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的立法
刑事:排除合理懷疑(國內外一致)
1.合理懷疑是有根據的懷疑,而不是無根據的懷疑,懷疑者本人能清楚地說明懷疑的根據是什麼。2.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並不排除所有的可能性,而是排除那種沒有根據的可能性。3.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要求法官對指控的犯罪事實形成內心確信,深信不疑。4.在存在合理懷疑時,法官應當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認定結論。
民事:高度蓋然性(我國《民事證據規定》73條;英美則是優勢證據原則)
我國民事高度蓋然性標準的特點:最低限度;並非所有案件共有,而是民事普通案件;要求法官心證結果和理由公開。
學界有說我國要求的證明標准過高的。
B. 論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准
英美法系國家將證明標准具體化為「排除一切合理懷疑」和「蓋然性占優勢的標准」。「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標准在刑事訴訟中適用,而「蓋然性占優勢」標准在民事訴訟中適用。在大陸法系國家,以「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做為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在我國,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適用同樣的證明標准——客觀真實,即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隨著法律研究的推進,學者們認為民事訴訟應當適用「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而刑事訴訟應當適用「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七十三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這一規定表明,民事訴訟中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已經在廣義的立法層面得到確認。
C. 關於殯儀館補辦火化證明立法怎麼表述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8
D. 離婚結婚取消單位證明的立法理由是什麼
單位證明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人的結婚權力被政治干涉的結果,難道你還想回到那種被分配婚姻的時代嗎。還立法理由
E. 立法與執法辯論賽 我方是證明立法的重要性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立法是根本,是基礎,是前提。
F. 兩大法系證明標准立法例的不同
摘要 您好,我這邊正在為您查詢,請稍等片刻,我這邊馬上回復您~
G. 請論述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准
我國民事訴訟理論及實踐界長期所堅持的證明標准一般稱之為"客觀真實"標准。回按該標答准,民事訴訟當中的舉證責任方必須將其主張的事實證明到一個"百分之百的確信"且無一點疑問的程度以後方能卸除其舉證責任。這是一個要求很高的標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作出了,"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交大的證據予以確認。"的規定。該司法解釋足以表明"客觀真實"的證明標准已被我國立法所否定。而轉向了蓋然性占優勢標准,即民事訴訟中負有舉證責任一方只需將其主張的"真"證明到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即可,而不是一定要達到"必然"的狀態。
H. 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中關於證明責任承擔的立法規定
一、刑事訴訟中關於證明責任承擔的立法規定
1、公訴案件中,由檢察機關承擔證明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並且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一百二十九條 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並且寫出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
第一百四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2、自訴案件中,自訴人應當承擔證明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自訴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第一百七十一條 人民法院對於自訴案件進行審查後,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犯罪事實清楚,有足夠證據的案件,應當開庭審判;
(二)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
二、民事訴訟中關於證明責任承擔的立法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四條 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一)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六)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七)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 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第六條 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第七條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第八條 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三、行政訴訟中關於證明責任承擔的立法規定
1.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四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2.原告對部分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若干解釋》第二十七條規定:「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一)證明起訴符合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二)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三)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害的事實;(四)其他應當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