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法擬修改

立法法擬修改

發布時間: 2020-12-20 16:22:47

立法法修改是否與你有關系

立法法的修改 改變征稅不再「糊里糊塗」交稅這個是不是關繫到你我他。立法法的版修改開始執行限行、許可權購、限外等 規定當然具有「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的性質,今後實施這些行為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 據。立法法的修改使你的意見變得重要,過去在法律制定過程中,公眾也有一些參與的權利和渠道,但是深度和廣度都 不夠,立法機關對公眾參與的重視和保障不夠、反饋不及時,公眾參與立法的意見能否被吸收以及吸收的程度也沒有制 度上的保障。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明確規定要擴大公眾的參與,且途徑多樣,能使立法更接近地氣,更能夠反映人民意願

⑵ 根據《立法法》規定,修改法律應當裁明什麼內容

第五十四條 提出法來律案,應當同時自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⑶ 《立法法》的制定和修改要依據什麼法律,為什麼

第五十四條
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內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容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⑷ 立法法擬修改了哪些

嚴格規范地方政府許可權
草案二審稿第82條對制定地方政府性規章的范圍限定為「城市專建設、城市管理、環屬境保護等方面的事項」。明確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為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修正案草案同時還規定,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更加註重保障公民權益
只要關繫到公民合法權利和義務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要於法有據。通過對地方政府規章與法規的許可權劃分,也進一步釐清地方政府權力的邊界。
體現對法律的尊重
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嚴格按照一定的層級關系,立法法的修改就是要用法律確定這種關系。

⑸ 誰知立法法擬修改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啊

部分地區立法不規范,導致法律直接有沖突。
立法法的修改主要針專對以下幾個行為來進行的屬:
1、規范授權立法;
2、授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3、明確細化「稅收法定」原則;
4、界定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邊界
5、加強備案審查;
主要針對這些行為,目前部分地區立法隨意性大,比如未經過聽證,隨意對車輛進行限購等,嚴重擾亂司法體系,造成了法律體系之間的沖突。所以,有必要對立法法進行修改。

⑹ 《立法法》修改應著力解決哪些問題

一、 哪些屬於立法?
由於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地方最低只到較大的市。較大的市以下的地方(比如縣級、鄉級)沒有立法權,但是這些地方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仍然可以針對不特定對象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能夠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俗稱「紅頭文件」)。同時,在我國,即使那些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也可以在立法之外製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那麼,這些規范性文件與立法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由於《立法法》並未對「什麼是立法」以及「授予立法權的標準是什麼」給出一個答案,這就導致了在實務中對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的認定出現了困難。雖然2007年的《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五章規定了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但現實中規范性文件的數量遠遠超過立法,如果《立法法》不解決「立法與非立法」的實質區別問題,「依法治國」還是「依文件治國」的困惑勢必長期存在。
二、 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問題
我國目前存在五種立法權:國家立法權、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軍事立法權和授權立法。但是,關於不同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尤其是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仍然存在不夠明確的問題。根據立法部門的觀點,解決上述兩種立法許可權劃分的主要依據是《立法法》第8條。但是關於《立法法》第8條的性質,立法部門與學界的認識並不一致。學界普遍將《立法法》第8條稱為法律保留,即它主要用來橫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而非用來縱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因為後者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劃分問題。根據國外的經驗,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並非「管轄范圍」的大小不同——涉及全國范圍的中央管、涉及地方范圍的地方管,而是「管轄事務」的內容不同——即某些需要統籌規劃的事務,比如外交、國防只能由中央管轄,而某些需要因地制宜的事務,比如教育福利、環境衛生只能由地方管轄,當然還存在中央與地方共管的事務(比如《立法法》第64條第2款)。從此次已經公布的《立法法》修改草案來看,一個是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作了具體規定,但問題在於,國務院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數量很少(目前主要在稅收領域),而現實中大量存在的是國務院沒有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違反法律保留的情形。另一個是將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的內容限於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這雖然具有了事務劃分的意味,但范圍未免太小,而且與《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政府組織法》第8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三)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以及第44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四)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也不盡一致。所以,當務之急是應對《立法法》第64條第1款第2項的「地方性事務」作出具體規定。
三、 立法之間的效力位階
由於我國立法種類眾多,所以,立法之間的效力位階對於民眾守法、國家機關執法、司法產生重要的影響。現行《立法法》第78-82條雖然規定了部分立法之間的效力關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確之處,比如全國人大的法律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之間、省級的地方性法規與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之間、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與省級的地方政府規章之間以及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之間的效力位階關系,同時也缺乏判斷立法效力位階的實質標准,從而給立法沖突的認定帶來很大困難。
四、 立法沖突了怎麼辦?
目前,立法沖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縱向的上下位階的立法沖突,另一個是橫向的同一位階的立法沖突。對於前者,我國通過改變或撤銷制度予以解決(《立法法》第88條);對於後者,則通過裁決制度(《立法法》第86條)予以解決。前者的問題在於,2000年以前,我國的改變或撤銷以審查機關主動審查為主,但主動審查的缺陷是,審查機關發現下位法存在問題的幾率較小,所以主動審查往往處於閑置狀態。幸運的是,2000年的《立法法》第90、91條規定了被動審查方式,即由某些主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申請對違反上位法的下位法進行審查。但是,第一,被動審查的范圍僅限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立法法》第88條第1項,有權審查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是全國人大,而非全國人大常委會),其他一些立法,比如法律、規章並沒有納入被動審查的范圍。第二,由於該兩條規定在《立法法》第五章「適用與備案」中,尤其是規定在第89條的備案制度之後,似乎被動式的審查要以該立法提請備案為前提,但實際上,《立法法》並未將備案作為立法機關的一項義務也未規定不備案的後果,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並非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備案機關。第三,被動審查雖然部分解決了審查機關動力不足的問題,但也產生了申請主體過泛、申請條件過寬的問題。由於《立法法》第90條規定的申請主體幾乎涵蓋了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申請立法審查,那麼審查機關必然「疲於應付」,但如果審查機關不予答復,又會使上述規定變得沒有意義,這估計就是修改草案中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審查過程中可以將審查情況向提出審查建議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予以反饋」的原因。可是,與其規定裁量權過大的「可以」為什麼不在申請主體或申請條件上進行規范呢?第四,《立法法》第90條第1款雖然規定 「一府兩院兩委」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立法審查要求,但由於「一府兩院兩委」與被審查的立法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所以實踐中「一府兩院兩委」申請的情形幾乎沒有。筆者認為,應當賦予「一府兩院兩委」之外的申請主體提出審查要求的權利,從而避免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不答復」的情形。當然這樣做的前提必須是對申請主體和申請條件進行限制,比如只允許案件當事人或審理法院對作為案件審理依據的立法是否符合上位法提出申請等等。後者的問題在於,一方面由於《立法法》只規定了裁決主體、未規定申請主體,所以裁決機關啟動裁決缺乏動力;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裁決程序的規定,裁決機關即使判定應當適用其中某一個立法,但對於另一個立法的規定如何處理,是繼續讓其存在還是對其進行改變或撤銷,仍屬空白。而上述問題不解決的話,立法裁決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目前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全國上下對改革進入深水區充滿期待。在這一大背景下,立法修改不應再局限於小打小鬧、不痛不癢,而要著力解決那些阻礙實務發展、群眾反響強烈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一旦基於「小心怕事」的顧慮錯過了修改的良機,那麼根據立法不能頻繁修改的原則,等於把問題堆積到了五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之後。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二、將第五條修改為:「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三、將第六條修改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四、第八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六項:「(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第六項改為第七項,修改為:「(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第八項改為第九項,修改為:「(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五、將第十條改為兩條,作為第十條、第十二條,修改為:
「第十條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二條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八、將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九、將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十、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⑻ 最新立法法比上一部立法法修改了那些條文

這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完善立法體制,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深入專推進科學立法、民主屬立法,完善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加強備案審查,對司法解釋的規范和監督等。其中,對立法體制的規定作了如下修改: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對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許可權進行規范。
修改後的立法法分為「總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適用與備案審查」「附則」6章,共計105條.

⑼ 《立法法》修改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有49個市,沒有地方立法權的235個市

縣級市沒有地方立法權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要坐牢么 發布:2025-01-15 20:24:31 瀏覽:739
注冊會計師和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15 19:42:55 瀏覽:259
19經濟法基礎第四章 發布:2025-01-15 18:14:41 瀏覽:188
勞動法工資結算方式 發布:2025-01-15 18:06:43 瀏覽:147
勞動法解釋停職員工待遇 發布:2025-01-15 17:40:35 瀏覽:399
國稅局政策法規科職責 發布:2025-01-15 17:37:38 瀏覽:457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
毆打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17:22:22 瀏覽:578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
重慶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15 16:39:58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