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紀實
Ⅰ 法律與道德碰撞的案例有哪些
法律與道德碰撞的案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83路車。人來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鑒定後構成8級傷殘,醫葯費花了不少。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
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一、是否相撞;
二、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 當天,老太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然而這件轟動一時的案子居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悄無聲息的和解了。
200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兩會新聞中心就「司法公正」問題接受中外記者的集體采訪時透露,南京彭宇案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達成了和解協議,並且申請撤回上訴,最後案件以和解撤訴結案,且雙方當事人對案件處理結果都表示滿意。
我們暫且不管該案為何會達成和解,而從法律和道德的角度來分析此案。
此案中,我們必須確定老太太是自己摔倒的還是被彭宇撞倒的。這是本案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本案定案的前提。是必須證實的,而不能靠推測。
如果是老太太自己摔倒的,那麼不僅不能對其進行懲罰,當事人及其家屬還應該向他道歉致謝,社會也應該支持和鼓勵,並加以弘揚,而老太太及其家屬這種恩將仇報的行為則應該受到譴責,以維護道德和法律的尊嚴;反之,如果是其將老太太撞倒,則其應該負擔全部的醫療費用及相應的康復療養費用。而法院更不能光憑推測來定案,從這個角度來講,法院的判決可謂荒唐之極,是一種相當不負責任的做法。是對社會道德的踐踏。
但是法律有它的准則,它是無情的,也不會考慮什麼道德因素。此案中,由於沒有弄清楚老太太是否是被撞到,因此無論法院做出什麼樣的判決,都是有悖於道德的。
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該案之所以在網路和新聞媒體上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國民的法律意識提升的表現,更重要的原因卻是人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類似情況。此事件發生之後,我多次聽到有家長如此教育孩子,「以後碰到有人倒在地上一定不能一個人去扶,最好叫別人去,或者跟別人一起,如果附近實在沒人的話就最好別管。」由此可見這個案件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可能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危言聳聽,可是有這么一個先例在眼前誰能不提防。畢竟人人都需要必要的自我保護,誰都不希望做好事還要承擔所謂的法律責任。如果是這樣那我寧願不做好人也罷。但是根據法院做出的判決,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將被無情的踐踏。
不可否認,當前社會的道德水準並不能令人滿意。但是,即使不是人人都以助人為樂,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不會出手幫助別人,不過也不至於違背基本道德去做傷天害理的事,違法犯罪的畢竟是少數,通過撒謊的手段去傷害別人的人也不多。所以我傾向於認為老太太及其家屬即原告誤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法官在判決書說理當中闡明的社會情理,並以此為由作出不利於被告的結論,在道德導向上確有不妥之傾向。如果這樣來認識情理,那麼我們還需要發揚雷鋒精神嗎?就算不是雷鋒,難道我們當今社會已經不能相信存在這樣做好事人了?我認為,我們生活當中並不缺乏這樣的好人好事,至少我們應該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大多數人也許不會像雷鋒那樣天天做好事,但偶爾做回好事應該不是不可能的。而該案的判決卻幾乎把做好事的可能性忽略,事實上就是對當前社會的道德水準評價過低所致,而且客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公民做好事的積極性。
因此,在執法機關處理類似的法律與道德有一定抵觸的案件時,應當慎重抉擇,既要維護司法的公正性,也要兼顧道德的尊嚴。而且立法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也要充分考慮道德的影響,千萬不要讓法律吧道德的腰給撞折了。
Ⅱ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Ⅲ 法律與道德案例分析
王老師是某市教育局普教室的教研員,利用職務之便取得了小學綜合實踐版活動教材的編寫權權。他組織了一批老師編寫了一本《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材》,並通過教育局發文在全市范圍內推行他的教材,從中獲利。
請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相關知識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
答:(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不得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製度。教科書的審定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未經審定的教科書,不得出版、選用。材料中的王老師身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直接參與了教科書的編寫,並在沒有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期教材,並從中獲利,這是不對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還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編寫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職責許可權責令限期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因此,應對教育局直接領導人和張老師依法給予處分,並沒收非法所得收入。
Ⅳ 道德與法律實踐的活動紀實2000字論文,沒有寫過想求個指導
你的道德與法律實踐的活動紀實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Ⅳ 法律與道德的作文素材
1、ATM機引發的牢獄之災——法律與道德的較量
2006年4月,由於 銀行櫃員機(ATM取款機)出故障,打工仔許霆分171次取款17.5萬元,被法院一審以盜竊金融機構罪判處無期徒刑,事件引發爭議。案件被發回重審,然而在第二次審判中,許霆一句「本意是想把錢取出來,保護好還給銀行」的出格話令公眾大倒胃口。
有網友稱,許霆事件是既得利益集團與弱勢群體的一次利益PK,也有專家認為該案「量刑過重」。
2、南京小伙做好事成被告——良心是什麼
南京男子彭宇因攙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9月,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賠償45876元。判決書稱「從常理分析,彭宇與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
然而,對這起法院用邏輯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認定和判決的案件,網上輿論一片嘩然,網友幾乎一邊倒相信並支持彭宇,不停地有人站出來說自己好心幫忙被反咬一口的故事。此案唯一目擊證人陳先生在判決後情緒激動:「以後還有誰敢做好事?」。所有這些綜合在一起,大部分人認定彭宇是好心沒好報,簡直就是現代版農夫與蛇的故事,甚至有網友號召給彭宇捐款。
Ⅵ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及案例
法與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離開了法與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就不能正確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法與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歸根結底是受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相對立,而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一致,起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說來,凡是為法律所反對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為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也是為統治階級道德所倡導的行為。
有些關系只宜由道德來調整,不宜由法來調整(如愛情關系、友誼關系)。有些問題必須由法來規定,而不屬於道德評價的范圍(如國家機關的職權劃分,訴訟程序上關於計算期限等規定)。更多的社會關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調整,但具體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6)法律與道德紀實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