員自願地維護的。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秩序則主要是憑借國家權力,通過強制的手段得以維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