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禮
『壹』 道德與禮儀的關系
兩者都能體現出自己的修養!但是,道德是講人心的,禮儀是講情面的!
『貳』 關於「禮與德是什麼關系」
中國古代法律的突出特點是倫理道德性。「德主刑輔」「出禮入刑」一類的說法容易讓人感覺,所謂的「禮」就是道德,而禮與刑的關系其實也就是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實際上這種理解並不準確。 道德是指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的規范的總和。[1]其特點在於:第一,它評價人們行為或思想的標準是善與惡。第二,它依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持,不具有國家強制力。 「禮」淵源於祭祀,至遲在夏代已經出現,但並未形成整齊劃一的規范。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周公制禮」,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對以往的宗法傳統習慣進行了整理、補充,釐定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 禮與道德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人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2]禮所維護的價值理念,就是仁義,其蘊涵的價值追求就是「成德」「治世」。但禮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則的法律化。法律的質的特徵不外乎三者:一是行為規范,直接指示人們應為和不應為之事;二是有強制性;三是有公共機關去執行。禮是不是法律,關鍵在於它是否有強制性、執行性。孔子主張「導之以德,齊之以禮」[3],顯然表明德與禮是不同的,禮是有強制性的,因為沒有強制曰「導」,導之不靈,則要以禮「齊」之。孔子要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4],禮管到了人們視聽言行的各個方面,是明確而具體的行為規則。「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叄』 道德禮儀有哪些
以下是幾點道德禮儀
一、儀表
1、儀表——第一印象的關鍵
儀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儀容、服飾、姿態和風度,是一個人教養、性格的外在表現。
講究個人衛生、保持衣著整潔是儀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條件,就必須勤梳洗、講衛生,尤其在社交場合務必穿戴整齊,精神振作。
要正確認識自己,不盲目追趕潮流,注意得體和諧,做到裝扮適宜,舉止大方,態度親切,秀外慧中,個性鮮明。
2、儀容——淡妝濃抹要相宜
儀容即容貌,由發式、面容以及人體所有未被服飾遮掩的肌膚所構成,是個人儀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潔是最基本、最簡單、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細部的整潔,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須、指甲等。要知道,有時「細節」也能決定一切。
風華正茂的學生,天生麗質,一般不必化妝。職業女性,尤其是社交場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妝。在某些場合,適當的美容化妝則是一種禮貌,也是自尊、尊人的體現。
化妝的濃淡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場合來選擇。在平時,以化淡妝為宜,注重自然和諧,不宜濃妝艷抹、香氣襲人;參加晚會、舞會等社交活動時,則應適當濃妝。
3、美發——並非時尚就是好
發型是儀容的極為重要部分。頭發整潔、發型得體是美發的基本要求。整潔得體大方的發式易給人留下神清氣爽的美感,而蓬頭垢面難免使人聯想起乞丐。
『肆』 道德文明禮儀規范有哪些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一、個人禮儀
(一)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個人的衛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著密切的關系
1、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二)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三)儀態舉止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鬆。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裡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女性應兩膝並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鍾"。若堅持這一點,那麼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都會優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行如風"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鬆,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伍』 道德修養與禮儀的關系
禮儀是道德修養的再現,假若沒有了禮儀何談道德與修養呢?
『陸』 道德和禮儀的定義
道德禮儀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精神層面的道德規范,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准版則。道德禮儀權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道德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柒』 道德和禮貌的區別
好與壞,是與非,總表明一種態度,或關於一種價值取捨,或關乎一種利益考究。每當我們在談論有關善良、美好、正確應該的時候,我們大概就是指對象的某一功能屬性,它迎合我們的身心需要,或者某些業已認知的審美觀念,得到了自我的滿足。當我們在議論丑惡、錯誤的時候,也大概是一種相反的認知心理。而當我們把「好壞是非」的評判對象定義在人類身上時,討論人同其他存在物(包括人和非人)的關系如何時,那我們就似乎將思維對准著道德層面了,也就是常說的道德問題。
然而,諸如「好壞是非」的字眼,是否真的就一定指示道德意義呢?顯然不盡然,我們的美學藝術評價中,使用的是美學術語而非倫理價值的術語。再者,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關人對客觀存在物的評價,也不全是嚴格意義上的道德評價。比如,我們說這條狗或這把小刀很好,或者說這輛汽車行駛的不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既不是在美學意義上也不是在道德意義上使用這些價值術語(好、不好等等),我們認為這條狗好,並不是說他在道德上是善的,也不是說他好看;我們的意思大概是說它不咬人,或者只有當陌生人威脅時它才叫,或者看家不錯,或者作為獵狗乾的不錯。當我們說著輛汽車行駛的不好或這把小刀很好時,我們指的是汽車發動機在機械方面(而不是在道德或美學方面)有什麼毛病,或是說小刀很鋒利,切東西很快。簡而言之,諸如此類說法的含義通常在於:所講某物之所以好,乃是因為它能發揮某種功用;也就是說,它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或是被訓練得很好,很聽話。實際上,這種意義上的「好壞是非」,就是以客觀存在物之某些屬性之於人類功能、功用、功效的一種取捨判斷,不可與我們的道德評判相混淆。不過,由此我們可以反省,日常生活當中許多的看似關於道德層面的術語,卻被我們泛化到「非道德」領域之中了。也就是濫用誤用道德的術語,上面的例子實際上是將「好壞是非」運用到超道德領域之中了。
要說道德問題,首先應該知道,道德基本上是討論人的問題。而上文之小刀、汽車等,同道德沒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對他們的好壞是非之評判,基本屬於超道德范圍之中。至於為何也要用「好壞是非」之體系術語來評判超道德關系呢,可能與人類的沿襲習慣有關。道德討論人如何對待其它存在物,以促進共同的福利、發展和創造性,努力爭取善良戰勝丑惡、正確戰勝錯誤。
人類的行為,千差萬別,形態各異,十分復雜。實際上,雖然,我們的許多行為可以運用道德體系來規范,但是也有許多的人類行為並不在我們的道德范圍之類。這里,我們就來說說「文明禮貌」這樣的人類行為。為了不使問題變的復雜而難以求全,暫且將「文明」擱置一旁而不論及。禮貌是人類行為的又一領域,他和倫理學及道德密切相關,我們必須細加分析與辨別。
毫無疑問,道德和倫理學同人的某些行為方式有重大關系。然而,並非人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劃入道德范疇。關於這點,深度來看,橫向的人類整體中,並非人人舉止言行都應該恪守道德;縱向的個人的發展歷程中,也絕非三歲孩童與成人花甲一樣地必行道德。人的有些行為是與道德無關的,而有些行為是社交性的,只涉及禮貌問題,甚至其他問題。
禮貌,很難說是一種強行的意志,可以說是既往的某些文化沉澱,到如今既定俗稱地成為了某些個人潛意識,社會潛規則。禮貌與否,與人類的整體福利、發展與創造性並不直接關聯。禮貌實質上屬於人的愛好和趣味,而不是什麼是非問題。當然,真理的是非,善惡福利的取捨,與集體道德意識的認同之間的區別,也難以分清。甚至於,為了某些規范方面的便利性,我們往往並不在意他們之間的區別,相互交錯,交相取用,也就在所難免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清楚地意識到:盡可能把超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和僅同禮貌有關的行為相區別,是十分重要的。
讓我們體會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某一僱主布置文書列印一份文件。在這里,雙方發生的行為都不在道德范圍之類。假如僱主用了一種辱罵、粗魯的口氣來交代任務,或者當著他人的面而粗魯地吼叫,那就表明僱主的極不禮貌,但他確實有沒有做出什麼不道德的事情來。罵人和粗魯無禮可能是錯誤的,但這基本屬於趣味方面的過錯,並非背離道德。
然而,如果那封信的內容會毀壞清白無辜者的聲譽,或將導致某人死亡或失去生計,那麼,這一行為就屬於道德范圍了,就一定會產生僱主行為的道德問題。同時,文書是否應該列印這文件,也就產生了道德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到和做出的超道德行為是大量的。然而,我們必須始終意識到超道德行為可能具有道德含義。例如,列印文件本身是與道德無關的行為,但如果列印和郵寄信件會導致別人身亡,那就產生了道德問題。
在禮貌領域內,諸如罵人、抓食和衣著邋遢等行為,在有些場合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些場合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然而,這類行為很少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這一點,反過來更說明了,禮貌其實不具備十足的道德規定,而更多體現興趣性。我不是說禮貌和道德沒有任何聯系,只是說它們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例如人們不能把說下流話和搶劫或商業活動中的不誠實行為等量齊觀。一般地說,在我們的社會里,良好的禮貌總是伴隨著高尚的道德。可以設想,如果教育人們在社交場合正確地行動,那他們在道德問題上也就會正確地行動。這里就涉及到道德與教育之間的問題了。
正因為禮貌與道德之間沒有絕對的唯一性,所以要指出社交方面的道德行為與道德之間的直接聯系,常常是困難的。過去和現在的各種社交圈子中,成員不乏道德敗壞者,但他們也許都道貌岸然的樣子。當然,在禮貌的同時也做到道德,那是人們普遍的良好願望。可是,現實生活當中,合乎禮貌者,不一定道德。此時,道德與禮貌之間可能發生沖突了。比如關於一些有損人權方面的種族歧視,在優勢群體看來合乎禮貌的行為,卻可能就是一種不平等或對人性的否定。隨著人類自由平等的追求深入,對人性的發覺也就深刻而寬大,這樣的禮貌逐漸會讓步於道德的。
……
思想品行,並非全部的道德;同樣,禮貌的文明,也絕非道德的唯一追求。在論說品德之時,切勿濫用誤用,而運用某種道德體系去評價學生,教育學生時,更當謹慎為之!
『捌』 道德修養與禮儀的關系
禮儀的道德功能在現代社會里,「禮儀」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然而,翻閱諸多綜合性辭書,卻無「禮儀」的條目.惟有《辭源》做過簡單的解釋:禮儀即行禮之儀式.所以,對「禮儀」的普遍性涵義的解釋,只能藉助於對「禮」和「禮節」的解釋,《辭海》解釋「禮」的主要涵義: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舉行的儀式;三是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 等級制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四是指禮物.《中國大網路全書》的解釋:禮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對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是指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范是指奴隸主貴族和封建地主階級一切行為的准則.《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把「禮」解釋為:中國儒家的社會道德規范,一般指禮節;把「禮節」解釋為:規定社會行為和職業行為的習俗和准則的體系.可見,「禮」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禮」已經包含了「禮儀」,即同一定的社會上層建築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的禮節儀式.從現代的意義上說,「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標的、符合「禮」的精神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禮儀」是一個綜合性的范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過去對「禮」和「禮儀」的政治學研究較多,而對其倫理學研究至今還很薄弱.因此,從倫理學的角度研究「禮儀」,闡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實現機制,對於拓展倫理學的視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倫理學視角的禮儀,是指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風俗、習慣、傳統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為規范.具體地分析禮儀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為三個基本方面,或者說是三種實現形式:以禮「引」德:禮儀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行為規范,可以「引導」人們加強道德修養.在「仁、義、禮、智、信」這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中,禮是很重要的范疇;在人的行為規范中,禮儀是最起碼的、基礎性的規范.「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人而無禮,焉以為德」.(揚雄:《法言·問道》)不學習禮,就無法立身處世;如果人沒有禮,就談不上道德修養.從人的一生來看,最初接觸的行為規范就是「禮」和「禮儀」.人出生後,首先教給他的是簡單的禮儀知識和規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謙遜、禮貌;在儀態儀表方面,要端莊、調和、文雅.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課.此後,人們才學習善良、寬容、誠信的道德規范.這就是以教「禮」為基礎,引導人們加強道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逐漸成為有道德的人.
以禮「顯」德:禮儀作為一種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顯現」人們的道德水平.禮儀可以展現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從他的儀態和行為中,體現出對「禮」的價值的認知水平和對「禮」的執行的修養程度.從「禮」和「禮儀」的關系看,實際上是一種本質和現象的關系.「禮」是道德精神,「禮儀」是道德行為,「禮」是「禮儀」的內在本質,「禮儀」是「禮」的外在表現.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總是通過「禮儀」來顯現「禮」的修養,顯現一個人的內在的道德素質.人的道德素質是沉澱在內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過人的禮儀行為表現出來.所以,觀察一個人的儀態儀表、行為舉止、語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內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認識、道德傾向和倫理精神,從而評價他的道德水準和修養程度.
以禮「保」德:禮儀作為一種操作性強的道德規范,可以「保證」道德原則的實施.禮儀這種規范和准則的操作性很強,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准確的描述和規定.禮儀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規范,也是保證「禮」的實施的基本條件,「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禮記·冠義》)禮的開始,就是要體態端正,面色和悅,語言流暢,做到這些,禮就具備了.「禮」和「禮儀」的關系,也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所以,我們選擇適合「禮」的內容的「禮儀」,就可以貫徹「禮」的精神;選擇適合道德原則的「禮儀」,就可以把道德原則的要求按照「禮儀」的方式組織起來,落實到人們的行動上.通過禮儀教育和訓練,可以幫助人們增強內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確的行為准則,在社會交往中進行標准化操作,從而保證道德原則的實施.
禮儀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導人們的道德修養,顯現人們的道德精神,保證道德原則的實施.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發揮好禮儀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揚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們要拋棄那些落後於時代的繁文縟節,保留有普遍意義的禮儀習慣,吸納有積極意義的待人之禮.其次,要健全現代的禮儀體系.構建現代的禮儀體系,要堅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原則.我們應當繼承民族傳統禮儀中具有恆久價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內容;吸收國際禮儀中具有積極作用和進步意義的內容,同時還要面向現代化,增加一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反映時代精神的內容,綜合成一個新的科學的體系.再次,要納入國民教育的過程.禮儀屬於社會公德的范疇,涵蓋了社會上一切人的行為,是每個公民都應該掌握和遵守的.因此,要把禮儀教育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從孩子抓起,貫穿於終身教育的各個階段,使每個人都成為懂禮儀、通禮節、講禮貌的好公民.總之,要切實加強禮儀建設和禮儀教育,充分發揮禮儀的道德功能,在全社會樹立學禮儀、講禮儀的風尚,營造文明的氛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玖』 道德和禮都可以拋棄嗎反正不犯法。
拋棄了道德和禮,所有人都會遠離你,一個沒有底線的人,誰都會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