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任成道德經

任成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1-28 07:23:06

⑴ 國學老子道德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故而又稱為道德經,就象莊子又稱南華經一樣,因莊子隱於南華山而得名.

⑵ 學習道德經後如何跟隨緊跟保成團隊

摘要 親您好,道生萬物靠德來延續。一個人的言語行動是其內在德行的外在表現。能夠陽光看待別人的人必有深厚的包容之德,這樣的人在團隊中也有其一定的影響力,能感化和感染著他人,促進團隊形成凝聚力。有一句話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我認為至少是缺少包容之德。通過學習和吸收《道德經》智慧,使我慢慢學著透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去看其本質的原因,揚長避短,來逐漸提高自己為人處事和社會適應能力。

⑶ 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和組成部分

首先鄙視海答!
道德經根據現在研究和推斷是一本老子在擔任西周圖書館管理員的專讀書筆記,主要屬分為兩個部分《道經》《德經》,馬王堆出土的的德經在前。
道,萬物之大道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道可道非常道。
德通得,也就是通過學習「道」所收獲的東西,包括做人,治國,用兵之類
經,意思為經典,精化,古語同音意思就相近。

⑷ 《道德經》中「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道德經這句話的理解是幸是福氣,不幸是自然法則,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有限的,超出此限制,即使真相超過了一步,它也會變得荒謬,太多這樣的例子了,為了把握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儒家提出了中庸之道,要適度而止,恰到好處,中庸之道是哲學的最高境界,這是成為人道和儒家精神的最高標准,因此大家對此非常贊賞。

袁世凱見狀大怒,拒絕聽勸,堅持走自己的路,果然他只當了83天皇帝,在全國人民的詛咒中憤怒地死了,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盈利的,這似乎是自然因果關系的規律,清朝帶進了四萬名孤兒和寡婦,並統治了中國的這么多人,清朝最終瓦解後,也是一個孤兒和寡婦完成了這一過程,這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原因,不要把一件事情做的太滿,否則會丟失掉之前獲得的。

⑸ 要想成大事必須先低頭道德經裡面怎麼形容的

《道德經》第36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52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道德經》第63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第68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希望有一句能適合你。

⑹ 道德經·功成事遂的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通行版本的翻譯)
最好是降低智者的聲望;福佑他們,他們就會接近你、就食於你;親近和贊譽他們,他們更會迎合、就食於你;他們畏懼你,也會設法接近你。要是看不起他們,誠信不足,於是才有不信任。猶猶豫豫呵,使他們慎貴其言。功成事遂,百姓才說我遵順自然。(楚簡版本的翻譯)

⑺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長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滿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釋義: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白話譯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釋義: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話譯文:大功告成之後,功績、名聲均已取得,然後自行隱退,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長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釋義: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形容永久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白話譯文: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4、金玉滿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釋義:堂:高大的廳堂。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白話譯文: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釋義:形容顏色又雜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令人分辨不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白話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

⑻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1、玄之又玄
幽昧深遠,不可測知。後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佔為己有。後用來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
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
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多言數窮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比喻話說多了就會影響、限制和羈絆自己的行動。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讓人困惑,難以施行。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後,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10、虛懷若谷
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處:《道德經》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1、見素抱朴
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謂不為外物所牽。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2、絕仁棄義
一說: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二說:不樹立仁義的典型、不倡導仁義的標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獨立的判斷和取捨。絕、棄:消滅、摒棄。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適中,去其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處:《道德經》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之惡也 」
17、將奪固與
軍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種策略,要想奪取佔有,暫時先放棄。
出處:《道德經》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1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處:《道德經》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謂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辦任何事情,自始至終都應慎之又慎,這樣才不會出現差錯。故老子「慎終如始」的名言告誡人們辦事應有始有終,始終如一,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糟,這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滿堂
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22、哀兵必勝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23、被褐懷玉(被褐懷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24、小國寡民
國家小,人民少。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5、雞犬相聞
現指人煙稠密。(其實與原文相甚遠)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6、老死不相往來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7、安居樂業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28、上善若水
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9、少私寡慾
指慾望很小。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30、餘食贅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31、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道德經》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聲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處:《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33、多藏厚亡
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亦作「大直若詘」。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禍伏(福禍相依)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動搖。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報怨以德(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報怨以德出處: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德報怨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3、輕諾寡信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得寸進尺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46、不得已而為之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財富之後,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48、雖死猶生
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9、淡而無味
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50、欲益反損
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⑼ 想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有關道德經的論文 謝謝 急求!!

《道德經》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著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的祖先,帶著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於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的許多范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它充沛表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說: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會;具有大智能的聖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漠不關心。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是最好的態度。大自然經過漫長的進化,萬物之間曾經構成了一種均衡,假如妄加干預,就會毀壞這種均衡,結果不堪想像。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預。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為,在老子看來,一個理想的國度應該是這樣的:執政者只為人民提供一個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環境,至於人民有怎樣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動,則完整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在開展。人人都能夠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進犯別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夠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這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充沛表現出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這句話是說:當一旦得到的東西曾經很豐厚了,就不要得寸進尺,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位置多了,他人就會眼紅,究竟是不能「長保」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常常會自豪自大,這樣反給本人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勝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規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說: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於低窪之處,這與眾人積極向上、追求開展的肉體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的位置與無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個優秀的環境寓居,要擅長去研討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擅長講求仁道,當政要擅長管理,做事要能充沛發揮你的才能,辦大事要擅長選擇好的機遇。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群眾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則著眼於久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素日里注重信譽,注重團結,又擅長把握最優機遇來開展事業。所以一味的「爭」是不適宜的,「爭」也是需求諧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是說:對深邃的理論研討有幾種態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為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籠統的理論而已;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還有的是置信這一說法,但根據又缺乏,有的人則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為這裡面蘊含著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上有所成就時,連普通百姓都以為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爭結果,與這深邃的道理毫無關系。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它有時似乎在顯現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宏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又或展現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入的體察,這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種激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種追求個人絕對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種不擔負社會任何義務,主張擺脫各種肉體桎梏,以自我肉體為滿足的絕對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種無為之道、一種反樸歸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種以天道來縱容人道的學說,其人道主義帶有超理想主義的特徵,所推崇的價值觀側重於反樸歸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層面。

熱點內容
中國行政與刑事法治世紀展望 發布:2025-02-08 13:44:26 瀏覽:549
駕培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8 13:32:17 瀏覽:918
姓名變更條例 發布:2025-02-08 13:31:26 瀏覽:809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規則 發布:2025-02-08 13:11:43 瀏覽:662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