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自治法治促

自治法治促

發布時間: 2022-01-28 08:46:57

Ⅰ 法律治理與村民自治的關系、矛盾

在我國,村民自治是社會主義國家民主與法治在農村的具體表現,是我國當代農村的基本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正當性在於它的自治與自主。它促進了我國的法治建設,國家的法治建設又推動村民自治的進一步發展。正確處理法律治理與村民自治的關系,促進法律治理與村民自治的協調發展是當前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工程。
我國《憲法》將「村委會」定性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從而使「村民自治」作為憲法上的一項制度在我國正式確定下來。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的各項具體制度,我國村民自治的實踐正式納入國家法治的軌道。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自治就是農村特定社區的全體村民,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授權,依照民主的方式建立自治機關,確定行為規范,辦理本社區內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和一定范圍內自主管理本村事務的民主原則。
我國村民自治從初始時期的自發自治狀態發展到今天的具有初級階段水平的制度化,有關村民自治的法治建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有關村民自治的立法標志著我國村民自治與國家法律治理已經步入協調發展的軌道。國家法治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保障,村民自治又反過來促進了國家的法治民主建設,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奠定了基礎。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村民自治與國家法治之間是統一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某些農村由於法治化程度低,村民自治只不過是一個形式,法律對村民自治沒有起到推進作用,村民參與村務往往是出於某種壓力或誘惑。甚至在有些農村,村民自治就連走過場都沒有,村民自治的實踐時間不長,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應根據農村改革發展趨勢和國家法治的要求,通過制度創新和完善逐步加以解決。在法律治理的總體框架下,逐步推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將村民自治導向正規化,使村民自治與國家法治更加和諧的發展。‍

Ⅱ 自治州六五普法依法治規劃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

主要目標: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立足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法律需求的新期待,通過深入扎實的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宣傳憲法,廣泛傳播法律知識,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進一步提高各族幹部群眾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推動形成自覺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會環境。
第一項任務是:認真抓好法制宣傳教育,不斷打牢依法治區工作基礎。要突出學習憲法,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基本制度、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使廣大人民群眾全面深刻理解憲法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增強各族幹部群眾的憲法意識、公民意識、愛國意識、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民族團結意識,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觀念,樹立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觀念,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要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國家基本法律。深入學習宣傳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學習。牢固樹立並自覺踐行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理念,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由注重普及法律知識向注重培育法治精神轉變。要深入學習促進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要緊緊圍繞「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突出服務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深入學習宣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口環境資源、科技進步、農村改革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和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深入學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規。深入學習與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抗災救災、維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深入學習宣傳社會管理的法律法規,深入學習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的相關法律法規;深入學習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信訪、投訴、調解等相關法律法規。要加強反腐倡廉法制宣傳教育。以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為重點,加強公務員法、行政監察法、審計法和廉政准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和黨紀條規的宣傳教育。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使法制宣傳教育與群眾文化生活相結合,豐富法治文化活動載體和形式。引導法治文化產品創作和推廣,增加產品數量,提高產品質量,推出精品、創出品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文化產品的需求。
第二項任務是:堅持學用結合,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工作實踐。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集中民意民智,推進法治實踐。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積極作用,切實強化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構建全方位的法制宣傳教育網路。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深化「法治六進」工作,增強「法治六進」工作實效。繼續深化「民主法治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社區」、「依法治校示範校」等基層法治創建活動,引導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依法辦事,引導基層群眾依法參與公共管理,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深入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要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和改進制度建設,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著力抓好促進科學發展、深化改革開放、保護資源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加強政府建設等方面所急需法律法規的制定或修改工作。要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與機制保障。圍繞促進地方各項事業和法治化建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的目標,推動各地、各部門黨組織進一步加強對法治建設的領導,形成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強化行政監督和問責,完善監督體制機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完善行政調解制度,提高行政調解效能,完善行政復議和信訪制度。優化政務環境,提高公職人員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規范司法活動,提高司法效率,抓好司法公開,推進司法民主,促進高效廉潔司法,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執行力,保障司法公正。努力實現以法治促發展、靠法治保穩定、用法治惠民生。要在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中謀劃和推進法律服務工作。緊緊抓住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契機,引導法律服務工作積極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服務,為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服務,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服務。
要加強執法檢查與監督。充分發揮憲法和法律賦予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利,監督和支持「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通過聽取專項工作報告、組織執法檢查、視察等方式,監督和支持法制宣傳工作落到實處。

Ⅲ 以「新時代楓橋經驗」--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為題,就什麼是「楓橋經驗」、+

摘要 1、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現諸暨市)楓橋鎮幹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為此,1963年毛澤東同志就曾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楓橋經驗」由此成為全國政法戰線一個膾炙人口的典型。之後,「楓橋經驗」得到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成為新時期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典範。

Ⅳ 基層自治在推進法治中的作用

盡快健全村民自治的法律體系及其配套制度,為村民自治制度提供強有力的國家權力支持

客觀地說,村民自治是在缺乏民主法制傳統的鄉村社會推行,急需國家提供健全的法律體系為其運作的規范化提供保證。而作為一項創新性的法律制度體系,不可能一開始就盡善盡美。但隨著村民自治實踐的發展,村民自治的法律體系也要不斷完善。第一,應盡快出台村民自治法,對有關村民的自治權利做專項或全面的規定。第二,村民自治是動態性的政治行為,應該有實施程序的具體規定,所以應該有相應的程序法,如制定鄉鎮政府指導村委會工作規則和村委會協調鄉鎮政府規則,還要設立相關的懲罰性規定和司法救濟制度。第三,進一步完善《村組法》的實施細則,應明確規定村委會成員候選人資格,變平行選舉為組合競選等等。第四,在鄉鎮民主制度方面有所創新,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只有鄉鎮政務公開才能使村民們對村務公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幹部由鄉鎮公民直選制度,使鄉鎮幹部從過去的以對上負責為主,甚至單純地對上負責,轉化為對上與對下負責結合,甚至在上級決策失誤的情況下,以對下負責為主 。

Ⅳ 法治與自治的關系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也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Ⅵ 自治,法治,德治,的工作要點分別是什麼答案

摘要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Ⅶ 如何解放思想全面推進法治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夯實基層創建基礎。

1、領導重視,使基層創建工作由軟變硬。

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涉及到基層的各方面。始終堅持「抓領導、領導抓」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的依法治街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全街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人大督促抓,相關部門配合抓的齊抓共管的格局,共同推進創建工作扎實有效地深入開展。

2、落實保障,為創建工作提供動力。

在年初及時制定開展民主法治創建工作的規劃,為基層創建工作提供了依據。街道、村居兩級加大經費投入,保證了普法工作的有序進行。

3、加強指導,增強創建工作針對性。

採取抓兩頭帶中間的做法,明確了相關聯系人,按區域分別召開現場會,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做的好的村為樣本,促進後進村,帶動中間單位,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質量。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著力提升基層干群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

1、突出村居幹部的普法教育。

村居幹部是依法行政的主體,是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關鍵,也是農村普法教育的帶頭人和宣傳員。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街道每年均邀請聘請高校教授、資深律師為村居幹部講授《民法》、《刑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知識,還把推進《村(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學習貫徹和《民法》、《民事訴訟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教育作為村居幹部的普法重點內容,做到布置檢查工作時有這方面的要求,評比獎勵時有這方面的標准,增強村居幹部依法治村居的意識,提高他們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為在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范圍內為群眾謀利益打牢了基礎。

2、突出普通村民群眾的普法教育。

①針對新形勢下農民學法需求,街道組建普法宣傳小分隊和講師團進村入戶,結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普法宣傳,接受群眾咨詢,解答法律問題;春耕前夕,針對土地水源及預防假種子等問題重點宣傳《土地承包法》、《水法》、《種子法》等;農閑期間,針對容易發生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等問題重點宣傳《婚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及相關民法知識。

②成立了法制文藝宣傳小分隊,針對農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將相關的法律法規編排成文藝節目,在農閑和節假日期間利用「村民活動中心」舉辦法制文藝演出,使農民群眾在娛樂中學習法律知識。

③運用標語、橫幅在大街小巷、村頭村尾、主要路口、人來人往的地方進行張貼、橫掛,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使農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法規教育。

④根據農民群眾需要,送書送法進村入戶,宣傳貼近農民生活實際的法律法規。同時把普法教育與文明戶評比相結合,與遵紀守法戶評比相結合,形成了農民普法教育的新局面。

3、突出青少年的普法教育。

針對當前村居留守青少年日益增多的現象,我們主要把著眼點放在增強中小學生的遵紀守法觀念上。

①注重普遍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在寒暑假期間組織留守青少年開展學法活動,增強其法律意識。

②注重校園課堂法制教育與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相結合。通過積極開展法律徵文比賽、法律知識競賽等主題普法活動,形成了社會各界聯手推進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

三、管理力度到位,指導基層充分發揮自治功能。

1、街道民主法治建設圍繞「四民主、兩公開」工作要求。

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規章制度建設,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居)務公開、財務公開」和「民主監督」以制度的形式確立固定下來,切實保障和落實村居民的選舉權、知情權、管理權、參與權、監督權,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和幹部群眾自我管理服務功能。

2、推進民主決策有力度。

街道堅持把對村居的管理權直接交給村居民,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定,大家的事情大家辦」的原則制定適合本村或社區實際的村(居)民自治章程等,為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便於操作的規范依據。白馬村在蓋建村部辦公大樓、改建一站式服務大廳等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項時,嚴格按照工作程序,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研究代表提出的具體意見或建議,認真、真實的記錄會議情況,及時將會議中作出的決定以公告形式告知百姓,保障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

3、深化民主管理有力度。

街道各村居能主動把村民自治與加強黨的領導統一起來,能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在村級事務上建立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凡村裡的大事難事,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由黨支部會議提出解決方案,討論後依法提交村民代表會議通過,較好的將「村官自治」轉變為「村民自治」。

4、執行民主監督有力度。

民主監督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非權力性監督。只有把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會有更廣泛的基礎。高旺社區、城東社區、虎橋村、七里橋村等依法建立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有序開展日常監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干群協商共事制度,在村居幹部和村居民之間搭建起干群對話的平台和橋梁,構建了村級權力制衡機制,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基層民主法治創建工作成績的取得是人民群眾克難攻堅、共同奮斗的結果,也是廣大基層幹部開拓創新、辛勤工作的結果。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更加註重解放思想,開闊思路,更加註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更加註重工作的深入和落實,扎實把創建工作做的更好。

Ⅷ 以「新時代楓橋經驗」--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為題,就什麼是「楓橋經驗」、

摘要 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後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公共品這一「法福利」新需求、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為基準、基本制度為依託、重要制度為支撐的社會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獲得國際社會公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優勢日益彰顯,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隨著國內「一個時段、兩個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實施加速,國際社會的經濟競爭、文化博弈、軍事較量乃至制度比拼的白熱化,要求「大國之治」在於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破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法福利」公共品供給不充分的難題,消解社會治理結構不完備、治理能力不適應的問題,彌補市域、縣域、基層治理領域存在的若干短板,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社會治理共同體。

Ⅸ 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間的關系

認清鄉村治理規律,把握「三治」辯證關系

認清鄉村治理規律,關鍵是認清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村社會關系網中的地位,處理好黨的基層組織與其他治理主體的關系。正如《條例》所強調的,「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加強對各類組織的統一領導,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黨的基層組織「加強對各類組織的統一領導」,既體現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的時代要求,又體現了「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使命擔當。前者要求確保發展的政治性和長久性,後者要求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就是在黨的基層組織發揮領導作用的前提下,發揮好農村自治組織的主導作用、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以及個體成員的主人翁作用,實現各治理主體間相互平衡、相互支撐、相互制約。

認清以上規律,正是把握「三治」辯證關系的關鍵。要把握「三治」統一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一根本要求,必須以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領導作用為根本前提;要把握「三治」結合不是自治、法治與德治的簡單加總和隨意組合,而是因時因地制宜,激活整體功能、系統功能的復雜過程;要把握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礎,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補充。

把好自治方向,為法治德治打下堅實基礎

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部分農村地區存在的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村霸」等現象,正是由於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必須首先打牢這個基礎,而打牢這個基礎的關鍵就是加強政治建設,把好自治方向。

突出政治建設,嚴格執行黨的意志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新時代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黨的農村基層組織作為聯系黨和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層組織;黨的意志是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開展工作的行動指南,是必須緊緊圍繞的理論核心。嚴格執行黨的意志,落實相關政策要求,才能使農村社會緊跟國家發展步伐。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嚴格執行黨的意志,關鍵是要做到「維護核心、服務中心、凝聚人心」。「維護核心」,就是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不斷提高政治能力,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根本保證;「服務中心」,就是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各項任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目標,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物質保證;「凝聚人心」,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了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切實參與到農村社會治理各環節,這是把握自治方向的民心保證。

突出政治功能,發揮「能人組織」作用

就農村社會而言,「能人」是比普通村民擁有更多知識、經驗、聲望或關系資源,在村內影響力較大的成員,黨員是「能人」的主要組成;而「能人組織」則是在村內影響力較大的組織,黨的農村基層組織無疑是影響力最強的「能人組織」。「能人組織」和「能人」是決定社會發展尤其是制度變革的關鍵主體,也往往是發展和變革成本的主要承擔者。農村「能人組織」和「能人」作用發揮得如何,決定著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效果。

在鄉村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黨的農村基層組織主要應從三方面發揮其「能人組織」功能:一是突出政治功能,把自身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這一功能源自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政黨屬性以及黨的執政地位。二是繼續發揮自身作為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參與農村治理,改變了過去「皇權不下縣,縣下行自治」的狀況,促成了農村社會網與外界、特別是政權的相互交流,為法治在農村的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充分發揮黨的農村基層組織自身及其黨員引導農村社會發展方向、制度選擇以及變革的作用。作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關鍵,黨的農村基層組織肩負著為廣大農民群眾謀取幸福的歷史重任,因此,要不斷提升組織力,在選擇既定的情況下,以「能人組織」的身份和廣大農民群眾一起沿著既定的道路前進,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Ⅹ 為什麼說自治是法治的社會基礎

沒有公民意識的自覺,就沒有自由平等社會的基礎。

熱點內容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