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方法學
Ⅰ 知道了方法論,如何去實踐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在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就避免少走彎路,正確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得問題順利的解決。
Ⅱ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方法論和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實踐包括生產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活動等三個基本形式。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實踐概念的科學規定和實踐觀點的確立,是實現哲學上偉大變革的關鍵。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即以實踐為基礎去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它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揚棄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提出了能動性與受動性相統一的實踐概念,並以此為基礎去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的解釋,構築了統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系。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各個環節。離開了實踐觀點,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不可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整個思想體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堅持的是實踐的生產力觀, 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在現實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本質力量或實踐能力, 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則存在於人們不斷發展的物質利益需要及其豐富的社會關系之中。
馬克思認為: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 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對於生產力的研究不能只從客體方面去理解, 而應從實踐去理解。就是說, 生產力本身已內在地包括了客體、主體和實踐, 而對於實踐, 不僅要從「客觀的活動」去理解, 而且要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體」和實踐聯系起來。實踐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這就肯定了主體的能動性; 同時, 實踐又是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 這又否定了抽象能動性, 把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等關系在實踐基礎上統一了起來。這也就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統一過程中去理解和詮釋生產力。由此, 馬克思進一步從實踐思維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認為生產力是人們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矛盾的實踐能力, 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使其適應人類需要的實踐力量。馬克思研究生產力的出發點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 生產力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能力。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要維持自己的生活、創造自己的歷史。從事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 既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物質和信息的變換過程, 又是主客體之間的物質與觀念的變換過程。這樣, 馬克思從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中找到了把客觀性、自主性、創造性和現實性統一起來的基礎, 從而解決了先前生產力理論無法解決的矛盾, 實現了生產力理論的革命性變革。
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徵, 它使馬克思在生產力理論研究中創立了獨樹一幟的實踐的生產力觀。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使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實踐包括生產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活動等三個基本形式 這里我想談一下實踐的生產力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堅持的是實踐的生產力觀, 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在現實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本質力量或實踐能力, 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則存在於人們不斷發展的物質利益需要及其豐富的社會關系之中。 馬克思認為: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 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對於生產力的研究不能只從客體方面去理解, 而應從實踐去理解。就是說, 生產力本身已內在地包括了客體、主體和實踐, 而對於實踐, 不僅要從「客觀的活動」去理解, 而且要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體」和實踐聯系起來。實踐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這就肯定了主體的能動性; 同時, 實踐又是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 這又否定了抽象能動性, 把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等關系在實踐基礎上統一了起來。這也就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統一過程中去理解和詮釋生產力。由此, 馬克思進一步從實踐思維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認為生產力是人們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矛盾的實踐能力, 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使其適應人類需要的實踐力量。馬克思研究生產力的出發點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 生產力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能力。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要維持自己的生活、創造自己的歷史。從事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 既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物質和信息的變換過程, 又是主客體之間的物質與觀念的變換過程。這樣, 馬克思從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中找到了把客觀性、自主性、創造性和現實性統一起來的基礎, 從而解決了先前生產力理論無法解決的矛盾, 實現了生產力理論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要求我們,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一定要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堅持在實踐中深化認識,提升認識,發展認識.要堅持從實踐中來與到實踐中去,深入了解群眾,一切要從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出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只有這樣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才能高效健康的進行下去。
Ⅲ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論原則,這些原則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有哪些指導意義
運用社會系統研究方法,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分析認識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包括:整體性原則、結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開放性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系統的整體性表明,整體的功能並不等於它的組成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這就是所謂的系統的「非加和性」,即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堅持整體性原則,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護個人利益的同時,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不能損公利己,關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社會各個方面的關系,在實踐中要堅持西部大開發、東部崛起、老工業基地復興等計劃,堅持共同富裕為目標等等,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二、結構性原則。結構是系統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會系統有什麼樣的結構,就相應的有什麼樣的功能,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系統的功能也就必然發生變化。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重視結構性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原則,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經濟制度、以及政治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三、層次性原則。系統的層次性,揭示的是系統的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層次是指在系統中不同的組成部分依次隸屬的等級關系。對系統的層次性研究表明,系統的不同層次既有共同的運動規律,也有各自特殊的運動規律。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堅持層次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注各個層次問題和各個問題不同層次的特點和規律,對症下葯,實現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四、開放性原則。系統具有開放性,即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正是通過這種交換,使系統維持和更新自身的結構,從而實現從無序向有序的演化。
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要堅持開放性原則,堅持對外開放原則,國家社會各個方面不再封閉融入世界發展大潮中,取世界資源為我國發展所用,促進本國發展。
Ⅳ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方法論
(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就一個人的知識來說,一部分是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即來源於直接經驗;另一部分是從書本和他人那兒學到的間接經驗。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通過實踐得到的,實踐是認識和知識的唯一源泉。
(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社會實踐不斷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課題,推動認識的發展。
2.社會實踐為認識不斷提供新的經驗和新的觀察、研究的物質手段。
3.社會實踐推動人的思維能力的發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
(三)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人們通過實踐,達到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然後用這種認識指導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以滿足人們的需要。
(四)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人們從實踐中獲得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必須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證明。
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具有兩重性: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則對實踐起消極的阻礙作用,甚至導致實踐的失敗。
Ⅳ 有沒有什麼好的可以實踐的學習方法啊
有。就語文,文學學習而言:
1,從最小處做起,不放過任何一個生字,生詞。手邊常放一本字典,遇到生字生詞就翻查。徹底消滅生字生詞。
2、學會把書讀薄。讀薄就是把書的精髓概括總結出來,把書讀薄,就是把別人的書讀成自己的書。入心入腦。例如,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要記住保爾的「堅強」。讀了《牛虻》,要記住牛虻的「忍耐」。每的一本書,都做一次這樣的功課。
3、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有位世界著名作家說過,你只要大膽的不停的寫,你會發現你多麼的了不起,到後來你自己都會驚訝竟然你會這么能寫,你都會懷疑那是不是你寫的。多寫多練,絕不放過任何的寶貴的練筆機會。
4、格物致知。學會在生活中給每件事,每件物品,每個狀態,每種都給找個合適的名字。鍛煉自己感知生活的能力,與語言使用能力。迫使人窮究極理的學習。
5、從古典文學要營養。學習古人成功的地方,從通過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檢驗過的經典中汲取營養。
Ⅵ 世界觀與方法論與實踐的關系是什麼
世界觀與方法論是哲學的兩個不同的范疇,但它們密切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影響世界觀。
世界觀,通俗地講,就是「如何看待世界」,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改造世界「怎麼辦」的問題。
一定的世界觀在認識過程和實踐過程中的具體運用表現為方法。方法論則是有關這些方法的理論。方法論不能和世界觀相脫離、相分裂,沒有i孤立的方法論;也沒有不具備方法論的純粹世界觀。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哲學方法論。唯物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則從某種精神意志出發。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行動中遵從某種客觀的精神原則或宗教教義、神靈的啟示。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則認為人們可以按著自我的感覺經驗、願望、主觀意志行事。辯證法的世界觀要求從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中把握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和解決這些矛盾。形而上學世界觀則促使人們孤立地、靜止地、呆板地考察事物。哲學方法論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根據,世界觀以自身對人們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指導意義而取得存在的價值。自然科學方法論也必須以自然觀和科學觀為前提。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方法歸根結底也受一定世界觀的制約。有了世界觀並不等於掌握方法論。方法論的運用要有世界觀的指導。
Ⅶ 高中政治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方法論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社會實踐。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消極阻礙作用。方法論:學習科學理論,樹立正確的認識,克服和反對錯誤的認識。 我們老師這樣講的
Ⅷ 實踐與方法論的區別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包括實踐的含義,特徵,作用,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關系等原理.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Ⅸ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實踐中的運用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實踐中有以下應用:
1、必須通過實踐搞清楚什麼是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首先,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充滿創造力、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穩定有序。
2、要立足現實,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堅持實踐檢驗的決定性標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指明了方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正確理解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
3、必須搞好生產實踐,因為它是人類一切其他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所以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時,要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9)實踐方法學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科學研究方法:
1、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論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以求用最佳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指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進而解決矛盾的一種方法。這是人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3、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
Ⅹ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方法論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一、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藉助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而獲得的。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使人類認識的發展。另外,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需要聯結主觀與客觀的實踐來檢驗。通過實踐,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二、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方法論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認識的目的的歸宿,要求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發揮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3、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要求正確對待錯誤,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
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