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的法治道路

中國的法治道路

發布時間: 2022-01-28 14:11:28

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什麼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本,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確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礎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學理支撐,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

僅有牢牢地把握這三個層面,才可以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特性和正確方向,才可以立足於中國具體基本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如何走

這是一個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是照搬或模仿西方的,而是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成分,借鑒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以中國共產黨人自我探索、自我創造為主,形成的一條內生式演進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如何走?有許多東西需要深入探索,這條道路的內涵會不斷豐富,但一些基本原則必須長期堅持。首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與法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黨與法是什麼關系?是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兩者是對立的,提出所謂的「黨大還是法大」?《決定》給予明確回答:「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我們推進法治領域各項建設、改革,都必須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而不是限制和削弱黨的領導。

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思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三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中國的法治道路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內涵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產黨「行動指南「、共青團「核心價值「、「實體經濟」基礎指導和「無產階級「執政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

2、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的首創精神,是一切發展的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不可脫離的核心體系,共同生存發展的准則。

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的三個方麵包括哪些

一個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貫徹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權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屬性和前進方向。

(4)中國的法治道路擴展閱讀

在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這個法治理論,科學回答了中國要不要搞法治、搞什麼樣的法治、怎樣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引中國法治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指南針和導航儀。

㈤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說法

■ 全面推抄進依法治國,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遵循,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
■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同法治不是對立的關系,也不是誰大誰小的關系,而是根本一致、內在統一的關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憲政道路的根本標志之一。
■ 要把我國的法治同西方所謂「憲政」區分開來。西方「憲政」旨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和統治秩序,實質是資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法治是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目的是維護發展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我們強調的依憲執政、依憲行政,是社會主義法治的范疇,根本不是什麼西方式的「憲政」。

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什麼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發展道路和正確方向。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決定前途。

法治社會建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法治社會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社會建設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著眼於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

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要深入宣傳憲法,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實現憲法宣傳教育常態化;普法工作克服形式主義,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要密切結合與人民群眾利益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要加強企業的法治教育,引導企業樹立合規意識;要加強社會熱點案(事)件的法治解讀評價,傳播法治正能量;要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有效促進法治文化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合發展;要健全以「誰執法誰普法」為主的普法責任制,實現國家機關普法責任制清單全覆蓋,把案(事)件依法處理的過程,變成全民普法公開課。

㈦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性質和方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不竭動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制度基石;是人民權利的根本保障。

㈧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哪五個方面的核心要義它們各自的重要性分別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8)中國的法治道路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㈨ 為什麼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1.中國的歷史選擇——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制
中國歷來是走自我發展道路的國家,無論歷史上發生多少變化,多次被外族侵略、統治,最終還是能夠自我救治,無論經過多少分裂,最終還是選擇了統一。在選擇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中國近代各種勢力、各種黨派都扮演過救國、強國和治國的角色,最終只有中國共產黨帶領民眾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才有今天的國富民強。所以,中國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歷史的必然。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是黨中央的決定,黨是法治的設計者和領導者,黨和人民的意志是統一的,其一致性在法律上得到了體現。所以,中國在政治上不搞多黨政制,在法治上沒必要搞三權鼎立。
2.中國文化選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結合產生了獨特法治文化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釋文化,是一種內斂的自我完善文化,不同於西方的競爭文化。中國文化對人性的認識是人之初性本「善」,西方認為是人有原罪,性本「惡」,所以,管理人的出發點不同,中國用仁義禮智信去感化引導,西方用強製法律去規范。這種文化導致了我們的法治道路不同於其他國家,在近代商品經濟下顯得落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的進入改變了傳統文化既定思路,二者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從我國實際出發,尊重和保留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完成文化改造,形成改革開放,自強自立,民族復興,擔當負責的文明大國文化,也包括形成獨特的法治文化。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禮法文化,追求的價值是綜合復雜的、具有倫理的、實質的公平正義,現代法治文化是以西方為代表的以權利為本的權利義務體系,是簡單、剛性、標准化的行為規范。我國人民在傳統文化中對情理法的關系有獨特認識,注重三者關系的協調,遵法不背理,理法能容情。這樣,就造就了我國法治的特殊局面,在立法、司法體制中不能簡單化對待社會問題,更要防止極端偏激激化社會矛盾。
指導中國法治建設的法治文化是最大限度代表人民利益和訴求的法律治理文化,最有效調整社會矛盾和實現權益平衡的和諧文化,最徹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平等價值文化。轉化為法治理念就是在黨領導下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體現法治為民根本,顧全國內國際大局。
3.中國經濟制度發展的選擇——市場規律決定法治模式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歷史得益於法治的保障,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由於我國市場形成和發育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差異巨大,所以,規范市場的法治也具有特殊性。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必須運行在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上,才能得到法治的保駕護航,形成正面互動。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是同步進行的,已經驗證了這一點。凡是從實際出發尊重我國市場規律制定的法律就能促進經濟發展,凡是盲目照搬國外立法、司法模式就要付出慘重代價。
4.我國人民的選擇——和諧統一的社會,強國富民的理想,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保障人民主體地位是我國法治根本特徵之一,要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權益,保障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全過程,人民是法律的制定者、實施者和遵守者。所以,人民也是法治道路的選擇者。在這一點上任何國家的民眾都是相同的,中國人民選擇了能夠反映自己訴求的社會主義政治法律制度和這一制度的領導與建設者共產黨。
5.中國對外開放的需要——選擇正確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廣泛參與各種國際事務,擔當大國角色,國際通行規則是國際法制,如果我國沒有健全的國內法治,就難以在國際上有獨立主體地位。如果照搬他國法治就會在國際事務中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只有走出自己的法治道路,才能在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爭取話語權,參與全球秩序的法律治理,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維護我國根本利益。

熱點內容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