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穿道德線
① 在工作中,到底是道德底線重要還是業績重要呢
做人的底線是:道德底線! 但在現在的社會里,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通俗點說也就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礎,在利益面前最能真實的反映個人的道德底線了,你可以為了利益做某些事情但是它要不違反你的道德底線。
任何所謂的底線,是人為感受標准,你自己如果感覺到沒有,那就是沒有。如果是傷害企業戰略底線,企業必定會做出相應處理。而你的說法,只是這里振振有詞,企業沒有按照你的想法做出相應處理,深感不滿而喋喋不休的牢騷。
② 道德底線會是多少
我在溫州這邊,也有好多,都是十幾歲的女孩,就蹲在那裡,地上寫幾個求助的字, 我一直也不解/ 自己很健康,為什麼要選擇那種方式生存下去啊! 自己現在還有勞動的能力!就選擇不勞而獲, 不要相信他們,騙人的 我們的金錢都是勞動獲得的! 就算有愛心,也要年邁,已經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
③ 最近很多穿搭博主效仿試穿童裝被抵制,我們為什麼要反成人試穿童裝
最近很多穿搭博主效仿試穿童裝被抵制,我們反對成人試穿童裝的原因如下:
第一:這是一種沒有道德底線的行為大部分穿搭博主效仿試穿童裝,並不是因為她們真的覺得成年人穿童裝很好看,也不是因為自己的身材真的適合穿童裝,只不過是因為在網路上很多穿搭博主拍了這樣的視頻,而流量很高。所以說這些穿搭博主想要去蹭熱度。那麼只穿不買也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成年人穿童裝本來就是一個破壞性極高的行為。
所以說這些穿搭博主效仿的行為是給店家造成了損失的,店家在這個過程沒有獲得任何的好處,也沒有參與,但是卻要承擔損失,這是不公平的,因此成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這種不正確的行為就要抵制。
④ 公共場合下,人類的道德底線到底有多低
最討厭公共場合吃瓜子
⑤ 慈善的道德和法律紅線在哪裡
做慈善能否張揚、是否必須純潔無瑕? 股權做慈善需要做哪些法律規范? 如何通過立法的方式讓更多的有價財物來做慈善? 慈善機構和個人絕不能碰到的法律紅線是哪些? 點評嘉賓: 沈丹義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 黃榮楠 君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潘躍新 著名財經評論員 潘躍新:用法律之眼看經濟之事,法眼看經濟,越看越清晰。《民主與法制·新天地》本月的封面話題是「慈善的道德和法律的紅線在哪裡?」。最近慈善問題上有三件事觸發了對這個話題的思考:一是,陳游標做慈善被曝太張揚,有水分;二是,曹德旺將價值35億的股權捐出來,成立了一個慈善基金,突破了許多法律約束;三是,上海的一家紅十字會吃了一頓「天價餐」,引發了社會的熱議和批評。 A、做慈善能否張揚、是否必須純潔無瑕? 黃榮楠:陳游標的「暴力慈善」並不是一開始就被人們這樣稱呼的,他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做慈善,是汶川地震時他及時趕赴現場,送水送食品,還穿著軍裝、拿著鍬和大家一起把人救出來,他冒著巨大危險出錢、出力、出人,人們都覺得他是大善人,給他了很高的評價。那現在為什麼對他的爭議很大呢,主要是近期他做的一些事,比如,他用現金排了一個很宏偉的人民幣牆,這個舉動我可以理解,因為陳游標的捐贈理念就是自己直接捐到災民手裡,這符合了不少人對公益機構或私募基金的不信任的心態,所以當他建人民幣牆時大家都認為他比較張揚,但沒說他不好。但後來他去台灣做慈善時,要求受捐人排隊上台,領取善款時要對他鞠躬,當地媒體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也不符合慈善的本質。「暴力慈善」由此而來。 沈丹義:我們內部也討論過陳游標的慈善舉動。我個人認為陳游標慈善的動機肯定是行善的,但是行善的方式過於高調,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受援者的自尊心,難以為國人接受。真愛夢想在做慈善項目時,始終秉承 「給予就是獲得」的價值觀。我們給孩子們純真的童年以彩色的夢想,我們得到的最大回報就是孩子們開心的笑容,孩子們對知識對人生的熱愛,看到孩子們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我們感到最大的幸福。我們不是為了感激而行善,我們是為了世界更美好而行善。在這點上,我們與陳游標的做法有點不同。陳游標要得到的回報是尊重和曝光度,這是涉及做公益的價值取向。我個人認為並未突破道德底線。 潘躍新:做慈善有個道德的寬度,如果突破了可能就要用法律來回答。如果沒突破,只是做慈善的人的個人特性 潘躍新:股權投資專家、文化產業資深策劃人、中國並購聯盟(現全國工商聯並購公會)副主席、秘書長、清華大學法學院律師專家、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客座教授。現任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股權投資事務特別顧問、中廣國際創意產業基地總顧問,本刊特邀策劃。 黃榮楠,君合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執業律師。復旦大學法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際經濟法碩士。現為上海市律師協會理事。全國首屆名校大學生辯論賽冠軍辯手。「首屆全國律師電視辯論賽」最佳辯手,獲得上海市律協榮譽證章,記司法部三等功一次。黃榮楠曾獲2005年度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稱號、2008年度「上海市十佳青年律師」稱號。黃律師對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法律事務有較深研究。 來決定的,就像我們現在討論的那樣,屬於道德范疇的慈善,陳游標這樣張揚做慈善到底對慈善事業有沒有好處? 黃榮楠:道德的范疇是很寬泛的,我認為陳游標慈善行為對中國慈善事業所帶來的是促進還是損害,這應該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一個道德標准。如果陳游標的慈善行為讓人們頗為反感,其他做慈善的人不願捐獻,而受捐人也不願前來認領,那他的行為就是對慈善事業的傷害。 潘躍新:我們能不能這樣說,如果他所做的慈善是一種倒退,我們應該設置一根紅線,如果沒有法律紅線,是否應該設置一些行業規則,確定做慈善哪些行為應該提倡,哪些行為應該避免,形成做慈善的一種社會和行業共識。 沈丹義:我覺得相對於很多富豪還沒有捐錢的意識,陳游標捐出自己的財富幫助災民,這種行為是值得敬佩的,但是他的行為不值得推廣。因為,游標哥將錢直接送到受捐人手中,而不是做成一種持續帶來效益的產品或服務體系,只能算是公益的最初級階段。我進入這個行業不長,但卻明顯感覺,這種只管捐錢不管捐出去的錢是否產生效益的做法,已經將個別災民的貪欲心刺激起來了,他會為了一點點捐款來鞠躬甚至流淚,但是轉過身去,他對捐助人沒有感恩之心,反而會點評誰捐得多誰捐得少。他會做這樣的表演,目標就是拿到更多的錢,這已經成為一個演出的受益。因此,在慈善已經發展了20年的今天,如果我們還鼓勵或者推廣這種初級階段的公益,應該算是公益行業的倒退。 潘躍新:在這個圈子裡應該制定一些自律性的東西,明確反對什麼、提倡什麼。
⑥ 老師嚴重偏心某個學生,是不是違反了職業道德
一段視頻在網路上走紅:某用人單位領導召集一群保潔員訓話,其中一位女性保潔員為了證明其打掃的蹲便池水干凈,竟當著眾人的面,從便池中舀起一杯水,一口氣喝了下去。事後,該用人單位對外辯稱,這位女保潔員是企業的標桿員工,喝蹲便池水是其自願行為,也是其職業道德的體現。
在目前的勞動用工關系中,職業道德雖有涉及,但似乎並不詳盡。那麼,這位「自願」喝蹲便池水的女保潔員的行為是否是職業道德的體現?職業道德應該如何履行?職業道德是否可以強制要求員工做到?本刊特邀上海林峰律師事務所主任林峰律師就此予以解答。
問題一
⑦ 現代社會的道德底線
底線倫理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可行之路 何懷宏
摘要:現代社會的道德建設優先地應該是公民道德建設。一種強調和解的、相當平民化乃至市民化的、放鬆的、日常的、多元的、底線的公民道德形態,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在多元社會背景下的一種創新。現時代我們面臨這樣一種處境:最小范圍內的道德規范需要最大范圍內的人們的同意和共識,最低限度的道德約束呼喚著最高精神的支持。
一、道德是一種「公共資源」 我國正向現代社會迅速轉型,新的社會要求產生與傳統的道德基礎崩裂,導致人們常對目前的社會道德狀況感到不滿。作為個人,我們常常感到相當無力和信心不足。那麼,道德建設的動力何在?我們的信心又建立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我們必須覺得道德很必要。它雖不像衣食那樣須臾不可離,不能當飯吃,當衣穿,但是,如果社會沒有道德——主要是一套規則並加上對規則的尊重——我們的飯也會吃不好,甚至根本吃不著。因此,道德是一種巨大的「公共資源」,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和發展這一「公共資源」。就個人來說,一般而言,如果遵循了基本道德就比做了虧心事感覺要好,心地會比較平安。我們不要小看這「心地平安」,它是許多幸福快樂的基礎。
換句話說,道德建設的初始力量,其實正是從人們對道德狀況的不滿和不安中表現出來的。這種不滿和不安是因為人們的「良心」說了話,即便暫時還不能做到完全遵循它的聲音行動,但人們已經意識到這樣的狀態不是很好。比如,無論一個社會還是一個人,如果僅僅是繁榮和富裕,有很多錢,有很多眩人耳目的東西、聲色犬馬,卻沒有什麼精神的和道德的東西,這樣的狀況主觀上感覺並不會很好,客觀上也不能持久。如果說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維系,那是因為有前人或他人積累的倫理資源。一旦人人都只是使用這種公共資源而不補充,讓它持續虧空,就可能會有社會「破產」的一天。
因此,道德的根本力量來自道德本身,來自基本的「良知」——在所有人那裡都以某種方式存在著的最基本的惻隱之心和是非觀念。良心的聲音常常非常微弱,以至於我們聽不到,這有時是因為我們平常的行為沒有觸及它的底線——最緊要的道德;有時則可能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風氣出了問題。良心是容易「放失」或「蒙塵」的,所以古人常說要「求其放心」,「勤拭塵埃」。當然,從正面說,社會道德的力量還來自榜樣的力量,來自許多人的「相濡以沫」和相互感染。 二、道德建設要從公民道德著手 在強調道德的意義時,需要說明現代社會的道德應當是平等和適度的道德。也就是說,道德建設的信心來自我們所要建設的道德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是要所有人都成為聖人的那種盡善盡美的道德,而優先地應該是公民的道德,即每個人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都應該履行的義務。這種現代社會的道德主要是用來防止壞的行為,而不是用來塑造高尚優雅的人格。覺得道德無用常常與把道德理解得過高聯系在一起,而某些人過分的憤世嫉俗或者無力感有時正是來自這里。這種太高的理解是傳統社會的理解。在過去,道德是少數精英的道德,目的是「成聖成賢」,在多數人那裡實際只是受其影響的風俗。在現代平等多元的社會里,道德不能不面向所有人,所要求的也只是所有人都能遵循的基本道德規則。越過此線,則是進入一種個人精神信仰努力的領域。
因此,道德建設要從公民道德入手,從基本義務著手。人的善端是超過惡端的,但我們又的確不敢誇大這種向善的力量。人是有限的,是應當超越自己的,他僅僅靠自己的力量還不夠,他還需要一種超越的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在個體的表現形態可能相當不同,因此,支持人們履行基本的道德義務和引領他們進入更高的道德境界的精神動力也是相當不同的。我們對現代人的道德信心尤需要建立在一個恰如其分的基礎上,這種基礎乍看起來或許比較「低弱」,但卻比任何「高蹈」的道德都更為堅固和持久。 三、現代社會公民道德的鮮明特點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81fb0100bz7n.html) - 底線倫理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可行之路_《綠葉》雜志_新浪博客 當今社會的道德狀況,的確存在著一些沖擊到道德底線的「亂相」;而且,比這「亂相」更嚴重的是潛伏著一些更深層的價值和信仰危機,比如說權力的腐敗、機會主義價值觀的流行、職業道德水準的下降,以及對精神信仰的漠不關心等。有些時候,道德精神的嚴重缺失甚至使人有「末世」之感。
倫理道德的巨變與社會經濟,尤其與政治的巨變密切相關,甚至常常受到它們的支配性影響。20世紀時「文革」的激烈動盪把傳統的很多東西都毀了,比如鄉村自治、自然的親緣組織。除了體制上的破壞外,還有觀念上的破壞,破「四舊」、「批林批孔」,傳統社會既定的信仰、固定的規則被簡單粗暴地視為「陳舊」、「迂腐」、「僵化」,甚至是「以禮殺人」。
從「文革」結束至今30多年,中國社會又一次發生了巨變,倫理道德也概莫能外。總的來說,這30年的道德變遷,從倫理道德的基本形態來看,是從一種「動員式道德」走向一種「復員式道德」,也就是從一種強調斗爭的、相當政治化乃至軍事化的、緊張的、運動的、一元的、高蹈的道德形態,走向一種強調和解的、相當平民化乃至市民化的、放鬆的、日常的、多元的、底線的道德形態。「動員」(mobilization)和「復員」(demobilization)兩個概念最早都是軍事術語。從「動員式道德」走向「非動員式道德」,也意味著從一種非常時期的道德走向一種正常時期的道德,從一種要求高蹈的道德走向一種堅守底線的道德,從一種價值和規范統一的道德走向一種區分價值和規范的道德。目前我們也許只能說,取其諧音,感覺它是一種「復原」——即向比較正常而非亢奮的狀態的一種恢復,也是向傳統的某種復歸;同時它也是一種「復元」——雖然人們在基本規范方面需要尋求共識,但在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方面卻無可避免地多元化了。人的精神資源是多樣的,個人信仰的對象和喜歡的生活方式也趨於多樣,但仍應當在基本道德行為上尋求共識。在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上,要求大家只追求同一個目標,這是不太可能的,只要他不去傷害別人,就都是可以的。因此,我們不妨在嚴重影響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規范上求同,而在個人的生活追求和趣味上存異。
由此可見,公民道德既是繼承,又是創新。從求同的一面來說,它實際是過去社會基本道德的一個重申;從存異的一面來說,它又帶有現代社會劃分公私領域的鮮明特點。 四、底線倫理是建設公民道德的可行之路 底線倫理,即道德「底線」或基本規范,主要是相對於較高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來講的。不管人們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或價值目標,都有一些基本的規則不能違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比如不能強迫他人,不能殺人越貨,不能坑蒙拐騙等,即把人當人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底線倫理首先在應用上就有一個范圍,即它主要用於公共領域,用於那些會嚴重影響到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其次在對個人的要求上,它不涉及「分外有功的行為」,而主要是指必須履行與公民權利相稱的公民義務。這樣,底線倫理就和現代社會的公民道德產生一種對象和內容上的耦合。而且,它鮮明地揭示出公民道德的性質是一種現代社會所有成員的基本倫理。當然,完整的底線倫理還包括社會制度的正義,而公民道德主要講社會成員的道德。
我們可以將「道德底線」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有人最基本的自然義務,人之為人的義務,比如說不傷害和侮辱生命、不欺詐他人,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第二個層次是與制度、法律密切相關的公民義務,比如說奉公守法,捍衛法律尊嚴,抵制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同時也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第三個層次是各種行業的職責或特殊行為領域內的道德,比如說官員道德、教師道德、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網路倫理,等等。
以上三個層次,越是前者越為根本,後者一般是前者的引申和具體化,但因為有領域和行業的特殊情況和權益而有外加的責任,所以往往也就顯得較高。比如掌握權力的官員,除了履行一般的自然、社會義務和公民義務,還需要擔負起與其權力相稱的職責。這種職責的高低輕重是和權力或影響力成正比的,權力越大,其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越大,責任也就越重。
第一類自然的義務不受基本制度的影響,是我們在任何社會里都應該履行的。第二類狹義的社會義務則對制度有要求。比如說,原則上社會義務都是要求人們各安其分,各盡其職,但這「分」是不是安排得公正合理,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職責是否合理,是否能夠順利履行。因此,在這方面,社會制度的正義將優先於個人的政治義務。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體系中各安其分,各敬其業,但是,我們更有必要通過社會制度創造出一個能夠使每個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能的基本條件,即創造出一個公正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說,大家都要守本分,以盡職盡責的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政府也要守本分,確定自己恰當的權力范圍,保障各階層、每個人的正當權利和利益不會受到侵犯。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中把社會公正與個人義務並提,把權利論與德性論視為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並且優先討論權利論,等等,這是發人深省的。但是,無論如何,制度的不公正即使有時可能勾銷一個人的政治職責,卻仍然不能勾銷一個人的自然義務。總之,只要你是一個社會的成員,你就必須履行某些義務。不管你有什麼信仰,追求什麼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管你多有權、多有錢或多有名,有一些基本的東西你是不能丟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轉型中的復雜的現代社會,可能會遇到很多麻煩,可能要做出妥協和退讓,但某種做人的底線是不能突破的——不能因為達不到最高,就把最低的也放棄了。在道德上,我們要摒棄一種「要麼全部、要麼全不」的思維,不能因為成不了聖徒、英雄,就索性做一個壞人;不能因為社會不是太理想,或者別人做得不是太完美,就給自己的行為找借口。總之,不能認為「既然你也不是太好,你也有一點私心,那麼我就什麼都可以做,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對底線倫理的理由有一個通俗的說法是:你不想被偷、被騙、被搶、被殺、被強制和被傷害,那麼,你也不能對別人做這些事。也就是說,把他人視為與自己平等的人、同樣有尊嚴的人,以人為本,決不把人僅僅作為手段對待。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它的規范是可以普遍化的,是能夠獲得一種為大家承認的共識的,也是充分考慮到基於人性的可行性的。作為一種社會倫理,底線倫理首先要考慮可行性,考慮「應當意味著能夠」,這種可行性是針對社會的絕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道德精英而言的。因此,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倫理,它並不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比如說成為聖賢或英雄,而是希望人們能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好人。底線倫理依據的動力之源是一種在所有人那裡都潛存的普遍的惻隱之心和向善之心。
道德是可以分層次的。每個社會里都有一些人有著很高的道德追求,如西方歷史上的斯多葛派,中國古代儒家的一些人以道德高尚、品格完美、成為聖賢作為他們人生的最高乃至惟一的精神追求。對他們來說,自然是絕對不會以底線倫理為滿足的。現在隨著社會的平等化,大家的價值追求也可以多樣化了,許多人沒有很高的道德追求,不想做聖人,但也不去傷害人,只求一生本本分分賺錢,平平安安度日,這也是無可非議的。
底線倫理的道理似乎很簡單,但要使人信服地說明和論證這些基本規范卻不容易。因為在它之前的「傳統社會的倫理」,是一種要求人們成為「聖賢」的「高蹈倫理」,與這種「高蹈倫理」並行且隨後又常常流行一種道德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高蹈倫理」自然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因為它曾鼓舞人們創造出璀璨的道德景觀。但無論如何,一種基本的道德秩序是我們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性平台。任何社會、任何個人都必須立足於此。損壞了這一基本平台,其他一切高處的東西,一切燦爛和輝煌最後都無法維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但人必須先滿足一種道德底線,然後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嚴守道德底線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去實現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線的限制。當然,道德底線的大致確定和具體闡述是需要通過所有相關人、所有各方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和討論來達到的。當前優先的問題是需要如此闡述一種底線倫理,以使它不僅僅能得到一種人生理想與價值體系的獨斷的支持和闡釋,而且能得到持有各種合理的人生理想與價值體系的人們的共同支持。現時代我們面臨這樣一種處境:最小范圍內的道德規范需要最大范圍內的人們的同意和共識,最低限度的道德約束呼喚著最高精神的支持。所以說,強調道德底線與基本義務、提倡人生理想與超越精神又是緊密聯系、完全可以互補的。
⑧ 到底是誰沖破了道德底線
寫了這么久的博客,也算是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我的博客文章中,有批評當權者的,有鞭撻社會丑惡現象的,也有嘲諷一些中國人缺乏誠信,甚至喪心病狂的,當然更多的是推廣民主自由。你猜猜哪類文章點擊率最高?
點擊率偏高的正是為數不多的批評、諷刺中國人素質低、道德水平滑落的博文。這些博文毫無例外可以得到編輯推薦與眾多網友熱捧。難怪每每有這類事件發生時,編輯總會向我約稿,希望我能夠對照外國人的高素質與高道德水準,狠狠刺痛國人,警醒國人。
這兩年,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兒就是「道德底線」。好像每發生一件社會事件,例如彭宇案、佛山小悅悅事件、葯家鑫案、郭美美炫富、洛陽性奴案,還有溫總里口中昭示「道德滑坡」已到了「嚴重地步」的 「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等事件,都會讓媒體與網民稱呼為一次又一次沖破了「道德底線」。
可如果大家去我博客看看,就會發現,我恰恰很少針對國人素質低與道德水平滑坡寫文章。南京彭宇案我沒有寫,發生在離我住處不遠的佛山小悅悅事件我也沒有寫,甚至連那麼多毒食品事件,我也從來沒有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由始至終,我沒有加入眾多對國人道德低下口誅筆伐的作家們的行列。
因為,我不太清楚國人的「道德底線」是什麼,而且,我不認同把一些孤立事件與犯罪行為說成是沖破「道德底線」的元兇。
二
中國人的道德水平到底如何?我覺得,這要看和誰以及何時相比。
如果從我這些年的觀察來看,有了互聯網的十年,中國人個體的素質不是低,而是高了;中國人個體的道德水平也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可我恰恰看到網路上有相當一部分人把當今中國「道德水平滑坡」同幾十年前相比,和文革時相比,說那時路不拾遺,整個社會沒有黃賭毒、艾滋病、坑蒙拐騙,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空前高漲,人民唱紅歌、相信和熱愛英雄……我不知道這些人到底經歷過那個時代沒有,以及他們當時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但如果他們懷念那個時代的「道德」,其實,那個時代離開我們並不是很遠,跨過鴨綠江,你就可以在北朝鮮重溫舊夢了。——那裡和斯大林的蘇聯與希特勒的德國都差不多,沒有小偷、妓女,路不拾遺,甚至連犯罪都很低,但那是全人類都認定的人類歷史上道德水平最低的時代。
如果把國人的道德水平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呢?例如和那些生活水平高出我們十幾倍的西方國家相比,又如何?很多方面,國人的「道德」還有需要改進與提高的地方。但即便這樣,我還是堅持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從人性、素質,還是道德水準上,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差別絕不會太大,甚至各有優劣,各有特點。我的這個觀點是生活在中國三十多年,又到西方生活十幾年後的切身體會。我相信,真正在東西方都生活過的華人華僑,也大多有類似的體會。
三
就在這幾天國人都在聚焦台灣大選的時候,西方媒體頭版頭條有兩個大新聞。一個是美國媒體報道的美國士兵朝阿富汗塔利班士兵屍體撒尿,竭盡侮辱之能事;一個是歐洲媒體為主報道的義大利游輪觸礁事件,船長逃跑,有遊客為搶救生設備大打出手……
再看看今天澳洲的兩條重要新聞:第一條,違犯財務規定,不定期准時上報自己補助款是如何花費的議員,被財政部收錄進「恥辱柱」名單,向公眾公開;第二,一名澳洲前政府醫保監督機構主管表示,有不良醫生用多申報或給病人採用不相關的治療等手段向醫保系統多收錢,估計超過20億澳元。
這是前後不超過一個星期的四條重要新聞。如果這些事件發生在中國,會怎麼樣呢?我想,一定會被我們說成是道德水平低下的典型事件,尤其是澳洲的兩件事,醫生亂開葯物與進行額外治療賺錢以及國會「代表」們化納稅人的錢又不說清楚,都和中國的極其相似。而辱屍案與游輪沉沒事件,一個發生在高素質的美國人身上,一個讓我么想起了百年前的泰坦尼克號……
西方社會的道德水平是否在降低?他們的道德底線在哪裡?
四
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想你回答我一個問題:你認為哪個朝代的道德水平高?哪個時代的民眾沖破了道德底線?你有什麼證據?或者,你使用什麼標准?
我相信,即便翻遍了歷史書,你絕對不會對我說,秦朝有一個村婦在水井下毒,害死了半個村子無辜的人;宋朝有人在梁山腳下開人肉包子店;明朝有流民對兒童先奸後殺,手段極其殘忍;清朝的洪秀全殺人如麻,像皇帝一樣弄了很多老婆……我的問題是,你會把這些事件作為衡量一個時代,一個民族道德水平高低的標志與標准嗎?
你不會,也不可能。因為一個時代的道德水準不是看一些孤立的社會事件,也不是由一些犯罪分子的行為來定,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道德水準集中反映在政治制度、經濟文化與社會結構上。
秦朝的道德水準更多的是被「焚書坑儒」與「指鹿為馬」界定的,中國幾千年的道德底線在陪葬、閹割(太監)與酷刑前已經無法再低了,這不是任何一個小民能夠「沖破」的,而是由一個皇帝劃定,有利益集團形成的。
於是,當有人對我說清朝的太平天國叛賊燒殺搶奪,像皇帝一樣三宮六院,沖破了當時相對穩定的道德底線的時候,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太平天國叛賊石達開全兵敗被捕,按罪當滿門凌遲三千刀處死。可問題是,石達開的兒子才幾歲,根本經受不起一點一點凌辱三千刀。為了弘揚清廷法律的公正,也讓叛賊的孩子遭受最嚴厲的懲罰與痛苦,據說官家竟然把石家的孩子養起來,養到身體能夠經受三千刀的時候,再慢慢一刀一刀地殘忍地弄死他。以皇帝的名義,以全體中國人的名義,以道德與法律的名義!
這才叫「道德底線」,清朝的道德底線就凝聚在那個線上,低得任何小民與罪犯都無法沖破了!哪怕你再編多少穿越回清宮的戲,反復歌頌慈祥的「皇阿爸」如何慈祥地以德治國,也無法提高清朝的「道德底線」!
五
彭宇案中一定有一個肇事者把老太婆撞到了,也許不是彭宇,老太婆看錯了。但如果說老太婆的道德水準低到誣陷施救者,那頂多是老太婆糊塗了,或者是老人窮得沒有錢治病,國家又沒有給她足夠的醫療保險。不管是彭宇錯,還是老太婆糊塗,這種個別事件不應該被吵到中國人道德水平低的地步。
佛山小悅悅事件發生在我住處50公里不到的地方。我有段時間每天的健身與思考都是騎一輛自行車穿行在小悅悅出事的那種集市裡完成的。那裡多是外來人口集中地,燈光昏暗,路面混亂,以及本來應該管好的孩子在街上亂走,垃圾到處都是等等,居住與工作條件之差,超過想像(從而常常給我寫作帶來想像),這些條件都讓那個事件變得有些復雜。我認為不能完全使用諸如「18路人漠不關心、國人道德底線再次被沖破」來一言以蔽之。有些我說不清楚,你每天晚上去那裡走兩個小時,就明白了。
如果我們繼續把那些吸引國人眼球的「道德」案件拿出來分析的話,毒食品、葯家鑫等等,我們發現,很多都是一些刑事犯罪,根本不能代表國人的道德水平。要知道,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沒有令人發指的犯罪?
於是,在洛陽性奴案發時,當媒體一片譴責中國人怎麼搞的,道德底線到哪裡去了的時候,我實在看不下去了,連續寫了兩篇文章(《如何阻止變態狂把你關進黑屋子?》——而這兩篇文章和當時一些作者藉此事件鞭撻國人道德底線不守的調子背道而馳。我的意思是,洛陽性奴案和特定的中國人的道德水平高低並無直接關系,類似案子早就出現在道德水平看似高於中國的西方國家。這兩篇文章出來後,算是壓下了一場借機攻擊中國人道德敗壞的勢頭。
六
各種被指責為道德犯罪,或者沖破「道德底線」的犯罪行為本身往往不能代表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道德水平與「道德底線」,但一個國家的當權者如何處理這件事,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道德標高!
回到美國士兵侮辱塔利班屍體的事。按說,年輕的士兵眼看敵人把自己的戰友打死了,侮辱一下被擊斃的屍體以泄心頭之恨,也算是人之常情,首長們應該理解吧。可是,那幾天,從美國國防部長到國務卿,都親自面對全世界的電視鏡頭,聲稱要徹底查清此事,不能容忍——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美國士兵和全世界各國的士兵的道德水平不相上下,可是,國家的法律與軍隊對他們的要求卻完全不一樣。
回到義大利游輪沉沒事件。當東方人還沉浸在泰坦尼克船長的職業道德與百年前西方人高貴品格而自卑得不能自拔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這個貪生怕死的義大利船長和部分遊客原來根本沒法同四川地震發生時一些勇敢、高尚的中國人相提並論。但不用為西方感到悲哀,整個西方沒有人會覺得他們的道德敗壞了。法律的制裁等著那位船長。——法律,是文明社會「道德底線」的守護神。而很多中國人,卻繞過法律,對一些明顯是犯罪的事,提升(或者降低)到道德與「道德底線」的水平來大發宏論。
就拿折磨中國人這么久的毒食品事件來說,這明明是一些嚴重的犯罪事件。在法治的西方國家,以前不是沒有毒食品事件,但隨著法律的健全,以及政府機構監管制度的完善,已經沒有多少人再敢以身試法。你知道如果是西方一個葯品公司,只要讓一些有副作用的葯品流向市場,結果是什麼嗎?往往是讓這個葯品公司傾家盪產,那些主管人一輩子難再翻身。
可是在中國呢,揭露毒食品的文章和帖子常常被刪除,有些人還遭受打擊報復。一些包庇慫恿犯罪行為的官員隨時復出。你說這是個人道德水平低下,還是制度不健全、法治缺失、權貴們一手遮天所致?
七
為什麼嘲諷、批評甚至侮辱中國人素質低與道德水平滑坡的文章受到青睞,而指出社會的道德水準其實是掌握在皇帝手裡,是受制度限制的人總是不那麼受歡迎?原因很簡單,當權者與權貴們喜歡看到低素質與沒有道德的民眾,從而給自己教育、管制與壓迫民眾提供充足的借口。
說到道德,就無法離開個人素質,兩者難分難舍。這幾年,沒有任何一件事比上海世博會更能挑起國人的神經,讓他們對中國人的素質如此的失望過。世博期間,傳出參加世博的中國人臟亂差、不排隊、不文明的帖子充斥網路,一時之間,議論紛紛,中國人丟了世博的人,中國人丟了中國的面子……
好在我到了世博現場,做了實地調研與對比,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素質與道德水平都不低,低的是主辦單位不把中國人當人看——沒想到,整個互聯網上有成千上萬的借世博嘲諷中國人素質與道德的文章與帖子都得到推薦與喝彩,唯獨我的這篇《世博親歷記:中國人的低素質讓世博蒙羞?》,從好幾個博客網站同時消失了——從他們統一行動就可以看出來,是有關部門出手了。
現在,你們明白了嗎?是的,這是一個可以諷刺與批評中國人素質低、道德水平滑落的地方,但你卻不能探討國人的素質為什麼低,道德水平是如何滑落的。於是,魯迅被統治者與民眾一起喜歡得要死要活,因為他把中國人的低素質與沒有道德底線針砭得一針見骨。而那些指出了中國的問題其實是在國家政權、在制度上、在統治者的執政理念與強迫國人接受的價值觀上的胡適等人,不但不受到統治者青睞,民眾也鮮有人知。
八
這個話題超過了我的知識范圍,但春節快到了,我不說出來,心裡不舒服。普通國人原本不應該背負這么沉重的道德負擔,道德滑落不全是我們的錯,沖破道德底線的也不是屁民們!
世界各國的人性與道德水準,總體上說都大同小異,例如地球上各國什麼樣的犯罪都有,西方的殺人犯一點都不比東方的仁慈,西方唯利是圖的傢伙都可以把鴉片販賣給我們,中國人歷史上好像都沒有破過這樣的底線吧?所以說,那些過分強調民眾素質與道德底線的人應該清楚,道德底線從來不只是某個人可以沖破的,而且,只能靠公權力與法律來堅守的。
在古代中國,皇帝與統治者就是法律,他們能沉淪多深,那個時代的「道德底線」就能降到多低。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德治國」沒有錯,執政者能夠以什麼樣的「德」來治理國家,管理人民,就標志著這個國家的道德水平能夠達到什麼高度。但現代文明是法治取代人治,大大地提高了人類的道德底線,並有了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標准,或稱為普世價值。
於是我們看到,澳洲的國會議員包括澳洲前總理霍克和基廷都在公費報銷的賬目上有不清不楚的地方,這只說明澳洲官員的道德也在滑坡,而他們上了政府頒布的陽光透明的「恥辱柱」則代表了澳洲的道德底線。可我們這里呢?從官員情艷日記到我爸是李剛,從官員們的二奶三奶N奶,到組織部長的「陰毛門」,從統戰部長的貪污腐敗到央企的萬元大餐、用納稅人的錢消費茅台與小姐——這是代表公權力的道德滑坡,可卻沒有一個制度與體制給他們劃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沒有監督,沒有不被報復的言論自由,沒有「陽光法案」 ……
九
貪污腐敗是最嚴重的道德敗壞,但只有貪污腐敗的人不但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可以靠溜須拍馬上到公權力的高位,繼續魚肉人民的時候,道德底線才會失守;互聯網上各種流言蜚語甚至造謠生事是社會道德風氣敗壞所致,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當某些官員不經過法律程序指使公權力半夜敲響網民的門,警告、威脅、打擊,甚至進行秘密逮捕的時候,道德底線才會被沖破;偷盜、搶劫、殺人犯罪再猖狂,也只是部分犯罪分子喪盡天良,可一旦不受限制與監督的公權力肆無忌憚地公民進行拷打與虐待的時候,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已經無影無蹤了……
以德治國,首先要給當權者劃一條執政的「道德底線」,而這條底線就是公認的「以人為本」,就是法治等普世價值。法律是道德的守護神,只有把那些駕凌於法律之上的當權者關進籠子,道德底線才有可能守住。
正因如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當今社會的道德水平問題,看清是誰在沖破道德底線。嚴防一些權貴以民眾的道德水平低下來充當道德代言人,試圖對民眾施加新的愚民與洗腦教育。在新的一年裡,我們不是等著執政者來拯救道德滑落的民眾,而是大家一起盯住執政者,讓他們守住道德底線,提高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