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省是中央依法治國的具體落實

依法治省是中央依法治國的具體落實

發布時間: 2022-01-28 12:14:50

A. 依法治國依法治省依法治市提法科學嗎

依法治國本身就是一個廣義的法治概念,沒有治省治市的說法

B.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什麼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十七大報告對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發展提出的基本目標和根本任務。

依法治國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2)依法治省是中央依法治國的具體落實擴展閱讀:

法治國家的建成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內容與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與發展,而必然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具體條件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也須要有一個過程。

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復雜,歷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其達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國大約還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一長期性決定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歷史性進程具有漸進性、持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

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不顧主客觀條件而操之過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實現在觀念更新尤其是制度變革上的持續性,以始終保持這一歷史性進程的發展勢頭;如何在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上選擇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響和推動全局的進展,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C. 把什麼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3)依法治省是中央依法治國的具體落實擴展閱讀:

領導機構:中國共產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負責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部。

D. 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是貫徹落實黨的19大精神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什麼需要

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集中統一領導的需要

E.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怎麼理解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深入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關系,著力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維護憲法權威,是我們必須清晰認識的重大問題。
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主權在民原則最直接的體現,是依法治國的本質要求。憲法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是國家的根本法、母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的內容主要包括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公民的基本權利等,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在我國,依法治國當然必須首先依憲治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因為只有這樣,憲法所承載的人民意志才能體現,所體現的主權在民原則才能得到保障,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本質要求才能實現。
維護憲法尊嚴、實現憲法權威,是落實依憲治國的首要問題。 《決定》指出,「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 」因此,必須廣泛宣傳、強化培訓,進一步營造尊重憲法、維護憲法的良好氛圍。憲法蘊含的內容博大精深,意義深刻。要通過廣泛宣傳,使廣大公民理解和掌握憲法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領會依憲治國的重大價值和深遠意義,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尊重憲法、貫徹憲法實施的良好氛圍。《決定》中明確提出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提出 「將每年十二月四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 」為此,各級承擔宣傳、培訓憲法法律任務的國家機關、培訓機構及社會團體,應貫徹落實《決定》要求,完善宣傳、培訓的體制、機制,創新宣傳、培訓方式方法,拓展宣傳、培訓形式,狠抓宣傳、培訓落實,確保宣傳、培訓真正獲得實效,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憲法、維護憲法的良好氛圍。
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是確保實現依憲治國的關健。我國「八二憲法」對憲法實施和監督做出了一些規定,如第五條第三款、第四款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第六十二條第二款、六十七條第一款均明確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但是,由於相關的實施細則沒有出台,憲法實施和監督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健全,現實中違反憲法的規范性文件、政策和命令一定程度上存在,嚴重破壞了憲法的權威,違反了依憲治國的要求。針對此類問題,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當前需要根據四中全會《決定》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盡快制定出台憲法實施和監督相關的法律文件,盡快細化憲法實施和監督的體制、機制,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的程序和方法,真正確保憲法的內容和精神在現實中得到落實,實現依憲治國。
完善違憲責任設定和違憲責任追究程序及機制,更好形成尊重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責任意識。完善和強化違憲責任是確保依憲治國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紙面的法律規范變為現實中的法律行為,單有禁止性和宣示性條款是不夠的,因為如果沒有責任追究,法律就會失去應有拘束力。法律後果——法律責任機制是保證法律有效的基本機制,只有完善這一機制,才能保證法律真正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乃至自覺意識。有學者曾經指出,目前之所以存在憲法權威不高、人們遵守憲法意識不強的現象,與違反憲法的責任設定和責任追究制度安排不完善有很大關系。法律責任一般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違憲責任,但在較長時間里,人們更多強調的是前三類責任的設定和追究,而對違憲責任的設定及追究卻重視不夠。在已有的法律中,關於違憲責任的規定主要集中在《憲法》和《立法法》的相關條款中。 《憲法》第六十七條第七款和第八款關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職權中規定:「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立法法》第五十八條規定:「(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從整體上看,不管是責任形式的設定還是違憲責任的追究上,都略顯粗糙和簡單。按照國際公認的違憲責任形式,一般應該包括彈劾、罷免、撤消、宣告無效、拒絕使用、取締政治組織等。所以,應該盡快修改完善憲法及相關法,完善憲法責任形式,細化違憲責任追究程序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形成尊重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責任意識,真正落實依憲治國。

F. 依法治國的內涵是什麼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6)依法治省是中央依法治國的具體落實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負責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部。

G.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落實

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要求,完全符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治國理政基本方略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20年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且對小康社會提出了諸多新要求。其中一項重要要求就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這里涉及兩個重要概念:「國家各項工作」的范圍和「法治化」的判斷標准。《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高度來認識,很顯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遞進關系和政策上的連續性。從邏輯上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評判指標,同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的必要條件。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就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必須達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
「法治化」與「現代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從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來看,「法治的現代化」與「現代化的法治化」的任務具有同等
重要的意義,「法治化」與「現代化」必須齊抓共促、齊頭並進,才能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伴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不斷向前發展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以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法治的現代化進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以新十六字方針為依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主題,圍繞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各項要求,提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以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的具體任務,為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制度依據和實踐基礎。

熱點內容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