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們國家立法

我們國家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1-30 02:14:13

㈠ 我們國家立法活動的基礎是什麼

問:
我們國家立法活動的基礎是什麼?
答:
我們國家立法活動的基礎是憲法和國情。
即:憲法規定的內容是國家生活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是國家立法活動的基礎。

㈡ 簡述我國的立法原則

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點上劃杠杠,鼓勵做什麼、允許做什麼、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保護什麼、懲罰什麼,令行禁止,全社會都要一體遵照執行。

要把立法的杠杠劃得准,既很重要,又不容易,是很嚴肅的事情。嚴肅立法是嚴肅執法的前提。

搞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關鍵在於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

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

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

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



(2)我們國家立法擴展閱讀:

我國的立法體制

我國是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很不平衡。與這一國情相適應,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集中行使立法權的前提下,為了使我們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國,又能適應各地方千差萬別的不同情況的需要,在實踐中能行得通;

憲法和立法法根據憲法確定的「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確立了我國的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還可以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5、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還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6、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這種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又是怎樣體現和保證法制統一的呢?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明確不同層次法律規范的效力。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不得同法律相抵觸。

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不得同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另一方面,實行立法監督制度。

行政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地方性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規章要向國務院備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規章。


㈢ 我們國家法律法規有哪些

憲法,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的子法。子法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法則無效。除了憲法之外,可以把其餘一切法律、法規分為以下四大部分。

(1)刑事方面。

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序法,即規定辦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

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等。

(3)經濟方面。

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稅法、產品質量法等。程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

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㈣ 我國人大的立法程序

(1)提案。全國人大主席團、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各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自己職責范圍內事項的議案。
(2)審議。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是否列入議程,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或者先交有關委員會審議後再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列入議程。由人大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其他中央國家機關提出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各代表團審議,或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後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交大會表決。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或先交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當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必須由人大常委會或提案人向人大全體會議作說明。在各代表團審議過程中,提案人應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有關組織和機關應當根據代表的要求介紹情況。
(3) 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議案,凡未在審議過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經主席團決定停止審議的,都要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須經全體代表2/3贊成方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議案,由它的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案,皆以國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並同時宣布生效時間。

㈤ 我國的立法程序

我國的立法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1.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2)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2.法律案的審議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

(2)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

(3)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

(4)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法律案的表決

(1)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2)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5)我們國家立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提出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

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

㈥ 簡述我國的立法選擇

法國民法典中的「財產權」概念與我國立法的選擇

(本部分系作者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博士生黃暉的合作作品。)

目前,我國立法中使用「物權」還是「財產權」的概念,存在不同意見。開展討論,是非常必要的。無論立法中採用了哪一個,只要在討論中把問題弄清了,對法學界,對立法機關,都是一個認識提高的過程。

一、 中國「入世」與法學界對兩大法系傳統認識的變更

「大陸法系(也稱歐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概念、體系、理論、表達方式截然不同、相互無可借鑒性」,這只是我國法學界部分人的傳統認識。在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歐共體包容了不同法系的典型英、法、德之後不久,實際情況就已有了很大改變,因此歐共體法(及後來的歐盟法)才得以出現。在歐洲地區范圍內如此,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如此。我國法學界部分人的傳統認識,可能還沒有跟上這種變化。

例如:歐陸法系國家的「債權法」理論及立法,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去只在合同法中被動地承認守約一方的「不安抗辯」權的德、法等國,在1980年締結《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維也納公約》時,接受了英、美法系早已實行的以主動方式保護守約一方的「預期違約」理論。而按照「預期違約」理論,即使「違約」行為並未實際發生,亦即在不守約一方應履約的時間尚未到來之前,守約方也不僅可以訴對方違約,甚至可以要求對方賠償。這在傳統的歐陸法系民法原理看來,本來是說不通的。中國《合同法》在這一點上,沒有顯露出滯後。

如果說上述國際條約中兩大法系融合或互相借鑒的事實,仍未引起我國法學界的應有注意,那麼,WTO中的這一融合,在中國入世之後,則實在應引起我們陳舊認識的變更了。

侵權法中的「即發侵權」理論與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理論是相對應的。WTO與上述國際貿易合同領域的公約相應,規定了對「即發侵權」的制止,是理所當然的。立法者在修正我國《專利法》、《商標法》及《著作權法》時,已經引入這一制度,為今後立法及修法作出了示範。

我國有的論著把「物權」說成是歐洲大陸國家特有的概念,把「財產權」說成是英美法系國家特有的概念,認為二者不相容。這種說法從歷史上看是不確切的。因為它忽視了歐陸法系主要國家法國。從當代的現實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它不了解「財產權」概念已經滲入一大部分歐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及民法理論,以及國際公法領域。

法國法與德國法,就財產法這個分支來講,都來源於古羅馬法。作為古拉丁語,羅馬法中的「res」既有「物」(或「事物」)的含義,又有「財產」的含義。它在法國民法中發展為「財產權」,在德國民法中發展成「物權」,是不足怪的。

《法國民法典》中強調「財產」及「財產權」。這是19世紀初的事。雖然在該民法典出台的千年之前,古羅馬民法中已經有了「物」及「財產」的概念。

19世紀後半葉的《德意志民法典》,重新強調「物」與「物權」,其後被日本、台灣地區效法。這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前的事。

20世紀後期,國外一部分民法(如越南民法,俄羅斯民法)的發展,有返回法國民法制度的趨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無形的知識產權以及無形的服務(Service),其作為財產的重要性,越來越與有形的「物」分庭抗禮。

二、 物、財產

單獨的物或者抽象的物在法律上並沒有意義,只有當某人就該物具有可以對抗他人的權利時,該物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一旦具有這種對抗他人的法律意義,該物就不再是一個自為的存在,而是作為財產存在。

人們對財產的關注最初主要集中在不動產。英國的普通法法院主要就是解決不動產糾紛的,而衡平法法院則處理相對不太重要的動產糾紛。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動產的地位開始上升,並開始出現以股權、給付債權乃至確定的服務為客體的無體動產,近二百年來財產的客體進一步擴展到人類抽象的勞動成果,出現了知識產權。但不論財產的內容如何變化,也不論管理這些不同客體的規則如何不同,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仍然不會改變,那就是:它們仍然是作為財產的客體而不是作為與人無關的客體而存在,對於這種權利最好的概括仍然是「財產權」。

法國民法典中只在兩種場合出現了物(chose)的概念:一種是規定財產權指向的對象,例如544條中為了規定所有權,就必須提到標的物,同時對動產、不動產對象的列舉也是指向物的,714條則規定不屬於任何人的物(choses communes)的歸屬和使用原則;另一種是規定用於保證債權實現的質押或抵押等「從物權」,例如2071條提到用來出質的「動物」(chose mobilière),和「不動物」( chose immobilière)。但除此之外,法國民法典就不再涉及單純的物,而總是將它們作為財產(biens)來看待和規范。

關於法律用語、法律名稱的建議

我國絕大多數法律,是「名實相符」的。但有很少一部分法律,名稱與內容不大相符。這樣的法律大致分以下三類:

第一種類型是剛剛頒布的《婚姻法》(修正案)。該法已經頒布50餘年,而且系由人民代表大會頒布,在修正它的常委會上要改名稱較困難。但是,在這部法律中有大量條文是規范兄妹、姐弟等等之間的撫養關系,或其他與「婚姻」完全不同的關系。以「婚姻」法冠其名,使人感到不妥當。這一類,屬於今後在時機成熟時,仍須更改名稱的。例如,可以在進一步研究並充實「家庭」方面的條文的基礎上,在召開代表大會作較大修訂後,更名為「婚姻家庭法」。

第二類是名稱欠妥,且已頒布一段時間,但不象《婚姻法》那麼長,又並非代表大會頒布的法律。這一類的典型可推《著作權法》。在漢語習慣中,文字作品之外的創作成果,很難稱為「著作」,而文字作品在「著作」權法中只佔受保護內容的1/9.該法名稱為「著作」權法之不妥,是十分明顯的。文字作品與其他一切作品的作者,必須有權控制對其作品的批量復制;而作品傳播的前提也是復制。所以,「復制權」對作者是最根本的權利。而對作品的批量復制,來源於印刷出版,即來源於我國的印刷術。「復制」在這個涵義上來源於「復版」。所以,「著作權法」名稱改為《版權法》,既使名與實相符,又向國內外(特別是向國人)提示了這種知識產權的中國來源,而且與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名稱(Copy-right Law)相一致。因為,「Copy」 既是「復制」的意思,也是「復版」的意思。這類法律應當在對其作首次修正時,考慮把名稱及時改過來,而不應強調「不影響實質就不改」,「可改可不改就不改」。因為有時形式失當,必然會影響實質。

第三類是尚在起草中的法律。這類法律在頒布前即應反復推敲其名稱,以免頒布後使人感到不妥,再來討論其名稱改還是不改。這一類的典型是「物權法」。從法哲學角度看,古羅馬時,將法律分為「人法」、「物法」、「行為法」(或債法)。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起草時,起草人意識到法律不可能調整人與物的關系;物的形式下掩蓋的仍然是人與人的關系。故當時更改「物法」部分為「財產法」。因為「財產」反映的則是人與人的關系。19世紀末,德國民法典起草時,在哲學上走了回頭路。雖然德國民法從條理上、體繫上比法國民法進了一大步,但在法律究竟是調整人與人還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上,則退回到古羅馬時代了。這與19世紀初,歷史唯物主義處於上升階段,而19世紀末,歷史唯物主義處於又一個低谷的事實,不是沒有關系的。即使拋開法哲學不談,《物權法》也存在顯然的名實不符。例如:物權法中劃分所有人掌握的物時,仍劃為「動產」與「不動產」,卻不按其邏輯劃為「動物」與「不動物」。可見該法起草者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仍自覺不自覺地回到「財產權」的理論上去。

上述第一類的用語不當或名實不符,是我國立法早期經驗不足造成的。而後兩類,則主要是不加分析地照搬日本法律用語造成的。「著作權」、「物權」均是日本法中使用的漢字原文。而如果我們直接從德國法中借用相關術語,也未必用「物權」。因為德國民法典中相應的「Dingliche Rechte 」或英文中的「Real Right」 ,意譯為「實在權」還是譯為「物權」更合適,仍有研究的餘地。

我們的法學家或法律起草者,走捷徑而直接從日文中把相應漢字搬來(或台灣地區先搬去,我們又從台灣間接搬來),對加速我國立法有一定益處,但也不應不加分析地大量搬來。因為自我國唐代大量向日本移植漢字之後的千年中,漢字在兩國不同經濟、文化環境下,有些已有了完全不同的發展反向,我們不加分析地大量搬來,肯定會嚴重破壞我國語言的純潔性。除上述提及的法律名稱外,還有許多從日本搬來的用語,已經使我國法律用語離大眾語言太遠了。例如:「瑕疵」在我國語言中本來是「小缺陷」的意思。但現在的中國《合同法》等法律中,無論有關標的缺陷有多大,乃至大到整個標的都是假的或完全壞掉的,也稱為「有瑕疵」。這一類用語如果大量搬到我國法律中來,對我國語言文字的影響是可悲的。

再談我國應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

(本部分系作者與外交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薛虹的合作作品)

我國在制訂、頒布調整市場經濟的法律文件的過程中,應當學習、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但前提是對國外立法的理論基礎和法律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解了國外經驗之所在。否則,自以為某國立法的某項優點未必是優點,自以為某國立法的某項缺點也未必是缺點。

在合同法終於告一段落之後,「物權法」又成為新的焦點。其實關於物權法的研討和爭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與合同法相比,「物權法」的制定要復雜得多。

一、究竟什麼是德國的物權法

一種觀點認為,德國民法典採納了物權而不是財產權的概念,在民法中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制度,即物權法,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民法典的科學體系;法國民法典採用了財產權的概念,在財產和財產權的規定方面顯得比較凌亂,如果我們要採納法國的模式,不僅要排除物權的概念,而且要徹底改變法典的體系。

在討論德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之時,需要對德國民法典的物權法體系有整體的把握。德意志民法典總則編包括民事主體制度和法律行為制度兩部分,其中法律行為制度是其核心內容。法律行為概念之所以能夠被成功地抽象出來並在德國民法總則中擁有牢固的立足之地,其根本原因是德國民法分則各部分必須包含有具體的法律行為,即「物權法的法律行為」、「債權法的法律行為」、「親屬法的法律行為」、「繼承法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制度是總則編的核心內容,而物權法的法律行為(物權合意)與債權法的法律行為(合同)是法律行為理論的支柱。如果沒有「物權合意」的創設,也就難以從物權法和債權法中抽象出「法律行為」的概念。可見,法律行為制度的成立是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共同支持的結果。無物權行為理論,則無法律行為制度;無法律行為制度,則無民法總則編設立之必要。故物權行為理論是德國民法典體系建立的基礎和支柱之一。

因此,要學習和接受德國的物權法體系就不能迴避或否定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但是,物權行為是高度的理論抽象,在沒有德國法律傳統的國家引進物權行為的概念是非常困難的。我國廣大學者早就指出獨立的物權行為在我國不能成立,不符合我國司法實踐和人民習慣。我國曾經出現的「物權法」草案也沒有承認所謂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然而,拋開了獨立的物權行為,談借鑒德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就無異於斷章取義,甚至歪曲原意。

沒有了獨立的物權行為,物權就只能從合同等債的行為中產生,即物權的設立都可以建立在同一債權合同基礎上,因此「債」就是取得「物」這種有形財產的方法。我國合同法制訂過程中,將合同的定義由「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改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就足以說明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不僅是引發債權、債務關系法律事實,而且可以是引發物權關系的法律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一直採取的體系恰恰接近於法國民法典的體系(即分為財產和取得財產的方法),而不是德國的體系。

二、明確不同含義的「財產權」

有學者主張財產權是個上位概念,包括債權、物權、知識產權等十分廣泛的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用財產權代替物權,將把除人身權以外的全部權利囊括其中,就不應該有獨立的債和合同制度。

主張用來代替「物權」的「財產權」顯然並非所謂上位概念「財產權」。把財產權定義為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之上的總的權利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觀點,而且這種一直沿用的提法有很令人費解之處。這種觀點屬於受了德國法的不完全影響。德國法中不使用財產權的概念,也不把物權和債權統一到財產權上。如果硬要把非常不同的物權和債權統一到財產權的旗下,就只能抽幹了物權和債權的全部不同(絕對權和相對權的不同,對世權和對人權的不同),歸結為都屬於經濟利益的權利這一空洞的基點上。但即使在這一點上,也是不正確的,債不僅包括財產利益(debt),還包括非財產性質的責任、義務(obligation)。

因此,主張「財產法」的「財產權」應被定位為不包括債權的對世權,而不是被掏空了內涵的所謂總括性的權利。「債」作為取得財產的方法,因此應該有獨立的債及合同制度(債權的特性在於對人性,對世化了的債權應當被歸入財產權范疇)。財產法並非無所不包,是與債法並列的法律制度。

三、財產法不會擾亂民法體系

否定財產法的學者認為財產法會打亂民法體系,不能嚴格區分物權和債權,不能區分一般債權和擔保物權。

其實這些憂慮都是沒有根據的。學習外國立法經驗,當然應當注意研究其體系結構,更要注意研究其本質和精神。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一樣歷久不衰。僅就調整有形財產(物)關系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德國「物權」關系明晰而法國「財產」關系混亂的狀況。法國的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同樣非常發達。這就象從喜馬拉雅山南坡登頂可以成功,從北坡登頂也可以成功一樣。如果不把「財產權」作為統轄債權、物權的所謂「上位概念」,就不會打亂我國的民法體系,也不會無法區別財產權和債權。當然,債權、物權的區別並不絕對的,在我國的民法體系中,「債」與「所有權及與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兩部分本來就是相通的,並不如德國民法典那樣嚴格。區分嚴格或者不嚴格一是取決於體系的完整性、一貫性(如德國的嚴格區分就是一貫的、體系化的,我國學者則只取了其中一部分),二是取決於調整現實法律關系的需要。當不需要嚴格的時候,就不應當嚴格區分。採用了財產權的概念也不會導致所謂「他物權」與一般債權的混淆。財產權對世性的凸現已經決定了其在多個權利沖突中優先於對人的一般債權的地位。權利的稱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律的規定及公示、公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證明其對世性)。公示、公信制度在物權法框架下可以建立,在財產法框架下同樣可以建立。

四、建議用「財產法」代替「物權法」

設立財產法,而非物權法,根本原因在於,物在財產中的比重已經很小,「物」又是一個缺乏彈性和延伸性的概念。如果以「物權」為起點立法,就會造成調整社會財富關系的基本法律卻將社會財富的主要部分排除在外的結果。這種結果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20世紀後期,無形財產和無形服務作為社會和私人財產的重要性日增,越來越與有形的「物」分庭抗禮。目前,金融服務、郵電服務、計算機網路服務、醫療服務、律師服務等行業快速發展,社會財富構成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但是「服務」與「物」或「物權」沒有直接關系,僅以合同法的體系容納或規范,不足以保護和促進這些服務行業的發展。在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多邊談判中,歐、美、日等國際貿易的幾強都將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和知識產權並列為國際條約規范的三大部分內容。當然,「物」或「物權」也不能容納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無形財產。

法國法採取了「財產」的概念,這一19世紀初的選擇卻正好迎合了20世紀末的現實。財產和財產權的概念完全能夠包括無形財產和服務的內容,當然,對於無形財產中的知識產權,法國另立了知識產權法典。

我國如果真要制定一部調整社會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應當認真考慮法國法中財產權的概念,不要再把有形的「物」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財產形式來對待,也不要把蒸汽機時代形成的過時的規則移植到網路時代。

㈦ 我國有哪些立法機關哪些機關享有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及其常務委屬員會。

一般來講,立法學者們認為,立法機關的作用分為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也稱為直按作用和間接作用)。主要作用包括:制定法律,監督政府,教育公眾,代表選民(選區或國家),這四項作用也稱為立法功能、監督功能、教育功能、代表功能。次要作用包括司法功能和領導選舉功能。

拓展資料:

在憲法中明確規定政府機關的權力及其與權力機關之間的關系。由立法機關通過行使預算決議權,來控制行政機關。同時通過立法機關的授權,使行政機關的行為合法。這樣,既授權又控權,就有利於政治體系的整合。

立法機關的議員是依據憲法或法律的規定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依法制定的法律或頒布的決定,具有合法性,因此,立法機關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與接受,這樣,有助於政治體系的整合。

㈧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突出地體現為:一切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社會組織或成員以立法主體的身份進行活動,其行為應當以法為規范,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據中,憲法是最高規格的根據。堅持立法的法治原則,就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為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為立法活動的進行,提供法的根據。特別要有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與政府、與司法的關系和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關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體的法律制度。

3、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其主要理由在於:首先,這是實現人民主權所必需。中國是人民主權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主體,國家活動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權利。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實的主人,正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其次,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所必需。要使所立的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就要使人民成為立法的主人。要使所立的法正確反映客觀規律,就要注意總結實踐經驗,因為法要符合客觀規律,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中介來實現,而人民群眾正是實踐的主體,讓最有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主人、參與立法,便能有效地反映客觀規律。如果只由少數人閉門造法,這種法即使「很完備」,也難以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客觀規律。再次,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也是對立法實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濫用立法職權、個人獨斷或不盡立法職守所必需。可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是現代立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國情的雙重要求。

遵循立法的民主原則,也需要把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同中國國情吻合起來。首先需要從國情出發,健全較為完備的民主立法制度。在立法許可權劃分和立法權行使方面,既要注意保障全部立法權歸於人民,又要注意在初級階段由於人民的政治覺悟、文化水平、管理國家的能力和國家的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尚不能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權,只能將立法權委託給人民代表或有關主體代為行使。其次,要根據國情,在觀念和制度的結合上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中國是封建專制的遺毒極深的國家,過去沒有民主傳統,缺乏公民權利意識。因而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應當注意以立法的形式反對封建特權和專制,不允許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特別要注意用立法肯定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三,在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方面,應當注意使立法面向社會公眾,使公眾能有效參與和監督立法。立法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應當客觀,把各方面的矛盾、問題、意見都擺出來,多方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使立法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第四,也要注意民主與集中相結合。在立法的本質、內容和目的上,所立的法要反映經過集中的人民共同意志,即立法不是反映人民的所有意志,而是反映經過選擇的有必要提升為國家意志的人民共同意志。在立法權方面,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其他法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在立法過程中,既要保障群眾能有效地參與立法,也要加強專門機關的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專門機關、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的作用。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中國有著悠久的成文法傳統,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驗。但這種經驗中的主要成分,是統治者運用立法的方式治國安邦維護家天下的經驗,其中堪稱科學立法的因素並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當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學立法的經驗、理論和知識,也難以受到重視,更難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層面而在立法實踐中得以貫徹。最近二十年來,關於立法的科學化問題,在有關立法學者的著述中已引為注意,但立法實踐中對立法的科學化問題,殊少有人看重。這種狀況不能不從負面嚴重影響到立法的質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規難以成為良法,難以在生活中獲取好的實效。轉變這種狀況,提升立法質量,更多地產生良法和更多地減少惡法、笨法,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亟待重視科學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國立法的科學原則。

立法遵循科學原則,首先需要實現立法觀念的科學化。要把立法當科學看待,以科學的立法觀念影響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貽誤立法的所謂新潮觀念和過時觀念。構造立法藍圖,做出立法決策,採取立法措施,應當自覺運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對立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應當給予科學解答和理論總結。立法實踐主要是摸索的實踐、試驗的實踐而不是自覺的實踐,立法經常付出沉重代價、高額學費,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第二,需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要建立科學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和立法運行體制。整個立法制度應當合乎社會和立法發展規律,合乎國情和民情,合適、合理、完善。立法主體應當由高素質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員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義的,是要解決方法、策略和其他技術問題。從方法說,立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注重理論指導相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總結借鑒和科學預見相結合,中國特色和國際大勢相結合。從策略說,要正確處理立法的超前、滯後和同步的關系;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確定立法指標;要盡可能選擇最佳的立法形式、內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顧及全局並做到全面、系統,同時還要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個項目的先後順序。從其他要求說,要注意各種法之間的縱向、橫向關系的協調一致,法的內部結構的協調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為人接受,寬嚴適度易於為人遵守;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亂等弊病。


㈨ 我國的立法許可權

全國人大來制定和修改憲源法。
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國家的基本法律,像刑法、刑訴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等,人大常委會行使人大閉會期間的權利。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國務院各部位和直屬的行政單位制定規章制度。
各省級政府人大和常委會制定地方法規。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特別行政區有自己獨立的立法權。

熱點內容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釋 發布:2025-02-08 07:14:26 瀏覽:93
道德基礎測試 發布:2025-02-08 06:53:40 瀏覽:79
重慶大學法律碩士難不難 發布:2025-02-08 06:48:09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