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道德經
❶ 這個印章里的字是什麼意思
這是個篆字方章,正過來看,從上向下,從右向左,是:「和光同塵」四個篆字。
和光同塵,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出處老子《道德經》。
和光同塵
❷ 老子公章句就是道德經么 有多少篇
《老子河上公章句》舊題西漢河上公作。《正統道藏》本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 河上公不知何許人。通行的《道德經》版本不是《老子河上公章句》,詳細解釋請看http://ke..com/view/980638.htm
❸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有多少人校注過
經名: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今傳《道德經》分章標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萬民之父母,為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飲食,宮室台榭。其修身之法為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主,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瀧川本等,可以互校。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❹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經注
經名: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今傳《道德經》分章標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萬民之父母,為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飲食,宮室台榭。其修身之法為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主,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瀧川本等,可以互校。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❺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翻譯
你要寫出是哪句呀 不然怎麼給你翻譯......
❻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版本
在唐朝《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未出現之前,眾多的《道德經》舊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與《老子指歸》流傳最廣。近人朱謙之認為:王本 屬文人系統,一般為學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間系統,文句簡古。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據李道純稱: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 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長。③朱謙之又說注本有北方傳本與南方傳本的不同。北 方本以敦煌發現的六朝唐寫本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則以日本奈良聖語藏鐮倉舊抄 卷子殘本及東北大學教授武內義雄所藏室町時代抄本為代表。北方本優於南方本。
❼ 道教張天師曾經用過的木印章值大少人民幣
是東漢的張陵,也就是世稱的張天師.道教創始人
張道陵字輔漢,是張良的八世孫。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鬍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綉並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彌漫在庭院中。房間里光華如有日月照耀,並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久久不散。
鶴鳴山開創道教張道陵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後又得秘書以及驅鬼之術。為了廣傳道術,他離開龍虎山,又到蜀郡的鶴鳴山去了。龍虎山(12張)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為了在鶴鳴山把道傳下去,自稱太上老君於正月十五日降臨,親手授給他《洞極經》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斬邪劍兩把,還有二儀交泰冠、驅邪帔風、通天至簡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後,向老君匯報。信徒們都信以為真,到處傳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傳開了。 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張道陵帶著弟子王長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帥」,使青城山得以安靜,山民安居樂業,並紛紛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張道陵為代天行道之師,即「張天師」,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稱為「天師道」。張道陵在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卷,闡明「天師道」的微言奧義,成為教眾的行動綱領,又尊奉老子為教祖,《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又作了《老子想爾注》,他宣稱,人君用「道意」來治國,國則太平;循「道意」而愛民,民即壽考;人法道義,便可長久,並以「佐國扶命,養育群生」為最高目標。張道陵為了鞏固天師道地盤,把已經控制的教區,劃分為二十四個傳教點,以鶴鳴山為中心傳教點,依次向四面八方擴延。歷史上稱為「二十四治」(治就是傳教點)。張道陵還遙置了「北斗治」,它雖為虛設,卻以此作為他當年在北邙山隱居修道成功的紀念。
一代張天師張道陵雕像
張道陵為了嚴密組織紀律,加強對教眾的信仰宣傳,他規定凡教眾需交五斗米供齋醮使用,這就是後來稱為的「五斗米道」。還規定教眾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臘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準祭其它的神,更不準胡亂行祭。另外,規定教民內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興訟好鬥,不準欺詐世人。張道陵「五斗米道」規定:天師為全教區最高領導;初入道的稱為鬼卒;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的稱為鬼吏和姦令;信仰確立並能講授《道德經》的稱為祭酒。祭酒負責主持一治教區的各項教務工作,直屬天師領導,對天師負責。每年三會日(上會:正月初七;中會:七月七日;下會:十月十五日。三會又叫三元),教民齊集治所,聽侯祭酒訓導檢查,聆聽教區科律。由於五斗米道傳道紀律嚴密,教風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❽ 任法融書法右上角的蓋章是什麼章子
任法融,俗名任志剛,漢族,1936年生於甘肅天水,幼承家學,熟讀經史子集,深諳儒釋道思想。14歲時出家,師從王嗣琳道長,宗奉全真龍門派,1955年夏開始掛單樓觀台,後任監院,一生研道弘道,1986年起任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1995年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2005年起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著有《道德經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黃帝陰符黃石公素書釋義》、《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訣》等,在文化界尤其是道教界享有盛譽。
那個叫起首章,又叫閑章,一般和作品後面的章子相搭配使用,如果後面的是陰文的話,前面的要陽文篆刻,後面的是方形的話,前面的就要是異形的。一般作品只用兩枚,但要是橫幅大尺寸(四尺以上,136X78CM)也可以用多款閑章,落款章一幅作品只用一枚。
古人刻印,由於習慣、章法等的需要,形成了約定成俗的獨特的規則,即:
1.名章印要加「印」字,如兩個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三字章;三個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四字章。
2.古人一般除名字外還有字型大小,刻字型大小印章時無「印」字。
如兩個字的字型大小無「印」字,就是二字章;三個字的字型大小無「印」字,就是三字章,等等。
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為正格,也有於姓下加「氏」字的,單姓氏的成為二字印,復姓的成為三字印。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也屬此類。
3.為了印面的布局和構圖的需要,採取的變通的方法形成了字數不等的印章。
❾ 河上公章句的主要內容
作為秦漢黃老學者的著作,《河上公章句》的主要內容是以漢代流行的黃老學派無為治國、清靜善生的觀點解釋《老子道德經》。天道與人事相通,治國與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本於清虛無為的自然之道,這是《河上公章句》的基本思想。故陸德明《經典釋文》概括此書為「言治國治身之要」。
從「天道自然無為,元氣化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出發,本著天人合一、國身相同的觀點,用自然法則來論述治國養生之道,尋求能使國家太平久治、個人長生久壽的方法,這是自戰國、秦漢以來黃老道家學說的基本內容。漢代發達的政治學和醫葯養生學,在思想上無不受到黃老學派的影響。但是西漢初期的黃老學,比較偏重於探討安邦治國的「經術政教之道」。河上公這一齊國黃老學派「貴清靜而民自定」的政治主張,由於適合漢初經濟凋敝、人民亟需休養生息的形勢,由蓋公傳與曹參,並得到漢文帝、竇太後等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在漢初盛行了七十餘年。及至漢武帝即位,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經學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黃老學遂退出了政治舞台。
但是,作為「經術政教之道」的黃老派政治學說雖然不時興了,以個人修身養性為主的黃老學說卻在繼續發展。特別是在漢武帝迷信神仙方士,漢代社會追求長生成仙風氣盛行的背景下,黃老養生學得到了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到了東漢時期,黃老學已演變為偏重個人養生成仙的學說。王充《論衡·道虛篇》稱:「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怡淡無欲,養精受氣。」《後漢書·矯慎傳》載吳蒼《致矯慎之書》曰:「蓋聞黃老之言,乘虛入冥,藏身遠遯,亦有理國養人,施於為政。」可見東漢人認為黃老學的主旨是養生成仙,而非「理國養人,施於為政」。東漢統治階級中頗有人喜愛養生之術,甚至以黃老作為祭祀崇拜的神靈,禱祠求福。
《後漢書·光武帝紀》載皇太子勸諫光武帝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游自寧。」又《楚王英傳》稱:「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漢桓帝延熹八年,兩次遣使者去陳國苦縣祭老子,欲求成仙(《後漢書·桓帝紀·郊祀志》)。漢靈帝熹平二年,陳國相師遷奏前相魏■與陳愍王劉寵共祭神,希幸非冀,罪至不道。魏■辭與王共祭黃老君,求長生福而已,無它冀幸(《後漢書、陳敬王羨傳》)。可見到了東漢後期,祭黃老求長生已成為帝王貴胄之常事。這種風氣對桓、靈之世民間奉祀黃老的原始道教組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
從上述漢代黃老學說發展演變的過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河上公章句》以黃老思想解說《道德經》的時代特徵。首先,《河上公章句》關於天地萬物生成過程的解釋,完全符合漢代黃老的元氣自然論。《河上公章句》注《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以抱陽。沖氣以為和」,其文雲: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和萬物,天施地代,人長養之也。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回心而就日。萬物之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可見河上公是以黃老家宇宙論作為個人養生的理論根據。
關於天人相通的觀點在《河上公章句》中也有表述。如四十七章稱:「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實。」從這一觀點出發,河上公以天道自然無為的法則論述了黃老學的兩項基本內容,即治國與治身之道。《河上公章句》常以治國與治身並舉,「說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三章)。治國的目的在於安定人民,致國太平長久,其要點在於愛惜民財,不為奢泰淫侈,嗜武濫刑;治身的目的在於身心清靜安寧,達到長生久壽,其要旨在於愛氣養神,除情去欲,不為煩勞放縱。二者共同之處在於效法自然,「無為養神,無事安民」。故《河上公章句》雲: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也;治國者布施德惠,無令下知也。(十章)
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臟空虛,神乃為之也。治國者寡能,從弱共扶強也。(十一章)
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治身則天降神明,往來於己也。萬民歸往而不傷害,則國安家寧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則身安而大壽也。用道治國則國安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無有盡時也。(三十五章)
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於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可長久。(四十四章)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夫獨愛民財、愛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五十九章)
治國煩則不亂,治身煩則精散。(六十章)
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六十四章)
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七十四章)
《河上公章句》對治國與治身之道雖皆有論述,但其重點卻在治身養生,帶有秦漢黃老學的特徵。故全書第一章開宗明義: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長生之道也。
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二句經文的原義,是說:可以用言詞表達的道並非「常道」。「常道」是老子哲學特有的概念,幽深玄妙,只可意會不可言說。河上公解釋「常道」為「自然長生之道」,而非「經術政教之道」,這未必符合老子的原義,但卻表明了作者輕視治國而偏重養生長壽之道的傾向。第六十四章注雲「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則更清楚表明了作者輕治國而重治身的思想。
道家養生學的內容,主要是講怎樣通過精神形體的鍛煉修養,達到戰勝疾病衰老,長生久壽,甚至不死成仙的目的。《莊子·刻意篇》中已提到:「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善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呂氏春秋》與《淮南子》二書中皆有黃老家論養生的內容。《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醫葯、房中、神仙家著作也多託名黃帝、容成等上古真人,與黃老學有密切關系。但直接以黃老養生思想來解釋《老子》的漢代典籍,現存僅有《河上公章句》一書。
根據《黃帝內經》、馬王堆出土的醫葯養生書、《道引圖》,以及江陵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引書》等資料來看,漢代醫葯養生方術門類頗多,主要有服食方葯、道引行氣、房中固精、守一存神等幾大類。服食方葯(包括草木葯與金石葯)的目的在於借葯物的外力保養身體,延年祛病,後來道教的外丹方術即源於此。行氣、房中、存神等方術,則是要通過保養人體內的精氣神等維持生命的要素,調節人體自身功能以祛病延年,後世道教的內丹養生術由此發展而成。《河上公章句》的養生方法主要屬於內修方術。黃老養生家認為:人身之精、氣、神三者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稱為「三寶」。人之衰老病死,皆因三寶虧損枯竭,故欲長生者必須重視精氣神的保養。故《太平經》雲:「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行氣、房中、存神,就是早期道家及道教保養精氣神的三大養生要求。《河上公章句》對此三項皆有論述。
首先,關於行氣術,河上公認為人稟天地之和氣而生,和氣散則死亡,故善攝生者必須保養和氣。「治身者愛氣則身全。」保存的方法在於調節口鼻呼吸,使呼吸輕柔緩慢。故曰: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鼻口之間,乃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鼻口呼■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六章)
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應之而柔順。
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也……治身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合謂呼吸也。(十章)
其次,關於房中固精之道,河上公稱男女之精為「精氣」,認為「治身者當愛惜精氣而不為放逸」。保養精氣的方法,一是在男女交合中節欲重施,忽使精氣漏泄,二是還精補腦之法。《河上公章句》稱:愛情重施,髓滿骨堅。(三章)
人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壽之道。(五十九章)
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四十六章)
最後,關於保養精神之道。河上公認為:「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精神?空虛,喜清靜。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僻滿腹,為伐木厭神。」(七十二章)這里的所謂精神,不反指人的心思觀念,而且有神靈的含義,即駐守人體五臟之中的靈魂。人之精神易愛外界聲色財貨誘惑,產生嗜欲貪念,使精神勞動,離形而去,如此則生命危矣。故欲長生者必須除情去欲,保持五藏空虛,精神安靜,形神相抱不離。《河上公章句》對此多有表述,如:人能除情慾,節滋味,清五臟,則神明居之也。(五章)
人能養神則不死也。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食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餚,腐人肝肺。故魂靜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十章)
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為之也。(十一章)
上述行氣、固精、養神三項養生方術,上承漢代黃老道家之學,下啟魏晉神仙道教。東晉南朝葛洪的《抱朴子內篇》和上清派經典,對《河上公章句》的養生術又有進一步發展。《河上公章句》之所以為後世道教徒重視,其原因正在於此。
❿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釋義
河上公注本文字簡明,清晰精確,有相當濃厚的養生思想,反映了西漢社會尚黃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復講「自愛其身,以寶精氣」(七十二章);「治身者當愛精氣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 久視之道」(同上);「愛精重施,髓滿骨強」(一章),「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氣,則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別強調了寶精愛氣在養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還以「去六情」、「損情去欲」作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條件。認為:得道之人,損情 去欲,五內清靜,至於虛極(六十章); 治身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十一章);情慾斷絕,德與道合,就能 無所不施,無所不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門戶(一章)。 河上注將治身與治國相結合,主張身國同一。以人君作為養生之道的施教對象,把 養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術聯系起來。它說,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十 章); 聖人治國與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神不勞,治國民不擾(四十四章);治 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六十章);治國當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當愛精氣,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則推而廣之,擴充到治國當中,則國無不治;反過來說, 把治國的道理運用於治身,則身無不治。身與國是相通的,清靜無為、知足儉嗇是二者 共同的原則。這是對老子原有思想的發揮,後世道教徒解老時也繼承了這一觀點。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穀神不死」稱: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六章)。 注「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稱: 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升雲,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西漢黃老思想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