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困與道德
1. 什麼叫道德貧困
道德修養匱乏
2. 如何理解貧窮導致犯罪,沒有財富就沒有道德
貧窮是大多數低端暴力惡性犯罪的源頭,這點毫無疑問,因為生活處境的困苦窘迫會不斷摧殘人的內心——或者說,在那些特別貧窮落後的地方,整個族群就並沒有資源和文化去建立高級道德和法律體系,所以在先進和富有地區是犯罪的事情,在落後地區卻是民俗。
再加上,人類中大多數都是窮人,是的,所以如果以事件次數計,大多數犯罪確實是由貧窮引起的。
但另一方面,財富和權力卻可能導致更大規模的罪惡或者說到了這個層級,罪惡已經不足以有效描述,而只能稱之為大規模災難。
第一個,是因為「欲壑難填」,窮人有溫飽,能安睡,已經幸福滿足,有錢人什麼都享受過,什麼都膩了,再往下想找刺激,怎麼辦?有的人就去挑戰道德法律底線了——實際上,變態連環殺手基本全都是出自家境良好的家庭——窮人根本想不出這么多花樣來,他們殺人也是為生存,富人才能殺人為享樂。
至於大規模的欺詐、屠殺、戰爭,更是只有有知識有資源有權力的人才能做到,被他們卷進去的窮人只能身不由己,掙扎求存。
3. 在貧困下仍堅持你自己道德底線的例子
1.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2.有一天,幾個侵略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發現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立即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後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於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3.徐悲鴻拒絕給蔣介石畫像。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4.1941年1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制服他。但葉挺威武不屈,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尊嚴。他在獄中還寫下了大義凜然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哪能從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記生!
4. 道德在貧困中淪喪。說說你們關於這句話的看法
個人認為是說有的人在有錢的時候是個謙謙君子,但當他一但沒錢的時候為了生活會做出一些淪喪道德的事情。
5. 人在極度貧困的時候道德感就降低嗎
是的,當一個人極度貧困的時候,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的問題,而不是精神的問題。所以道德感會由此而降低。
6. 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變節啥意思
意思是: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
出處:《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原文節選: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譯文:
遇不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事;賢還是不賢,是才能的事。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而時運不濟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
(6)窮困與道德擴展閱讀:
《孔子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其次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首先,此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據。另外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准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家語
7. 為什麼一些人一旦生活富裕了,道德反而貧窮了。
經濟發展快了,精神文明建設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做到的
8. 貧困和個人道德有什麼關系 博客
貧困和個人道德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在很多人嚴重,貌似貧困的人就是沒有個人道德的人,沒有素質的人,其實不然,兩者是沒有直接關系的。
9. 貧窮與富貴的含義是什麼
古代有一個人叫顏回,他家裡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裡。這么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也許很多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麼辦法呢?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抱怨埋怨的時候,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也就是說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其實,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的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越來越不滿足 。因為他們總是對自己的慾望不滿足!總有不平衡的事物。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我感慨,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富貴的人不應該傲氣沖天,不能覺得自己有了一切,其實正因為這樣才失去內心的那份純凈。失去真正內心的幸福和快樂!貧窮的人不要失去骨氣,不要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
所以富貴和貧窮就是一個意念,一個人如果心靈真的貧窮,那麼他活的就不會有價值,當然就不會快樂。富貴怎麼樣,貧窮又能怎麼樣?人的追求不一樣而已!「我是個理想主義者,但是我不會追求物質上的事物」我追求心靈真正的那份恬淡和期盼,我覺得我活得有價值,這樣就夠了。所以不要抱怨,不要哀嘆,富也好,窮也好,不重要!真正的最高境界是你怎麼看自己的內心,怎麼看這個世界。在心裡世界是美好的,自然就是美好的!心裡覺得世界是骯臟的,那麼世界真的就是骯臟的!只是自己的一個意念罷了,呵呵,我覺得我很幸福,雖然家庭普通,但是我有別人對我的關愛,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很幸福!我要在以後的日子裡多修養內在的東西,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我很感激上天給我生命,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哪怕做件好事,心靈都會無比喜悅。所以我要說:「心靈富足你就擁有一切」!
10. 貧困的社會中有沒有道德,該怎麼回答
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中最神聖而偉大的道德就是產生貧苦之間,他是通過耶穌來表現的。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具體的你可以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