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反面事例
1. 有關仁義道德的反例
仁義來道德常用作貶義詞,意自為不講道德。反義詞為「男盜女娼」。
1.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正義等行為標准。 唐 韓愈 《原道》:「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2.泛指舊時提倡的道德規范。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滿肚子的天地良心,仁義道德,你只想憑著老實安分,養活你的妻兒老小。」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這里,你的堂兄和我父親是一樣的貨色--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
2. 談道德-反例
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3. 社會公德的正反例子
正:不亂丟垃圾。
反:亂丟垃圾。
4. 不講道德的事例
一個烈日炎炎的夏天,512公交車正在緩緩的向前爬行,車裡面人群熙攘,坐在窗戶旁的一個年輕人格外顯得突出,他把脫掉歇的腳搭到前面的座位上,手裡叼著香煙,旁邊還站著一個汗流浹背的年歲已高的老爺爺...
5. 有哪些關於道德方面的正反鮮活例子(我要寫演講稿,麻煩告訴我一些例子)
從飛啊 從飛是正的 那些被從飛捐助了但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卻不聞不問的白眼狼是反面。
6. 急需一關於道德方面的反面案例 急急急!!!
趙薇「日本軍旗裝」事件曾一度頗為引人關注的趙薇軍旗裝事件,日前被剛剛出版的湖北《公民道德建設讀本》列為反面案例。《讀本》將其列為學前班、小學及中學版的第一章第一節,作為愛國守法的反面案例,標題評語是「她的確做錯了」。
7. 堅守道德的底線的事例 4個
1.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2.有一天,幾個侵略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發現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立即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後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於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3.徐悲鴻拒絕給蔣介石畫像。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4.1941年1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制服他。但葉挺威武不屈,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尊嚴。他在獄中還寫下了大義凜然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哪能從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記生!」
8. 關於社會公德正面或反面的事例
第一個事來例是關於一個得了心源臟病的司機的故事。當他在開車送乘客的時候,心臟病突發,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分鍾,他緩緩地把車停在了路邊,讓乘客們安全下車,然後把車熄火,確保交通正常運行。做完這些之後,一個人靜靜地趴在方向盤上,就這樣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那個司機姓黃,這個模範的名字已經被廣大群眾牢牢記在了心裡。
9. 道德敗壞的典型例子
這在近幾年多了去了抄,例如說最近的那個新聞說是有一個開豪華車的司機撞到一個孩子後怕他沒死,他竟忍心從一個孩子的身體上壓過四次;還有去年鬧的沸沸揚揚的襲擊幼兒事件;還有一些腐敗官員的種種劣跡;企業中的有「三鹿」事件、富士康的管理問題等等。
10. 道德沖突的事例
有一部外國電影《叢林兄弟情》,通過講述主人公如何完成一項艱難的救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道德沖突的場景。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隻可愛的小狗。這只小狗為一富豪所豢養,一天,當富豪在山野遊玩時,小狗不慎與主人失散。在流落中,小狗目睹了一隻生育不久的母獅被獵人打死的景象。獵人將母獅的屍體扛走了,但沒有發現不遠處還有六隻嗷嗷待哺的幼獅。小狗萌發了為幼獅覓食的想法。它先試圖抓捕兔子,但當它將一隻兔子逼到絕路時,兔子絕望的眼神使它於心不忍,於是放棄了捕殺兔子。它只好去偷獵人掛在房外的烤肉。後來,它發現有一隻母虎剛生下幼崽,奶水充足,於是它想方設法帶領幼獅去母虎那兒。在此過程中,它受到一頭狼的追殺,有幾次被狼追逼到絕境,幾乎喪命。最後它巧妙設計,使狼摔下懸崖。它還要時時提防老鷹的捕食。在與老鷹的搏鬥中,出於無奈,它舍棄了一隻幼獅的生命。它的主人好幾次就在它的近旁急切地呼喚它,但考慮到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狠下心來沒有應答。歷經艱難險阻,它終於成功地把幼獅交託給了母虎。當主人又一次尋找它時,它懷著欣慰的心情與主人相見。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道德沖突:(1)為救助幼獅,去偷盜食物。(2)為救助幼獅,企圖殺死無辜的兔子。(3)為完成救助,讓主人飽受尋找之苦。(4)為擺脫糾纏,毅然殺死了狼。(5)為保全更多的幼獅,只好讓其中一隻幼獅被老鷹吃掉。在這些道德沖突中,有大善與小善的沖突,也有善的目的與惡的手段的沖突。主人公為了解決這些沖突,作出了各種道德妥協。雖然這是一個關於動物的故事,但透過故事本身,我們看到的是編導的價值趨向,看到了許多屬於人之常情的東西。它以一種新穎別致的形式昭示我們,當面對道德沖突時,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道德沖突並不是指道德要求本身的沖突,而是指行為者在具體情境下難以同時踐履多種道德要求時出現的困境,這種困境又可以稱為「准則沖突」。所謂「准則」是主觀化了的原則。當道德原則被個體認可、接受了之後,就會轉化成他的准則。一個人總會形成各種准則,在具體情境下,不同准則的要求會令他無所適從,出現了准則沖突。但正是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個體的道德能力得到鍛煉,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種行為符合某種准則,可同時又違反了另一準則。這就要求道德主體在相互沖突的准則之間進行自主的選擇,亦即選取其中一個准則,舍棄另一個准則,從而實現自己所追求的某種道德目的。當幾種道德價值不可兼得而又必須作出選擇時,道德主體往往處於一種非常為難的窘境。人一方面可以自主選擇,另一方面又必須對選擇負責,這樣,伴隨著道德沖突中的自主選擇,道德主體的內心常常會體驗到種種難言的孤獨、焦慮、不安和痛苦。道德主體若要避免這些孤獨、焦慮、不安和痛苦,就要放棄選擇,放棄道德上的自由,而聽憑別人、權威或社會集團對沖突所作的裁決。但這樣一來,主體的實踐就喪失了道德的本質特性,就不能確立自己存在的道德價值。因此,真正獨立的主體必然不會放棄自主解決沖突的機會,從而也就註定要忍受痛苦的折磨。其實,行為者的道德能力也正是在這種兩難的矛盾過程中經受磨練、得到升華的,個體道德的實現過程因為准則沖突而大大豐富了。
1、准則沖突的表現
准則沖突的具體表現異常復雜,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歸納。從主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可分為:由於社會或他人對同一角色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該角色內心的矛盾;由於個人改變角色而造成的新舊角色與所承擔的義務之間的沖突;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一個人往往身兼幾種社會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賦予其不同的義務,從而形成義務間的沖突。在人們的實際生活里,一個成年人往往處於多種關系中,而只要他處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關系中,扮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色,那麼,在他身上,各個不同角色的准則要求之間就可能形成沖突。
從行為價值目標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可分為:其一,由於社會歷史條件或自身條件的限制而導致的個人在價值目標選擇上的困境。自由、尊嚴、富足、事業、愛情、家庭、友誼等都是構成幸福人生的要素,缺少任何一項,都將帶來人生的缺憾。然而它們常常不可兼得,我們不得不在這些都值得追求的目標之間作出痛苦的取捨。其二,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利益選擇上的困境。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之間經常發生利益沖突,個人的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也時有沖突。其三,基本道德原則之間發生尖銳沖突。如忠孝不能兩全。又如,鐵軌只有兩條岔路,一條上有一個孩子,另一條上有三個成人,急馳而來的列車發生緊急情況,來不及剎車,這時,火車司機應該怎樣選擇?在「不可傷害他人」和「必須救助他人」中,哪一個是更嚴格的律條?其四,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生命價值與自由、尊嚴以及其他信念之間發生尖銳沖突。這種沖突使人面臨最嚴峻、最殘酷的選擇:維持信念必須以舍棄生命為代價,選擇生命則必須以背棄人之為人最寶貴的東西為代價。比如在集中營里,有人逼迫你作出選擇:將十個人中的一個殺死,另外九個就可以活下;否則,他們全部得死去,你作何選擇?
從行為方式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分為兩種情形:目的正當手段不正當;目的不正當手段正當。對於以正當的手段達到不正當的目的這種道德現象,人們一般較易作出道德判斷,因為能使不正當目的得以實現的所謂正當手段,實際上是靠鑽社會規則的空子,不正當目的的實現必定包含著對他人或社會利益的侵佔,是我們反對的。人們備感困惑的是:可否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正當的目的?或者說,一個正當的目的是否可以為其不正當的手段辯護?
2、准則沖突的解決
由主體所扮演的多種社會角色所帶來的准則沖突,難以根本解決,它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個體只能以克制、奉獻來緩解沖突的程度。由行為價值目標所導致的准則沖突,可以大部分解決,這主要取決主體自我調整自身的價值取向,並在做出一種決定時,盡力修補或減少因放棄另一價值目標所造成的過失。
行為方式上的准則沖突能否圓滿解決,取決於是否正確處理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目的與手段之間是一種交互關系。一方面,樹立正確的道德目的,是解決兩者沖突的前提。目的規定和制約著手段,道德的目的通常採取正當的手段就能達到。另一方面,手段也制約著目的的實現,手段正當與否直接關繫到目的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從長遠來看,正當的手段能夠促進目的的實現,而不正當的手段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會歪曲以致篡改目的的性質,妨礙目的的實現。手段的性質不僅直接影響到目的的性質,而且手段的價值也會增加、減少以至改變目的的價值。當然,這並不排除生活中會出現「歪打正著」現象。要解決目的與手段造成的沖突,手段的正確選擇就成為關鍵。在手段的選擇中要堅持如下兩個基本原則:選擇有效的手段,使手段具有道德上「善」的價值,手段的有效性是道德自主選擇成為現實的關鍵。
在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問題上,有兩種片面觀點,即目的決定論和手段決定論。目的決定論者認為,只要目的是合乎道德的,不必考慮手段是否正當;目的決定一切,目的可以為任何手段辯護;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一切手段,因為「目的總是證明手段是正確的」。比如,為了救濟窮人,可以偷扒盜竊,坑蒙拐騙;為了教訓壞人,可以私設公堂,殘酷毆打;為了維護集體榮譽,可以誇大成績,隱瞞缺點,欺上瞞下。目的決定論往往成為當權者公開或暗中奉行的信條,同時也為各種不道德行為大開綠燈,使道德評價和法律裁決產生混亂。
手段決定論者主張,手段就是一切,手段是因,目的是果,手段是脫離目的而獨立存在的。他們往往不分目的的是與非、正義與不正義,單純評判手段的善惡性質,甚至對於手段要達到什麼目的都不予考慮。在這種觀點看來,對社會邪惡勢力,對犯罪分子的種種不法行為,不應該採取暴力手段進行斗爭,而只能採取人道、和平的教育手段來對待,否則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勿以暴力來抗惡」的觀點,是一種抽象的人道主義,容易造成對惡勢力的讓步和縱容。在現實生活中,以道德和勸善的方式去對待惡勢力,其效果往往是軟弱無力的。
准則沖突的真正解決,取決於道德主體如何確定自身的道德價值。但有時道德價值也難以取捨,為此,有必要引入「道德妥協」概念。所謂道德妥協,是指主體在選擇中有意識地放棄某些道德規范和准則,犧牲某些道德價值,以保持其他道德原則和規范,維護更高的道德價值。為了「最大的善的目的」,在較低程度上對「惡」的妥協、對「善」的犧牲是允許的,也將被認為是道德的。所以,妥協性道德手段的選擇在道德行為實踐過程中是允許的,但這種選擇又必須是「迫不得已的」,而且是諸種決定中帶來「最小惡果」的,否則,任何對「惡」的妥協都是不道德的。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一個道德價值的取捨,如果它是為了達到更高道德目的所必要的,而且本身又是道德的,那麼就是合理的;如果當下的取捨迫不得已地帶有不道德的性質,那麼只要它與最高目的不矛盾,並且不改變目的的道德性,那麼這種取捨也應被認為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