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與法治思維

依法治國與法治思維

發布時間: 2022-01-28 11:29:50

㈠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加大執法力度,加重處罰力度,落實監督和問責,要不然空談。

㈡ 談談在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你對法治思維是怎樣認識的

社會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每天都會涌現許多新的問題,法律法規的制定也需要時刻緊跟時代步伐,絲毫不能懈怠,目前看來,我國的法律體系制定和論證的效率太低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法治思維想深入人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㈢ 結合依法治國分析為什麼培養法治思維

真正的法治是管官管權,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的是什麼,難說,即不像西方的法治,也不像中國傳統的人治,可以說是兩者的結合、

㈣ 法治思維包括哪四個思維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4)依法治國與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㈤ 從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怎樣理解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法治思維是一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質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維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
依法治國\思維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法治思維是一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質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維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

㈥ 請談談依法治國的好處,以及個人如何提高法治思維和法律意識

監督權力,保障權利。民主與法治是家國穩定的根本基礎。

敬畏法律,敬畏規律。學法用法護法執法成為人生的信仰

㈦ 試論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方式的養成

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
普遍性優於特殊性。法律是普遍的行為規范,其規定的關系模式具有普遍性,而運用法律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具有特殊性。在這里,對普遍性的考慮是第一位的,對特殊性的考慮是第二位的。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行為預期,社會就會無序。因此,當碰到問題時,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是偶然出現的問題還是反復出現的問題。對反復出現的、普遍性問題,要摸清情況、找准症結,通過確立政策措施、完善制度機制推動解決;對個別性、偶發性問題,要依據既定規則理清權利義務關系,明確責任歸屬,逐項研究解決。
恪守非人格化權威。法治作為規則之治,是一種非人格化的治理。從法律主體上界定,權利與權力的本質區別在於:權利的主體是人格化的,與特定的人和利益相聯系;權力的主體是非人格化的,不能與特定的人和利益相聯系。如果權力的主體人格化,就等於把權力與特定的人和利益掛鉤,就會導致公器私用、以權謀私。從人類發展史看,人格化權威與非人格化權威始終存在並發揮各自作用,但非人格化權威在國家治理中具有優越地位。在我們的文化中,比較崇尚人格化權威,對諸如規則這樣的非人格化權威,有時也要盡量轉化為人格化權威,才能被接受、遵從。比如紅燈停、綠燈行,是一種非人格化的權威和制約,但如果沒有執法人員在場,這一規則往往就形同虛設,形成獨特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這種無視非人格化權威,不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的現實,給社會治理帶來很高成本和不確定性。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恪守非人格化權威,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 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
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從法律上講,權利是具有合法性的理由。持有這個理由,相應的行為、利益、主張和期待就會在法律上被視為正當。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不斷界定、分析、稱量權利義務關系,確定誰有權利、誰有義務及其權利和義務的限度。
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法治的根本問題是解決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問題,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是法治的主線。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前者表達了公民權利只有經過法律才可限制,否則就是破壞法治;後者表達了未經授權的權力都保留在人民手中,執法機關如果使用,就是濫用,也是破壞法治。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 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牟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機會公平。主要是指起點公平、過程公平。這符合人們的普遍理性。先來先得、抓鬮決定勝負都是機會公平的經典例子。法治思維不僅要考慮實體上是非對錯,更要確定一套開放、公平、透明的程序規則。既定程序對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按程序辦事,最終結果即使不盡如人意,但因公平、透明,各種不滿都會自我釋然。從人類生活經驗看,程序優先的價值就是從制度上最大限度地維護人們在起點、過程上的公平。
中立公正。古羅馬皇帝康德茂喜歡決斗,而且從未輸過。究其原因,格鬥規則由他制定:凡他上場必手執利刃,而對方只能按他要求或持木質工具或徒手。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方式,違背了程序中立公正原理。正如馬克思所說,當規則利己和偏私的時候,公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執法司法權作為國家權力,如果不能中立公正行使,就會導致尋租越軌,喪失公信力。
權利救濟。無救濟則無權利。任何人權利受到侵害,都應通過平等機會和公正程序得到救濟。權利救濟渠道是社會關系修復的主渠道,對維護社會秩序作用重大。
4. 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
權衡精於度。哲學上講,凡事要一分為二。不少事情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一分為三甚至為多。這就要求處理時把握好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同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法律由於合理界定了權利義務、確定了利益關系,總結了權衡精於度的各種經驗,能夠有效保障各利益主體的合理利益,平衡各利益主體的關系,實際上,這是為處理問題定好尺度。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就是看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度量衡。
5. 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
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善於運用法治方式,關鍵要消除舊的思維模式下形成的與法治要求不符合的辦事方式,比如托關系、運動式治理等。對領導幹部而言,唯上的思維、權大於法的思維都會導致對法治的捨去。

㈧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8)依法治國與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㈨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黨的十 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能力」。在此之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對概念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中 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都強調要在實際工作中踐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如何從學理上闡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法治思維

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法治思維是一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質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維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 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法治思維與學術界常講的法律思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都是根據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規范為邏輯基準進行分析推理判斷。二者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二。其一在於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即在法律思維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二是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所以,與法治思維所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後者將權力置於法律之上,視法律為虛有之物。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法治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就法治方式而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消除在舊的思維模式下所形成的一些與法治要求不符的辦事方式。例如托關系、找門子的辦事方式。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人情社會下,遇事「找熟人」「走關系」往往是人們的第一選擇。人們通過關系進行社會資源之間的互換,使得法律失去應有的效果,往往導致社會資源利益的無效率、浪費。例如選擇性執法。法律是否適用、對誰適用、如何適用,皆取決於執法者自身的判斷甚至好惡,最終導致法律失去公正性,喪失人們的信任,失去效果。而法律實施機制的失效,又使得一旦有人逃脫了法律的及時制裁,其他人就會形成「法不責眾」的擴散心理,出現機會主義違法。再如運動式執法、運動式治理。這種治理方式下,法律被認為是從屬於某一具體社會政策的工具,法治的基本標准和要求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被放棄,導致社會失序,法治權威受損。這些方式植根於舊的關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中,與法治思維相悖,無疑都會損害到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公信力。

資料來源:http://www.zsdx.gov.cn/news/32c73718-00bb-4d60-9a62-ade2b9e40c5a.html

請採納,謝謝!

㈩ 請談談依法治國的好處,以及個人如何提高法治思維和法律意識

監督權力,保障權利。民主與法治是家國穩定的根本基礎。
敬畏法律,敬畏規律。學法用法護法執法成為人生的信仰

熱點內容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規則 發布:2025-02-08 13:11:43 瀏覽:662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