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妨礙
㈠ 為啥你們覺得三觀不正的人就可怕,我就是三觀不正,但是我不正的地方並沒有妨礙到任何人,也沒傷害誰!
你這個不叫徹底的三觀不正,你還是有道德的人。真正的三觀不正的人,是沒有道德的。
㈡ 這個社會性格善良是弱點,好說話會讓所有人輕視看不起你,以前所有的道德觀都是阻礙我發展的障礙物
你可能連我們中國偉大的傳統文化沒去理解過才提這樣的問題
㈢ 急求:過分強調道德修養會妨礙個人成功的觀點和典型案例
最好的例子是項羽鴻門宴上不肯殺劉邦
㈣ 我們周圍存在那些傳統道德的負面影響
哈哈```親愛的,偶告訴你啦,這個問題哦```其實!!!我知道答案啦。(*^__^*) 嘻嘻……在政治課本上,自己去看哦……
㈤ 道德只是低等人群體用來阻礙高等人的虛構事物出自哪裡
這句話出自哪裡不知道,但是這句話他本來就有一些不對。不符合邏輯。
㈥ 「不要讓道德觀阻礙你去做正確的事情」這句話出自哪裡
正確的道德觀絕不會阻礙你做正確的事。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當我們人生遇到種種選擇的三岔路口的時候,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不要自己胡思亂想,一定要向聖人討教,向善知識討教。《涅槃經》里也說:「願作心師,不師於心」。意思是,不要把這個感覺系統的心作為自己的老師,而一定要控制住它,要作心師。因為凡夫難以憑借自己心意識的思維推理,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一定要學習經典。就好像我們寫書法,你不可能拿起筆就寫自己的東西,如果這樣,十有八九是會失敗的。首先要臨摹。臨摹就是把自己腦海當中的字形、筆畫全都放棄,字帖怎麼寫,就循規蹈矩地去模仿。臨摹得越像,就越有進步。在這過程中,對字的感覺以及審美價值觀就建立起來了。我們做人也是要通過學習聖人的經典,建立一套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所謂的正知正見。不要自己瞎琢磨,走到一半,不行又回頭。現在社會上都在追求財富、權力,以此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知道這些東西,是你的福報。命中有,自然會有,命中沒有,你打破頭也沒有,這是因果的法則。通過學習佛法,你就可以了解因果輪回,了解生命的本質和萬物運行的規律,了解諸法的空性;就能找尋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也能開拓一種無我的胸懷,情商也會提高。做人做事就不只考慮自己,也會考慮周邊的人。孝養父母,幫助同學,努力學習,盡到自己相應的社會責任。以平常心做事,萬事隨緣,活在當下。同時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鍥而不舍地努力,再注意福德智慧的修習,就能萬事順緣,吉祥如意。當代大學生出生、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時期,具有濃郁的現代意識,思想活躍敏銳,求知慾強,刻苦耐勞,有許多良好的品性。然而生長在這個市場與科技為主幹的現代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強的競爭壓力,內心的焦慮、迷茫以及程度不同的失落也嚴重存在。大學生心理障礙乃至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所以,當代大學生以佛法來調適心理,健全人格,甚為必需。茲略述四點,聊備當代大學生參考: 1、相信因果報應。一個人命運的窮通貴賤,不是偶然的,中間貫穿著善惡對應回報的因果鏈。布施得財富報,放生得健康長壽報,嗔恚得相貌醜陋報等,所以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正確的觀念。命中沒有福祿,費盡心機也得不到,命中有的好處,你不想要也不行,這叫「求之不可得,卻之不可免」。這樣,人生觀便會達觀,逆來順受即是知天,進德修業始名立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命運便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2、對世間現象要有空慧的正見。了知世間一切都是緣生法,並無實體,緣聚則有,緣散即空,如夢如幻。由業力感招的世相,多有逼惱。如是吾人處世,隨緣任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無適無莫,則無往而不受益。 3、由智慧生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完善自己,服務社會。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得全方位提升自己的道德與智慧素質,以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自己做人的准則,力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注重自我教育,要有特立獨行的精神,對物慾、私慾要理性化,不可膨脹。淡然處之,心平氣和,反而能獲得應得的需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我們何不做一個君子呢?樂天知命、少欲知足,又能夠面對社會積極進取,使自己成為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
㈦ 尼采說過:道德只是低等人群體用來阻礙高等人的虛構事物。如何反駁
尼釆的理論不僅錯誤,而且有害。當年希特勒崇尚尼采理論,結果由盛轉衰,成為千古罪人,尼釆的理論屬於強權政治,他為了達到統治目的,不擇手段,踐踏人類道德底線,所以,對尼釆這思維的人要警覺,因為他們時機成熟,會用暴力征服人群。道德從來就沒有贏過現實! 在這個系統里能活下來的人,就以適應這個系統的形態而存在。系統惡,惡人就活的自在,系統善,善人就活的滋潤。 只有法制才能做到公平,如果法律可東可西可以區別對待不同階級的人,那麼這個系統不惡都難!用這種法制和虛幻的道德來約束人的私慾心,只會是一場永遠都贏不了的戰役。
先要確認一點,人是社會性動物,就有分高等和低等,換句話說就是貴族和平民。道德是最起碼的底線,貴族是不需要底線提醒的,故此不需要用道德來提醒。平民是無底線的,必然需要道德這個紅線來警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高等人是完全錯誤的,貴族層也有低等人。不需要用道德底線去判斷的人就是高等人。懂的自然懂,不懂得沒必要教的。道德,人倫道德除外,和法律都是保護弱者的,強者靠自己就可以獲得更多各種資源,但弱者必須聯合起來,才能限制強者,爭取更多的生存和發展機會。所以一些被弱者鼓舞而變的仁慈的強者和弱者們制定了道德和法律等社會秩序,當然也只有這樣,人類才有了今天的文明!
㈧ 想要達到任何目的就要不擇手段,道德或是世俗觀點都是阻礙自己達成目的的障礙!
觀點錯誤。
人們為了生存和提高生活質量,必須依靠一定的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政法手段和文化手段。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助於人們在合理(倫理)合法(法律)的前提下、選擇和創造恰當的人生手段。
【相關知識】
1、目的和手段是一對哲學范疇
①目的是人們在行動之前確立的爭取達到的目標或想要得到的結果。目的性是人類特有的自覺能動性的一種表現,成功的實踐都是一個從確立並追求目的到最後實現目的之過程。
②手段是指在實踐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一切中介的總和,具體來說,就是人們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選擇的工具、方法和活動。
2、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系
①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
一方面,目的制約手段,手段服務於目的。
另一方面,手段制約目的,目的依賴於手段。
②目的和手段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
因此,為了以最快速度達到目的必須採取恰當的手段。
㈨ 什麼是道德沖突
道德沖突並不是指道德要求本身的沖突,而是指行為者在具體情境下難以同時踐履多種道德要求時出現的困境,這種困境又可以稱為「准則沖突」。所謂「准則」是主觀化了的原則。當道德原則被個體認可、接受了之後,就會轉化成他的准則。一個人總會形成各種准則,在具體情境下,不同准則的要求會令他無所適從,出現了准則沖突。但正是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個體的道德能力得到鍛煉,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種行為符合某種准則,可同時又違反了另一準則。這就要求道德主體在相互沖突的准則之間進行自主的選擇,亦即選取其中一個准則,舍棄另一個准則,從而實現自己所追求的某種道德目的。當幾種道德價值不可兼得而又必須作出選擇時,道德主體往往處於一種非常為難的窘境。人一方面可以自主選擇,另一方面又必須對選擇負責,這樣,伴隨著道德沖突中的自主選擇,道德主體的內心常常會體驗到種種難言的孤獨、焦慮、不安和痛苦。道德主體若要避免這些孤獨、焦慮、不安和痛苦,就要放棄選擇,放棄道德上的自由,而聽憑別人、權威或社會集團對沖突所作的裁決。但這樣一來,主體的實踐就喪失了道德的本質特性,就不能確立自己存在的道德價值。因此,真正獨立的主體必然不會放棄自主解決沖突的機會,從而也就註定要忍受痛苦的折磨。其實,行為者的道德能力也正是在這種兩難的矛盾過程中經受磨練、得到升華的,個體道德的實現過程因為准則沖突而大大豐富了。
1、准則沖突的表現
准則沖突的具體表現異常復雜,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歸納。從主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可分為:由於社會或他人對同一角色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該角色內心的矛盾;由於個人改變角色而造成的新舊角色與所承擔的義務之間的沖突;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一個人往往身兼幾種社會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賦予其不同的義務,從而形成義務間的沖突。在人們的實際生活里,一個成年人往往處於多種關系中,而只要他處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關系中,扮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色,那麼,在他身上,各個不同角色的准則要求之間就可能形成沖突。
從行為價值目標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可分為:其一,由於社會歷史條件或自身條件的限制而導致的個人在價值目標選擇上的困境。自由、尊嚴、富足、事業、愛情、家庭、友誼等都是構成幸福人生的要素,缺少任何一項,都將帶來人生的缺憾。然而它們常常不可兼得,我們不得不在這些都值得追求的目標之間作出痛苦的取捨。其二,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利益選擇上的困境。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之間經常發生利益沖突,個人的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也時有沖突。其三,基本道德原則之間發生尖銳沖突。如忠孝不能兩全。又如,鐵軌只有兩條岔路,一條上有一個孩子,另一條上有三個成人,急馳而來的列車發生緊急情況,來不及剎車,這時,火車司機應該怎樣選擇?在「不可傷害他人」和「必須救助他人」中,哪一個是更嚴格的律條?其四,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生命價值與自由、尊嚴以及其他信念之間發生尖銳沖突。這種沖突使人面臨最嚴峻、最殘酷的選擇:維持信念必須以舍棄生命為代價,選擇生命則必須以背棄人之為人最寶貴的東西為代價。比如在集中營里,有人逼迫你作出選擇:將十個人中的一個殺死,另外九個就可以活下;否則,他們全部得死去,你作何選擇?
從行為方式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分為兩種情形:目的正當手段不正當;目的不正當手段正當。對於以正當的手段達到不正當的目的這種道德現象,人們一般較易作出道德判斷,因為能使不正當目的得以實現的所謂正當手段,實際上是靠鑽社會規則的空子,不正當目的的實現必定包含著對他人或社會利益的侵佔,是我們反對的。人們備感困惑的是:可否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正當的目的?或者說,一個正當的目的是否可以為其不正當的手段辯護?
2、准則沖突的解決
由主體所扮演的多種社會角色所帶來的准則沖突,難以根本解決,它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個體只能以克制、奉獻來緩解沖突的程度。由行為價值目標所導致的准則沖突,可以大部分解決,這主要取決主體自我調整自身的價值取向,並在做出一種決定時,盡力修補或減少因放棄另一價值目標所造成的過失。
行為方式上的准則沖突能否圓滿解決,取決於是否正確處理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目的與手段之間是一種交互關系。一方面,樹立正確的道德目的,是解決兩者沖突的前提。目的規定和制約著手段,道德的目的通常採取正當的手段就能達到。另一方面,手段也制約著目的的實現,手段正當與否直接關繫到目的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從長遠來看,正當的手段能夠促進目的的實現,而不正當的手段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會歪曲以致篡改目的的性質,妨礙目的的實現。手段的性質不僅直接影響到目的的性質,而且手段的價值也會增加、減少以至改變目的的價值。當然,這並不排除生活中會出現「歪打正著」現象。要解決目的與手段造成的沖突,手段的正確選擇就成為關鍵。在手段的選擇中要堅持如下兩個基本原則:選擇有效的手段,使手段具有道德上「善」的價值,手段的有效性是道德自主選擇成為現實的關鍵。
在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問題上,有兩種片面觀點,即目的決定論和手段決定論。目的決定論者認為,只要目的是合乎道德的,不必考慮手段是否正當;目的決定一切,目的可以為任何手段辯護;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一切手段,因為「目的總是證明手段是正確的」。比如,為了救濟窮人,可以偷扒盜竊,坑蒙拐騙;為了教訓壞人,可以私設公堂,殘酷毆打;為了維護集體榮譽,可以誇大成績,隱瞞缺點,欺上瞞下。目的決定論往往成為當權者公開或暗中奉行的信條,同時也為各種不道德行為大開綠燈,使道德評價和法律裁決產生混亂。
手段決定論者主張,手段就是一切,手段是因,目的是果,手段是脫離目的而獨立存在的。他們往往不分目的的是與非、正義與不正義,單純評判手段的善惡性質,甚至對於手段要達到什麼目的都不予考慮。在這種觀點看來,對社會邪惡勢力,對犯罪分子的種種不法行為,不應該採取暴力手段進行斗爭,而只能採取人道、和平的教育手段來對待,否則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勿以暴力來抗惡」的觀點,是一種抽象的人道主義,容易造成對惡勢力的讓步和縱容。在現實生活中,以道德和勸善的方式去對待惡勢力,其效果往往是軟弱無力的。
准則沖突的真正解決,取決於道德主體如何確定自身的道德價值。但有時道德價值也難以取捨,為此,有必要引入「道德妥協」概念。所謂道德妥協,是指主體在選擇中有意識地放棄某些道德規范和准則,犧牲某些道德價值,以保持其他道德原則和規范,維護更高的道德價值。為了「最大的善的目的」,在較低程度上對「惡」的妥協、對「善」的犧牲是允許的,也將被認為是道德的。所以,妥協性道德手段的選擇在道德行為實踐過程中是允許的,但這種選擇又必須是「迫不得已的」,而且是諸種決定中帶來「最小惡果」的,否則,任何對「惡」的妥協都是不道德的。
㈩ (急)辯論賽辯題:(反方)倫理道德阻礙社會發展(正方)倫理道德促進社會發展求支持反方觀點的論述和例子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方的觀點是人要講誠信,不能說謊.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宛如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一個人如果丟失誠信留下的就是虛偽:一個企業如果丟失誠信將面臨破產危機;而一個民族如果丟失誠信將會面對墮落與死亡。 守了誠信就守了一方凈土,守了誠信就留住了成功,守信了誠信,中華民族才能永恆。 在此我想請問對方同學,當一個人在失去了誠信之後,他的出發點還是善意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