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青年

道德經青年

發布時間: 2022-01-27 18:20:54

道德經主要內容是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回《道德經》就被奉為答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② 道德經,論語,易經,,,,青年國學班!

打廣告還是找組織?

③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

④ 《道德經》里的很多內容已經不適合現代人類,不適合青少年,求具體觀點

競爭力實力,沒有實力要靠運氣,你這是在賭運氣,看有沒有幫你。
我雖然只看過一點,但是我知道,順其自然與不順自然仍然是自然,人始終沒有擺脫生死,天地對人仍然是芻狗一般。明白了嗎?如果不明白你會知道,這個世界人永遠在一個范疇內生存。擺脫傳統范疇借鑒能接受的傳統,拒絕不適合的傳統。與時俱進,病樹前頭萬木春。

⑤ 16歲的青少年適不適合讀道德經我們老師叫我們不要深究,不要把心思放那裡,但是我真的很喜歡道德經這

表示不到16歲就開始讀道德經了。老師只是認為你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影響學習,學習搞好了,老師才不會管你業余時間研究什麼呢!

⑥ 年輕人適合讀道德經嗎

《道德經》實際上是一本哲學類書籍,書上記載了作者老子對天地和宇宙的思考,並且告知了眾人應該以何種態度度過自己的一生。《道德經》這本書很好地印證了大象無形這個成語,越是深刻的智慧,就越簡單。因此,盡管《道德經》闡述的是世間的大智慧,卻只用了短短的八千字。


全世界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是被翻譯最多的一本書,愛因斯坦的手裡便有一本德語版的《道德經》。然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對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卻了解甚少,實在是慚愧。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談一談,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讀《道德經》?我認為,《道德經》雖然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古籍,也可以作為人生的必讀書目,但是人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應該讀《道德經》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年輕人的閱歷不夠,讀不懂《道德經》。讀書的真正意義在於幫助一個人從書中獲得成長,但是只有書籍對一個人來說合適的時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吃肉類可以幫助孩子長得更快,但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卻不適合吃這些東西,因為這些食物對他不適用。到最後不僅達不到長身體的目的,還會讓孩子有生命危險。

同理,《道德經》是老子畢生對天地思考的結晶,一個沒有豐富生活閱歷的人是很難體會到《道德經》中的意境的。年輕人和《道德經》,正如初生的嬰兒和肉類食物,如果兩者不匹配,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我見過很多年輕人嘗試閱讀《道德經》,但是往往都是翻了兩頁就放棄了,原因就是看不懂。並不是《道德經》本身晦澀難懂,而是年輕人因為缺乏閱歷,缺乏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然就無法讀懂《道德經》。


第二個原因是年輕人所處的年齡段不適合。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無為。無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以一種「不佔有」的心態去生活。用《道德經》中的話來講就是: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如果你告訴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有功利心,他一定會覺得你不正常。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拼了命的奮斗,讓自己的年輕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綻放。看淡一切是中老年人才應該有的心態,年輕人就是要有一定的功利心,才能從追逐功利的過程中感悟到智慧,才能通過吃虧發現自己的問題,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改進的方向。


無為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特殊的品質,而是一個人在經歷過世事滄桑之後得到的結果。如果沒有經歷過年輕時的沖動、憤怒和挫敗,是無法達到《道德經》中無為的境界的。

⑦ 老子幼年期間讀什麽書到青年時期是做什麽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造人。老子走著滿腹學問,,至於活了多少歲誰也說不清。在周文王時被請到朝中,委以專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武王繼位後,老子負責記錄朝廷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武王可伏幾而坐外,朝臣們只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到處講學,頌揚周德。到昭王時老子辭官去昆侖山隱德修行。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多字,這就是老子留給後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⑧ 道德經對人生的影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認為是港片《倩女幽魂》里抓鬼擒妖的經典台詞。很久以後才知道是先秦道家經典著作《道德經》開篇之語。
《道德經》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

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

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

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

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

誘惑呢? 我們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
那《道德經》究竟是講什麼呢?我認為道=軌道=規律;德=認識;經=經天緯地=為=實踐。
《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

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

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被漢初統治者推崇為治國方針。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

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

越凶,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

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

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

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

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見解,以他虛懷若谷的氣魄,向世人闡述了怎樣為人處事,怎

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修養身心,怎樣求知,怎樣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大道。《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

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

⑨ 道德經笫75條

第75章 代斲傷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若人民不畏懼死亡,則以死來恐嚇他們又有何用?若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對於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通常應當由行刑者來殺他們,代替行刑者去殺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名家註解河上公: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人君不寬刑罰,教民去情慾,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當除己之所殘克,教民去利慾也。

王弼:詭異亂群謂之奇也。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朱元璋:王者陳綱紀,各有所司,司之以道,民有可罪者,乃有司責之,官守法以治之,然如是猶有過誤者,故違者君有所不赦。

經典解讀老子在這一章中,主要講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認為,當時的執政者施行苛政和酷刑,壓制人民,濫殺無辜,有朝一日人民不堪忍受,就不會再畏懼死亡。

正所謂「司殺者殺」,在老子看來,人的自然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但殘暴無道的執政者卻把人民推向死亡線上,這從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則。因此,老子對於當時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現象,提出了嚴正的批評與抗議。

此外,老子還提到,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對於為非作歹者,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有人便就此斷章取義地認為:「老子經常講退守、柔順、不敢為天下先,這是他的手法。他對待起來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氣,是敢於動刀殺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來嚇唬人沒有用,所以才說出一句真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過去有些人為了掩蓋老子敵視人民的凶惡形象,故意說老子是不主張殺人的。」

其實,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經被殘暴的執政者壓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還用死來恐嚇他們?如果不對人民使用嚴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就會畏懼死亡。在那種情形下,對於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來殺掉,還有誰再敢做壞事呢?

老子的主張是,把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情況考慮周全,並採取寬容的政策;如果不按天道自然辦事,草菅人命,就會遺禍無窮。盡管本章中有好幾個「殺」字,但仔細體會老子的原意,他絕不是要用殘酷的手段隨意殺人,這一點是應當搞清楚的。

--------------------------- 智慧典例 ----------------------------------------


擺正位置,別越俎代庖

老子說: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意思是:通常應當由行刑者來殺他們,代替行刑者去殺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由此可聯想到兩個成語:一是「越俎代庖」。「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俎而代之矣。」即廚師就算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他下廚做菜。比喻超出自己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二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孔子的話,是說一個人應該做自己該做的,不要思考自己不該思考的。曾子說的「思不出其位」,也是同樣的意思。

張玲是個很活躍的女孩,點子多,做事有股沖勁。剛到公司的時候,她的表現讓領導頗為滿意。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張玲更加自信,覺得工作形勢一片大好。

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門開會,但到了會議室才發現,別的部門還沒有開完會,於是大家就在門外等候。張玲卻一個人跑了進去,並且對這個部門的工作發表了一通自己的見解,告訴大家應該如何、該怎樣。她哪裡知道,這番指手畫腳的評論,讓這個部門的同事十分反感。

這樣的事一次又一次發生。對於任何人的工作,她都會發表一通評論,自認為別人都沒有她想得多、想得好。直到有一次,一個需要領導簽字的合同,她竟然自作主張簽了。當領導問起時,張玲說:「我覺得沒什麼問題,所以就簽了。」結果可想而知,她很快就被解僱了。

張玲是位思維活躍的員工,可惜她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她不僅到處評論他人的工作,最後竟然還越俎代庖替領導做主,犯了職場大忌。其實,如果她能腳踏實地,多把自己活躍的思維用在本職工作上,多提有價值的建議,完全能夠成為領導的得力助手。

在企業里,有些人從不主動去做事,總希望別人包攬一切,自己坐在那裡拿拿工資、拿拿獎金就行了。而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則是一些「有為青年」總喜歡越俎代庖,事事都要插上一手。這種工作熱情應該鼓勵,但超過了度,好事就會變成壞事。

黃威大學一畢業,就進了一家高科技公司,收入還算不錯。由於專業對口,他在公司如魚得水,很快成了技術人員中的佼佼者,頗受經理重視。

經理為人不錯,常向下屬徵求意見,而且向來很看重年輕人。於是,黃威就將自己對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看法,直截了當地向經理提出。一開始經理還很高興,直誇黃威將公司的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

黃威也便飄飄然地開始狂妄起來。他隔三岔五地向經理指出管理上的不當之處,甚至還不經意地流露出對經理的輕視。時間一長,經理厭煩了,最後胡亂找了個「欲加之罪」的理由,就將黃威辭退了。

一開始,同事們還都覺得很奇怪,經理平時不是這樣的啊!但他們後來一討論,終於得出了一致的結論:經理僱傭黃威是因為看重他的技術,而不是每天讓他在企業管理方面說三道四的。相信再大度的領導,都很難接受下屬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自己的管理行為。

多動腦子,積極提出建議,當然是好的。事實上,每個開明的領導都會喜歡這樣的下屬。但是領導需要的是在了解情況後,認真思考而得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胡亂聒噪。

有些年輕員工,在得到了肯定後就有些「飄飄然」,心浮氣躁,忘乎所以,對什麼事都喜歡表一下態,並熱衷於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但是,如果你對這個職能部門的工作方式和內容都不懂,你的意見又有何價值,你的話又怎能服眾呢?指手畫腳,只會惹人反感罷了!

熱點內容
成都共享單車法規 發布:2025-02-08 16:34:16 瀏覽:102
新婚姻法沒有證據能離婚嗎 發布:2025-02-08 15:54:51 瀏覽:46
刑法分論案例 發布:2025-02-08 15:36:42 瀏覽:562
江都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8 15:09:01 瀏覽:689
申請勞動法律援助要錢的嗎 發布:2025-02-08 14:57:08 瀏覽:817
婚前合同如何寫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4:48:29 瀏覽:162
崑山市司法 發布:2025-02-08 14:48:28 瀏覽:396
王萬熊律師 發布:2025-02-08 14:47:46 瀏覽:419
刑法國有公司 發布:2025-02-08 14:47:44 瀏覽:54
lol皮城執法官怎麼加點 發布:2025-02-08 14:24:21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