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法治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Ⅰ 現代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現代法治抄的核心即在襲於良法善治。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志,現代法治的核心即在於良法善治。正是現代法治為國家治理注入良法的基本價值,提供善治的治理體系。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權的根本保障書,是依法制權之法,是公民的生活規范,依法治國無疑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政建設是檢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基本標尺。
國家治理現代化本質上是國家治理法治化。法治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志,國家治理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環節。因為現代法治的核心即在於良法善治。正是現代法治為國家治理注入良法的基本價值,提供善治的治理體系。必須提高治理能力,其關鍵就是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Ⅱ 黨內法治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以黨章為核心,形成一系列規范黨員思想和行為的法規、制度和管理辦法。
Ⅲ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
Ⅳ 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A,黨和法治的關系B
()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
A.黨和國家的關系
B.黨和法治的關系
C.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D.立法與執法的關系
答案:C.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黨和法、黨和法治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根本問題,必須科學認知和正確把握。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本質相同、目標一致,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既是憲法責任,更是歷史擔當。全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必須加快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實現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協同互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西方法學家也認為公法只是一種復雜的政治話語形態,公法領域內的爭論只是政治爭論的延伸。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後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
(5)黨內法治建設的核心是什麼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法治道路的選擇也自然如此。獨特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獨特的法治道路。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依法治國行穩致遠,大踏步向前邁進,法治建設全面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Ⅵ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的特點和要求。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6)黨內法治建設的核心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
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在內容構成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Ⅶ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法制最核心的我認為首先法要合情合理。要符合人們的心理。比如殺人償命,在中國就是合版情合理的。以前我們權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知識分子看中的是有法可依,但在我看來重要的是執法必嚴才是最重要的。有法可依說的是面子工程。但是實質上關鍵點在於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那麼建立一支獨立的審判隊伍,建立一支能夠有道德甚至道德高尚的執法和審判隊伍又尤為關鍵。所以,最終的結論是法制的核心在於人治,人治的核心在於道德。沒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有法治的。
Ⅷ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執法必究。
Ⅸ 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什麼
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
行政權力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版定的強制手段,為有效執行國家意志而依據憲法原則對全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
一般說來,權力是根據行使者的目的去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其內容包括主體、客體、目的、作用和結果等方面。按照性質,權力可以劃分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社會權力等等。
(9)黨內法治建設的核心是什麼擴展閱讀:
行政權力的特徵
1、單方面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主體的意志來看,行政權力具有單方面性。行權政權力的行使目的是為了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此,作為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代表的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一般不必徵得相對方的同意。
2、不可處分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的自由度來看,行政權力具有不可處分性。行政權力既是一種權力,表現為一種可以支配或迫使他人服從的力量,同時也是一種職責,表現為行政機關必須履行的義務和必須完成的任務。
3、廣泛性
從行政權力行使的客體來看,行政權力具有范圍上的廣泛性。傳統的行政權力行使的范圍也許只涉及治安、稅務、外交、軍事等為數有限的事務,但是現代行政權力行使的范圍卻極為廣泛。
Ⅹ 法治的核心是
現代法治的核來心即在於良自法善治。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志,現代法治的核心即在於良法善治。正是現代法治為國家治理注入良法的基本價值,提供善治的治理體系。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權的根本保障書,是依法制權之法,是公民的生活規范,依法治國無疑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政建設是檢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基本標尺。
國家治理現代化本質上是國家治理法治化。法治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志,國家治理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環節。因為現代法治的核心即在於良法善治。正是現代法治為國家治理注入良法的基本價值,提供善治的治理體系。必須提高治理能力,其關鍵就是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