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應用
㈠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這個其實跟很多的思維問題一樣,你就要構建一個完整的思維。如果你遇到一件法律問題,你就會想:什麼事情?有什麼內容?涉及了哪些法律問題,需要哪些資料?牽扯了哪些人,有沒我熟人、領導?如果我來解決,該以什麼為突破點?如果我能解決了,我該怎麼處理這些牽涉人員的關系?......
提高的話,就需要長期的練習,可以看哈同行是怎麼做的。以電視上的一個事件作為練習題。......
㈡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
一、要做「學法、懂法、守法」的表率
「提高領
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推動發展、
化解矛盾、
維護穩定的能
力」
。這就要求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社會管理
難題,
提高社會管理創新水平,
而前提就是我們黨員幹部要做好學法、
懂法、
守
法、
用法的表率。
這樣既是做好工作,
提高領導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
也是帶
領廣大人民群眾學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
更能有效提高各級領導幹部依
法決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從而提高社會管理工作水平。
二、要切實加強依法行政
完善的法律體系,
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
黨對我國法律體系建設一貫高
度重視。十年來
,
我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2010
年底,以憲法為統帥,
由法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為
我國法治建設樹起了新的豐碑。
我們要用法治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
就
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打造服務大平
台,
以最大限度地用法律來保證民生政策的落實和持續。
做到有法必依,
執法必
嚴,違法必究。
三、要真抓實干
「空談誤國,
實干興邦。
」
這就要求我們要避免說空話,
說大
話,否則就會像趙括一樣,只能是紙上談兵,最終兵敗而亡,誤己誤國。我們抓
社會管理創新,
就是要做到說實話、
做實事。
在法律的框架下,
在法治的軌道上,
在創新社會管理上真抓實干,
努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
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
多的親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最廣泛
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
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積極投
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㈢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方法 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
1、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
2、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
3、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
4、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
1、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
2、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
3、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
4、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㈣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
㈤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人,生來,都是動物啊。
所以,沒有法律,人類任何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是不存在的。
國法好庄嚴國法尊嚴
㈥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容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㈦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設法治政府
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改革發展穩定新形勢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認回識法治是改革發展穩定答的強大動力,把法治作為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要堅持依法科學決策,進一步完善政府決策規則。各級各部門要建立重大社會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並及時糾正決策執行中的偏差;要加強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運用,嚴格規范行政行為,強化程序意識,充分保障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建立和完善迴避、公開、聽證、調查等行政程序制度,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著力解決亂作為、不作為問題;要切實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積極推進行政問責制和績效管理監察,嚴肅追究違法、失職、瀆職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