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傳統文化與法治繼續培訓小抄

傳統文化與法治繼續培訓小抄

發布時間: 2022-01-29 04:14:33

Ⅰ 傳統與現代即興評述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們五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在當今建設法治社會的時期也有其積極意義。在法治化進程中如果忽視傳統文化的影響,那麼可能會激發比較深層的社會矛盾,而傳統文化與法治理念結合得好則會相互促進。……

Ⅱ 如何調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結合

中國法文化源遠流長,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世界文明古國所少有的。中國古代法文化無論理論的、制度的、行為的,都有跨越時空的合理性因素。中國古代的法文化以人本主義為基點,「德育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是非常注重法、理、情三者一致的。由於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和生命,所以在法制上就提出「以法為教,民刑必教」的觀點,以「教化」為先減少犯罪,這是中國古代法文化很優秀的精神。

比如,古代的死刑決定權很早就收歸中央,這樣的規定從漢以後一直貫穿下來。類似的制度在法典里也有明確規定,這在世界法制史上是很少有的,是重視人,以人為本在法律上的體現。為此,他援引《慎子》、《韓非子》、《商君書》中一些以法度治理國家的觀點,認為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法家的思想還有待發掘,其中與現在的法治建設有聯系的一些思想很有價值。

著名法學家郭道暉則提出,既要復興我們傳統文化的積極部分,更要防止「中國法文化、或者中國整個文化傳統里的封建專制傳統」的復辟。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刑事訴訟法學專家陳光中認為,面對傳統文化,思想不要片面化,中國的封建法制文化,從主流來看就是封建專制文化、皇權至上的文化。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鮮明,但是並不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卻是我們現在要發揚光大的;主流的專制主義甚至是殘酷文化,也是不可取的。不能把過去的包袱與糟粕當成好東西。這種東西肅清起來很難,比如刑訊逼供。我們在研究與繼承古代文化傳統的時候不能不注意這個問題。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者秦暉在發言中說,在中國,不管是主張孔孟的仁義道德,還是主張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以「秦制」為代表的專制集權。

在今天,不想使中國走出秦制,就不是真正的儒家,不想使中國走出秦制,也不是真正的法治。「五四」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不是「反傳統」是過分還是不足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確應該反傳統,但我們應該區分反對哪一部分,保留哪一部分。

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認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它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在人情的基礎上。中國的人倫社會不是在對自由平等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從孔子起就提倡一種「無訟」的思想。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中國不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是一個禮俗社會,一個熟人社會,不需要訴訟。這種文化體現了我們傳統的對法的看法,平民對法的看法,官員、統治者對法的看法。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提出了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兩個觀點。

第一,不要將文化都推給古人,這樣就把我們自己的文化權利和責任也都推給古人了,要立足於現實的中國理論與實踐,著眼於整個民族。

第二,很多個人的表現,如果能被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整體上接受或執行,就不應該將其簡單歸結於個人。在回顧歷史的時候,重要的是從文化這個角度來反思大家曾經共同認可、共同接受的那些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辨認我們現實的主體的權利和責任。

中西方文化傳統中,理念差異有多大

談到文化與「法治」,西方文化的沖擊及中西文化的比較是無法迴避的。

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樓宇烈從宗教文化角度,闡釋了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別:在西方,人和神分屬兩個世界,當過渡到法治社會的時候,法的神聖性就順理成章。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強調以人為本,靠人的自覺較多,對法的遵守也是主要建立在對法的道德認同以及道德的自覺自律基礎之上的。

外在約束一定是建立在內在約束之上,現在把內在道德約束放棄了,只靠外在約束是不可行的。「慎獨」、「克己復禮」就是中國以前所依靠的底線。我們現在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就與我們對法沒有一種神聖性的、絕對性的情感或者理性的認識有關。

陳光中以最近發生的兩個法律事件為引,展開了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討論。美國在校園槍擊案不斷發生的情況下,其聯邦法院反而通過了更加放開個人持有槍支權利的決定。與之鮮明對比的,我國對槍支、彈葯的管理從未鬆懈過,近期更是成果輝煌。這反映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把個人的自由權利凌駕於社會安全之上,而我們是強調安全第一、集體人權第一,這反映出兩國主導價值觀是有差異的,但都有合理性。所以對於「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不能片面強調一方,而應相互結合。

秦暉認為,中華法本身有些好的東西,應該發揮。反過來講,在西方,不管是衡平法還是羅馬法也都有它的中世紀時代,也很難說那個時代實行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治,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政治史》提出了「「「1「by1「「」的說法,強調皇帝用羅馬法來治理,盡管當時的羅馬法非常發達,但它絕不是現代法治的概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蘇亦工認為,學習西方,也要認識和鑒別西方,注意不要盲目地接受它極端化的思想。對於西方的思想,如果我們吸收來的是其中很極端化的東西,在新的環境下沒有了剋制、沒有了天敵,就可能無限蔓延,引發災難。

如何看待當下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問題

如何化解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與會學者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到了法治與道德的關繫上。

郭道暉提出「為政以德」應該作為「依法治國」的補充。他認為「德治」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能處於輔助的地位。先秦時期孔孟所講的「以德治國」,是要統治者為政以德,實行仁政,並非針對老百姓而言。其實,要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執政者也要為政以德。司法是社會規范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不講良心,司法也不能實現公正。

《檢察日報》副總編輯王松苗闡述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他認為:第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不矛盾的,依法治國講的是依法治權,以德治國講的是以德治事。法治不是萬能的,很多事情靠道德教化反而更有效果。「依法治權」與「以德化人」應該也完全可以統一。

第二,「以德治國」是有中華傳統的法律文化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強調寬恕,強調「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與現代「調解」一脈相承,有利於息事寧人,和諧關系。

第三,「以德治國」與當代法治生活需要是合拍的,能夠滿足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有時候非黑即白的判決非但不能緩和矛盾,而且加劇了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我個人認為,法律在和諧社會裡面只能起到安定社會的作用,但是要實現誠信友愛,法律是做不到的,只能靠道德。法律永遠無法濃化人的感情。

第四,我們要對法治充滿信心,讓法治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安排。同時也要讓德治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使兩者和諧統一,共同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浣月教授認為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中,有一些可以繼承甚至照搬、照用的,還有一些是絕對不能照搬照用的,而是應該從精神的層面和價值的層面去借鑒。對調解制度要有一個辯證的態度。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行政法學專家應松年從當年公務員法的起草,聯想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他指出,中國古代有行政方面的規范、制度,沒有現代的行政法制度。

所以,他在贊成文化對法治有巨大影響的同時,認為現代法治不能建立在某種文化基礎之上,而應建立在某種經濟基礎之上。

當今中國要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專制道路當然不能沿用,必然要走法治這條路,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套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治之道。

吸取傳統營養,讓法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法治的建立要求法治觀念的率先確立來作為其思想基礎。對法治文化觀念的理解和詮釋成為與會學者進一步探討的話題。

衣俊卿認為,任何法制體系、制度背後都有文化的影響,沒有發現到是因為還未自覺,所以要「跳出來」看,要找深層的文化模式對中國法治確立所產生的影響。現代的法治應該是在一種理性文化基礎上建立的,但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理性文化,而是經驗文化。從「辛普森案」可以看出美國當時對程序的尊重已經到了何種程度,從「趙作海案」可以看出我們對法律還是不夠「敬畏」。

衣俊卿說,現在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拿幾個觀念來指導法治,而是要讓法治成為一種自覺。對法的「敬畏」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法治不僅僅是公、檢、法機關的事情,它是一個法治國家從行政到公、檢、法再到民眾等所有社會層面對法律的態度,這也是對我們法治現狀的診斷和治療。

李德順總結說,法治文化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理想,即讓法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司法部門的具體任務和特殊權力,法律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權利和責任。立足於中華文化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批判和改造,探索出應有的和合理的東西,將其按照法治的精神制度化、體系化、程序化。這樣壯大的是我們自己,也讓我們能理直氣壯地面對世界。

Ⅲ 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 急急急急急急急快快快快快快 告訴我吧 這是作業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編輯本段六、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2、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11.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3、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
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8、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9、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10、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11、宗教哲學
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12、民間工藝
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13、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中國傳統文化
16、衣冠服飾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唐裝(漢族盤領袍)、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17、四大雅戲
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18、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20、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21、傳說神話
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23、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24、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我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 在我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Ⅳ 傳統文化和國家發展的關系

試論傳統文化對我國家管理的影響
【摘要】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管理中的體現和運用,分析和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有機契合的問題,認為我國現代化管理應該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促進我國管理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權變管理;激勵制度;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始終貫穿著中國從古到今的管理實踐,涉及到行政、經濟、軍事、文化、家庭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這些管理思想及實踐的文化底蘊就是中國倫理型文化傳統。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有著深刻的聯系,我們要把古代優秀的文化與我國管理實際結合起來,促進管理的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論的正統地位由美國轉移到了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就是高層管理者幾乎人手一本中國的《論語》、《周易》和《孫子兵法》等書。可以說,日本和許多東亞、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都與中國文化有很深的淵源。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騰飛及其富有東方個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產生和發展,引起了人們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國的改革開放中,構建一個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適合目前生產力狀況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個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歷史性課題。我們應該從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我國管理不應該單純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學管理理論,而應該立足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只有將西方科學管理理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有機地契合起來,這才是我國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現代社會中的人並非機器,而是有意識、有感情和有社會關系的「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社會關系及以此為依託的復雜的人文背景,科學管理制度在其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響。我國有著長期的歷史積淀,人的心理觀念、道德准則和價值取向多元多變,人們的社會利益關系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這些因素構成了我國人文背景的特異性,這種特異性常常與科學管理制度要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文化在我國各個領域都存在著很大影響,研究傳統文化對我國管理方面的影響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儒學為代表的倫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為起點,以社會管理為過程,最終實現「平天下」之目標。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邏輯演繹,將家、業、國、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圍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沒有本質的差異,對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樣適用於企業和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為出發點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以倫理文化為基礎的家族管理思想與西方制度化科學管理理論不同,西方管理強調理性准則,不論親疏遠近,一律用統一的組織制度和紀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倫理型管理是以由已及人來看待社會,把治家的倫理道德准則及管理方法運用於企業及國家管理中,要求企業成員要象父子、兄弟一樣相處,結果導致了在管理中講人情、講關系,平均主義大鍋飯。這種管理方法企業內部人際關系比較融洽,但內部交易成本太高,企業對員工飲食起居、生老病死考慮的較多,領導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人的思想工作,結果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還是不高,企業經濟效益較差,企業目標變成了社會福利目標。 無論是內地近年成長起來的私人企業,還是港、奧、台及東南亞久負盛名的華人企業無一不是家族式企業,他們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成功的文化底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華人在海外的創業環境使他們必須以自我奮斗,依靠家庭成員協作,依靠同族、同鄉幫助才獲得成功的,所以家族成員、同鄉之間自然產生了一種信賴、親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寬容、仁愛、平均為准則的倫理型管理模式。 家族式管理模式有其優點,表現在:一是企業的員工多實行終身僱傭制,員工穩定且很少流動,因而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少,員工培訓成本低,且能確保員工的整體素質高。日本企業的「型組織」及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歸功於此。二是職工對企業的依賴性強,企業有較強的凝聚力。終身僱傭和年功工資制使員工不願離開企業,一旦跳槽到新的創業,工資福利就重新從零開始。因而將員工的利益和命運與企業聯在了一起,培育了員工愛廠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因此在建廠初期和企業處於困境時,能提高企業的耐久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內部人際關系和諧。家族式管理講求以情動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領導同職位權力較少,用個人權威較多,因而勞資矛盾沖突少,企業的人事糾紛少,不易產生西方企業那種勞資對抗激烈,罷工、示威、成批解僱工人等惡性事件。同時企業領導層大多是老闆的親戚,班子團結,特別是老闆具有絕對權威時,因而決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四是對新技術、新工藝有較強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業機密和技術專利的泄露,其內部技術創新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企業內部的「五小」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五是家族式企業中管理者(老闆)和員工(僱傭者)在感情上存在著「主恩圖報」的思想。在儒學倫理中特別講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價值理念,家庭人倫觀念中的「養育之恩、三生難報」等在東方式的管理理念中就具體化為主恩圖報的思想。靠親緣關系進入企業的員工會有血濃於水的親情,有視老闆為衣食父母的報恩心理,非親緣員工也會有知遇之情、賞識之親、重用之恩,他們會以加倍的努力去報答,如若某人忽視或違背了這種倫理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則會引起公眾的指責,有時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這種無形的倫理道德觀對社會公眾的約束,使家族企業主從中受益匪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家族企業管理平庸、技術低下,但仍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原因所在。 正因為東方倫理型管理模式具有以上優點,使西方許多學者對人際關系近乎赤裸裸的商品關系的西方管理提出了異議。在西方頗負盛名的中國問題學者埃德溫•賴肖爾指出,中國文明的基本特點是「寬容與友好」,他說在科學技術領域西方文明占據明顯優勢,在對人生終極目標及最高意義的洞察上中國文明則深刻的多。他特別推崇老子的「道」和無為而治的思想,他指出中國文明的思想和精髓在於自我抑制和經濟調和,而西方個人功利主義和社會產業主義的「病根」和出路正在於此 。另一位「國際智者」阿諾德•約•湯因比則在《歷史研究》中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的文化時代,他在一次「展望21世紀」的演講中闡述了這一觀點,他指出中國文化將是21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劑,特別是人類掌握了可以毀滅自身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於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營壘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寬容與和諧。他指出如果中國文明不能取代西方文明成為人類的主宰,那麼整個人類的前途將是可悲的。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埃茲拉•沃格爾認為,由個人主義造成的「美國病」應該用「東方葯」來治,西方國家及民族應該學習東方國家的團體主義精神。 進企業的能人不能及時公平地提拔重用,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機制。若老闆及其管理者憑優越感而濫用權力,親疏分明,就會造成大多數員工有怨言,因而這類企業當成長到一定規模後其弱點非常明顯,導致企業不攻自破。家族式管理過分重視人情,忽視制度建設和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使企業內部人際關系融洽,為企業帶來和諧的利益,但企業不是家庭而是一個社會經濟組織,其成員的個人目標和利益與企業目標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異和沖突,特別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員工之間,以及員工與老闆及親屬或親信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調整,必須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標准,用統一的制度和紀律來約束全體成員的行為,才能形成客觀公正的管理機制和良好的組織秩序。同時家族企業在領導選擇上往往以血緣親疏為標准,採取子承父業和親戚總比外人可靠的家族繼承製,忽視個人的才乾和品行,從而導致企業持續發展受阻,領導更替造成企業破產的事例屢見不鮮。當讓位於他兒王安本人被稱為慈善的獨裁者,他敬業、勤奮,不貪財,為員工謀福利,因而很受員工的愛戴,但他忽視制度建設和管理,被美國商業周刊稱為「管理泛泛平庸者」。家族企業領導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們的道德、行為端正,作風嚴謹,奉公敬業的表率作用,業務素質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長,他們許多是復合型人才,不僅是某個技術領域的專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還是公關能手。由於他們的才能而限制了許多下屬作用的發揮,壓制人才的成長,形成個人絕對權威。因此這類企業經常會出現「成也蕭何,敗地蕭何」的現象,即能人經濟現象,當個人決策正確時,不僅決策迅速,貫徹有力,還會提高個人的權威;但當其決策失誤時,也得不到他人的及時提醒,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當此人不在或退位,組織會出現人才斷檔,權力真空現象(繼任者很難在短期內形成個人絕對權威),造成企業一時期內混亂或無組織狀態。家族式管理任人唯親現象嚴重。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按親疏遠近而非因才適用,因此在組織內產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別,造成「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家族主義氛圍。外人為生存也就趨炎附勢,拉幫結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時為保護「外人」的利益他們會團結起來與老闆或「自已人」抗爭,造成企業內訌。因此家族式管理要麼凝聚力很強,人際關系融洽,要麼內部四分五裂,派系紛爭。家族式企業的管理目標往往是以社會責任和員工福利為第一位的,而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由於這類企業在創業時有親朋幫助,兄弟打天下才獲成功,從倫理道德上講不能忘了患難弟兄,因而為他們謀福利義不容辭。同時為兼顧公平對全體員工也會一視同仁,企業包攬了員工的住房、醫療、保險、子女就業乃至全家的生老病死,很容易將企業辦成福利組織。 「人為邦本」:關於對象管理現代西方管理理論認為:人是管理對象中最能動、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事實上,這些現代管理思想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能找到源頭活水。《尚書•盤庚》記載:「重我民」、「施實得於民」;孔子主張富民、教民(見《論語•子路》),重視「民、食、喪、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基本觀點,強調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國滅身。因而,在我國現代管理當中,應該充分重視人的管理,關心下屬,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促進事業的發展。 「人之能群」:關於管理組織,現代管理在組織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辦事效率、行為規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許多科學的理論。儒家的管理組織理論則集中體現在荀子所說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為現實的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所謂「分」,作為組織結構、倫理結構、職業結構以及國家的管理機構等,是人類生存的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前提,組織有序化的標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可以使人類的整體力量得到匯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是中國傳統社會組織形態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義傾向在現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其中所追求的親密型的人際關系,對於現代社會組織來說,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有了緊密的組織架構,就會便於人員和機構的密切配合,在工作當會提高管理效能,進一步推動事業的發展。 「正己正人」:關於指揮管理,現代管理關於指揮和領導行為的理論有其豐富的內容,如R•布萊克和J•穆登設計的管理方格圖和F•菲德勒提出的隨機制宜理論。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與以上理論同出一轍。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的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因此,在人際關系問題上,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即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盡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內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貴和持中」:關於協調管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堅持中庸,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用「相濟」、「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他將其應用在君臣關繫上,強調君臣在處理政務時意見「否可相濟」的重要性。通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綜合平衡,使君臣之間保持「政平而不幹」的和諧統一關系。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這是強調以禮為標准和諧,是一種貴和須息爭,息爭以護和的和諧論。孟子也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現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經成為一項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庸。《中庸》將孔子所主張的持中的原則,從「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的哲理高度。貴「和」持「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而存小異,成了人們的普遍思維原則。這些對於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擴展,對於統一的多民族政權的維護有著積極作用。當然,由於貴「和」持「中」的觀念說到底是一種否認斗爭、排斥競爭和簡單協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處的。 「自強不息」:關於激勵管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強不息。《易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孔子提倡並努力實踐「發憤忘食」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轉載請標出:全文來自「論文快車」網 http://www.lun-wen.com)如果說,這只是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自強不息、積極有力思想的表現,那麼,「人窮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後」等民間俗諺,則反映了自強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會化。正是這種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壓迫的精神,以及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的精神。如果將自強不息的精神運用到管理過程中去,那將充分調動發揮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個組織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 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人本管理體系,中國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建設與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不同。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幾種原生性文化之一,這一點完全不同於處於中華文化圈邊緣地帶的東亞及東南亞諸國,也不同於西方一些新興發達國家,他們的文化形態具有明顯的次生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具有豐富內容並包含許多精華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義。而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義哲學並初步建立起了以愛人貴民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管理思想體系的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現代人本管理體系不可能拋開中國傳統文化而重建。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的創立和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構建只能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當然,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既不可抱殘守缺,同時也不可連根拔起;既不可背負上沉重的歷史文化包袱,同時也不能走向民族虛無主義或歷史虛無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層,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文化價值體系,其主要特點是重視人、倡導德。儒家對「仁」的強調,對「禮」的推崇以及「和為貴」等主張,都是為了協調、規范和平衡人際關系;在個人修養上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謀事方面強調天時、地利不如人和。這些都表明,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於這種心理品質,中華民族才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以「仁」為本、「立德」為先及「天人和諧」、「人際和諧」、「情理和諧」的全方位的和諧精神是具有世界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現代的人本管理,從東方到西方,都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要求企業管理者「居仁懷義」,追求管理者與員工的和諧,員工與員工的和諧,以及員工與顧客的和諧,可以說這些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精要。 市場經濟一旦走出其初始階段,那種以物質刺激為手段的經濟人的企業管理模式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便顯得力不從心了,這主要是因為當今世界經濟已經從傳統的市場經濟時代進入到知識、技術和文化經濟時代,社會總需求和個人總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質范疇來涵蓋。換言之,物質的概念已成為過去時,人的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即使是物質消費也越來越變成文化的物質。日本是二戰以後最早復興並迅速跨入經濟強國之門的國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於把中國的倫理人管理模式與美國的經濟人管理模式結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業的輝煌。越來越多的學者都認識到它是西方市場經濟在機制方面的優越性,同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有機結合的產物。由此,可以認為,中華文明遭受危機的根源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大多的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而在於我們缺少市場競爭的機制,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人觀念正暗合了當代西方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理念。一旦市場經濟的閃電射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會喚醒中華文化的勃勃生機。這就決定了中國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建立一開始就要超越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老路,盡管它在一些方面還顯得很不成熟,但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進管理模式相結合,就必然會使中國的現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加速發展,並綻放出簇新燦爛的中華文明之花。 傳統文化對行政管理的影響:1、重形式輕效率。傳統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導致在行政管理中愛做官樣文章,辦事拖拉,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決策遲緩,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標的實現。2、重人治輕法治。傳統文化中重人輕法,人情風盛行,在行政活動中表現為行政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行政決策和執行缺乏法律約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成為常事。3、重權威而輕民主。傳統社會的皇權、官權使權威觀念影響極深,在現代行政管理中表現為獨斷專行、專制、集權,家長制,行政民主難以實現。4、重共性輕個性。傳統文化中以辦事穩健、不出風頭為為政的要訣,以致於行政人員在行政活動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開拓、創新,行政活動缺乏應有的彈性和活力。5、追求等級不尚平等。傳統社會等級森嚴,官本位思想嚴重,在行政活動中常常表現出極強的等級性和依附性,嚴重影響行政法制建設和行政民主進程。6、注重大一統集權缺乏必要的分權意識。7、注重治國經驗忽視制度研究和機構設計。 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觀念和意識、行政傳統和行政習慣當中要革除傳統文化的不良影響,保留和發揚優秀的傳統,在行政管理方面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設廉潔、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體制,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國傳統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及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既要學習西方制度化管理的優勢,實施組織化、科學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根深蒂固,至今影響著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沒有文化底蘊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現代管理理論會因國人心理抵觸,其效果將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國傳統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業,可能在創業時期有積極的作用,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它肯定會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這就是中國企業成長慢(國企)、壽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國企業面對入世後國外大企業的競爭,若不能迅速成長和有機整合,就會面臨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機。對家族管理模式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其跳出「家族主義」的框架,吸收西方現代企業制度化管理的科學思想,對我國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是明智的選擇。 參考文獻:略

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傳統文化根源探析--從儒家國家關系倫理思想的視角
王易
摘 要: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提出,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國家關系倫理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儒學中所包含的兼容並蓄、求同存異、合眾為一、和諧共處等理論精華,歷史上在和睦相處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在中國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更顯示出其突出的重要性.挖掘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傳統文化根源,既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和平發展戰略的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很有價值.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gzsfdxxb-shkx/gzsf2006/0602/060203.htm

Ⅳ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而文化的繁榮必須回到歷史傳統中去尋找文化的根基和動力。

現代化是人們利用現代科技、現代制度、現代法治等手段,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過程。

在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等的建設上,現代化優勢盡顯,但人們的精神動力、道德慰藉和心靈歸屬,需要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解決。

(5)傳統文化與法治繼續培訓小抄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是全方位的復興,其中必然包括傳統文化的復興。如果沒有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沒有傳統文化的提升,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不可能的。

要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一方面必須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必須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中把握中西古今文化的精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這種突出優勢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與現代化建設協力共進,並逐步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至少有這樣四重路徑:在觀物格物上,以道的宇宙觀與器物層面的現代化相互促進;在社會建設上,以安頓人心與制度現代化相得益彰;在國家治理上,以德治精神與法治現代化相輔相成;在對外交往上,以家國情懷與現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相互支撐。

Ⅵ 高二《文化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辯證關系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

前言:中國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著世界,讓中國人民以及海外華人引以為傲。從詩詞歌賦到筆墨書畫,無不滲透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著整個中華民族。而隨著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逐漸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各式各樣的西方思想不斷湧入,人們的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嚴峻的考驗,開始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應時代的現代文化正逐步形成。
一、 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概念
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以儒家、道家和佛家為主體的重視個人心靈修養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體系以及這個思想體系的文化載體和產品。概以三玄四書五經為其淵藪。現代文化是指人們適應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文化,就是實現文化的現代轉型並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相一致性的文化,包括「誠信、法治、公正、理性、科學、人文」六個價值理念。
二、 傳統文化對現在社會的積極影響:
1、 發揚了強烈的愛國主義。古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像岳飛抗金,文天祥起兵抗元,楊家將英勇奮戰等故事至今還膾炙人口,為人歌頌。
2、 自強不息的精神。自古孔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面對自然危害及外人入侵中華民族始終頑強地斗爭著,從不屈服,以致完成兩萬五千里的長征之途最終獲得抗日勝利。
3、 重視人的品德修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優秀的民族體現在國民的素養。而我們的祖先自古就提倡修身養性。
4、 知行合一。中國儒家思想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與實踐品格相一致
5、 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三、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消極影響:
1、缺乏民主意識,長期處於封建統治,思想被壓抑,缺乏個性主義。人民當家作主意識不強。應盡的義務與應有的權利沒有落實。
2、法制觀念滯後。很多涉及官司的事件上,人們仍喜歡私下處理,不願走法律程序解決。在選舉投票的政治活動中也缺乏積極性。
3、守舊意識嚴重。喜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於現狀。安土重遷,創業和科研的激情不足。性意識淡薄,缺乏教育。
4、商品意識淡薄。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重農輕商,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不能完全走向現代化。
三、 如何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文化
當今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文化重構的重要歷史時期,如何建立好現代文化,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銜接點是至關重要的。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所以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我們應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
1、我們要立足於我們是炎黃子孫,繼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更有凝聚力。一個國家只有百姓愛戴,它才變得堅不可摧;我們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教育上不能重外語輕國語,不能崇洋媚外喜歡過外國節日而忘了中國人傳統節日。魯迅先生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要讓璀璨的中國文化變成世界共享的文化。
2、逐步培養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加強民主與法律的教育。保障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與正當權利,引導市場的經濟健康發展, 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的行為與秩序。提高人們的政治意識,很好地使用監督權,選舉權,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
3、 改善教育制度,逐步向素質教育發展,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運動和全方面的素質發展和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加強心理教育和性教育。培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正確的性觀念。希望教育者是本著教育的態度而非著眼於商業的利益,作為一名工程學院的學生,當我聽到我們的學校不是以本專科的院校而出名卻以新東方的招牌來介紹的時候,我感到很悲哀。
4、 文化產品的傳播,我們要使其實行雙向交流,不僅僅是單向交流。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時代,大量的外國產品進入中國的市場,要加入中國元素才能適應市場需求。我們也要加強技術,努力打開國外的市場使大量的中國產品受到外國人們的追捧。
5、 我們要拋棄保守迂腐的觀念,檢驗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取捨,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6、 我們要學習西方的管理制度、銷售策略和經營模式。成功的企業要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正確的經營模式以及良好的銷售策略。而且要基於中國國情,不能照搬照抄。
7、 加強環保意識,合理分配資源,提倡低碳生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是能源消耗大國,開發新型能源已刻不容緩,我們應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從小事做起。
我們的經濟在迅速地發展,逐步走向發達國家。但是我們的文化卻在逐漸地落後和喪失。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文化的需求。當網路文化,新型文化興起的時候,我們能否慎重地思考一下:這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糧食嗎?它能促進我們民族進步嗎?在我們追求時尚和潮流的同時有沒有喪失了本質呢?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悠久歷史,優秀文化。我們為何不在適應時代的同時去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使其發揚光大呢?

Ⅶ 湯的治國思想對治國理政有何啟示

已故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留下了豐富的學術成果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他致力於中國話語的構建,他強調文化的主體性,十分重視對儒家經典的註解,提出從詮釋五經入手,構建中國的詮釋學。他組織了《儒藏》、《儒學總目》、《中國儒學史》的編纂,提議創建中國解釋學,通過梳理解釋經典提升中國話語權,拓展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同時,湯一介先生致力於面向現實的學術,他的「接著講」並不是書齋里的自說自話,而是交織著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湯一介說:「當前,我國社會遇到了什麼問題,全世界又遇到了什麼問題,都是復興儒學必須考慮的問題。對問題有自覺性的思考,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由此而形成的理論,才是有真價值的理論。」他重視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儒學與和諧社會、儒學與依法治國、儒學與生態文明、儒學與中國現代企業家精神等題目的研究,為當下現實提供思想資源和價值支撐,也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建設健康合理的社會
湯一介先生提出建設一個健康、合理的社會的目標。用健康、合理這兩個標准來衡量社會發展,具有文化和法理意義。法治與道德是維系健康合理社會的兩大支撐。他說:「一個合理的、健康的社會往往至少要由兩套社會機制來維系,一套是較為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如民主政治等),另一套是社會的道德准則(它往往和宗教信仰或倫理體系分不開)。」一個健康、合理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有理、有序、有禮的社會。法治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創造一個正常的社會條件,為社會活動提供規范,為權利和尊嚴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它通過追問事物的合法性、合理性,形成共識、經驗和常識。法治社會首先是法理社會。西方啟蒙法學家將法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理性。宋明理學家也認為法乃理之派生物,朱熹說:「法者,天下之理。」理是法的本源,決定著法治的健康運行。湯一介說:「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以法治國的社會,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以德育人的社會。」筆者認為,湯一介先生刻意將以法治國與以德育人分開表述,意在強調兩者在不同層面的功能價值。法治與德育是無法相互替代的,也是不能相互混淆的。法治決定了社會運轉的合理性,德育則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個健康、合理的社會必然要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的權利。以西方人文主義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人權觀念,並不是西方文化的專利品,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享有的權利,是人類普遍追求的價值,也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只有不斷吸納更多的思想資源,才能真正推動人權保障與當代社會的同步發展。湯一介早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人權觀念對現代社會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使人權觀念真正對建設健康、合理的社會起積極作用是應該在不同的思想文化傳統中進行深入討論的。」他的這一論述包含了多重意味,一個健康、合理的社會必然要以保障和發展人權為旨歸,同時,也必須吸納更加豐富的思想資源,因為一個健康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充滿思想活力的社會。湯一介倡導新軸心時代的文明共存論,法治文明是調和東西方文化沖突的粘合劑。湯一介說:「某些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中不僅會有豐富自由、民主、人權的內涵的思想因素,甚至會存在著制約自由、民主、人權等可能發生負面作用的思想資源。」
二、汲取儒家的社會治理智慧
湯一介主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智慧,發現儒學的現代意義。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潛藏著豐富的治理思想和經驗,不少價值觀念與民主、自由、法治等價值觀具有相通性。湯一介說:「儒家的民本思想雖不即是民主,但它從本質上並不是反民主的,其根據就在於民為邦本。民為邦本雖仍是由治人者的角度出發的,但它卻知道民作為國家根基的重要性,因此從理論上說,民主進入中國社會應不太困難。」湯一介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因素非但不與法治相排斥,反而可以轉化成為現代轉型的推動力量。沒有文化積累法治,就會缺乏精神根基和歷史底蘊。湯一介說:「儒家的民本思想、寬容精神以及責任意識,應可以成為接引自由、民主、人權等現代精神進入中國社會的橋梁。」法治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的。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也是從人治走向法治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反思傳統,又要考量法治,探尋傳統文化與法治價值的統一性、融合點,不斷夯實法治的人文性。湯一介說:「我們能不能說近現代社會的特徵是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社會,而自由、民主從根源性上說是現代性的核心價值?我認為是可以這樣說的。對現代社會說,自由是一種精神 (包括自由的市場經濟和個體的人的自由發展),而民主從權利和義務兩個方面來使自由精神的價值得以實現。」治理國家和社會不僅要實施法律治理,而且也要重視道德治理。湯一介說:「社會靠人來治理,讓什麼人來治理要看他自身的道德修養,修養是以符合不符合道為標准;要做到社會和諧,就要有仁愛之心。」
三、防止現代化的負面作用
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傳統文化優勢,可以防止現代化的負面作用,湯一介對此有不少論述。湯一介說:「我們可以設想,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不是可以在接受自由、民主等現代性的核心價值的情況下,創造出不同於西方已走過的道路,並為此補充某些新的內容,從而可以對消除現代性所帶來的弊端起積極作用呢?」首先,防止現代化只停留在器物層面。湯一介說:「從中國近現代史上看,如果把現代化只限於科技層面,所得到的結果只能是現代化的失敗。因為沒有政治制度的現代化,特別是沒有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現代化必然會落空。」儒家的人文觀念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積極意義。湯一介說:「我們也許可以說儒家思想是一種建立在修德敬業基礎上的人本主義,它可以對人們提高其作為人的內在品德方面貢獻於社會。」其次,要防止陷入權利的拜物教。現代社會主張以權利為本位,倡導為權利而斗爭,這體現了人們追求正當利益的自覺,但同時權利並不具有天然的正當性,權利的增長必須以社會發展為條件。權利價值也並不是法治的唯一價值,在張揚權利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權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更不能遮蔽責任、義務、秩序等價值。湯一介認為,無論是西方過程哲學還是中國傳統文化都把責任、義務融入權利觀,主張把個人權利建立在合作、秩序之上。他說:「過程哲學還認為,當個人用自己的自由專權削弱社會共同體的時候,其結果一定會削弱其自身的自由。因此,必須拒絕抽象自由觀,走向有責任的深度自由,要把責任和義務觀念引入自由中,揭示出自由與義務的內在聯系。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人只有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才能生存的觀點有著某種相似之處。」第三,反對霸權主義。王道與霸道之分,既是「以德服人」與「以理服人」之分,仁政與暴政之分,也是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體現了一種宏大的正義觀,對於我們今天建設大國政治與和諧世界仍有啟示。湯一介努力挖掘傳統 「王道」思想的當代價值。「治國、平天下應該行仁政,行王道,不應該行霸道;行霸道將引起文明的沖突,而使文化走向單一化,形成文化霸權主義。如果把孔子的仁學理論用於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那麼在不同文明之間就不會引起沖突,以至於戰爭,而實現文明的共存。」第四,防止食利主義。我們在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又要防止食利主義,防止商品交換原則侵蝕社會生活和社會精神,警惕社會生活泛商品化。對此,湯一介認為必須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導向功能,將追求利益最大化校正為追求社會福祉。湯一介說:「依據儒家倫理,賺錢是為了社會的福祉和自我精神境界的提高,它具有現實社會生活意義,而不像基督教新教倫理那樣具有 『超越而非理性』的宗教性的意義,而是有著現實的理性的意義。」湯一介認為,食利主義以及擴張為一種畸形的世界圖景,「發達國家以越來越大的慾望爭奪世界財富和統治權,世界就會成為一個無道德的恐怖世界。」在闡釋老子思想時,湯一介說:「無為也許對一個國家內部的統治者和全世界的各個國家領袖們是一副清涼劑,是使人類社會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較好的治世原則。」

Ⅷ 學校如何做傳統文化

一、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始終。以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充分用好中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等課程教材。
二、推動學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在語文、歷史、政治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
三、豐富拓展校園文化,加強學校社團文化建設,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將傳統吟誦引入校園,舉辦誦讀和書寫中華經典等交流活動,增強青年學生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感。
四、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穩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五、開展富有深度的德育課教育。著重做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1.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
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葯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師生生活。活動中著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以強烈的儀式感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
2.深入開展「愛我中華」主題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重大歷史事件和中華歷史名人紀念活動、國家公祭儀式、烈士紀念日,充分利用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跡等,展示愛國主義深刻內涵,培育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學生禮儀教育,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普及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推動形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和禮讓寬容的社會風尚,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體現在社會規范中。弘揚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誠信文化等,開展節儉養德行動和學雷鋒志願服務。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
六、在各學校建設傳統文化展館。讓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浸潤思想,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熱點內容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