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問題的內涵
㈠ 職業道德的內涵特點以及重要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職業道德的內涵特點:職業道德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
狹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在一定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一定職業特徵的、調整一定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
職業道德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1、 調節職業交往中從業人員內部以及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間的關系。
2、 有助於維護和提高本行業的信譽。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的信譽,也就是它們的形象、信用和聲譽,是指企業及其產品與服務在社會公眾中的信任程度。
3、促進本行業的發展。行業、企業的發展有賴於高的經濟效益,而高的經濟效益源於高的員工素質
4、 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職業道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主要內容。
(1)道德問題的內涵擴展閱讀:
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1、忠於職守,樂於奉獻。尊職敬業,是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一種崇高精神,是做到求真務實、優質服務、勤奮奉獻的前提和基礎。
2、實事求是,一票否決。實事求是,不光是思想路線和認識路線的問題,也是一個道德問題,而且是統計職業道德的核心。
3、依法行事,嚴守秘密。堅持依法行事和以德行事「兩手抓」。
㈡ 思想道德的基本內涵
來來來,往這看~~
人類的思想道德內涵無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是自我存在和行為的價值意義,即所謂存在和行為的道德方式,這一方面關乎人之心性善惡和行為善惡;其二是人之社會存在和社會行為的道德方式,這一方面關乎人際倫理和社會倫理。人類道德的這兩個方面並不是相互獨立的,相反,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無論是自我存在和行為的善惡,也無論是其社會存在和行為的倫理,都承諾著一種價值意義,因而也都要求作出特定的價值規范與價值評價——存在的、行為的和關系的。價值承諾構成了人類道德問題的基本內涵,對人類道德問題的任何解釋,都必須依據某種道德價值標准或道德「構架」10。因此,確立一種合理有效的道德價值標准或道德「構架」成為人類道德問題的理念前提。
但是,現代規范倫理學把倫理學變成了一種純外在性的社會規范問題的探究,而對於人類內在心性理想已經越來越缺乏必要的理論耐心。這樣一來,一種道德價值學就不能被確立,人類道德就只停留在社會倫理層面。由於缺乏足夠的文化解釋性資源,亦由於它自身固有的外在化特徵,使它無法洞察和切入現代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和終極關懷問題。當然,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社會生活有著空前復雜和廣泛的制度化、組織化和普遍化特徵,就此而言,現代規范倫理的外在規范化要求確有其客觀必然的性質。但是,外在規范化要求使倫理規范成為一種社會契約,其間的道德意味已經寥寥無幾。況且,這一外化趨勢和現代社會的多元化特徵也帶來了另一方面的問題:這就是現代人精神的內在復雜化與其人格認同的困惑;人際關系的隔膜與自我心理的緊張;多元價值觀與共同價值理解;生活物質化商品化與生活理想信念的相對貧困化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一切都是現代規范倫理所難以承諾的問題。
全球倫理在世俗社會的推行必須避免現代規范倫理的操作方法,避免淪為失去道德意味的枯燥的形式化規范。從現代規范倫理的缺陷可以看出,全球倫理在世俗社會中既要保全其道德性,又要得以有效地推行,這取決於對道德的價值意義訴求以及一種道德信念的支援。這里就涉及到世俗社會中倫理規范的價值意義與信念的資源問題。
人類始終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對某種完善或完美的理想的追求,始終保持著一種不可舍棄的生活信念。這是人類無法擺脫也無法理喻的宿命式的形而上訴求。如馬克斯.舍勒(M. Scheler)所認為的,形而上學-宗教性是人的本質規定之一。人類始終都在試圖承諾一種生活的價值意義及終極解釋。宗教信仰者自不必說,無神論者、懷疑論者和不可知論者也並非一無所信,他們「只不過是這樣一種形而上學的一個極限情形——虛無之形而上學也。這也就是說,人本質上必然地是形而上學家——假如他不信上帝之實在性。」11 這樣,就為在世俗社會中推行的全球倫理隱伏了一種價值意義提供及信念支援的可能。這一可能導致宗教與世俗社會的某種程度上的聯姻,即宗教為世俗社會的倫理提供價值意義及信念資源,使世俗社會中的全球倫理成為一種信念倫理。宗教與世俗社會的聯姻的可能性還來自宗教在現代的世俗化的自我改善,它放棄了過高的社會意識形態權威的訴求,恢復並加強了自身的社會文化功能,其價值關切或意義關切回應著世俗社會中全球倫理的呼喚。聯姻的結果將使全球倫理成為信念倫理,將使世俗社會中的全球倫理得到價值確認和信念支援。個體成為道德主體,行為體現著人格的魅力,展示為個體的一種存在方式,既保證了全球倫理在道德實踐上的有效性,又使這種道德實踐閃耀著道德的光芒。
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多元背景下的社會,各個傳統的倫理要求以及每個人的個人追求是相當歧異的。我們並不滿足於在一些最基本的層面達成共識,況且,即使是想在這一最基本的層面達成共識,也總有相左的聲音出現,認為這是在講諸如「生活總要吃飯」之類的多餘的話。12 先不論這樣的類比是否恰當,就我們在這種多餘的話的層面,目前也還未得到嚴格的遵守。當然,除去這基本的共識,我們對與自己異質的傳統,對他人的追求是一無所知的。我們不能根據自己、不能從自身出發來推知異己的追求。在這個層面,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3 適用的范疇,也不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14 適用的范疇,它們都只適用於基礎層面。那麼,促進了解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對話。除去最基本的共同之處,我們對異己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對話來推知對方,並取得進一步的共識,使在廣度上建立的全球倫理向深度發展,這是全球倫理的發展要求。但是,在傳統的統一建制宗教喪失了社會法權,宗教成為個體性的宗教,從而出現價值和人生意義的多神狀況的背景下,全球倫理向深度發展的前景並不容樂觀,取得深度共識的過程肯定是極其漫長的,而且還有可能出現某種反復。
㈢ 試論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核心確立的依據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原則的內涵。
1、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人際關系的客觀要求,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要求。為人民服務體現著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一。
2、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十五大報告又指出:要「深入持久地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這就是說,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
(3)道德問題的內涵擴展閱讀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
第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
第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
第三,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㈣ 道德觀有哪些基本內涵
道德觀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現象的系統性觀點,是人們在特定社會生活內條件中,依據特定社會容立場和價值觀,對社會道德現象觀察、認識的結果,其核心是善惡觀,主要內容涉及正義、義務、良心、榮譽、人格、幸福等觀念。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利益集團都會有不同的道德觀。
道德觀是我們每個公務員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所有追求是利益,面對利益,道德觀決定了我們每個公務員應該干什麼和不應該干什麼。
道德觀是在道德認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對道德的一般觀點。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德與道德觀分別是道德活動主體的認識對象與認識結果。道德現象是道德觀形成的客觀事實,道德觀是對客觀道德現象的主觀反映。
既然道德觀是對道德現象的主觀認識或反映,那麼,就必然引發出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不同的認識主體,由於不同的原因,或者是出於不同利益集團對於既有利益損益的不同態度,或者是出於認識能力的缺憾及認識的偏頗,對同一道德現象往往會產生不同的道德認識與不同的道德觀;由於人們對社會同一道德現象所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道德觀。
㈤ 道德的內涵是什麼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范是多種多樣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這些規范作為准繩;可是要判斷已知的道德規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為標准,應當尋找道德以外的淮繩,即道德的目的性。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認為這是一個公理,是經驗事實。他說:「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說,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對於快樂的可欲性,密爾說:「不是極樂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暫,快樂多而有變化,並且主動的快樂比被動的斷然佔多數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間有一些片刻的極樂。」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爾反駁責難者道,如果說快樂論是豬的主義,不是功利論者把人降格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攻擊者把人與豬等同起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快樂之外.好象就沒有別的快樂可享受似的。
密爾認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於乃是追求快樂的工具。而公道與否的外在標准則是功利。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別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留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為必需,還在於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制訂契約。社會生活關系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系。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證。
那麼,既然人人追求快樂,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又從何而來呢?這要靠理性的利害權衡,靠人類以往的全部經驗。——這是密爾的所謂「聯想原理」。「人類由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並一切道德上規律都是依據於這種經驗的。」通過以經驗為依據的理性權衡,我們就能知道獲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這個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說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人侵害公物,因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總之,目的論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理性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由此產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那就錯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從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內,我們見到功用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本性的某種願望有著真實的聯系.密爾認為這一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會感情。這是產生利他主義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會產生出公共利益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形成使「他們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成同一了;至少他們暫時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一切對社會的聯系的加強,並社會的一切健康的發展,使人人覺得在實際上顧到他人福利於自己更為有利。這種加強與發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與別人的福利化為一體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變越對別人利益加以實際上的重視。他後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然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共同利益,繼而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統一。
因此,密爾主張要盡可能地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合諧一致。他說,要使人們將最大幸福主義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訓令:第一,法律與社會組織應該使個個人的幸福或利益,盡量與全體利益調合。第二,教育與輿論對於人的品格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在達兩方面應該利用這種影響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與全體的幸福緊密聯結。尤其是,為關顧全體幸福而應有的那種種積極的與消極的行為,應該與他自己的幸福相聯系。」
那麼,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該如何實施呢?密爾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條途徑: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與樂同道德之間的倫理聯想,從而使遵循道德成為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一種社會感情即在個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義由邊沁創立,密爾發揚廣大,成為體系。盡管今天功利主義作為學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極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約翰.密爾的這本著作中,功利主義倫理觀發揮的淋漓盡致,其銳利的論戰筆調和完備的理論體系,更令人倍加嘆服
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反映社會道德現象的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道德概念的掌握在道德認識形成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重視青少年一代道德概念的教育。
在我國青年和少年兒童心目中,對道德和不道德的理解,就其反映的內容說,是非常近似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風尚和學校教育的一致影響下形成了我國學生道德的共同傾向。對297名小學生和中學生所做的關於什麼是遭德和不道德的行動的間卷調查表明,我國青少年兒童對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動的理解,盡管低年級兒童所陳述的具體行動情節不及高年級學生所陳述的詳細,前者所涉及的范圍也不及後者所涉及的廣泛,但他們所陳述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行動的內容卻具有很大的共同性。青少年兒童心目中的道德行動,93%是屬於「助人」「為公」和「誠實」三類;不道德行動的70%是屬於「損人」「損公」和「不誠實」三類。他們所涉及的絕大多數是屬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道德問題。
道德概念的掌握是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逐步完成的。關於兒童是非、好壞概念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是非、好壞概念,最初必然是具體的和特殊的。兒童對是非、好壞的意義的認識同他家長的禁止與許可有關。「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揚、贊許和許可的事情,而「壞」就是那些帶來懲罰、斥責或不再受鍾愛的事情。大約到了九歲,一般兒童就按照他自己直接的個人關系去想像是非。比如打翻飯菜、打人罵人、從家裡逃出去等就是這一年齡兒童能夠自己列舉出的壞事或不道德行動。這些顯然是父母和教師的經常禁止的結果。大約九歲以後,道德概念就變得更概括些。他們自己能舉出偷竊和打架這類過失,而不限於那些打人、罵人、拿別的兒童的玩具等具體事情。直到青年後期,他們才會認識諸如虛偽和自私等更概括更抽象的事情。
有人就中小學生對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對勇敢、負責和友誼等抽象道德概念的一些認識特點。研究者指出,從兒童對道德概念所下的定義來看,發展的一般趨向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大多隻能指出概念內涵的特殊的、具體的方面,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學生已能從概念內涵的多方面因素中加以概括,指出概念的本質方面。從兒童對故事情節中主人公的道德品質的判斷上看,小學低年級兒童是從行動的後果、行動的外部現象上去理解道德概念的,少年和青年就逐漸傾向於從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和內部動機等內心世界方面去理解道德概念。
學生的道德認識常常有許多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例如有些學生把尊敬老師錯看成是「逢迎」「拍馬」;把向老師反映某同學的錯誤行動說成是「出賣朋友」,把對這種錯誤行動保持沉默說成是維護朋友間的「忠誠」;把破壞紀律當作「英雄行為」;等等。產生這些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有的可能是由於教育工作上的缺點,但也有的可能是由於未能正確掌握道德概念或沒有把道德知識變成個人行動指南的緣故。教師要針對產生某種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的原因設法予以糾正。
道德概念是從具體的道德情境里的一些共同因素中抽象出來的。在具有明確而一貫的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在言行大體一致的環境中,兒童的道德概念,一般說來,就比較容易形成。反之,兒童倘若生活在另一種情境中,比如說,母親說對而父親說錯,今天說好而明天說壞,家庭和學校支持完全相反的道德准則,或者一個人說的和他做的相矛盾,那麼,在這樣的情境中要使兒童產生明確的道德概念,無疑是比較困難的。
學生要完成道德概念的這種抽象,並使自己所掌握的道德概念能成為行動的指南,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經驗、道德知識和道德行動的實踐。此外,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智慧也是必要的。這樣,他們才會具有從各種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道德原則,以及把抽象的道德原則遷移到其他的具體道德情境中去的能力。
㈥ 有公民道德感內涵詮釋
(一)一因一果,還是多因一果
沉寂多時的「復旦投毒案」近日開庭審理,庭審後,有關林森浩作案動機的說法有好幾種,但沒有一種被公眾廣泛接受。警方的「瑣事說」被林森浩所否認,而林森浩自述的「愚人節整人說」則無法被公眾所接受。而林森浩的同學認為林與被害人黃洋之間沒有大的矛盾,沒有什麼事情嚴重到要投毒取命。
這里是否存在著一個思維誤區,即以為事情的起因和結果之間,只能是一對一的關系。有時,單一的起因就可以導致一個結果;但更多的時候,恐怕要許多原因共同起作用,才能導致一個結果。有沒有這樣的可能,相關人員提到的各種因素,都對案件的發生起這樣和那樣的作用?綜合各種報道來看,人們在各種蛛絲馬跡中尋找投毒動機時,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當事人的道德感。
(二)道德感醒來晚了
這里用「道德感」而不用「道德」這個詞,是想強調,只有當道德植入人的內心,從一個外在於內心的社會標准轉化為一個人的自覺意識,道德才會對人的行為發揮警告、制約或鼓勵作用。
林森浩性格有內向且自卑的一面,因此他所經歷的某些人生挫折,包括追求「班花」而遭拒絕,不像性格開朗者那樣容易化解或忽略失敗感,相反,失敗、受挫的經歷容易在他內心積淀成為一種壓力,一種怨恨,一種負能量;負能量積累多了就需要釋放。當他和黃洋共居一室,黃洋就成為釋放負能量的對象。兩個不投緣的人,容易因為買水等瑣事而心存芥蒂;內心的對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轉化為行為。黃洋對別的同學開玩笑說愚人節時他要整人,林森浩「心裡想著那我也來整你一下吧。」說的人開玩笑,聽的人惡向膽邊生,可見林森浩被他的陰暗心理所控制了。從起意整人(黃洋)到實施投毒的整個過程中,林森浩的道德感至少是沉睡著的,沒有出來阻止林的行為。
林森浩在庭審最後陳述中說:「我在看守所幾個月,一直嘗試在找自己犯罪的根源,我的行為導致我的同學黃洋死亡,給他的家庭帶來了巨大打擊,我也對不起父母近30年的養育之恩,願意接受法院所判的任何處罰。」看來他已經准備接受某種結果。他的道德感被黃洋的死亡驚醒,但為時已晚。
了解林森浩的同學說他有多面人格。網上有一張漫畫,稱其為「白衣天使」和「投毒惡魔」。其實,紅塵中沒有純而又純的天使,現實中的人性從來都是善惡並存,很多人都具有多重或雙重人格,單一人格的人大概不多;區別是內心有沒有足夠的道德力量在提醒、制約你逾越底線,阻止你走上萬劫不復的不歸路。
(三)道德感從哪裡來
林森浩是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學業十分優異。被毒死的黃洋,也是碩士研究生,也是公認的優秀學子。有人因此質疑復旦的教育。該校宣傳部副部長方明說:「我們也很痛心。我們不能說復旦的教育就是盡善盡美,中國的教育也並不是盡善盡美。」
雖然這是一個正確而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的回應,但這個時候作為官方發言人,方明不這么說又能怎麼說?不妨聽聽另一位復旦人怎麼說。
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地理學者葛劍雄日前在談到教育問題時說:中國的教育問題,還是教育的中國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的教育問題」是發生在中國的,單純是教育方面的問題;但「教育的中國問題」,就不單純是教育的問題,而是在中國有關教育的各種問題。為葛教授的觀點提供了最新注腳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因招生問題被調查;據悉涉案金額達數億元。在高校高度行政化的體制下,權力不透明與校外環境沒有區別。與此類似的高校科研經費的分配,不完全取決於科研項目本身的需要和相關人員的科研能力,是看申請人的權力背景。這樣一個環境,課堂上的道德教育還會有多少作用?
同樣,一個社會想要有道德感,想要讓社會成員普遍具有道德感,社會管理者首先要講道德,管理制度和行為本身就應該遵循道德准則,否則,道德教育只能淪為道德說教,淪為偽道德。道德說教不可能貼近人心,貼近人性,因此無法內化為人的道德感。當人群中某一個人在某個時刻需要道德感起作用而道德感缺席時,悲劇就發生了。悲劇的多寡、程度,與道德感缺失的范圍大小等成正比。教師性侵女生、幼師虐童事件接連曝光,應該認真對待相關人群道德感缺失的問題了。
㈦ 什麼是遵紀守法的道德內涵
道德是處理一定社會、一定階級,人和人之間、個人和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特殊行為規范.屬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道德與法律的最主要區別就是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主要通過政權機構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而道德背後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主要是由社會輿論、內心信念、教育感化來培養出來的道德感、責任感、分辨善惡、美醜,是一種自覺調控的行為。
所以,遵紀守法的道德內涵就是指,遵紀守法從一個法律問題提升為一個社會道德問題,擺脫了法律制度層面的束縛,不再僅僅成為人們被強迫服從的要求,而轉變為了人們發自內心肯定遵紀守法是高尚的行為,從而認為遵紀守法是人類理性選擇的結果,使善和美的體現。
㈧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內涵和基本要求是什麼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社會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它是判斷人們職業行為優劣的具體標准,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反映。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規定了我們今天各行各業都應共同遵守的職業道德的五項基本規范,即「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其中,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規范,它是貫穿於全社會共同的職業道德之中的基本精神。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因為集體主義貫穿於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的始終,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關系的最根本的准則,也是衡量個人職業行為和職業品質的基本准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職業活動獲得成功的保證。
基本規范:
(1)愛崗敬業
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最基本、最起碼、最普通的要求。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敬業,就是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工作。敬業的核心要求是嚴肅認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盡職盡責。
(2)誠實守信
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一個基本規范。誠實就是表裡如一,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講信譽,重信用,忠實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誠實守信是各行各業的行為准則,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則,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之一。
(3)辦事公道
是指對於人和事的一種態度,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所稱道的職業道德。它要求人們待人處世要公正、公平。
(4)服務群眾
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是社會全體從業者通過互相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幸福。服務群眾是一種現實的生活方式,也是職業道德要求的一個基本內容。
(5)奉獻社會
就是積極自覺地為社會做貢獻。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徵。奉獻社會自始至終體現在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和服務群眾的各種要求之中。奉獻社會並不意味著不要個人的正當利益,不要個人的幸福。恰恰相反,一個自覺奉獻社會的人,他才真正找到了個人幸福的支撐點。奉獻和個人利益是辯證統一的。
㈨ 道德的科學內涵是什麼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質
道德的一般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本質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范是多種多樣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這些規范作為准繩;可是要判斷已知的道德規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為標准,應當尋找道德以外的淮繩,即道德的目的性.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認為這是一個公理,是經驗事實.他說:「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說,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對於快樂的可欲性,密爾說:「不是極樂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暫,快樂多而有變化,並且主動的快樂比被動的斷然佔多數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間有一些片刻的極樂.」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爾反駁責難者道,如果說快樂論是豬的主義,不是功利論者把人降格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攻擊者把人與豬等同起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快樂之外.好象就沒有別的快樂可享受似的.
密爾認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於乃是追求快樂的工具.而公道與否的外在標准則是功利.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別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留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為必需,還在於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制訂契約.社會生活關系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系.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證.
那麼,既然人人追求快樂,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又從何而來呢?這要靠理性的利害權衡,靠人類以往的全部經驗.——這是密爾的所謂「聯想原理」.「人類由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並一切道德上規律都是依據於這種經驗的.」通過以經驗為依據的理性權衡,我們就能知道獲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這個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說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入侵害公氮因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總之,目的論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理性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由此產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那就錯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從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內,我們見到功用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本性的某種願望有著真實的聯系.密爾認為這一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會感情.這是產生利他主義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會產生出公共利益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形成使「他們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成同一了;至少他們暫時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一切對社會的聯系的加強,並社會的一切健康的發展,使人人覺得在實際上顧到他人福利於自己更為有利.這種加強與發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與別人的福利化為一體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變越對別人利益加以實際上的重視.他後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然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共同利益,繼而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統一.
因此,密爾主張要盡可能地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合諧一致.他說,要使人們將最大幸福主義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訓令:第一,法律與社會組織應該使個個人的幸福或利益,盡量與全體利益調合.第二,教育與輿論對於人的品格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在達兩方面應該利用這種影響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與全體的幸福緊密聯結.尤其是,為關顧全體幸福而應有的那種種積極的與消極的行為,應該與他自己的幸福相聯系.」
那麼,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該如何實施呢?密爾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條途徑: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與樂同道德之間的倫理聯想,從而使遵循道德成為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一種社會感情即在個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義由邊沁創立,密爾發揚廣大,成為體系.盡管今天功利主義作為學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極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約翰.密爾的這本著作中,功利主義倫理觀發揮的淋漓盡致,其銳利的論戰筆調和完備的理論體系,更令人倍加嘆服.
㈩ 營銷道德內涵及建設的意義
營銷道德是通過建立合乎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企業文化體系,來增加公司價值觀中的內道德成分,加強員工對道容德准則的遵守,幫助營銷人員了解公司的價值觀,從而對具體的營銷決策和營銷活動產生影響,並對具體的營銷者進行指導。營銷人員的道德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不得不關注的問題,道德問題與銷售工作密切相關,缺乏強烈的道德觀念,會使企業的銷售業務、客戶服務等陷入困難的境地。這種境地如果嚴重發展,會對企業的公眾形象嚴重損壞,嚴重者甚或會導致法律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