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道德
⑴ 請解釋:潛意識學說,存在主義,道德相對主義
潛意識學說認為人的犯罪不是人意識的主觀意願造成的,而人被自己的潛意識推動,無力自拔;
所以饒恕了罪惡。
存在主義認為因為這個人可以自由地選擇改變世界(即使不去改變,即也是對這個世界選擇了「不去改變」而改變了世界),所以某個人身邊世界的一切,包括錯誤,都是由這個人造成的,這個人要對世界上發生的一切承擔責任。
所以把錯誤推回給每個人自己。
道德相對主義則認為一切道德只是人發明出來的,所以都是相對的,有矛盾和錯誤的。
所以看著一切都不再生氣。
⑵ 道德存在一個絕對的標准嗎
因為人類社會的道德只有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光明與黑暗的區別,並不存在絕對的標准,但是道德存在道德範式,這是文明發展揭示的結果,也代表了進步的道德觀。
《聯系》在道德規范中這樣闡述道德範式:
相對目標的主體意識確立,道德規范確認現實行為與現實結果的意義以及現實效果與目標兌換的等價關系。成就目標所包含的生存、靈活、安全、自由、獨立、名譽、規避風險、完善等各種要義復合成有關主義的必然確認的線索,在以目標為中心的效應場中,索引關鍵的效應因式,對應必然聯系的要素,構成普適的道德範式:
主義原則:道德規范的本質,確定主體目標形式與道義抉擇方式,亦即道義。
功效標准:道德規范的附則,衡量實現目標的作為的價值觀,亦即功德。
名利觀:第一道德觀。確認現實目標的價值以及符合道德的價值取向。
榮辱觀:第二道德觀。確認為人目標的價值以及符合道德的手段方式的選擇。
正義期望:確認符合道德觀的目標。
道德風險:存在破壞正義的主觀因素、違背道德攫取目標的可能。
文明的契約:標的及交易的形式和內容均符合道德的契約。
權利與義務:契約的重點。約定圍繞現實現目標的具體作為與達成目標後的利益分配。
共同秩序:道德規范的核心規則,約定人們共同確認的交易方式。
自我保持:確立恆久目標、獨特價值觀。在共同秩序下的個體精神包括利益、名譽、品格、特色的展現和保持。
根據道德範式能夠簡易地分辨和把握道德規范。人們信奉不同的主義決定著接納或排斥不同的觀念,使觀念支撐的意識形態隨之遷移,但不改變自然賦予生靈的求生的沖動、與生俱來的真善的感應、心靈與天地良心互感所喚起的意識和良知。隨著聯系文明客觀地揭示目標交易的等價關系而統一觀念意識,整個社會信奉的主義必然向人本主義回歸,與此同時,法制維護的社會整體效應中心形式所在保管體現出的社會良心與人的良心偕同,於是社會意識形態能夠保持端正、健康、完善,並符合文明、簡約、正直、正氣、正義的初衷。這有助於消除人們對於道德規范原本莫衷一是的錯誤觀念、僥幸自詡清白的機會的偏執,認清道德規范與外在的法律法規兩者效應的一致性,減小因觀念的差異帶來的心理落差,客觀舉證人的內心無不平衡的主張。
⑶ 薩特的存在主義道德觀對職業人生有何影響拜託了!!!
以我的理解,薩特的觀點有兩個方向:
存在先於本質;他人是地獄 這兩個觀點其實是辯證關系。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先有你這個「人」存在,然後你在不斷的努力中去塑造你自己。就像有一堆木片。你可以用你的努力和腦力使這些木片變成木桶或者房子。在你塑造自我的本質的時候,你的尊嚴和自由也就會體現出來。因為你和別人不一樣,你有自己的選擇。(當然,別人也和你不一樣,所以別人也有自尊)
所以,我會有一套認識世界的方法,你也有一套自己的處世之道。在意見統一的時候,因為有共識,所以大家都沒事,但是一旦有吵架和分歧,就證明了你與他人格和還是存在的,而且不可避免。這種隔閡也就在證明,他人在破壞你的世界觀。但是你跟他吵架就證明你有自己的自尊,不願意成為他人想像中的個體,而是想成為你自己。
要實現「他人是地獄」,就必須要滿足「存在先於本質」,因為本先於存在,就已經註定你的命運,人就不再擁有自由。所以這兩個是辯證關系。
所以薩特的道德觀是「人是自由的,也是個體的」。
這樣的想法肯定不可能當幼兒園老師等教育類型的工作。辦公室工作中也會扮演獨行俠的角色,不會太參與集體活動。
是你需要的嗎?請留點提示。
⑷ 存在主義教育哲學的基本主張有哪些
「存在先於本質」為薩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義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同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的形而上學一般給「本質」賦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徵,而且一般認為在時間上來說,本質先於存在。
本質先於存在不是一種絕對的、普遍的規定,它只適用於物,而不適用於人。人的存在先於他的本質,其意義就是說他必須先存在,然後才創造他自己。但是存在並不創造他,他是在存在的過程中創造他自己的。
(4)存在主道德擴展閱讀
存在主義注重品格教育,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品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識的掌握,把知識看作是認識「自我」存在和發展「自我」的手段,強調學校課程設置必須符合人格完成的需要。
提倡個人的自由選擇,主張道德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學習有利於認識「自我」存在和發展「自我」的原則,從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⑸ 什麼是道德,目前社會中存在的四種道德觀是什麼,你主張哪一種,為什麼
什麼是道德倫理道德是一個做人的底線,目前社會中存在的送道德觀什麼的,我認為啊,我們也一處人行道的這個是這個主張這一種。
⑹ 社會上目前存在的道德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做人的心理底線。法律是做人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一種自我約束。法律是帶有強制性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願意講道德的民族。從古代一直講到現在。事實證明,只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制度下,社會的道德水準才是最高的。如果做不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講道德就是空談,就是說假話。道德就會成為一種欺騙的道具。
第三,對外開放和國際大氣候的影響。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吸收人類文明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但是,門打開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會乘機而人,從而腐蝕和毒害我們的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西方敵對勢力會利用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大肆宣傳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人權」,宣傳資本主義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西方的一些社會思潮,如社會民主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享樂主義思潮、性解放思潮等,也會對一部分社會成員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實踐證明,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擴大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越要重視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⑺ 絕對主義道德倫理是什麼急求回答,謝謝各位了!!!
道德絕對來主義是一種理論或信自仰,相信存在著判斷道德倫理問題的絕對標准,而且並不受社會或者場合的影響。依據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內存於普世規律、人類天性和其他基礎來源之內。道德絕對主義有時被拿來與道德相對主義相對應,並且經常被簡單地類型化為類似的語句:「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結果主義又稱結果論,是倫理學中的學說,指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該行為就總體而言是否達到最高內在價值(參閱價值學[axiology])來決定,即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取決於道德行為的後果。
結果論最簡單的形式又即古典的(或是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它主張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就總體而言該行為的快樂抵消痛苦之後的凈效應是否達到最高。簡單地說,造成快樂的行為就是對的,造成痛苦的行為就是錯的,而不管動機與否。其他不同於古典功利主義的形式,若非以各個等級事物的內在價值來判定(即G.E.穆爾的理想的功利主義、倫理的利己主義),就是看各類事物的結果是否恰當合適。
結果主義相對於絕對主義。絕對主義(代表人物康德)認為道德有其絕對的道德原則,即道德有一定的准則和行為規范,只需注重動作的意圖,而不管結果如何。
⑻ 現階段的社會道德存在哪些問題
社會道德淪喪之根源
說起這個話題其實改講講中國古代的道德從何而來,我們的教科書上怎麼得到的古人的5000年文明史,以及代代相傳的禮儀道德,還有傳為佳話的道德成語。古代也有古代的黑暗,古代也有古代的弱點,但是冷兵器時代國家法律只有這點好,那就是殺人償命,關鍵就在於這個償命上,因為那時法律認為如別人殺了自己的親人的話自己是有權在政府抓到殺人者之前的任何時候殺死對方而無罪的。所以這就是一個社會公德的底線,不管貧富都要遵守這一底線,不遵守不行。雖然暴利些,但是從社會公平和道德公平意義上來說是國家法制的准繩,是對是對不良思想的人的一種法律之外的震懾,一種道德震懾,是法律公益的最大支持。而現時社會模糊了這個重要點,法律和道德相悖,甚至於殺人犯被政府抓了,受害者連在刑場手刃仇人的機會都沒有,讓很多人壞人有恃無恐,甚至於有錢人可以出錢了事。國家法律把人的恥辱和精神打擊歸納到可以用錢來買,還有價格,這才是社會公德淪喪的關鍵點。每個人都知道尊嚴如果可以用錢來換的話就不是人類聖神的尊嚴了,那就等同於街邊的垃圾了。一個尊嚴都沒有的社會何來道德?何來管理?在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度內心憋著如此巨大的憤恨無法排解才是社會道德扭曲,人性泯滅的源頭。金錢等於尊嚴,因為尊嚴可以用金錢買。這和在菜市場論斤稱兩買尊嚴有何區別?那這還叫尊嚴嗎?這也從根本上說明國家和人,人在這個社會是處於什麼狀態。所以人命是有價格,每個人在頭上可以插標論價的,只是賣人的地方是在法院而已。面對受害人沒錢取得證據,沒有錢請到律師幫助,沒有錢和時間了解法律知識法律是如何保護善良但沒錢的受害者的?然而這種人在社會的比例有多大?由此而論法律是不是只保護富人和壞人的道德公益而已。
⑼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