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講道德守住

講道德守住

發布時間: 2022-01-29 21:12:51

㈠ 為什麼講道德

因為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1)講道德守住擴展閱讀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

道德定律與自然定律或邏輯定律不同,它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懷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個有教養的人只尋求與題材的確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對於道德定律不可強求其確定度,關於道德的知識只要有助於我們的活動或實踐也就足夠了。另外,知道了什麼是良好的選擇並不能使我們成為道德的,重點在於實踐,即習慣的養成。

㈡ 追夢路上如何守住道德底線

道德在現在的人眼中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多數人都被金錢迷住了心智,在這個利益時代,道德也就不重要了。

㈢ 古人講道德的故事

古人講道德的故事:
1.程母嚴格教子
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都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們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學奠基人,被人們稱為「二程」。「二程」的母親侯氏,一共生過六個男孩子,只剩下程顥、程頤二人,其他都夭折了。侯氏自然非常疼愛兄弟倆,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他哥倆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敗子」的道理,從不嬌慣溺愛。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只相差1歲,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報,侯氏勸阻說:「不要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然後,又對孩子說:「你們走路時,慢一點就不會摔跟頭了,你們試試看。」吃飯的時候,孩子愛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著他們的性子來,專門給他們愛吃的飯菜,侯氏制止道:「對小孩子不能慣,你慣什麼毛病就會有什麼毛病。小時候養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長大後怎麼辦?」在母親的嚴格教育培養下,「二程「從小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2. 司馬光教子節儉
司馬光系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朴,更把儉朴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糜,極力提倡節儉朴實,並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3.成吉思汗母親教子團結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領、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父親也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在一次部落紛爭中被人殺害了。成吉思汗的母親只好帶著幾個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飢挨餓,備受煎熬。她把美好的希望寄託在兒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夫人為了教育年幼的幾個孩子,經常講自己母親教育孩子們要團結的故事。她說:「記得有一天,你們的外婆阿蘭阿豁看到五個兒子不團結,便拿出五支箭,讓五個兒子分別去折,他們很容易就折斷了。後來,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讓他們折,結果誰也折不斷。這時,外婆就對她五個兒子說:「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敵不過人多;最好的馬,也經不起百條鞭子抽打。只有團結起來,握成一個拳頭,才有力量,才能戰勝敵人!」 在母親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壯成長,後來成了「一代天驕」。

㈣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講道德,有品行的人

1、講道德、有品行,就是做人要實,光明磊落。對於黨員來說,就是要忠誠老實、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一要做老實人。共產黨人做老實人,就是要忠實地面對黨、面對組織、面對人民、面對同志。二要說老實話。說老實話,就是成績不誇大,缺點不縮小,錯誤不隱瞞,堅持真理、尊重事實,切實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三要干老實事。廣大黨員要抱著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大局為重、以發展為要、以民生為大,對工作盡力,對崗位盡責,對事業盡心,崇實干、用實勁、求實效,以求真務實的作風贏得群眾的真心擁戴。

2、講道德、有品行,要從慎初、慎小,從小事做起。黨員的作風養成,要從日常處著手,從點滴中做起,從小事上破題,從細節上加分。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帶頭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自覺遠離低級趣味,堅決抵制歪風邪氣。要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立德、修德、踐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守住做人、處事、交友的底線。

3、有品行,就是重視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和操守。品行主要依靠個人道德的修養和錘煉,它沒有相應的法紀約束。首先,我們要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們生我們養我們對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總是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給與我們支持和幫助。做到孝順父母,關心父母,這樣對於我們自身品行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做事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要仔細慎重,同樣也要對事負責,不要因為怕犯錯就不敢於承擔責任,這樣只會學會臨陣脫逃,膽小怕事的,勇於承擔、勇於負責是很重要的。再次,做事成熟穩重。莫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顯得浮躁慌亂,不要讓他人看著顯得我們很慌亂,首先要學會冷靜的思考,冷靜頭腦對於處理事情是很重要的。最後,建立自己的理想,腳踏實地。很多人在我們的眼裡是很幼稚或者很令人生厭的,最主要的是缺少道德修養或文化水平,當然還有價值觀或人生觀的差別。想要做一個有品行有修養的人,既要有文化和道德修養,又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人生目標,之後腳踏實地的去做,這樣才是積極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

4、講道德、有品行,是做人之本,更是對黨員幹部的基本要求。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注重道德修養,追求高尚情操,重視家風建設,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和生活方式,始終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切實做生活上的正派人。

5、道德建設,貴在養成,需要終身學習和修養。每個黨員都要上好道德修養這一人生必修課,注重道德實踐,行善積德。修德是一項基本功。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要把道德要求轉化為日常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方式,「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把個人興趣、愛好、慾望等一言一行,嚴格納入時代的道德范疇之中,真正樹立高尚的品格,切實做到嚴以修德、以德立身,坦坦盪盪做人、老老實實幹事,多一些襟懷坦盪、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點浩然正氣、少一點私心雜念,守住人格尊嚴、守住做人的底線。

㈤ 怎麼做講道德有品行,品德合格的明白人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一項重大部署,是面向全體黨員深化黨內教育的一次重大實踐。「做合格黨員」是每個黨員入黨後始終面臨的政治課題,而今,「兩學一做」已成為時下的一個政治熱點,我們必須按照新時期「四講四有」的標准,爭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中央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方案提出,做合格黨員,就是要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發展對黨員的新要求,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才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做講道德有品行的合格黨員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誠其心是道德品行的前提條件。講道德有品行的關鍵在於自己要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明確的政治方向,遵守鮮明的政治原則,珍惜個人的政治生命,以形成內在的定力;要有牢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前途的信仰。
其次要以「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四有」為標尺,心中有黨,才會對黨忠誠,時刻想到自己是否在按照黨的要求做事。心中有民,才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想得透、看得透、看得淡。心中有責,才能忠誠使命、履職盡責、勇於擔當、迎難而上。心中有戒,才能正確行使權力,處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關系;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道德修養,追求健康情趣, 把好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做到清清白白做人、乾乾凈凈做事、坦坦盪盪為官。
做講道德有品行的合格黨員要經常反躬自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潔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養德能防腐拒變。思想松一寸,行動散一尺。我們要時刻擰緊道德修養這個「總開關」,嚴防思想「病變」,堵塞一切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問題。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和挑戰下,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三者是有機統一的整體。

㈥ 《守住心底的美德》作文,要記敘,600字以上

沒分,不好辦啊 贊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看,這個人多有愛心啊!」剛看過報紙上一則互幫互愛的事例後,同學們不由自主地贊嘆。我想問一句:難道只有映在報紙上的人和事才能感動你嗎?其實,感動就在我們的身邊。

去年「十一」放長假的時候,我和哥哥在路上溜自行車,經過路旁的垃圾池時,只聽到「嘭」的一聲,我看見在池子里揀垃圾的老奶奶的手指流血了,老奶奶急忙向一個小葯店走去。等她買回來葯膏還沒來得急貼在自己的手上時,看到了這樣的三位學生,兩個人攙扶著一個人一踮一拐地從她身旁經過,那個被扶的同學,右腿的膝蓋受傷了,顯然傷得不輕。這時只見老奶奶拿起葯膏的手停在了空中,少時把葯膏遞給他們,親切地說:「快貼上,小心進了沙子。」幾個同學將信將疑地相互看著,其中一個同學接過葯膏給受傷的同學貼上了。這時我獃獃地站在那裡,我被老奶奶那句簡短而朴實的話語深深地震撼了,我感受到了一顆慈母般的心,她是多麼的淳樸,多麼的善良!

如果說老人的言行深深地感動了我,那麼一枚小小的硬幣又給了我不同的啟發。那是我過十歲生日,媽媽說要帶我到荊門好好玩玩。那天我和媽媽盡情地把荊門遊了個遍,要回家了,在等車時,突然看見一個小男孩趴在地上找著什麼,我跑去一看,原來是他的一枚硬幣掉到地板縫里去了,怎麼也拿不出來,我看著他目光里帶著乞求。我正想蹲下身去,可轉念一想,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孩找一個小小的硬幣,會不會被他人恥笑呢?想到這我無情地掉轉了頭。可就在我轉身的一剎那,我看見從對麵店裡走過來一個約莫五十歲左右的男人,手裡拿著一把長長的鉗子,來到小男孩跟前麻利地從地縫里夾出了那枚硬幣。小男孩高興地說:「謝謝,謝謝爺爺!」這時我的臉不由得紅了,心裡不停地責怪自己:你呀,還是少先隊員,你講的是什麼面子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你難道忘記了嗎?我看著小男孩消失的背影,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受。同學們,感動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看起來雖小卻能讓我們終身受益。我們應該擁有一顆愛心:當你在車上看到老人時,主動站起來讓座;當你看到地上有紙屑時,主動彎下腰揀起來放進垃圾桶里;當你看到盲人過馬路時,主動上前引路……只有這樣生命才有意義,只有這樣人間才會充滿微笑。

㈦ 求一篇關於「講道德,知榮辱,樹新風」的作文

知榮辱,樹新風,講文明
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光十色的社會里,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中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家家戶戶都擁有了彩電,有些家庭已經買得起電腦、汽車了。可以說現在大家都在奔小康。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在帶來了物質文明滿足的同時,也帶來了精神文明的缺失。所以,在今年的「兩會」中,胡爺爺為適應當今文明發展態勢提出了「八榮八恥」,他是我們人文道德的結晶,也是新社會行動的「標尺」。
隨著外交關系的增多,中方的文明不斷被一些西方的「污點」所腐蝕。因為大量的人才互交,導致西方元素的不斷流入,在中西文化的大沖突下,不少人盲目的追求那所謂的「時尚」「美觀」「榜樣」。使得一些能力差的人迷失了方向。這時,八榮八恥,也是時代的標尺,給我們糾正了「榜樣」,樹立了方向。叫我們怎樣做人,指引我們走向遠方,走向成熟。
可是,樹立新風氣,找到標尺,開始努力時,又浮現出了不以榮為榮,不以恥為恥的人。他們把危害祖國的人叫做「鬥士」,把崇尚科學的人叫「書獃子」,還把遵紀守法的人說是「不開竅」,把艱苦奮斗的人說成是「老保守」。而他們自己呢???背離人民是「本事」,愚昧無知是「時尚」,驕奢淫逸竟還成了「榮耀」!?這樣的人真是社會的敗類,無辱,可恥!
這時有人會問,你的講文明呢??還有一個講文明啊!是的,讓我們結合前面的八榮八恥,大家可以看出,榮的裡面其實已經包含了講文明,只要做到不亂扔垃圾、不亂說臟話、不隨地吐痰,養成良好習慣,這就已經做到了講文明,至於其他的我想不用說大家也會明白了。
知榮辱,樹新風,講文明,人文道德的結晶,新元素時代下的標尺,讓我們從我做起,從大家做起,向這三點努力吧!因為畢竟每個人不是十全十美的……

㈧ 怎樣做到講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這是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之後,深化黨內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實踐,也是面向全體黨員從集中性教育活動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
做合格黨員就是要講政治、有信念,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理想信念模糊動搖的問題,這是最可怕的敵人。在現實中,有的黨員在思想上有懈怠松動,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共產主義信仰,精神空虛,不信馬列信鬼神;有的黨員幹部不學習黨章,不理解黨章,導致行為沒有準則,衡量沒有標准,做事沒有依據,不能明辨是非,立場不堅定,成了「牆頭草」。俗話說,「黨員不抓,一盤散沙;黨員不優,組織堪憂。」要做一名合格黨員就要堅定政治立場,堅守理想信念。
做合格黨員就是要講規矩、有紀律,無規矩無以成方圓,一些黨員幹部漠視群眾利益,吃拿卡要,與民爭利,甚至身居官位屍位素餐,為官不為,嚴重影響黨員形象。這就是沒有規矩,不守紀律的表現,廣大黨員要認真學習黨規黨紀,要把黨章黨規作為規范自己行為的具體遵循,要學原文、悟原理。時刻綳緊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這根弦,要真正做到把從嚴治黨的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做合格黨員就是要講道德、有品行,廣大黨員要認真學習不僅要學習黨章黨規、《准則》和《條例》,還要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行的傳承人。要牢記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樹立崇高道德追求,養成紀律自覺,守住為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要時刻用正反典型來教育警示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真正自己的思想、行動符合一名合格黨員的標准。
做合格黨員就是要講奉獻、有作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就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情懷,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伏身甘為孺子牛」精神,要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品質。在黨的歷史上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講奉獻,有作為的好乾部,好模範,他們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前行的路標,我們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望採納

㈨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是什麼意思

「講道德,說仁義」意思是說由孟軻所作《孟子》這本書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意思是說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指不偏,「庸」指不變。

「作大學,乃曾子」意思是說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這段話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

(9)講道德守住擴展閱讀: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熱點內容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釋 發布:2025-02-08 07:14:26 瀏覽:93
道德基礎測試 發布:2025-02-08 06:53:40 瀏覽:79
重慶大學法律碩士難不難 發布:2025-02-08 06:48:09 瀏覽:561
長春勞動法局電話號碼是多少錢 發布:2025-02-08 06:39:03 瀏覽:426
一村居一法律顧問ppt 發布:2025-02-08 06:16:45 瀏覽:441
社會與法頻道普法劇 發布:2025-02-08 06:16:23 瀏覽: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