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意識重要心

法治意識重要心

發布時間: 2022-01-28 12:45:27

法治社會的重要性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並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並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什麼是法治?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他對法治的註解是:「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制定的法律應獲得普遍的服從;而人們所遵從的法律本身應該是成文的和良好的。」也就是說,法在全社會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社會的治理應該遵從良好的法律。托馬斯·潘恩曾精闢地論述:「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的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他的情況。」
依法行政的含義是,由法律給行政機關的權力劃出嚴格的邊界,任何行政機關和行政官員都不得越過這個邊界。如果越過法律劃定的邊界,就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就須受到相應的追究和懲處。

⑵ 什麼是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專公民屬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2)法治意識重要心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⑶ 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筆者談幾個這方面的建議。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第三,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最後,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⑷ 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

1.教育功能。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即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主要是通過傳授必要的基礎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了解和認識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掌握我國憲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內容,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積極學法,嚴格守法,主動用法,自覺護法。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把提高法律意識從自在的行為變為自覺的行為,從而意識到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並把法律當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終實現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導向功能。我們正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前,社會主義法制基礎相當差,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雖加快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步伐,但仍未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過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規已經不適應不斷發展的客觀物質生活條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強執法(包括司法)更顯迫切。立法的前提條件是客觀條件的需要,這里的客觀條件除主要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之外,還包括公眾的法律意識的現狀。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人們相關之間的社會關系,如果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處在較低的層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施,即使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因此而增加法的實施成本。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與法律實施的關聯程度較大,如果大學生能有較高水平的法律意識,這對法律的實施無疑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帶動和促進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實施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講,大學生法律意識具有導向功能。這種導向是相對於社會公眾而言的。
3.評價功能。法的實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適用兩個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指社會公眾把法律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覺依法辦事,自覺維護法律尊嚴。而就法的適用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專門機關的司法活動進行法律監督,保證法律得到切實有效和公正、及時的實施。在這里,主要體現的是評價功能,即對行為的正確與錯誤,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實施是否有效做出價值判斷,從而影響法制建設的進程。當然,由於大學生缺乏判斷和辨別復雜事物的能力,因此當他們在做價值判斷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評價功能的發揮。
4.規范功能。統治階級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這樣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法律來調整習俗、道德和政策等行為規范,無法調整或調整不力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法律這一目的的實現除依賴國家強制力外,還必須依賴社會公眾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因為國家強制力僅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識則是實現法律目的的內在動力。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內因是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當代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構建可以使他們自覺按照法所體現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去規范自己的言行。

⑸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意識

如果是練習題(非考試)建議從書上找答案,然後整理背下來。
法治是調節回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答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⑹ 談談法治意識是公民高素質的重要表現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6)法治意識重要心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⑺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注重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律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法治的要義是限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為端正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奠定思想認識基礎.

要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法治是一種實踐理性,凝結著民族精神,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法治意識要求我們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各級公職人員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行政權、審批權和執法權、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公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要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准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提高法治的素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首先,各級公職人員要帶頭學法.要認真學習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學習法治原則、原理、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案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推理,並得到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和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復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再次,要注重法治實踐鍛煉.要深入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堅守法治的底線.全社會都要樹立堅守法治底線的理念,各級公職人員更要起好帶頭作用.各級公職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以履行行政執法權和執法司法職責,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級公職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要帶頭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守法模範.要克服特權思想,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活動中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不偏不倚、不拉不縱,執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於排除干擾,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後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要站穩腳跟、挺直脊樑,敢於抵制權勢、金錢、美色、人情、關系的干擾,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決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要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對破壞法治的行為決不能無動於衷,必須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守護者.

⑻ 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

共有四個重要意義:
1.教育功能。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即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主要是通過傳授必要的基礎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了解和認識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掌握我國憲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積極學法,嚴格守法,主動用法,覺護法。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把提高法律意識從在的行為變為覺的行為,從而意識到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並把法律當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終實現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導向功能。我們正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前,社會主義法制基礎相當差,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我們雖加快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步伐,但仍未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過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規已經不適應不斷發展的客觀物質生活條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強執法(包括司法)更顯迫切。立法的前提條件是客觀條件的需要,這里的客觀條件除主要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之外,還包括公眾的法律意識的現狀。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人們相關之間的社會關系,如果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處在較低的層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施,即使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因此而增加法的實施成本。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與法律實施的關聯程度較大,如果大學生能有較高水平的法律意識,這對法律的實施無疑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帶動和促進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實施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講,大學生法律意識具有導向功能。這種導向是相對於社會公眾而言的。
3.評價功能。法的實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適用兩個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指社會公眾把法律當成己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覺依法辦事,覺維護法律尊嚴。而就法的適用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專門機關的司法活動進行法律監督,保證法律得到切實有效和公正、及時的實施。在這里,主要體現的是評價功能,即對行為的正確與錯誤,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實施是否有效做出價值判斷,從而影響法制建設的進程。當然,由於大學生缺乏判斷和辨別復雜事物的能力,因此當他們在做價值判斷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評價功能的發揮。
4.規范功能。統治階級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這樣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法律調整習俗、道德和政策等行為規范,無法調整或調整不力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法律這一目的的實現除依賴國家強制力外,還必須依賴社會公眾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因為國家強制力僅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識則是實現法律目的的在動力。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因是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當代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構建可以使他們覺按照法所體現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去規范己的言行。

⑼ 怎樣樹立法治意識

要樹立法治意識,一是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要注意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否則,便會因為不知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今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可以參加學校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習,也可以學習專業的法律書籍,可以收看電視的法治節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專業人士咨詢。作為青少年,應該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只有學會了自護,才能在犯罪侵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臨危不懼,運用有效的防衛手段,敢於和善於與犯罪行為作斗爭。二是堅決擯棄不良習慣,遵紀守法。《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具體規定了作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購買閱讀不觀看黃色書籍和音像製品,不去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營業性娛樂場所。要與正直、誠實、守信、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人交朋友,不要與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交朋友,要堅決杜絕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來往。近幾年,青少年違法犯罪在社會總體違法犯罪人數中的比例,已明顯上升,這除了青少年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新形勢下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錯亂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誤入違法犯罪歧途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青少年學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緩。

⑽ 大學生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1.教育功能。

對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即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主要是通過傳授必要的基礎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2.導向功能。

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與法律實施的關聯程度較大,如果大學生能有較高水平的法律意識,這對法律的實施無疑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帶動和促進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實施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講,大學生法律意識具有導向功能。這種導向是相對於社會公眾而言的。

3.評價功能。

法的實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適用兩個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識的功能主要指社會公眾把法律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覺依法辦事,自覺維護法律尊嚴。

4.規范功能。統治階級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這樣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法律來調整習俗、道德和政策等行為規范,無法調整或調整不力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10)法治意識重要心擴展閱讀

在校大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要求他人和社會認可的沖動,極力想擺脫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同時,進入大學後,學習環境、人際關系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面對著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容易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抵觸。研究表明,大學生中有20%左右存在心理障礙,尤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症等為主。

一些大學生的違法犯罪,是由於其心理發展不成熟,形成不良情緒的釋放。因此,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修養。

首先,要開設心理學相關課程,讓學生通過對心理學基本知識的學習,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其次,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業務來引導大學生開發潛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發展自己,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應變力,學會處理現實與願望的矛盾,學會自我調試,作事前理智思考。

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從而抵制不良習俗的侵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熱點內容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