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經濟的關系
A. 經濟發展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風俗和習慣有進步和也有落後的。記得,看過這樣一個記錄,從明朝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安徽鳳陽地區以農業經濟生產為主,但由於土地稀少貧瘠、加上頻繁的天災,當地人民經常吃不飽,於是產生了當地人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萬里出任安徽省委書記時,親身到當地考察,當他看到當地人大多出外行乞和一家母女三口人只有一條褲子可穿的情況時,他責問陪同的當地官員,當地官員的回答就是: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有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時萬里氣憤難當,痛責了麻木的當地官員。並發誓要改善當地的生活。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由於我們政府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政策,鳳陽人改變了外出行乞的習慣。包括鳳陽在內的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提升。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素質也有了很大改善。
這就是經濟發展促進道德提升的很好的例證。
再來看看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對道德提升促進的情況。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血腥骯臟和不道德的。
對非洲黑人的慘無人道的奴役,對美洲土著的滅殺,對亞洲人民的殘酷掠奪,對歐洲人民的無情壓迫。所有這些,我們是否就可以認為迄今為此的人類經濟發展最迅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就是使道德退化而不是促進的呢?
有壓迫的地方註定要有反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基本是安定的,人民也是安居樂業的。這是因為在貪婪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人民不能容忍的時候,尤其是有了馬克思理性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弊端的時候,資本主義覺悟了、改良了。
首先,限制了資本主義貪婪的無限制的胃口,出台了反壟斷法,給了小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
其次,在物質上,他們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在社會財富再分配上讓利於人民。
再次,在精神上,他們出台了陪審員制度,讓最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良知來執掌法律。
當然,上述資本主義的改良無法克服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對道德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商品生產促進了道德進步,還具體表現在:自由競爭促進人們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獨立人格;等價交換強化人們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價值規律推動人們增強主體作用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著個性的豐富和人性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人們打破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樹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精神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推動人類道德進步是基本的歷史趨勢,道德進步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絕對平行,在大體上還是同步進行的。道德的提升和進步歸根結底是經濟關系發展的產物。
B. 道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表現。經濟發展是促進社會繁榮和人類發展的需要。但是不能因需要發展經濟去破壞道德底線。正常的是經濟越發展。人類越文明。道德更高尚。
C. 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之間的關系
D. 怎樣理解社會道德和社會經濟之間的內在關系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產生的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以上供參考。
E. 道德與社會經濟關系之間的關系是
社會經濟關系決定道德,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體現。道德反作用於社會經濟體系,可以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F. 如何看待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與時間地點的改變有關
經濟發展如何的決定因素很多,道德建設只是國家權力機專構在維護社會和諧屬而必須的一個環節,因國家的不同這一建設的重要性也不同,而社會和諧也只是經濟發展充分必要條件,有錢人一般都會開名車住豪宅,但是沒有說有錢人就一定要那樣做,是個相互作用的概念。
就好比有錢人和名車好宅一樣的關系社會道德是個變化性的概念
G.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並不是互斥的。
市場經濟應該是道德的經濟,當缺失適當的專道德力量的引導,整個社會屬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去創造社會價值,那這個的社會的經濟也是無法得到長久的正常的發展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社會道德觀也必將產生新的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也要求全社會各方面樹立新的道德觀。
論語上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愛財也必須恪守道德觀念,取之有道。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高度重視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真正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也只有這樣社會經濟才能取得更為長遠的發展。
H. 如何理解經濟關系和道德的相互關系
經濟關系決定道德指的是經濟關系的穩固和發展對人們生活實踐的基本規回定性.私有制經濟關系基答礎之上只能建立一種維護這種關系的道德;這種道德的存在具有歷史的普遍性,它會為私有制經濟關系所嚴格規定的兩大基本對立階級的共同講求.同一性質的道德和經濟關系會發生非根本性的、局部性的沖突.道德對經濟關系的能動反作用主要是通過間接方式實現的,它必須滲透到上層建築其他因素中藉助它們的影響力才能實現對人們實踐的善惡規導.
I. 道德與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條件來下道德教自育的必要性根源於市場經濟不能自動產生出它所需要的社會道德水平。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的作用具有雙向性,它具有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一面,也有破壞社會道德的一面。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發人們的進取精神,另一方面競爭的失敗者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競爭的勝利者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一方面市場主體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可能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另一方市場主體為了自己的財產安全,要非常謹慎地選擇交易對象,從而使那些不講信譽者失去很多交易機會,從而迫使人們遵守社會道德,間接地起到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作用。正是這種雙重作用使道德教育成為必要和可能。如果市場經濟只有推動道德進步作用,而沒有對道的破壞作用,那麼就是說它能自動產生它所需要的道德支撐,任何道德教育成為多餘的了。如果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只有破壞作用,而沒有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一面,那麼任何道德教育都不挽救社會道德敗壞的局面。
J. 經濟發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當前中國市場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之間的矛盾版。社會主義權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了人們新的道德觀,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利於人與人之間結成平等友愛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現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源於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快速過渡到市場經濟,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幾種思潮。一是道德出現了嚴重「滑坡」,主要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二是道德的本質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現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觀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設會干擾市場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