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與法制化
❶ 如何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推動基層治理法制化需要從依法管理和提高全民法律素養來實現,前者是管理的需要,後者是減少矛盾的方法。
❷ 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意義
法制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實現法制化教育能夠從根本上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法制水平,培育法制精神。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社會大背景下,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和綜合素質,力求能夠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積極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制化教育的結合,從而來不斷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實現。
❸ 如何理解 「全局工作法治化,法制工作全局化」
法治與法制這兩個詞,在運用時容易被混淆,其實這兩個詞的含義具有本質的區別。法制是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一般講,法治所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督為前提條件的。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在完全地服從於和體現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與群體意志的前提條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自由的一種社會狀態。 通過上述解釋,基本明確法制與法治的基本含義,從中能看出二者的許多區別。一是法制所講的法主要指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而法治所講的法除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之外,還包括動態的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守法等活動;二是法制所講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專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所講的法律制度單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確適用和普遍遵守的法律制度;三是法制社會中的法與民主的關系既可以是與民眾的意志相統一、體現了民眾意志的法,也可以是與民眾相對立、是統治者統治民眾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會中法完全體現的是主權在民、政治民主;四是法制社會中法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國家機關,也可能是在法的約束和規范之外仍然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獨裁者或權力機關,也就是說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而法治社會中法對權力的約束和規范卻是完全的、絕對的,包括一切的權力機關和所有的個人,法治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在法治社會中至高無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絕對的個人或權力機關的至上權威,而且所有的國家權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劃分,並相互制約。 經過上述簡單分析之後,回過頭來看一下「全局工作法治化,法制工作全局化」的提法,就有了其特有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統計工作法治化包含兩方面:一是有一套完整的統計法律法規體系用以規范、指導統計具體業務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所有統計工作者在統計工作過程中均要嚴格依法行政,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制工作全局化包含兩方面:一是要求各級統計行政部門開展統計執法檢查和懲處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要遵循『統一領導、統一部署、分級負責』的總體要求,在各級統計局黨組的統一領導下,在上級統計行政部門的統一部署安排下,各級統計行政部門把統計執法工作與其它統計調查工作統一規劃,統籌部署;二是要建立『以專業力量為主體,法制機構人員為主導,全員參與,分工協作,相互配合,各司其職』的統計執法檢查新格局。
❹ 法制化和法治化有何區別
第一,在構成要件和價值取向上,法制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即統一性、普遍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等,與法律的內容和價值取向無必然聯系,而法治不僅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更加強調法律的實質內容和價值取向,要要求明確區分好法與劣法、善法與惡法,為此,推行法治要求遵循以下原則:法律至上、尊重及保障人權、以權利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權力相互制衡、司法獨立;
第二,在社會基礎上,任何社會均可推行法制,不管是健全的還是不健全的,也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而真正的法治則必須要求以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市民人本主義三位一體構成的社會結構為其基礎;
第三,在實現條件上,法制僅僅體現為一系列的法律條文和保證其實施的制度實施,只要存在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即可,而法治所要求的實現條件則要高得多,如:民主公正的立法體制,靈活創新的法律實施機制,獨立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高素質的法律職業隊伍,廣泛深入的守法護法意識,等等。
法制與法治固然有諸多區別,但二者並非是絕然分離的,有著密切聯系,不能簡單地將法制與法治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法製作為法律制度的簡稱,相對於法治是較低層次的,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法治則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全過程,是一個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統工程,相對法制處於較高層次,是一個由許多運動中的狀態聯系成的一個使法律從觀念走向現實、從精神走向物質的過程,無非是對法律制度的運用和實施,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因而,完全可以這樣說,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規定得好壞,關繫到法治能否真正實現,統治是否實現,也關繫到法制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備。
綜上所述,我們既要重視法制建設,更要努力推進法治進程,從法治的高度來完善我國的立法工作。
❺ 法治化是什麼意思
法治是依法治國,法制化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政策。
❻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6)法治化與法制化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❼ 什麼是法治化中國現在的法治化進程如何
人通過食物來生存。沒有錢哪個肯去思考。在大陸黎樣野。好比物質。當你種下一棵樹10年吧有收成,招來害蟲侵蝕你的果實。你就會開始進程!!!
❽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1、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
2、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3、一般講,法治所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至少應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
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
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督為前提條件的。
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在完全地服從於和體現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與群體意志的前提條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自由的一種社會狀態。
(8)法治化與法制化擴展閱讀:
1、「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2、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3、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4、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5、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
❾ 什麼叫法治化
中國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規范體系,健全的法律運作機回制以及相答關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管理人們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們自願接受法律約束的社會狀態。
·人治人治狀態下,治國的主體是個別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權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賢民順的社會治理狀態;法治強調治國的主體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應當遵守法律。不過,無論人治還是法治,都不可能脫離人。在法治的狀態下,也並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❿ 辨析詞語:法制化 和 法治化
關鍵在於的不同 理解 的不同之處就好辦了
制,傾向名詞 偏重於制度 規范之意
治 傾向動詞 治理管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