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佛說

道德經佛說

發布時間: 2022-01-29 23:22:41

⑴ 道曰佛本是道 佛說道本是佛 到底道佛是什麼關系

道是萬物之始,孕育之母,佛及是回歸本性,還於大道,去繁回簡。
能保命只是小道,大道與天地互通,莊子曰真人也。
渡人是增加自己的功德,提升境界,八仙修成正果也要存功德,行善事。
菩薩要成佛,也需要行善事,特途同歸。

⑵ 佛經和道德經能同時學嗎

西遊記佛祖也去玉帝家串門學習兩門是不會沖突的,為表忠誠還是專一好,回答你沒別的我急需積分,覺得可以不給分的朋友我也很無語

⑶ 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那道家經典是誰說的

道家有一名為《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⑷ 孔子中庸之道 佛家的中道 老子的道 各是什麼

孔子中庸之道,即佛教的「中道」,非有非空,非斷非滅。

夫子常講「敬鬼神而遠之」,還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這就達到了消除一切對立二分的境界。

1、 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夫子一生他所學的、他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不是自己的東西,自己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全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他不過是用文字把它記載,流傳給後世。《論語》裡面許多的話,我們相信都是千萬年前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都是古佛所說的,他說世尊曾經講過,世尊說,他從來沒有將古佛所說的經上加一個字,比孔子的態度還要嚴謹。東西方的聖人給我們做榜樣。也就是說,人人佛性本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以前如是,現在也這樣。 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佛法講「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來,不是要通過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從沒離開我們的真心。孔子在周易里說:「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在本體上,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孔子說,吾「無知也」。孔子沒有分別之「知」(識),但有二相歸一相之「智」。因為,孔子「叩其兩端(兩極)而竭焉(消除二元對立,泯沒對待)」。孔子「竭」其「兩端」,就是「中」,「中」就是「抱一」、「得一」。「中庸」是孔子「抱一」、「得一」的理論基礎。中庸之「中」,是指宇宙萬物的本體(「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庸」是指本體之相用也。中庸者,體相用一如也!所以,從認識論來看,能達到體相用一如境地,就是「中庸其至矣乎」!孔子明確指出,很少有人能契此(民鮮能久矣),說明其境界的高雅。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佛陀稱此君子為「大心凡夫」。雖是凡夫,已發大心(大願)追求。追求不息,就叫精進;精進之極,孔子稱為「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時能契中庸,佛陀稱為不退轉菩薩。故時而中庸的君子,必得三昧正受,達無生法忍!
還有,道書也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與佛家所論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其義相通。

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成佛之道就是大學之道,覺悟之道。佛家的戒定慧就是儒家的止、定、得,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三個學習過程。明德就是眾生都有的光明德性,佛教稱佛性。「明德」,人人具足,凡聖一如,本自圓成,非假修證;就是惠能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明便是修證,回歸自性,回歸自己真心,就達到了「至善」,佛法講成佛了,徹底解脫了。明明德是自己覺悟,大徹大悟,度眾生是親民。可見,「大學之道」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做到自覺覺他圓滿,就是「止於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是格「物」之本末,「事」之終始。佛家的轉識成智就是儒家的「格物」,突破二元對立思維。格到心境一如,本無內外, 才是真正的「明明德」。明白了外物不外,色身不內,皆「明德」所現之「物」,無內外,無主客,即能轉六識為妙觀察智。此智開顯,自然破除思維極性,再不二相分別,我執破除,自然「意誠」(「知至而後意誠」)。「意誠」必然「心正」,心為一身之主,心正而明了「明德」,自性開顯。
「明明德」而智慧光照,觸著皆化,故先家齊;「明明德」於全家族,智德更盛,足以普化邦國;國國皆「明明德」,自然天下平,這是從外來說。從內來講,「意誠」則我執破,「心正」則法執亡。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自「明德」之相,相不異性,性不異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直下承當,則可謂「家齊」、「國治」、「天下平」之實質也!從「格物致知」到「天下平」,這是儒家「從事於道」、「同於道」的修證歷程。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四攝、六度,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佛家「從事於道」、「同於道」的修行過程。「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故儒釋道三家本質不異!

《大學》講『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此處的『正心』與《大學》講的『正心』,是一樣的意思。心要如何才能得其正?我們拿儒家的話來解釋,更容易明白。心之不正,是為物慾,即煩惱障障礙;為自己的不正知,即所知障障礙。佛法要破除二障,心才能得其正;儒家講正心,也是破除這兩種障。『格物』,『格』是格殺,『物』就是物慾,格殺物慾就是斷煩惱障。『致知』,『知』是正知正見,這是破所知障。這樣,才能得到正心。正心,心裡就「常生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
這就是慧能說的明心見性方法「若能正心,常生智慧。」比如子路的「聞過則喜」正是《壇經》「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已不善,萬善之門」。曾子就相當於神秀,他發明了「慎獨」,「吾日三省吾身」,就相當於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3、對於佛道基督耶穌的「感應道交」,儒家易經也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道家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天人合一的觀念。現代量子力學通過「量子糾纏」(不管兩個粒子(有共同來源)距離多麼遙遠,一個粒子的變化立即就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這就是量子糾纏。)關系,也發現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系,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
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啊,離開人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世界有沒有啊?海森伯的測不準定律告訴我們,一切量子、粒子的基本狀態離不開人的想法與觀察儀器及方式,離開人的觀察目的與觀察手段,量子是什麼狀況,人是一概不知的。這就和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相接近了。佛法告訴我們萬法唯心,三界唯識。
很多還沒有什麼修為的佛弟子有過這樣的體驗:遇到極度危險時立即念某個咒語,或者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立即化險為夷。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遠距感應並相互作用的事情讓大家感到不可思議。在孿生兄弟之間,當一個人經歷痛苦的時候,另外一個人立即就有感應,甚至會有一模一樣的痛苦;有的夫妻或者父子之間,當一方經歷極大痛苦時,另外一方也能迅速感應到。我以前一位男同事,某日早上身體極度難受,內心翻騰不已,幾次惡心欲吐,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很快,其母親從老家來電話告訴他父親剛剛跌倒去世。

儒家雖更注重於日常倫理,但也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不論」並不否認「存在」。孔子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在人事處理上,更多儒家學人採取直接的方式,而法家則強權,佛家善巧方便。

4、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釋迦牟尼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而《法句經》也說:昔世尊在祇園精舍,有四比丘,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淫慾,二目飢渴,一言嗔恚,一言驚怖,共諍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嗔恚、色慾、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

6、佛教金剛經說,真正的修行,是從「降伏其心」開始,就是「伏(壓住)」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心。
到阿羅漢的境界時,就不再是伏心了,而是「斷」了,即斷除了「執著心(俱生我執),」達到「無我」的境界了。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如此,所謂心性之學。《尚書·大禹謨》: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

孟子說:修身莫若修心。又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牲,則知天矣」。
朱熹:一心具萬理,能存心而後可以窮理。陸象山:道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於「大而化之之聖,聖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吾心即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陽明認為天地在吾心之內,萬物皆屬於心,無心則無一切,因此他說:「心外無物,心外無言,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又雲:「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7、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道家說: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佛家講「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表面上熱忱的做,心裡若無其事。無為不是消極避世,不做事情;也不僅僅只是遵循自然規律,應時而動。孔子,聖人也,「只其不可為而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為」嘛。這真是曲解聖人本意,金剛經上也提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人雖入聖程度不一,卻都是物我兩忘,寵辱不驚,也即金剛經上所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我看來,耶穌也是菩薩,說法教化雖與我們不同,但也是隨緣示教,見機說法(隨西方人的根機因緣:那個時候西方就那個層次的環境和文明程度,沒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最後主動捨生取義,為眾生贖罪。 看來,耶穌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對立」的聖者,因他知道眾生一體,否則怎肯舍掉自己身軀;倘若眾生不是一體,眾生又怎麼會因耶穌贖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斷真正的聖者無為,根本的標準是「心地」!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的時候,也是「燕處超然」,以平常心來對待。莊子《逍遙游》: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啊。)
8、佛家的五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

佛祖釋迦牟尼當年證道後,嘆曰:奇哉!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老子也講: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就說出宇宙真相,直接了當,真實了義!
無盡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請教時,大師說不識字。她說你連字都不識,怎麼能理解經文?大師對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乃大異之。佛祖經年說法,竟問: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的狀態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的狀態。 「妙」實際上是現量,指本來的面目和真實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狀態和屬性,佛學講「清凈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東西,外在的東西。「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里講的是認識論。佛學上的六根、六識、六塵相互關系叫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兩個字就概括完了。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正是「常無欲」的認識狀態。「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觀其妙」。《中庸》中講:「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這里的「至誠」也屬於「常無欲」的認識狀態,「知天地之化育」屬於「觀其妙」。

釋迦牟尼佛總結為:「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而老子總結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證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實存在的證悟之見證!

3、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氣用事,要有冷靜客觀的理性觀照。「毋必」,做什麼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隨順因緣,無可無不可,通權達變,法無定法。「毋固」,不要那麼固執,一條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執,吾人悉有與生俱來的我執身見,常常以我為中心劃線,以我為中心做事情,以我為中心作出種種情緒反應。其實一個君子的行為,或者一個能做成事業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別人,多滿足別人的願望,多讓別人歡喜,多體察別人的需求,這就是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
釋迦牟尼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而《法句經》也說:昔世尊在祇園精舍,有四比丘,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淫慾,二目飢渴,一言嗔恚,一言驚怖,共諍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嗔恚、色慾、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
4、「常使民無知無欲」的「無知」,是指不要有「無明」,不要有分別之「知」。因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無知」就無「無明」,這是叫老百姓不要產生無明啊!這里老子說的「無知」,就是不知見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們(民)轉識成智,「常使」(開、示、悟、入)人們「知常曰明」。
「使民無知無欲」,正是佛家講的破見思惑。「知」是見惑,「欲」是思惑。見惑給人們帶來「所知障」,「思惑」給人們帶來「煩惱障」,眾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講的「無知」,不是「愚昧無知」,而是了達究竟一相,無二無別的大智慧之聖智。凡夫的知見,如來稱為「無明之本」,是我們不能開顯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礙。清除這種「知見」,才能脫離愚昧的「無知」。所以,佛陀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對立心識剎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續不斷,此為動不善時。事相中,把握機宜,教化開啟學人,啄啐同時,不失時機,是禪宗大師善施機教的「動善時」。孔聖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亦屬「動善時」。
居善地,心善淵:一個心凈的人,他到哪裡都是凈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淵」就是一個真正開智慧的解脫者,他是虛懷若谷,身心很柔軟,不懂的我們就學習!
6、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前不見頭,後不見尾,佛家謂之曰「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都是一個意思。道是從古至今,本來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說他自己只是在重復講述古聖先賢說的話,沒有一點發明創造。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佛法講「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來,不是要通過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從沒離開我們的真心。

9、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一般的見識以為道家是逍遙世外或者應時而動,而這句話說明:要學聖人之道的人,更應該有為世人與眾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或離了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心。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本意。「終日行而不離輜重」是說志在聖賢的人們,始終要戒慎恐懼,隨時隨地存著濟世救人的責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這種地位,雖然處在「榮觀」之中,仍然恬淡虛無,不改本來的素樸;雖然燕然安處在榮華富貴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貴榮華而自累其心,這才是有道者的自處之道。這里的「榮觀」的「觀」字,是破音字,應作古代建築物的「觀」字讀,不可作觀看的「觀」字來讀。「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靜的意思。
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真正的無為,為而無為,無為而為,心不染著。表面上熱忱的做,心裡若無其事。無為不是消極避世,不做事情;也不僅僅只是遵循自然規律,應時而動。孔子,聖人也,「只其不可為而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為」嘛。這真是曲解聖人本意,金剛經上也提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人雖入聖程度不一,卻都是物我兩忘,寵辱不驚,也即金剛經上所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我看來,耶穌也是菩薩,說法教化雖與我們不同,但也是隨緣示教,見機說法(隨西方人的根機因緣:那個時候西方就那個層次的環境和文明程度,沒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最後主動捨生取義,為眾生贖罪。 看來,耶穌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對立」的聖者,因他知道眾生一體,否則怎肯舍掉自己身軀;倘若眾生不是一體,眾生又怎麼會因耶穌贖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斷真正的聖者無為,根本的標準是「心地」!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的時候,也是「燕處超然」,以平常心來對待。
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1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道是無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實相也是無所不在、超越時空。不必到遠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凈土,因為我當下就在道的懷抱裡面,還要到哪裡去找呢?!我不必打開窗戶,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後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樣都能夠見到天道。不為而成就是來到無修、無證、無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學家陸九淵雲:「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說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體和客體同為道的不同層面,猶如一個硬幣的正反面。離開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註定是枉功勞形了不可得。

1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
煩惱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礙覆蓋。菩薩的我執、法執破除了,就到無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維摩詰經》上講不二法門,唯有維摩詰「默然無言」,大智文殊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金剛經》講:「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信心銘》曰:「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莊子·天道》中桓公與輪扁的對白說得很明確。「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確,這樁公案中「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證者所知。輪扁以得心應手的體證體悟,體現出心手一相無礙相通,而二相的語言要表達一相的得心應手,就顯得蒼白無力。這正說明了二相的極性「有欲認識」只能「觀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無欲認識」才能「觀其妙」(得心應手而口不能言)。
14、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朴實、厚朴)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和老子「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脫百姓的二元對立觀念之束縛,要教化百姓認識「有欲認識」方法不對,放縱感官享樂不對,不要極化人們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亂」。所以,聖人化民,將百姓從有欲中解救出來,入無欲的自由解脫,莊子稱為「逍遙游」。
自古以來,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眾生或是攝化眾生,不是要越展現世智辯聰,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來越聰明、越厲害,因為這是人類自我越膨脹。將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為解脫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讓你返璞歸真,回到敦厚、朴實、忠厚、老實的本性。
「民之難治」為什麼百姓會難治理呢?「以其智多」因為智巧偽詐、世智辯聰,錯誤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來越狡猾,越會鑽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錯誤的教育教導出來。「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如果是用世間思維、世智辯聰治理國家,就是國家的賊,會越治越亂。這樣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質量,離道越遠。

1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為普度眾生;儉是淡泊寡慾,是清凈心;不敢為天下先是因為體會整個法界就是無我、無私的精神,當悟道之後,就是「不與眾生爭」,而且會甘心居眾人之後。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夠知道說「哦!我真的不知道」,明「無明」。我們在講十二緣起的時候,有講到最深的,但是當我講出這些,一樣我又被攻擊!說:「人家經典不是這樣講!」好啊!隨便啊!佛陀所講的十二緣起,是在探討第一因,到最後是來到「無明」,我在《阿含經》課程裡面有提到,所有問題最終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問題最終的答案是「沒有答案」,如果你認為你很行,我很有學問、知識很高,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一方面因為你是在無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裡面,但是你還不知道,你還在麻痹的情況裡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同理。

17、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怨以和來解,和後仍有餘怨,這不是最好的辦法,故稱不上為善。因為,和解是兩相調諧,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體不分,才無有怨,何談余怨。老子要人們體道一相,無怨可和,才是為善。老子主張「報怨以德」,佛陀主張「若人捶詈,同於贊揚」,和怨要以無怨為「和」,「若人捶詈」(打罵),要以贊揚視之,自然與道不遠。「故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者,有債主之契據(合同),卻無有債權之索還心。佛家稱作三輪體空(債權、債務和債物,當體皆空,本無自性),無施可施。施不求報,亦無求報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體道,三輪體空,無人無物,何有責人之說?有德之人體道之一相(「有德司契」),無求無索,無人無我,在生活中盡是奉獻施與,「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無德之人二相執著,識心分別,故像追索租稅一樣攀緣攝取,極性極化,人我對立,順喜逆瞋,私慾情念不息,親疏遠近熾然,差別對待分明,違背天道平等,與「道」之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相異。

金剛經雲: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於相不著,於人不著,自然不苛責於人。

雖然歷史曾有過此消彼長,但總體來說,因為佛教義理嚴密,邏輯性最強,佛祖親口宣說的經典數量多達三藏十二部,浩若煙海。晉代王弼看完老子道德經後說:盡善矣,未盡美矣。就是說道德經雖然境界很高,但畢竟文字太少,大道之理,闡述得不能圓滿究竟徹底,只有聖人能真正看懂悟透。而佛經就連中等根性的人也可循序漸進,漸悟入道。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或由儒入佛,或由道入佛者,不可勝數。明代王陽明就是學佛後藉助佛理參透孔孟學說,才發現聖人之境界大致相同,把中國儒學發展到最高峰,也把孔孟心性之學推到極致,為中國文化保存了真骨血。
所以,道不勝佛,自然之理也。

⑸ 佛說慈悲,道法自然。可惜余皆不知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慈悲是佛說的,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道德經說的。後兩句意思是,道的運行規律來源於大自然,可惜你們都不知道啊。

⑹ 現在有金剛經道德經等經典佛道修真還有秘密嗎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說:「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什麼意思呢?這部經說的是成佛的法門,就是教我們怎麼樣修行成佛的。經文最後為什麼是「皆大歡喜」呢?因為都知道了只要按這部經所說的去做,最終都能成佛。所以是「大歡喜」,而非「小」歡喜。世尊在經中多次較量功德,如何如何都比不上受持讀誦此經,甚至是四句話,為什麼?正在說明此經的重要和殊勝。所以,既然您知道並且讀過這部經,希望您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舍此求他,那可就是棄明珠而求瓦礫了。 佛法平等,無有高下,正如wangtp1615師兄所說的,關鍵在於對機。佛是過來人,這本經就是我們的課本、教材,非常非常好,能看這部經的都是有很深厚的善根的,有很深很深福報的。而佛經也都是公開的。而那些所謂秘密的東西往往是別有用心的,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追逐而上當後悔。 我的共享資料里有《金剛經》集片,裡面有原文,也有很多菩薩和高僧大德的註解、講義,您可以下載後看,可以只看原文,也可看註解講義。推薦您看妙煦居士的講義。您也可以到寺廟流通處去請。提醒您的是:看經要有恭敬心。 何謂恭敬?印光大師雲:「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凈幾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 何謂不恭敬?印光大師雲:「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也。」例如將經典放置不凈幾案上、或置於世間雜亂書中、或放置最底處、或床頭上、或置衣物中,或用指甲劃經頁翻閱、令經篇上有指甲劃痕,或用口涎沾於指上來翻經頁,或用二指及中指夾起經文翻閱,或穿鞋時用手指提鞋、再用此手翻閱經典,或眼看經文、心思經文,雙手無事,則閑摩其腳及腳指隙,然後再用手翻閱經典。或正在觀閱經時,咳嗽、打噴嚏、打呵欠不用手掩口,或正閱經時,未將經覆蓋便與人談話、及大說大笑,或不端身正坐、及半坐半卧、並斜身翹起腳來閱讀,或將經置於腿上翻閱,或將經書捲起,當小說唱本看等等。以上各舉不敬經典有十五種,若詳舉則無量矣。 又有保寧勇禪師示看經警策文,可供參考: 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凈三業,若三業無虧,則百福俱集。三業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如對聖容,則身業凈也。 二、口無雜言,斷諸嬉笑,則口業凈也。 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凈也。 內心既寂,外境俱消。方契悟於真源,庶研窮於法理。可謂水澄珠瑩,雲散月明,義海涌於胸襟,智岳凝於耳目。輒莫容易,實非小緣。心法雙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報佛恩。 不要抱著求神通的想法修行,那樣是很危險的!(這點務必請您注意)神通只是修行的副產品,修到一定的程度,那些是水到渠成的。 看過您的一些提問,想來您對該學道還是該學佛還是拿不定主意。引印光大師的幾句話,請參考。 汝最初學之周天大道,不但不是佛法,且不是老子之法。試觀老子道德經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外道皆以長生不老,及成大羅神仙為事。若成大羅神仙,則便於玉帝座下稱臣,謂為榮無以加。不知玉帝尚在六道中,況於玉帝座下稱臣之人乎。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142頁·復蔡錫鼎書一 ...玉帝乃忉利天王,是欲界第二天(下是四天王天)。上還有四天。此六天為欲界……再上即無色界四天。非非想天,乃是第四天,福壽八萬大劫,壽盡尚須墮落下界,或直墮三惡道。故曰饒君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況玉帝在欲界第二天乎。...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144頁·復蔡錫鼎居士書三 知佛法人,不談道經。何以故,以道經是求人天福報之法,非了生脫死之法。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533頁·復劉元仁居士書 說了這么多,就此打住了,有機會我們再共同探討。

⑺ 佛祖怎樣解決老子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這個問題的

佛入涅槃捨身,證入無身境界,就搞個定了,老子是光說不練,故不如佛。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佛爾時便三昧三摩越,霍然無色(身),不可見,不可得,如虛空,不可知,無所住,不可得,無吾無作,亦無來,亦無去,亦非住,亦非止,亦非偶,亦非不偶,亦非身,亦非憂,亦非喜,亦非心,亦非不隨心,亦非行所語,亦不有是語空,亦非著。
佛爾時作是三昧三摩越,便不見佛身,亦不可得想,佛身佛心意,亦不可得想,亦不見中衣,外衣,及與坐,亦不見經行時,亦非聲。
世尊弟子舍利弗,摩訶目迦蘭,拘提迦栴延,邠耨文陀,尼弗羅等,即到文殊師利前,問文殊師利言:佛向者三昧三摩越,今皆不見,不知所至到處?願為吾等說之。

文殊師利答舍利弗羅言:仁者智慧具足,何以不各各自入神通三昧,共推索無央數佛剎,知佛身何如行?

即時舍利弗羅等,各各自三昧,共推索無央數佛剎,了不見佛身,亦不知所至到處。

舍利弗羅等,即從三昧起,復前問文殊師利言:吾等以各各三昧,推索無央數佛剎,亦不見佛身,亦不知所在,願欲聞知,惟為說之。

⑻ 道德經教人做人的句子有哪些

1、無毒不丈夫

訛意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手段毒辣,技高一籌。」但自古成就大事者,罕有手段毒辣還能得民心者。

2、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常常用來形容兩個人為了愛,寧願在困境中掙扎的場面。因此,莊子並不提倡「相濡以沫」的痛苦,而是提倡「相忘於江湖」的自由自在。

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用現在的語言來讀這句話,很容易解釋為:人如果不為自己,就會被天地誅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早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因此,「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整句話的意義就是:人如果不遵循天道做好自己,就會被天地之力所反彈而受到傷害。

4、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常常被長輩所引用,意為不成家立業、不留後代,是對家族最大的不孝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解釋應為:不孝順分為很多種,但是最嚴重的莫過於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對於這句話,一般的解釋是: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作草扎的豬狗來看待。此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結合《道德經》的思想,不難知道,原文的真正意義是: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聖人也是如此,將所有百姓都一視同仁的看待。

⑼ 佛說:道非道非常道。這是什麼意思

是老子《道德經》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說,第一個道是道理的道,第二個是說的意思,第三個道又是道理的意思。解釋:這個道理要是說的出來,就不是有普遍意義的道理了。「常」是普遍的意思。下一句,意思是:這個定義如果可以命名,就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定義了。

熱點內容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釋 發布:2025-02-08 07:14:26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