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修心

道德經講修心

發布時間: 2022-01-28 07:02:54

『壹』 為什麼說道德經是修身治世的寶典

中國的歷史,三皇時期,「凡被稱為皇的人,光芒萬丈,施行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萬物,天下百姓都不會違背他。「在三皇時期,人類處於先天的純真無邪狀態,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顯天道,以開化蒙昧,使心靈純真而簡單的初期人類,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施行無為而治,天下行於道中。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從而生出心機與智巧,出現了欺詐、爭斗等,社會中相應出現了犯罪與戰爭等災禍。此時,人類已經背離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為,必須建立「德」,以規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重新回歸於道的標准。 因此「帝」便應運而生,五帝德化天下。
後來,道德越來越下滑,「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說,九黎部胡作非為,人和神變得雜亂無章,辨不清事物。
後來,黃帝的繼承者「顓頊」對天地間的秩序進行一次大整頓,「絕地天通」,人神聯系隔斷。
三教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以人身下世,開悟後教化世人。三教在中國歷史上交相輝應。你所說的道德經,便是老子留下的傳世之作,道教也因此而產生。
再後來,人離道更遠,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三教在說什麼了。有人開始信科學、馬教、進化論。原始正教進入末法時期。
物極必返,否極泰來。轉輪聖王以彌勒佛號下世,普度眾生,開啟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據《韓國日報》2014年10月20日報道,韓國中源大學最近迎來了建校5周年紀念活動。20日,校園里的石像上被發現開了100多朵優曇婆羅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國內新華網等多家媒體也進行了相應的報道。

『貳』 關於道家修心的句子

1:無欲無為,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這些都是強調內心的凈化,與佛家的禪定一致。

2:知足常樂,老子強調自足者富。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就是強調要知足,知足者常 樂。否則 老是與別人攀比,只會致悲傷消沉,所以知足對減輕心理負擔是十分重要的,在當今物質欲,官欲 財欲高度膨脹的情況下,有了知足觀,就會什麼事都要適度,過分往往事與願違。過分會帶來內心 緊張,所以只有知足才能有好的心態。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不爭之道,就是告訴人們該爭時要爭,不該爭時不爭,現在有的人 事事必爭,無形中導致了心理高壓,所以對事業的成敗及身體的健康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人的一生 要須知要做的事很多,策劃好自己何時加何事,何時減何事,理應得到的就增加,不能求到的就堅 決減掉。這樣才能保護心態好。

4:道法自然 ,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 規律,否則就會引起心理不平衡,而影響了身體的健康。

拓展資料:

道家思想起始於上古時期,以伏羲為遠祖、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歷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評價古代道家為易行難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學派中,道家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麼多的門徒,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叄』 道德經,一直想修身養性,自己脾氣易怒,想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修養竅門,一直未能改變性情,求助有這方面指點

下文來是道德經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對你有幫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肆』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人們明白什麼道理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專個體修行即修屬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伍』 道德經主要內容說什麼

《道德經》是道教中被注釋最多的一部經典,有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應弟子尹喜之邀而撰寫的不朽著作,被尊為道教的聖典,為道教教理教義之宗本,全文約五千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該經分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共81章,文筆簡潔,文理深奧,表達了道家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不僅是道教思想的寶典,而且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以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智慧,富有詩意語言,發天人宇宙精微之學,闡修身治國之理,倡人生真諦之奧,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維護宇宙和諧、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行為原則,又有「尊道貴德」的道德規范;既有「常道與可道」的真理學說,又有「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懷,又有「柔弱不爭」的修養准繩;既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氣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處世之道;既有「歸根復命,深根固蒂」的養生之道,又有「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的價值取向;既有「愛民治國」的韜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全文系統地闡述了道教的修道積德、處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從宇宙觀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
《道德經》就像是一個智慧寶庫,其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價值是難於盡言的,只有靠讀者去細細品味,才能開啟自己心靈的窗戶,體悟到其中之奧妙,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所以說,《道德經》不僅是道教的盛典,而且是人類生活的指南,有著利於社會、指導人生的功效。

『陸』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修養大法

說起老子所說的真正修養之道,這就要從《道德經》第十篇說起了,其原文有兩版句十分精彩的描述:戴權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
戴:通行本作載,意思相同,是負荷承載之義;營:指衛氣營血,引指人的形體;魄:就是魂魄,此處引指人的精神;抱一:就是合一、守一或說專注於一,也就是以一念代萬念的意思也。
槫:音團,古楚人以槫為圓,藉指運轉循環成一團和氣。此槫字是依帛書本,後世通行本多作專或摶。
這兩句的意思就是:承載精神和形體而守於一念,能不相離嗎;運轉氣息成柔弱如綿的一團和氣,能像嬰兒處於母腹一樣嗎。
這兩句歷來學者公認的,乃是老子為學人指出了一條修身養性的大法。其所指示的法門是以形神合一、氣柔如綿、清靜無染,棄凡情、守柔弱、絕世智為宗旨。此類方法皆屬上乘修為之功,絕非世智辯聰之輩所可妄見,雖然在此處所說是修身養性最直接的描述,但我們不能只看這一處的論述,還要體會老子最基本的大道之理的論述,那就是道法自然,一切修為都不能是勉強造作,而要合乎自然柔順之道,包括養生也是如此,首先要適合我們,過於刻意的、勉強的去模仿他人,並不是真正的養生,更不是真正的大道。

『柒』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

『捌』 道德經裡面講述的內容大概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道德經》中還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玖』 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

《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是道家老子的傳世名作,這本傳世名作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經問世,便在諸子百家間引起不小的轟動,而在後市,道家老子思想更是以道教為主要載體,穿越千年時光,流傳至今。那麼《老子》一書主要講了什麼?這個問題雖「大」,但我們也可以概括著說。不同視角之下,我們可以說《老子》整本書在講「道」,也可以說《老子》整本書都在說「無」。

3、總結

也就是說,當我們就《老子》一書中內涵的道家老子學說體系來看,可以說這本書主要在講「道」。但即便是「道」這個名字,也是老子強行取的,畢竟「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以研究世界本原的視角來看,可以說《老子》一書在講「無」。

當然,以上也是個人的一點小心得,也僅僅是選取了兩個角度來說《老子》一書中的主要內容,不同視角之下看到的「寶藏」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不同觀點很正常。千人千面,期待我的看法可以給您帶來一點點收獲,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正常,歡迎交流討論。

『拾』 如何用道德經修行

首先要理解《道德經》的真意。最好參看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深回入淺出,說理透答徹,是上乘佳作。
第二,把握修持的要點。參看原文。
第三,在生活實際中去體會,一點一滴的在德業上的進步,加深信心。

補充二點:
第四:本人不是不重視原文,但原文深奧,沒有深厚的古文基礎是看不懂的。但有了古文基礎(比如一些學者)沒有修行的實踐只從字面解釋,也會誤解老子的本意。只有真悟了道的人,才能講對講通講透。
第五:對於黃元吉原著《道德經講義》不敢妄加評論。提問者可以與南懷瑾的《老子他說》相比較,必能受益。

熱點內容
中國行政與刑事法治世紀展望 發布:2025-02-08 13:44:26 瀏覽:549
駕培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8 13:32:17 瀏覽:918
姓名變更條例 發布:2025-02-08 13:31:26 瀏覽:809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規則 發布:2025-02-08 13:11:43 瀏覽:662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