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佛道德經

佛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1-28 21:11:55

『壹』 老子《道德經》全文和佛法的精髓有哪些異同

老子的道德經和佛法一樣都是描述宇宙的真理。不過角度不同,當然有一定關聯和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老子的這一段,我看的時候感覺和佛法里的見解有很多相同之處。三毒就是貪嗔痴。修行都是修心。都是清靜自心的慾望,人心清靜則智慧自然顯現。
不同之處,雖然都是描寫宇宙的真相,是在闡述同一個東西,但是角度不同。比如道觀察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而悟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體悟這個宇宙,天人合一。
佛則是向內看,外部的宇宙其實都是我們的心造就的。若人慾了之,三界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就如同一個皮球,道從內部的角度來看這個皮球的皮,佛從外部來看,看起來形狀不同,裡面看是個圓形的空間,外面看他是個球。
修道逍遙,修佛解脫。都是很好的修行宗教。修道成就是升天,做天人,做身體由光構成的高緯度生命體。修佛成就是脫離輪回宇宙之內任意遨遊。

『貳』 佛學,玄學,道德經,老子

這是心法,不是語文課程!不要太過才能體會!呵呵

『叄』 王菲,佛祖道德經講,幸福不能建立他人痛苦之上,就是在做善,好好悟

《道德經》是春秋復時期老子(制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肆』 老子《道德經》全文和佛法的精髓有哪些異同念《心經》有什麼作用

此心同此理同。
《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古代聖賢,心同此理,但修行和思想內涵的差別就在於無為法。
念《心經》,具足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修無上菩提的最好方法之一。

『伍』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沒有沖突,只有區別。

兩家都講修身養性,高的道德標准(例如舍己為人),去回除各種慾望,回歸自然與本答性。

例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說:萬法歸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間,有一種「道」,從這個「道」產生出儒、道、墨、法、雜、縱橫……等等學說(法)。而萬法歸一,歸一到何處呢,其實就歸一到派生出萬法的那個「道」。

就是說,無論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實是歸一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後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把那個結果叫賢者、君子、聖人,道家稱為至人、真人,佛家則叫佛、菩薩。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聖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區別在於,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較高深復雜,我不修也講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經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長壽長生。佛家是修來世。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國學大師(那時不這么稱呼,現在看起來應該算國學大師)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幾乎是無差別的。

『陸』 請問佛教是如何看待老子《道德經》的呢

這個問題問的好,佛教哪有時間看別人的書,自己每天的佛經要念好多遍,這么多佛經一世都念不完,哪有時間,時間呢

『柒』 佛經與道德經可以一齊念

佛經不知念的哪一部?

佛經中的了義經如金剛經、楞伽經、六祖壇經等,都是直版指人心的大經,其權中的經義和道德經的的經義指向都是同一個方向,都是讓人放下心種的概念,令修行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並不矛盾。

但佛經中有許多非了義經,僅僅是佛祖方便說法,經文指向物質利益,與道德經指向有明顯不同。
如果你選擇的佛念恰巧是了義經,和道德經是可以同時修的。

『捌』 佛教道德經是老子創嗎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玖』 學佛人能不能讀《道德經》

菩薩何故求於因抄論。襲為知因論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
為弘方便調眾生故。為欲分別如來語義世語義故。是故菩薩求於因論。
若菩薩不讀不誦菩薩法藏。一向讀誦聲聞經律,得罪。
不犯者。若不聞知有菩薩藏。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
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學)二分佛經,一分外書。(無罪)
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

『拾』 請問易經與佛經、道德經的關系

易經為伏羲、文王、孔子三世聖賢共同創作的結晶。佛經浩瀚,是佛陀在印度版滅度後,由弟子將佛陀生前的權論述記錄下來作為「正法」教育後人的經典,也有後世發展出來的一些新的經書,如《六祖壇經》。道德經相傳是老子所作的著作,為道教文化的根基。三者雖從作者、年代、寫作方式都不一樣,但卻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易經是我國一切經典的始祖,所以我們說易為「百經之始,百經之首」,易經由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化六十四卦而來,解釋天地、宇宙、國家、個人的道理,所以從這個道理來說,老子的《道德經》實際上只是對易經上論述道理的再解釋、再創作。孔子為了讓人們對生澀難懂、微言大義的《易經》能夠深入理解,作《彖》傳,使得《易經》成為儒家經典之一,也是對《易經》的再解釋和再創作。而佛經則不同,佛經主張「因果報應」,講的是教人如何終極地離苦得樂的方法,告訴人們超越六道輪回的方法。三部經典的共通之處是他們都講了宇宙自然的規律,《易經》、《道德經》很相近,教育我們如何順應宇宙自然的規律活動做人、得道,而《佛經》則更進一步,教育我們如何在宇宙自然的規律下超脫,如何終極解脫,往生成佛。

熱點內容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