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司法道德教程

司法道德教程

發布時間: 2022-01-28 18:42:18

1. 何建華的詳細介紹

主要從事憲法學行政法學的研究,講授憲法學、行政法學課程。曾獲山西省直機關「一五普法先進個人」和「山西大學優秀黨員」稱號。2004年4月獲「山西大學本科教學優秀獎」,所教授的《憲法學》課程被評為「山西大學優秀課程」。參編法學教材、著作共五部,在本專業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和參與山西省軟科學課題各一項,主持橫向科研項目三項,參與橫向科研項目兩項。
論文
1、行政公開的法律思考,《政法論壇》,2002年2期;
2、WTO對經濟行政法制度的影響 ,《山西大學學報》,2003年3期;
3、對經濟行政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理論探索》,2003年5期;
4、論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法治行政,《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1期;
5、行政機關層級監督的法律思考,《政府法制》2005年理論專刊;
6、論行政行為無效的標准,《政府法制》2005年理論專刊;
7、土地徵收法律程序芻議,《政府法制》2005年理論專刊;
8、以權利制約權力∶遏制公共權力異化的重要途徑,《山西大學學報》,2001年2期;
9、論遷徙自由在中國的實現,《山西高校社科學報》,2005年4期;
10、論人民代表直接選舉中程序的完善,《山西大學學報》,2005年3期;
11、論依法治國的實現途徑,《理論探索》 2001年1期;
12、論在依法治國實踐中律師的任務和使命,《山西高校社科學報》,2001年6期;
13、論「法治」建設中「德治」與「人治」、「禮治」的關系,《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1期;
14、晉商法律文化特點研究,《北京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2年1期;
15、晉商誠實信用法律文化特點研究,《理論探索》,2002年4期;
16、煤礦安全監察行政執法理論與實踐(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11月;
17、司法職業道德教程(撰寫第九章:公證人員的職業道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18、法律基礎例論(參編),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
19、法律基礎(參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20、論遷徙自由在中國的實現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05年4期;
21、論我國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程序的完善 《山西大學學報》 2005年3期;
22、論行政機關的層級監督 《政府法制》理論專刊 2005年8月;
23、土地徵收程序芻議《政府法制》理論專刊 2005年8月。
成果
1、專著:《憲法》法律出版社 2006年1月 主編。
2、獲獎:
(1)2000年論文《依法治國與中國律師的跨世紀使命》獲山西律師2000年大會一等獎,
(2)2001年論文《以權力制約權力——遏制公共權力異化的重要途徑》獲優秀論文一等獎。
3、項目:
(1)黨在基層政權組織中依法執政方式研究 省社科「十五」規劃研究項目 2005.11,
(2)以權利制約權力——遏制權力異化之研究山西大學社科研究項目 0109 2001,
(3)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山西大學社科研究項目0109 2001,
(4)山西城市法治建設研究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0105609 20016。

2. 什麼是公共利益原則

1982年憲法的第四次修改的最大亮點是人權入憲。在受到憲法和法律保護的人權中,作為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之一的財產權,是長期被輕視、極易受損害的一類基本權利。今年3月14日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條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如果行政機關真正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而採取強制規劃、徵收、徵用等特殊行政措施,以公共利益為由來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財產權是基本權利之一),當屬實質法治主義的一種體現,似乎無可厚非。但行政管理實踐中的大量典型案例和經驗教訓表明,「公共利益」是個筐,什麼東西都往裡裝,這一弊端特別為人詬病。例如在土地和財物的規劃、徵收、徵用、強拆等方面出現的大量惡劣案例,往往是某些行政機關和社會組織(說到底是某些掌控公共權力的人)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而行損害民眾利益之實,嚴重影響了政府形象,社會危害性很大。公共利益作為一個高度抽象、易生歧義和弊端的概念,如果不嚴格限定,極易出現濫用現象。概括國內外學界和實務界的共識與經驗,筆者認為在理解和運用公共利益這個概念時,應堅持如下六條判斷標准:
(1)合法合理性。財產權是公民不可侵犯的基本權利,只有在法定條件下才可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依法對基本權利加以克減和限制,故須堅持法定與合法原則,也即法律保留和法律優先。各國立法中關於公共利益的表述,主要有概括規定、列舉規定、概括與列舉相結合的規定等三種方式,其共性是必須具有「公眾的或與公眾有關的使用」之內涵。此外,關於公共利益的考慮,還應符合比例原則,具有必要性與合理性。如果徵收徵用之目的可通過其他代價較小的方式實現,則無必要徵收徵用。

(2)公共受益性。縱觀各國立法和行政實務,許多國家對於公共利益之「公共性」的理解都日益寬泛,凡國家建設需要、符合一般性社會利益的事業,都北認為具有公共性,例如國民健康、教育、公共設施、公共交通、公共福利、文物保護等公共事業發展的需要。公共利益的受益范圍一般是不特定多數的受益人,而且該項利益需求往往無法通過市場選擇機製得到滿足,需要通過統一行動而有組織地提供。政府就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公共利益提供者,它運用公共權力徵收徵用土地為全社會提供普遍的公益性服務。

(3)公平補償性。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運用公共權力追求公共利益必然會有代價,這就造成公民權利的普遍犧牲(損害)或特別犧牲(損害)。有損害必有救濟,特別損害應予特別救濟,才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觀,這是現代法治的一個要義。這種救濟主要表現為法定條件下的公平補償和事先補償,它體現了現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實體公正。與正當補償、適當補償等提法相比,公平補償的提法也許更合乎市場機制的要求,更接近私權利與私權利之間的交往法則。事先補償則體現了政府誠信和法安定性的要求。

(4)公開參與性。以公共利益為由採取強制規劃、徵收、徵用等特殊行政措施,會嚴重影響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必須做到決策和執行全過程的公開透明,依法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聽證權、陳述權、申辯權、參與決策權等程序權利和民主權利的有效行使。如果在考量土地、財產徵收徵用措施的必要性、公益性及其補償的公平性的過程中,利害相關的民眾卻不能表達意願、協商條件、參與決策、尋求說法,這肯定不符合現代法治的又一基本內蘊——程序公正和參與民主的要求。

(5)權力制約性。以公共利益為由強制克減和限制公民權利,極易造成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緊張關系,尤其是在出現公共危機而行使行政緊急權力時更易於以公共利益之名越權和濫用公權力,故須進行有效的監督制約,這是建設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除了把以公共利益為由行使公權力納入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等民主監督視野中,更需要加強對於這一公權力行使過程的違憲審查、司法審查、上級監督、專門監督等國家權力性監督,這是「以權力監督權力」的機制和判斷標准。國內外的行政訴訟實踐證明,通過司法審查來監督和判斷行政徵收徵用措施的是否真正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就是一種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

(6)權責統一性。如果行使公權力後不承擔責任,任何公權力掌控者都會濫用權力,故須完善相應的責任機制。當某個公權力掌控者以公共利益為由克減和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之後通過監督機制判定所謂公共利益之理由不成立,則應嚴格追究且能夠追究其責任,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道義責任、社會責任,使其付出相應代價。這是建設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也是最有威懾效力和普遍適用、自動適用的控權機制與判斷標准。

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國防建設以及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可以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這是廣義理解公共利益的一個注腳。為防止以公共利益之名濫用公共權力侵犯公民權利,今後可通過立法(如《行政程序法》、《行政補償法》)將屬於公共利益的范圍在概括規定的基礎上再逐一列舉規定,如:(1)國家安全和軍事用途;(2)交通、水利、能源、供電、供暖、供水等公共事業或市政建設;(3)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綠化、慈善機構等社會公共事業;(4)國家重大經濟建設項目,但以具有公益性為限;(5)其它由政府興辦以公益為目的之事業;等等。

熱點內容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