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與立法
Ⅰ 如何理解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
黨領導立法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領導立法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立法是否要堅持黨的領導,黨怎樣領導立法,通過什麼方式領導立法,都必須在制度和機制上落實。
1、黨的領導可以把握立法的政治方向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而是以黨的主張的形式表現出來,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決議中,再把這些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變為法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黨的主張、政策和這些法律本質上是一致的。
(1)黨與立法擴展閱讀:
黨的領導的實質就是幫助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因此,黨的領導不是靠行政權力來實現的,而是靠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來實現的。
黨的領導只能依靠自己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依靠向人民群眾作宣傳教育工作,使人民群眾自覺地接受和執行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領導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黨所處的客觀環境及其所面臨的直接任務的不同。
實現黨的領導作用的具體形式和方法的不同,因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黨的領導的含義曾經作出不同的表述。
Ⅱ 談談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科學立法的關系
科學立法一直都有,但只有法律法規,沒有實施條例。依法治國,不存在的。
Ⅲ 黨章規定黨必須保證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什麼機關經濟文化組織和人民團體積極主
黨章規定黨必須保證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監察機關、經濟、文化組織和人民團體積極主動地、獨立負責地、協調一致地工作。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必須保證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監察機關,經濟、文化組織和人民團體積極主動地、獨立負責地、協調一致地工作。
黨必須加強對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群團組織的領導,使它們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充分發揮作用。
黨必須適應形勢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完善領導體制,改進領導方式,增強執政能力。共產黨員必須同黨外群眾親密合作,共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
(3)黨與立法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Ⅳ 簡述我國執政黨與立法的關系
中國的依法治國是在黨的領導下的依法治國,所以立法也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立法,所以是黨領導立法工作。(It looks a little bit defy law human and divine.)
Ⅳ 怎樣使黨內法規與國家立法相協調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這一根本准則,在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形成了以黨章為核心,以健全黨的組織、調整黨的活動、規范黨員行為、保障黨員權利、維護黨的紀律、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等方面的法規制度為基本內容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但是,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與國家立法不協調的情況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黨內法規工作部門與國家立法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的工作機制和制度,導致有的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不夠,在黨內規范與法律規范之間出現調整斷層和空檔。比如,紀檢機關辦案中調取的證據,因其法律效力未得到刑事訴訟法的確認,往往需要司法機關重新調查取證,進行所謂的「證據轉換」,導致有些案件在移交司法機關過程中,當事人乘機翻供,給案件查處工作造成很大幹擾。(二)有的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相抵觸,不符合法制統一的要求,不利於維護黨內法規的嚴肅性。(三)為了效率和便捷,對於一些本應由國家法律進行調整和規范的關系、行為和事項,以黨內法規的形式進行調整和規范,以致未能實現當初的制定目的。比如,領導幹部財產申報問題,目前主要以黨內法規的形式作出規定,但是,財產申報的核實涉及對金融機構和其他相關機構的查詢,對申報不實的財產黨內法規又無法作出具有法律意義的處理,導致這一制度未能充分發揮對領導幹部廉潔從政情況的監督作用。
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立法相協調,筆者認為,當前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黨內法規工作部門與國家立法部門之間溝通協調的工作機制和制度。通過建立黨內法規工作部門與人大法規部門、政府法制部門之間定期溝通協調的工作機制和制度,共同研究需要雙方互相協作配合解決的重要問題,共同開展對需要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雙重調整的重大問題的立法調研和論證,交流和借鑒各自在立法工作中的技術和經驗,保證黨內法規制定工作與國家立法工作之間的銜接與照應。當前,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黨的大政方針的制定、立法建議的提出、重要幹部的推薦等方面的程序制度,依法規范黨的執政行為,進一步提高黨的依法執政能力;進一步鞏固和確認黨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規范黨委與同級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將中央確定的反腐敗工作方針、領導體制、工作格局以及政策措施法定化、程序化。
(二)健全完善黨內法規的制定程序。適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不斷發展的需要,及時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完善黨內法規制定許可權制度,明確有關黨組織制定黨內法規的許可權范圍,明確規定涉及黨的性質和任務、組織和職權、團結和統一、建設和發展等黨內重大問題的,必須由中央作出規定;明確黨內懲戒性規定的制定主體,規定省級以上黨組織和中央才有權制定關於黨員和黨組織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的懲戒性規定,嚴格規范黨內懲戒行為,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建立黨內法規法核制度,對出台的每一項黨內法規的合憲性、合法性、規范性進行嚴格審查和把關;完善黨內法規起草過程中的徵求意見工作,對於涉及黨的重大政策、黨內重大決策、黨員重大權益等事項的,要在一定范圍徵求意見,必要時向全黨徵求意見,以保證黨內法規充分反映和體現廣大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的意志。
(三)進一步加強黨內法規的實施評價、備案審查和法規清理工作。近年來,黨中央在印發重要黨內法規的通知中,大都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對於貫徹實施黨內法規過程中的問題和建議,要及時向黨中央報告。這實際上屬於黨內法規的實施評價問題。一部黨內法規內容是否完備、措施是否可行、程序是否嚴密、能否實現制定的目的、能否與國家立法互相補充和促進,最終要通過付諸實施來檢驗。為此,必須加強黨內法規實施評價工作,組織專門力量定期對黨內法規實施成效和存在問題進行檢查和調研,考察和評價黨內法規核心條款的遵守情況和執行效果,及時發現黨內法規在制度設計、規范內容、制定技術以及與國家立法配合銜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積累工作經驗,提高黨內法規出台的質量。同時,要按照黨內法規不與國家法律相抵觸、下位階黨內法規不與上位階黨內法規相抵觸的要求,加強對有關黨內法規的備案審查和清理、修訂工作,健全完善相關制度,增強備案審查和法規清理工作的剛性約束,切實維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完整、協調和統一。
Ⅵ 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葯傳承發展!30年前就提到了中醫葯立法。不
立法靠的是人民的共識。中醫葯的現狀是:一部分人把中醫葯捧成包專治百病的靈丹屬妙葯(同時不忘極力貶低已經治療挽救了幾十億人的西醫西葯),另一部分人極力貶低中醫中葯否認任何中醫葯成果。科學界對中醫葯的現代科學化研究反而被中醫界抗拒,只能停留在逐個驗方驗證的低級水平上。於是三十年來不但沒形成共識,反而差距越來越大,自然無法立法。
補充:正是因為以您為代表的中醫界這種不客觀的態度,實際上拖延了中醫的保障性立法。如果中醫界能承認西醫中醫都是一套診斷和治療方法,都有優點和不足,而且承認目前西醫的發展確實超前於中醫,承認中醫需要改進研究和傳承方式而不是抱著老祖宗的方子高呼萬歲,估計中醫立法早就成了。
如果您還是不認可西醫的發展已經超前於中醫,可以想想,古時享受最好中醫醫療的皇帝、大官,平均自然死亡壽命是多長。而現代飲食不健康,空氣污染水污染嚴重,只能享受基本西醫保障的普通老百姓平均自然死亡壽命是多長。只要不是瞎子都能明白的。
Ⅶ 黨與法的關系,不僅是領導立法,還包括()和()
執法、守法。
Ⅷ 河長制立法的推出,與堅持黨的領導有什麼關聯
您好,
河長制出台的現實和法制基礎
關於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法律和規劃性文件設立了很多制度,譬如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證、取水許可證、排污交易試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污水集中處理制度等;不僅規定了地方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還規定了水利、環保、住建等部門的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職責。表面看來,這些制度和發達國家相比,都不缺;這些機構的監管職責也相互銜接,但是目前我國的很多流域水污染仍然很嚴重,有的還加重了,這說明在現有體制下,上述立法和規劃在現實中沒有得到有效的運行,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也就是說,嚴峻的水環境問題是倒逼水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的現實基礎。「河長制」的設立目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結合中國的國情,讓水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和要求運轉起來。地方黨政一把手擔任河長或者總河長,有利於調動行政資源,對不認真履責的人追究責任,有利於讓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在目前的國情之下,通過黨內文件和國家立法相銜接,以問題為導向,規定地方黨政主要領導擔任「河長」,可抓住關鍵少數,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解決突出的水環境污染問題。
二是解決目前的立法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一些水污染是由岸上的生活垃圾和農田的秸稈腐爛造成的,或者由農村面源生活污水流入造成的,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很復雜,而這些,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難以依據現行的 《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予以解決。設立河長制,可以突破現有的法律制度和監管體制局限,讓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對水環境保護工作兜底,對河湖管理保護這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負起責,牽頭解決現有部門難以牽頭解決的問題。
由於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理論已經由理論走向現實,被《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採納,為此,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結合浙江、江西等地的試點情況,以黨政機關聯合發文的方式印發了 《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再次強調流域水環境保護的黨政同責制度。可以說,環境保護的黨政同責制度和《環境保護法》規定的地方政府對本地區環境質量負責是河長制的法制基礎。
河長制在實踐中正步步深入推進
中央出台 《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後,一些省級黨委政府甚至市縣級黨委政府聯合出台了實施方案,如上海市出台了 《關於本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方案》。2017年2月6日,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披露上海將全面推行河長制,開展631公里中小河道綜合整治。按照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的原則建立市—區—街鎮三級河長體系。在誰擔任河長的問題上,規定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全市總河長,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全市副總河長;區、街鎮主要領導分別擔任轄區內區、街鎮的總河長。目前,上海首批河長名單已經公布,年底前將公布其他鎮村管河道的河長,實現全市河湖河長制全覆蓋。
上海市之所以這么安排,是因為2016年 《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明確規定,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各省級行政區域設立總河長,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各省級行政區域主要河湖設立河長,由省級負責同志擔任;各河湖所在市、縣、鄉均分級分段設立河長,由同級負責同志擔任;縣級及以上河長設置相應的河長制辦公室,具體組成由各地根據實際確定。水利部、環境保護部制定的《貫徹落實〈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實施方案》對河長制的推進措施也予以了細化。
不僅上海如此,其他省級行政區域也出台或者正在出台相關的實施意見,而且實施意見的制定和落實有的已到了區縣一級,如北京市通州區出台了《通州區「河長制」實施意見》、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建立「河長制」的實施意見》。這說明,河長制目前已一竿子捅到底,由省級層面步步深入到了最基層,開了一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