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秦嶺
『壹』 秦嶺的重要性在哪為什麼它對人類如此重要
秦陵兵馬俑遺址發掘過程中出土的秦俑。兵馬俑剛出土時,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每個兵馬俑破碎程度不同,最終需要經過文物工作者們修復才能還原一個完整的秦俑
巍峨的秦嶺見證了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興衰榮枯,西安也成為我國建都時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時間最久、都城規模最大、歷史文化遺跡最豐富的古代政治中心。這里承載與積淀著中華民族最為深厚堅實、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維系著我們民族對共同起源的認知和根基情感的認同。
山不厭高,有容乃大。秦麓南北,涇渭兩岸,不同時期,不同區域文化輻輳融匯,構成了一個龐雜多元的文化系統。游牧文明曾長期在這里存在,秦國崛起後便開啟了長達2000多年的農耕文明時代。關中文化是其底色,巴蜀、荊楚、中原、西域等文化類型為這里增添了繽紛多彩的色調,共同描繪了華夏文明的瑰麗畫卷,彰顯出一種成熟文明的博大、包容與高明。作為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源頭與骨架,秦嶺的地位不可撼動。
山之大者,精神長存。名山哺育人類,人類賦予其精神內涵,古今概莫能外。秦嶺涵養萬物,中國人受其啟示,提煉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式價值追求;儒學在這里躋身廟堂,道教在這里發源興起,佛教在這里祖庭遍布,這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最生動展現;一代代中國人在秦嶺生老病死、興家建業,薪火相傳、奮進不輟,「自強不息」的精神貫穿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千百年來,秦嶺如同一位智慧長者啟迪與護佑著中華民族。立足當前,面向未來,我們慎終追遠,不忘祖脈,應滿懷溫情與敬意地悉心守護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上那座不朽的「秦嶺」。
『貳』 為何說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
眾所周知我國的山脈眾多,名山亦不少,其中位於陝西省的秦嶺有著非常多的稱號,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更被稱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因為秦嶺山脈擁有華山、太白山、終南山等眾多名山,並且位於渭河和漢江之間,所以秦嶺有著中央水塔的稱號,並且被稱為我國民族的祖脈和文化的重要象徵。
有句古話說,名山哺育人類,從古自今秦嶺涵養著萬物,是華夏民族的祖脈,同時亦孕育著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
『叄』 秦嶺的人文歷史
孟浩然《送新安張少府歸秦中》:試登秦嶺望秦川,遙憶青門春可憐。仲月送君從此去,瓜時須及邵平田。
白居易《初貶官過望秦嶺》:草草辭家憂後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
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薛濤《別李郎中》: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凄涼。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
李嘉佑《登秦嶺》:南登秦嶺頭,回望始堪愁。漢闕青門遠,高山藍水流。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游。從此辭鄉淚,雙垂不復收。
杜甫《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聞道王喬舄,名因太史傳。如何碧雞使,把詔紫微天。秦嶺愁回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污雜,吾舅意凄然。
司空曙《登秦嶺》:南登秦嶺頭,回首始堪憂。漢闕青門遠,商山藍水流。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游。從此思鄉淚,雙垂不復收。
白居易《送武士曹歸蜀》:花落鳥嚶嚶,南歸稱野情。月宜秦嶺宿,春好蜀江行。鄉路通雲棧,郊扉近錦城。烏台陟岡送,人羨別時榮。
許渾《送鄭寂上人南行》:儒家有釋子,年少學支公。心出是非外,跡辭榮辱中。錫寒秦嶺月,杯急楚江風。離怨故園里,小秋梨葉紅。
尚顏《冬暮送人》:長安冬欲盡,又送一遺賢。醉後情渾可,言休理不然。射衣秦嶺雪,搖月漢江船。亦過春兼夏,回期信有蟬。
張繼《華清宮》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郁嵯峨。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玉樹長飄雲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李逢吉《奉送李相公重鎮襄陽》:海內埏埴遍,漢陰旌旆還。望留丹闕下,恩在紫霄間。冰雪背秦嶺,風煙經武關。樹皆人尚愛,轅即吏曾攀。自惜兩心合,相看雙鬢斑。終期謝戎務,同隱鑿龍山。
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應歷生周日,修祠表漢年。復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昔贊神功啟,今符聖祚延。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齡傳。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無由同拜慶,竊抃賀陶甄。
趙氏《雜言寄杜羔》:君從淮海游,再過蘭杜秋。歸來未須臾,又欲向梁州。梁州秦嶺西,棧道與雲齊。羌蠻萬餘落,矛戟自高低。已念寡儔侶,復慮勞攀躋。丈夫重志氣,兒女空悲啼。臨邛滯游地,肯顧濁水泥。人生賦命有厚薄,君但遨遊我寂寞。 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
天子之師——王九思
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
全真聖祖——王重陽
文財神——劉海
武財神——趙公明
文史真人——尹喜
葯王——孫思邈
四皓公——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西周元勛——姜子牙
真正隱士——陶淵明
詩佛——王維
麻衣子——李和
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曇摩流支、那崛多 《大秦嶺》
⑴宏基偉業
在秦嶺的蔭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華統一的春秋霸業,更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以農為本」的基礎,開創了中華農業文明的第一個高峰。
⑵山佑漢脈
在巍峨的秦嶺之中,漢王朝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版圖。此外,沿著一條條秦嶺古道,造紙術等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存,更是穿越千年時空留傳後世。
⑶盛世佛音
莽莽秦嶺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談起中國文明,後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為絢麗的一朵奇葩。
⑷高山仰止
老子的《道德經》在秦嶺著成,從這里流傳,而以《道德經》為核心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亦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兩座並峙高峰。
⑸感恩秦嶺
從秦嶺流淌而出的河流澆灌了中國十三個封建王朝,又承載著今天「南水北調」的使命,牽系著中國的未來。
⑹萬類霜天
秦嶺深處的洋縣是地球上唯一的朱䴉營巢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彰顯。
⑺生息與共
秦嶺密林深處,熊貓等珍稀動物在此自由的生活著,這里不但被稱為野生動物的樂園。也被國際最大的自然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稱為全球第83份「獻給地球的禮物」。
⑻秦風雅頌
從李白的《蜀道難》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從王維的《輞川圖》到山水田園詩派,面對秦嶺,歷代詩人或揮筆豪放,書寫秦嶺的雄渾、奔放,或淡雅、內斂,揮灑自己對秦嶺山水的感悟。
『肆』 秦嶺是中華文化的象徵
秦嶺是中華文化的象徵
古往今來,山脈作為國家的精神標識與民族的文化象徵有其獨特的重要價值。眾所周知,中國名山眾多,各有千秋。位於華夏腹地、界分南北的秦嶺,又有著極其特殊且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意義。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秦嶺之於我們民族、國家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顯著地位。
何為「祖脈」?簡言之,它猶如萬流之源,綿延不竭,祖先誕生於此,民族形成於此,歷史開端於此。莽莽秦嶺,人文悠悠。距今115萬年前,藍田人已在山谷間繁衍生息,此後半坡人、鄖西人和仰韶人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古人類在此聚合交融。恰如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所指出的,從寶雞一直延伸到伊洛之間的八百里秦川是中華文明起源最主要的區域,多元卻又統一的中華文化基本就是沿著秦嶺北麓展開。
經年累月,傳說流播。華胥氏在此建國立邦,繁衍子孫;伏羲氏在此發明八卦,結繩記事;女媧氏在此捏泥造人,煉石補天;神農氏在此嘗盡百草,教民農耕;軒轅氏在此征伐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禮作樂,天下歸心;老聃在此出函谷關,留《道德經》……《尚書》有雲:「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華夏民族就在秦嶺溫暖寬厚的懷抱里悄然孕育、漸成規模。
一座山脈,半部國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公元前763年,秦文公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之後數百年裡秦國人依憑秦嶺龐大富饒的身軀不斷開疆拓土。「秦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阡陌,東雄諸侯。」秦王嬴政更是一掃六合,統一中國,稱皇帝,設郡縣,修長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政暴虐,天下再亂。起義軍領袖劉邦意識到「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於是入主關中,與百姓約法三章,終底定四方,建立西漢。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融合與動盪持續了400年之久,直到公元618年唐王朝的建立,才結束了這一曠日持久的亂局,從而迎來了史上少有的盛世。無論江山如何鼎革變幻,秦嶺依舊大愛無言,默默地為一個個朝代提供滋養與屏障。
巍峨的秦嶺見證了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興衰榮枯,西安也成為我國建都時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時間最久、都城規模最大、歷史文化遺跡最豐富的古代政治中心。這里承載與積淀著中華民族最為深厚堅實、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維系著我們民族對共同起源的認知和根基情感的認同。
何為「象徵」?概言之,它彷彿群峰之首,巍然矗立,代表著文化的厚度,文明的高度,精神的溫度。壁立千仞,基礎必固。5000多年的中華文化在秦嶺書寫了濃墨重彩。周人不斷探究天人之際,制定周禮,「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從吉、凶、賓、軍、嘉的禮制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居,皆有相應的儀節規定,禮儀活動已經滲透到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禮儀文化滲透到中國人血液當中。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漢經學遂蔚為大觀,盛極一時。終唐一代,佛音悠揚,先有西域龜茲人鳩摩羅什於秦嶺山嵐霧靄之中潛心翻譯,為後世傳下佛經94部,總計300多萬字。此後高僧輩出,流派紛紜,匯聚為中國化的佛教即禪宗。除卻經典,更有詩篇。王維在輞川隱居,描繪出一幅「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靈景象;韓愈遭遇仕途貶謫,發出了「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喟嘆。文學史上總不乏秦嶺的蹤影。降至北宋,關學興起,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激勵著後世無數讀書人為蒼生社稷殫精竭慮。
山不厭高,有容乃大。秦麓南北,涇渭兩岸,不同時期,不同區域文化輻輳融匯,構成了一個龐雜多元的文化系統。游牧文明曾長期在這里存在,秦國崛起後便開啟了長達2000多年的農耕文明時代。關中文化是其底色,巴蜀、荊楚、中原、西域等文化類型為這里增添了繽紛多彩的色調,共同描繪了華夏文明的瑰麗畫卷,彰顯出一種成熟文明的博大、包容與高明。作為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源頭與骨架,秦嶺的地位不可撼動。
山之大者,精神長存。名山哺育人類,人類賦予其精神內涵,古今概莫能外。秦嶺涵養萬物,中國人受其啟示,提煉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式價值追求;儒學在這里躋身廟堂,道教在這里發源興起,佛教在這里祖庭遍布,這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最生動展現;一代代中國人在秦嶺生老病死、興家建業,薪火相傳、奮進不輟,「自強不息」的精神貫穿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千百年來,秦嶺如同一位智慧長者啟迪與護佑著中華民族。立足當前,面向未來,我們慎終追遠,不忘祖脈,應滿懷溫情與敬意地悉心守護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上那座不朽的「秦嶺」。
『伍』 為什麼秦嶺那麼重要
我最早接觸秦嶺應該是中學地理課本里,秦嶺、淮河被稱為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之後我愛上了旅遊,還喜歡《易經》《山海經》和《道德經》,到過陝西樓觀、秦嶺、昆侖山這些地方旅遊和探究,對秦嶺有實地認識。我來說說秦嶺為什麼稱作中國的龍脈?秦嶺有什麼特別之處?
一、秦嶺的神話傳說
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狹義的秦嶺神話傳說不算多,在秦嶺山系的華山,有古代神話劈山救母的神話(又名《寶蓮燈》)。
『陸』 秦嶺有道士隱居修行嗎,如果有,大概在哪個位
集中在周至縣,樓觀台附近。哪裡是老子講《道德經》的地方。有好多隱居者和道士。
『柒』 為什麼說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秦嶺:
半坡人、藍田猿人、鄖西人和仰韶人在這里生活;
伏羲、女媧、後羿射日的故事發生在這里;
這里是華夏文明的誕生地,奔突著春秋戰國、秦漢盛唐的時代風雷;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東方帝國,都誕生在秦嶺襁褓里;
老子、秦始皇、劉邦、劉徹、李世民等在這里成就他的千秋偉業;
道教文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關隴文化和佛教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
『捌』 有哪些歷史典故是描寫秦嶺終南山的
把終南山視為《詩經》中的南山,更合適些。從終南山悠久的名字來看,壽比南山之南山,更符合歷史典故。
『玖』 秦嶺的人文歷史
孟浩然《送新安張少府歸秦中》:試登秦嶺望秦川,遙憶青門春可憐。仲月送君從此去,瓜時須及邵平田。
白居易《初貶官過望秦嶺》:草草辭家憂後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
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薛濤《別李郎中》: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凄涼。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
李嘉佑《登秦嶺》:南登秦嶺頭,回望始堪愁。漢闕青門遠,高山藍水流。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游。從此辭鄉淚,雙垂不復收。
杜甫《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聞道王喬舄,名因太史傳。如何碧雞使,把詔紫微天。秦嶺愁回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污雜,吾舅意凄然。
司空曙《登秦嶺》:南登秦嶺頭,回首始堪憂。漢闕青門遠,商山藍水流。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游。從此思鄉淚,雙垂不復收。
白居易《送武士曹歸蜀》:花落鳥嚶嚶,南歸稱野情。月宜秦嶺宿,春好蜀江行。鄉路通雲棧,郊扉近錦城。烏台陟岡送,人羨別時榮。
許渾《送鄭寂上人南行》:儒家有釋子,年少學支公。心出是非外,跡辭榮辱中。錫寒秦嶺月,杯急楚江風。離怨故園里,小秋梨葉紅。
尚顏《冬暮送人》:長安冬欲盡,又送一遺賢。醉後情渾可,言休理不然。射衣秦嶺雪,搖月漢江船。亦過春兼夏,回期信有蟬。
張繼《華清宮》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郁嵯峨。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玉樹長飄雲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李逢吉《奉送李相公重鎮襄陽》:海內埏埴遍,漢陰旌旆還。望留丹闕下,恩在紫霄間。冰雪背秦嶺,風煙經武關。樹皆人尚愛,轅即吏曾攀。自惜兩心合,相看雙鬢斑。終期謝戎務,同隱鑿龍山。
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應歷生周日,修祠表漢年。復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昔贊神功啟,今符聖祚延。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齡傳。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無由同拜慶,竊抃賀陶甄。
趙氏《雜言寄杜羔》:君從淮海游,再過蘭杜秋。歸來未須臾,又欲向梁州。梁州秦嶺西,棧道與雲齊。羌蠻萬餘落,矛戟自高低。已念寡儔侶,復慮勞攀躋。丈夫重志氣,兒女空悲啼。臨邛滯游地,肯顧濁水泥。人生賦命有厚薄,君但遨遊我寂寞。 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
天子之師——王九思
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
全真聖祖——王重陽
文財神——劉海
武財神——趙公明
文史真人——尹喜
葯王——孫思邈
四皓公——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西周元勛——姜子牙
真正隱士——陶淵明
詩佛——王維
麻衣子——李和
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曇摩流支、那崛多 《大秦嶺》
⑴宏基偉業
在秦嶺的蔭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華統一的春秋霸業,更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以農為本」的基礎,開創了中華農業文明的第一個高峰。
⑵山佑漢脈
在巍峨的秦嶺之中,漢王朝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版圖。此外,沿著一條條秦嶺古道,造紙術等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存,更是穿越千年時空留傳後世。
⑶盛世佛音
莽莽秦嶺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談起中國文明,後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為絢麗的一朵奇葩。
⑷高山仰止
老子的《道德經》在秦嶺著成,從這里流傳,而以《道德經》為核心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亦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兩座並峙高峰。
⑸感恩秦嶺
從秦嶺流淌而出的河流澆灌了中國十三個封建王朝,又承載著今天「南水北調」的使命,牽系著中國的未來。
⑹萬類霜天
秦嶺深處的洋縣是地球上唯一的朱䴉營巢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彰顯。
⑺生息與共
秦嶺密林深處,熊貓等珍稀動物在此自由的生活著,這里不但被稱為野生動物的樂園。也被國際最大的自然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稱為全球第83份「獻給地球的禮物」。
⑻秦風雅頌
從李白的《蜀道難》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從王維的《輞川圖》到山水田園詩派,面對秦嶺,歷代詩人或揮筆豪放,書寫秦嶺的雄渾、奔放,或淡雅、內斂,揮灑自己對秦嶺山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