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教育中國

法學教育中國

發布時間: 2022-01-28 17:15:50

① "中國的法學本科教育還能走多久

放心,肯定能夠繼續存在。這不但涉及到對法學專業的理解,更涉及學術資源的配置。當然國家和教育部也有其他理由堅持。

② 如何看待美國法律對中國法學教育的影響

美國和中國的法律區別很大,但是不能籠統地說美國是英美法系(也叫普通法系、判例法系等專),屬中國屬於大陸法系(也叫成文法系等),因為說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可以說是公認的,但是說中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則有失公允,尤其是我國的法律制度是屬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自成一家的,不能簡單地劃入某個法系。比如說我國的合同法在合同的訂立程序上就是採用英美法系的制度,但是在判斷合同的成立上卻又有些許不同,在要約和承諾的具體規定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沒有對價制度的構建等。具體的說,美國和中國在具體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法學教育和司法體制上都是有區別的。舉證之類的東西,英文也叫burden of proof,就是舉證負擔,也就是舉證責任的承擔,就是列舉本方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或主張是正確的,按照我們民訴法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是「誰主張,誰舉證」,就是你要主張什麼,就需要證明什麼,同時在某些案件中會有舉證責任倒置,就是讓被告舉證自己沒有過錯的情形,尤其是推定過錯責任制下更是如此。
三方舉證,按照字面理解不像是第三方舉證,請您再次核對一下,是否確實是三方舉證。

③ 美國的醫學和法學教育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本科可以在美國讀醫學專業嗎?美國的醫學和法學教育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醫學院教育是從本科生開始的。高中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報考大學的醫學專業,學制基本為5年,畢業後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也有7年制的,稱為「本碩連讀」,畢業後獲得醫學碩士學位;還有8年制的,稱為「本碩博連讀」,修滿8年,畢業論文答辯合格則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而美國的醫學院是不招本科生的,想入讀醫學院的學生,必須本科畢業或具相同學歷才可以進入醫學院學習。所以,美國醫學院的一年級學生與中國醫學院的一年級學生根本不是一個層次,這一點不但許多中國人不了解,美國人也不了解。我認識許多中國醫科大學5年制畢業的人,到美國後一說自己在中國是醫學專業畢業的,美國人就尊敬地稱他們「王醫生」、「李醫生」。
「醫生」這個詞在現代英文語境中的基本意思有兩個,一個是博士,一個是醫生。博士與醫生雖然都是「doctor」,但此「doc-tor」非彼「doctor」,兩者沒有同一性。美國的醫學院畢業生,得到的學位是DoctorofMedicine,通稱MD,中文常常將其翻譯成「醫學博士」,其實這個MD只是一個專業學位,與通常意義上的博士(Ph.D.)是兩回事,翻譯成「醫學博士」並不妥當,很容易引起誤解。因為MD是不需要寫博士論文的,也不必通過論文答辯,他們在本科階段以後的4年學習,主要是臨床專業的學習,與其他專業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所做的學術研究並不一樣,所以MD的確切翻譯應該是「醫生學位」而非「醫學博士」。
美國的醫學院不是從本科開始的,入學者絕大多數都有本科學位,所以又有人認為醫學院的學生等於研究生。其實這樣的類比也是不妥的,研究生是從事研究的,醫學院學生則專注「看病」本領的學習,是一種專業技術的培養。
美國醫學院的錄取標准很嚴格,競爭激烈。除了修讀醫學預科、擁有本科學歷、通過醫學考試這三個「硬性」錄取標准外,學生申請進入醫學院還有其他「軟性」要求,包括大學老師的推薦信、學生自己寫的入學申請書以及在校時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服務、社團活動的記錄等。
許多醫學院在錄取新生時,十分看重申請者在社區服務、志願者工作以及海外生活等方面的經歷,因為作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生,富有關懷心和同情心以及具有廣泛的國際視野是十分重要的人格特質,也是決定一個醫生醫德高低的重要因素。在報讀醫學院時,申請者所寫的申請信也很重要,申請者在申請信中,必須清楚地表明自己為何要成為醫生,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人生觀等。 美國大學各自獨立,對於錄取學生都有自己的標准,以上談到的醫學院入學資格,包括修讀醫學預科、本科學歷、醫學考試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個別的大學有特別的項目,錄取優秀高中生進入大學,先學習普通大學課程,獲得文、理學士學位後,不必參加考試,直接進入醫學院學習,比如阿拉巴馬大學(UAB)等。也有的大學並不一定需要醫學考試,或者不強調本科學歷。

④ 全國法學教育最高學府是哪裡

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優勢和特色,兼有文學、史學、哲學、經專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屬、理學和工學等多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直屬於國家教育部,它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這四所學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共同組建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1983年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無論是從學科還是辦學歷史,以及生源規模等方面考量,中國政法大學都勝任「全國法學教育最高學府」這一稱謂。

中國政法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於瑞辰表示,2008年我們成立了中歐法學院,這是中國政府與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這個項目的實施也標志著中國政法大學培養國際型人才的規模格局初步形成。來源:央廣網

⑤ 中國法學最好的大學

中國法學最好的大學,
是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
其次是:
中國政法大學
復旦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清華大學
武漢大學
吉林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⑥ 全國法學專業最好的大學排名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1、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於1950年,前身是創辦於1912年的朝陽大學,當時被譽為「中國最優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國近代法學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陽,南東吳」、「無朝(陽)不成院(法院)」的美譽。

1950年並入中國人民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創立的第一所正規、新型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和「法學家、法律家的搖籃」,是中國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

2、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英文:Law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是在原法律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刑事司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共同組成中國政法大學的四個骨幹法學院。

現設5個博士專業、5個碩士專業和1個本科專業,下設9個教學科研機構、38個學術研究中心。作為中國公法學和法理學教育研究的重鎮,其中法律史學和行政法律科學在國內具有頂尖的學術地位和一流的科研教學水平。

3、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等聯盟成員。

4、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為九校聯盟(C9)、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

⑦ 中國法學教育研究的介紹

《中國法學教育研究》雜志是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一本學術性很強的連續性出版物,每年分4期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版時間分別為每季度的末月。

⑧ 法學教育是什麼類型教育

在英國和美國,其法學教育從一開始就與法律職業關系密切,而不是單獨脫離法律職業、與其不相關的一種法學教育。在西方,不論是在歐陸還是在英美,大學的法律教育除了中世紀羅馬法教育暫時脫離法律職業外,一般情況下都是與法律職業相聯系,法學教育是為法律職業服務的。

中國目前的法學教育基本上是為法律職業服務的,但是存在著兩個比較大的缺憾:一是法學教育存在一種傾向,即法學教育成為法學理論的教育,這些法學理論往往脫離中國的社會現實,對實在法及其存在的問題關注不夠;二是法學教育過於偏重知識的灌輸,缺少對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法律職業的需要。
相比之下,由於我國目前國家所屬的法律院校和法律研究機構的職位有限,對理論型法律職業的人才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如果我們的法學院培養出過多的、超出法律職業市場所需要的理論型法律職業的人才,就會導致某些多餘的人找不到工作,除非他自願地不隸屬於任何機構而自己從事法律理論研究。
就從事理論型法律職業的人而言,也有不同類型。有些人只懂法學理論而沒有法律實踐,他們止步於理論而不願或因其它原因不去進行法律實踐,這樣的人很難算作理論型法律職業中的真正人才。而另外一種類型的人能夠做到法律理論聯系實際,法律理論不脫離法律實踐。這種人才的成長過程在現實中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路徑。一種路徑是先掌握一些法學理論,然後進行法律實踐並在法律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法學理論。這就像是我下水游泳之前先看了一本如何學會游泳的書,然後跳到水裡學習游泳,然後再回到岸上聽游泳教練講課。中國很多自本科開始就學習法學的法學院學生在飽讀了大量的法律書籍後進入到社會從事各種法律職業,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徑。這種路徑使得法律學生先從理論上認識了法律,然後才去接觸法律實踐,然後再回到法學領域進行學術研究。

另一種路徑是,有些人開始不是學法律的,例如本科是學英語專業或經濟學的,本科畢業後可能還工作了一段時間,對社會有了一些了解,然後因某種原因轉向法律專業,進入法學院學習,例如攻讀美國的J.D.學位的課程或進入中國的法學院攻讀法律碩士學位或法律雙學位。這些人是因為在一定的社會實踐後逐漸對法律產生了興趣,這種興趣往往是很堅固的,進入法學院接受J.D.或法律碩士學位的學習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和那些高中畢業考大學時選擇法律本科專業學習的大學生比,這些人會對法律的理解更深,對法律學習的興趣也可能更強烈,因此其學習的毅力也會更強。在接受了J.D.或法律碩士學位的學習後,有一些人進入律師界,從事法律執業;而其中一些醉心於法學研究的人則在短暫的律師生涯結束後回到法學領域,從事學術研究,成為一種具有法律實踐經驗的理論型法律職業人才。另外,具有法律實踐經驗的理論型法律職業人才還包括那些在大學里講授法律、進行法律研究而同時在律所里兼職律師的人。

現實社會中,大部分學習法律的學生都是在畢業後進入法律實務界,成為實務型法律職業的人才(如律師、企業的法律顧問甚至包括與法律工作相關的國家公務員)。這些實務型法律職業人才構成法律人的主體,因為一個社會的法律制度所需要的更多是實務型法律職業人才,即使在中國這樣一個還沒有實現法治理想的社會也不例外。律師隊伍可以說是我們法律界的大部隊或大軍團。律師職業是為培養法官或法律教授甚至政治家輸送高級法律人才的蓄水池。

考慮到現實對不同職業的法律人才的需要,我們的法學院應以培養何種職業類型法律人才為主呢?筆者認為,中國的法學院應該以培養實務型職業法律人才為主,以其作為法學教育的基礎和出發點。我之所以這樣說有兩個原因:首先,我國法律職業市場所需要的人才大部分是實務型的職業法律人才,即法學院畢業生大部分是做律師和其它實務型法律職業,而不是法律學者和法哲學家。其次,即使那些將來有志從事法學研究的人,最好也是先接受以實務型職業法學教育為基礎的法學教育後有一些法律實踐,然後再回到法律理論研究工作中去。

⑨ 中國法學教育現狀

在人類的科學體系中,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為研究對象,是人類通過探索自然規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而社會科學,是以人和社會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的學科。一般認為,社會科學包括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但不包括法學。對於社會科學者而言,法學過於規范化,缺乏經驗研究的根基,其各種法則不是科學的法則,其背景過於個別化。而對於法學本身而言,法學與法律職業聯系密切,盡管法學教育也是在法律院校中進行,但是法學教育中與其說是在進行理論的研究,不如說是進行法律思維和法律技巧的培養。因此,法學研究者和法學者最後的目標總是模糊不清的,總是在法律實踐與法學理論研究之間搖擺。我國的法學現狀是,法學研究沒有形成一套可以為法律職業操作的清晰、明確的操作理論和依據,法學研究本身由於對立法、司法環節影響,所以常常出現實踐背叛理論的狀況。而對於法學的純理論研究者而言,很少有人沉下來研究中國法學的現實需要,不管是採用統計的手段或是實證的手段,都沒有人可以在理論上完成一套完成的理論體系,藉助西方,藉助古代,不管如何,還是脫離實踐。而我國的實踐,更多的需要解釋學。導致這種現狀的出現,與我國法律教育的定位是有聯系的。在我國的法律教育中,通常採取通才教育,灌輸一般的法律理論,而沒有能力給學生灌輸法律職業技巧和知識、技能。應該說,我國的法律教育應該分成法律職業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培養兩種類型,對於善於從事理論研究者,可以採用理論研究的培養目標和手段,而對於其他進行法律職業教育者,應該以法律實踐的技巧、技能和禮儀等為培養內容。如果沒有清晰的培養目標,就無法在教學中傳授不同的知識,只能夠無的放矢的一般性介紹,對學生而言,收獲甚微。而目前的就業壓力如此巨大,求職都需要工作經驗,法學對學生沒有任何明顯的幫助,只是耗費其財力和青春,這是我國法學研究失敗的根源

⑩ 中國法學教育反思的本書目錄

序:法律人之路
一、基於邏輯的推論
二、法學教育和法律教育
三、偏離法律職業的法學教育
第一節中國法學教育反思之一:法律職業共同體與法律人才培養
一、面向21世紀的法學教育
二、法律人才是建設法治國家的第一資源
三、法律職業及職業結構
四、法律職業的特殊性
五、法學教育的二元結構(雙重屬性)
六、兩大法系國家法學教育的異同
七、法律職業共同體及其形成
八、關於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思考
九、關於構建法律人才培養共同體的思考
十、兩大共同體的基本關系
十一、努力實現兩大共同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局長
十二、法律職業引導法學教育
第二節中國法學教育反思之二:法學教育的重新定位
一、法學教育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任務
二、法學教育的發展階段和社會責任
三、對法學教育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四、對法學教育重新定位和再思考
第三節中國法學教育反思之三:構建一體化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
一、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結構和特點
二、國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比較與分析
三、構建一體化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
第四節中國法學教育反思之四:構建法律職業素養的教育養成制度
一、素質教育是統領和貫穿於整個教育過程的基本要求
二、法學教育中的素質教育
三、法律職業素養的簡要解析
四、法律職業素養教育養成制度的建構
第五節中國法學教育反思之五:司法考試制度是造就法治精英的關鍵環節
第六節中國法學教育反思之六:法律碩士(JM)專業學位教育應成為高素質應用類法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
附錄一法律碩士(JM)專業學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報告--構建統一的中國法律教育模式
附錄二中國法律碩士教育研究――JM教育培養目標、要求、課程與論文改革研究報告
後記

熱點內容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