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譴責手段
① 男子盤腿翹腳還言語挑釁,該男子是否該遭到道德譴責
該男子應該遭到道德譴責,可我們也應該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在提倡“文明出行”的今天,大多數人都有著自己的行為底線,為創建文明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可生活中總有些人嘩眾取寵,用不文明行為來挑釁人們的道德底線。
其實在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生活里的不文明行為。當遭遇這種狀況時,每個人都應該予以勸阻,為文明社會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道德譴責是手段,從來都不是目的,我們期待人人都能文明出行。
② 道德到底是目的還是手段
是目的。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
(2)道德譴責手段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③ 不正常的男女關系在當今社會只能受道德譴責,有什麼辦法遏制這種現象呢
道德范疇的事情只能予以贊揚或者譴責,道德的高低是相比較而言的,人們譴責的事情,只是相對於當今社會綜合道德品質而言,低於平均值的事情,人類作為一種靈長類動物的存在,綜合道德素質也是在不斷提升,客觀來講,人的道德素質達到同一標准或者最高標準是不切實際的,人之本性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絕對遏制的,就比如有了死刑,犯罪依然存在一樣。
④ 如何使用不合倫理、道德的手段 來逃避良心的譴責
不知道為什麼你戶這樣的說自己!人生本沒有什麼道德、倫理這些俗的東西!只要你認為合適就可以了!成功都是不擇手段的!那裡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也沒有必要逃避良心的譴責!做自己就足夠了!
⑤ 怎樣反駁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有個邏輯,就是如果你不做,你就是不道德的。這個邏輯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你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情。那麼,要反駁道德綁架最好的辦法,就是直率的說出自己不想這樣做的原因。
因為同樣是倫理學的內容,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倫理學就認為只要是人尋求的東西就是善的,而合適的手段去得到這個善就被稱之為德。所以,如果告訴對方自己是不情願的,是出於對方的強迫而導致自己要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就將對方放到的道德的譴責點上了,因為對方的手段是不符合倫理學的德的。同時,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也在他的著作《倫理學》中寫道,道德首先需要保護的就是自由,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人的自主選擇的權利是應當被優先尊重的,如果違反這一點,那麼任何行為都不能稱之為符合道德的行為。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強調了自主意志選擇的重要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當一個人是以自己的意志去選擇符合德性的某些行為時,這種行為才能被稱之為符合德性的。那麼,這個問題就不僅僅是「如果不做,自己就不道德」,還加上了一個問題「如果不是自願,最後還是去做了,那麼對方要求自己去做的這個行為就是不道德的。」那麼,自己去做這個件事情的結果就直接和對方應到被譴責聯繫到了一起。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不聽從道德綁架,倫理學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這個只是沒有向著德性的方向發展,但是行為本身所追求的東西依舊是善。但是反過來,如果聽從了道德綁架,那麼,綁架者本人的所作所為首先就是違反了德性的行為,也就是遠離善的。
回到問題,無論聽從還是不聽從綁架,選擇的當事人的行為都沒有被責備的點,因為一切都是自主選擇的結果,而且當事人的選擇也不涉及違背德性的地方,除非後續發生的事情違反德性,我們這里只討論選擇本身。但是,綁架者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當事人選擇不聽從,那麼綁架者其行為本身沒有達成實際後果,結果上看是不應該受責備的。但是如果當事人聽從了綁架的要求,那麼綁架者的行為就是違反德性的了,因為其強行扭曲了他人的意志(當事人顯然是抵抗過,表達過不情願的),這樣他的行為就是應當被責備的了。
備注,西方倫理學中,目標都是善的,所以目的本身是不應到被責備的。只有行為是有符合德性和過度,不足之說的。德性是過度和不足之間的一種正合適的狀態,隨著條件會偏向於過度,或者不足(例如,勇敢,就是介於莽撞和怯懦之間的,而詞義上確實接近莽撞的)。所以,問題的道德綁架其本身的行為其實是在順從和強迫之間的(順從就是對方不聽從,強迫就對方聽從),那麼符合德性的行為其實應該是請求,也就是對方在自願(沒有不滿和不情願的情況)的狀態下聽從對方的要求。
⑥ 紀律處分、道德譴責與法律制裁之間的相同點 政治作業。
法律與道德的聯系及區別
法律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二)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德與法兩者互補
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是依靠法律的權威和社會公德的溫馨相處,使其團結穩定,促使社會有序地向前發展經濟;在各行各業的環境中呈現出公正、和諧、心情舒暢努力奮斗的創新局面。
德與法,兩者互補,教育人們在生存環境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道德風尚,是促進社會進步、繁榮經濟必不可少的兩種思想品德。
法律是講大道理硬道理,集中反映了國家和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它教育並要求人們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執法、守法是靠人的法律意識和責任去實現;在進行法律教育後,對於任何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都要繩之依法。執法是一種強制手段,在法律面前那是順(守)者平安、逆(違)者就是制裁和懲辦。法律就是保護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合法的權益。法律的實時性和公正性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補充和完善的,與時俱進,動態發展。
道德是一種人性的表現和社會團結友善的基礎,人性道德的表現是一種自在自發的行為;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文化繼續發展,是一種人性美德。道德體現了人對人、對社會的關懷、援助和仁愛;道德主要是對人的教育和個人養成所表現的一個人的素質和人格,它要求人的言行真善美去教育和影響那些假惡丑的人性,弘揚正氣,消除邪惡。道德品質實施講自願原則,是發自內心的我行我素;不受別人的令從或否,它也不受法律的制約。當你在沒有觸犯法律而在道德上不義時,最多隻是受到輿論上的批評,無任何法律責任。
道德是靠人的思想感情和心靈素質去體現,道德觀念和水準是隨著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和提高,其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 ,內涵也是在起著質的變化。
德與法有著密切關系,法中有德、德中有法,法嚴於、高於德,兩者互補互進,但卻不能代替;法能包容德,而德卻包容不了法。例如,家庭就是一個法律和道德包容的最小的社會單元,若其一成員違法就要按法律程序制裁;而其他成員既不能幹預也不能替罪。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是遵紀守法的模範,而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在人格道德方面,就不一定令人滿意 。所以社會呼喚每個人在生活中即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又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人們的思想境界達到了這樣的高度,這就顯示人類社會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時代到來了。
⑦ 道德和法律的區別包括 A, 調節領域B, 調節方式C, 調節目標D, 調節手段
選ABC,因為道德和法律的都是調節手段,這是他們的共同點
⑧ 道德是一種自律性的行為規范,其主要調節手段有哪些
A調節領域,道德調節領域比法律要廣。
B調節方式,法律調整外在行為,道德調整的是專內在動機。比如有屬搶劫的想法並不受法律調整,但是受到道德的譴責。
C調節目標,法律調整的是違法行為,道德調整的是違反社會公理的行為,一般違反道德並不一定違法。
D調節手段,法律具有可訴性與外在強制性,道德具有不可訴性和內在約束性。
⑨ 道德發揮作用的手段有什麼
1-法律懲罰 強制性
2-輿論譴責 社會性
3-從眾效應 心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