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說清凈

道德經說清凈

發布時間: 2022-01-27 17:58:17

『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里說: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我都已經背了下來,為什麼還有那恐怖的

如果是心理問題還是要找心理醫生,道家的方法沒有真傳或者悟道很難發生作用。

經文發生作用得先理解內容。持咒,持是持而不散的意思,「行動坐卧,不離這個」,古大德比喻成若朗月當空。並不是說單單背下來就行了。而且不建議沒有師傅的的人持咒,觀想及其類似事,不見真空,真性,真清靜,以執心修道有可能出問題。

『貳』 求道家《清靜經》與《道德經》的解說。

都是死的書,毒品。書寫自然,但是你會偏頗,讀了沒讀!但傷害自己和別人有用。

『叄』 太上老君常說清凈經

說白了就是 我今天把這部天人所習經文 抄錄成書 流傳於世間 你是上等智慧根器的人學習體悟之後 可以上天做天官 就是說當神仙

『肆』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靜無為

《道德經》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40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0.
談到
道之動,道之用..
說: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40.中的反:是39
中的「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反有翻
之意
40
中的弱:是39的
「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40
中的
反,弱
是歸本之意,而歸本就是天道中的效法自然,
因為自然對應於

「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這個規則

老子在《道德經》里談了不少
自然的規則,由自然的規則
來歸本。
《論語.學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這句與老子《道德經》39.40
的「
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這個規則」歸本而效法自然對上,孔子的話
與老子的《道德經》也對應上了

『伍』 今日讀了道德經,聖人言 不爭不居功自傲 清凈無為 不露鋒芒 處以平淡心。說說你們的理解吧

翻遍道德經,都沒有這些話! 你在那玩自我改編那啊!那個聖人說的?理解成這樣還聖人言呢啊?下回說我認為!

『陸』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清凈為天下正。什麼意思

這句出自老子《道德經》,一句是「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另一句是「躁生寒,靜生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一句意思是:當他看到落葉歸根、萬物歸根,老子就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萬物回到根源,「歸根」老子說這個叫做「靜」。這個「靜」含有很多的深意,一方面就像落葉從樹梢掉落在地上,落葉歸根,很安靜地躺在大地上。一方面這是一種安靜祥和,包括人忙碌一生,當他很疲憊的時候,躺在大地上。本來一直打拚、沖刺、奮斗,沖到很辛苦、好累啊!然後躺在大地上休息。這時候你會呈現很祥和、很寧靜。
當我們能夠來到跟天地父母、跟大地合一的時候,這個不是說光只是死亡那一刻,是平常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來到跟天地合一,我們放下那些忙碌,我們很輕松、很放鬆地躺在草地上,躺在森林中的那個樹葉上。你就會很知足、寧靜,說不出的喜悅、祥和就會呈現出來,「歸根曰靜」。
如果講到更深的一個階段的結束,包括說一個人一期生命的結束。當他命終時,一樣回到這個「道」上面來、回到法界、回到山河大地也是一樣,非常地寧靜。佛教把這一種階段稱為大般涅槃。但是佛教所講的那個涅槃還有更深的含義,不是說死亡靜靜地躺在那裡叫做涅槃,涅槃就是涅槃寂靜,就是老子所講的「歸根曰靜」。
第二句大意是:浮躁可以產生寒涼,寧靜可以生成溫熱,所以清靜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這正是老子所主張的不擾民的清凈無為的治國之策。
供參考。

『柒』 《道德經》道出人性慾望:內心清凈滿足,才能生活自在,你覺得呢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澤光書院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捌』 《清凈經》原文以及解讀

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就是我們說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師爺。這篇文章基於《道德經》的基礎之上,用裡面的思維方式,給我們講解了人處於混亂狀態下,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頭腦清醒。這裡面主要講解了「清」和「靜」,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字,要想真正修煉出來,所要花費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單從字面上來解釋一下,「清」三點水加一個青,「青」的含義代表顏色,本意是象徵著年輕的事物,充滿朝氣,充滿生氣,活力。水是生命的原動力,三點水加青,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通過這樣的聯想,對這個字有一些想像。「靜」,同樣是兩個字組成的,一個「青」一個「爭」,充滿的活力還要去爭奪,正正就要負了,所以「靜」的意思是讓我們心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虛一下,不要那麼急躁,保持一個和諧的狀態,這樣既清又靜,自己的狀態就調整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從事一些事情。

我們再看看正文都講了哪些事情,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開頭講解了所有的運動本質都是「道」在運轉,這個「道」是什麼呢,不清楚,因為不知道叫做什麼,所以把她叫作「道」。她無形,這里解讀這些語句需要知道老子的思想中,說到「無」的時候就要想到「有」。說大道無形,因為不知道,所以沒有形態,但萬物確實在這樣的規則下生存發展起來的,所以,說是無形卻也有形,肉眼看到是無,內心觀到是有。道無情,是《道德經》里一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無情便是不仁,解釋的意思是,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是在道的運作下生存的,老天爺不會偏袒任何事物,因此說是無情不仁,運行日月,日月就代表著天地間的萬物。大道無名,這是宇宙中永恆存在的規律,並且名可名,非常名。名稱只是一個代號,所表達的是那樣一個意思,萬物因此而生長存養。接下來又說了道的幾種特性,把這些特性訴說出來讓讀者去理解。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段話主要說明的是一切煩惱都是人過多的慾望所造成的,尤其是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物慾橫流的時代,浮躁的情形下,會出現浮躁的煩惱,這就是自己慾望過多的表現。清楚地知道自己實實在在需要的是什麼就努力踏實地去行動,這樣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里有很關鍵的一個概念,執著。可以為自己定個目標方向,但不應該在頭腦里想像出那是什麼樣的畫面,而把一切的行為往這上面去靠攏,如過生活中太牽強就會反噬自己,反而越來越糊塗。

『玖』 道德經有多少章說到清凈

道德經裡面說來到清凈自的章節是非常多的,基本上都是在教你怎麼樣情景,有些他沒有直接說情景,但是他也是在告訴你怎麼樣才能夠清凈,所以基本上整篇道德經都是在教你這些清凈的辦法。道德經上面說清靜為天下正。這是直接說清靜的好處,那麼他就會從各個方面來教你怎麼樣清靜,不管是哪一個章節,比如說他說不爭。不爭也是在教你怎麼樣清靜。通過不與別人爭,不與自己爭。來達到清靜的墓地,還有就是吾有三寶,其中說不敢為天下先,其實說的也是不爭的道理。最近讀道德經,發現很多裡面都是在教你怎麼樣清靜的,比如和光同塵的也是一樣,就是要混俗也是一種清靜的方法。所以道德經基本上都是在講怎麼清靜的。尤其是德經講的更多,道經的話,剛開始是講道是什麼東西。然後講到德,講到怎麼樣修德行,修德行,其實就是清靜。所以道德經,只要你看到的每一個文字,你都可以把它理解成清靜,這樣去理解就會比較容易。

『拾』 清靜的好處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給出了答案:常清靜。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第四十五章,看看其中隱藏的宇宙規律吧!

規律一: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就是得道;得道的人,看起來好像不足。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老子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完美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有缺點。但越是有大成就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缺點,這就是「大成若缺」。
這些人會不斷努力、不斷充電,其前進的動力是無窮無盡的。因為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就會很好地避開自己的短板,這就是「其用不弊」。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大意是,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高明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就要出問題、出毛病了。
形容一個人到達鼎盛,叫「如日中天」,其實這不是好事!因為如日中天的下一步,一定是日中則昃,馬上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大成若缺,才能其用不弊。
如果有兩個管理模式:一種是「大成若缺」,另一種是「大缺若成」,您選哪一個?
衡量管理制度,不在於其是否有殘缺?而在於其中是否有糾錯機制——沒有糾錯機制的制度才是最大、最致命的殘缺!
管理制度好不好?要看人們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能否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自己內在的能動性。

熱點內容
成都共享單車法規 發布:2025-02-08 16:34:16 瀏覽:102
新婚姻法沒有證據能離婚嗎 發布:2025-02-08 15:54:51 瀏覽:46
刑法分論案例 發布:2025-02-08 15:36:42 瀏覽:562
江都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8 15:09:01 瀏覽:689
申請勞動法律援助要錢的嗎 發布:2025-02-08 14:57:08 瀏覽:817
婚前合同如何寫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4:48:29 瀏覽:162
崑山市司法 發布:2025-02-08 14:48:28 瀏覽:396
王萬熊律師 發布:2025-02-08 14:47:46 瀏覽:419
刑法國有公司 發布:2025-02-08 14:47:44 瀏覽:54
lol皮城執法官怎麼加點 發布:2025-02-08 14:24:21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