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比人治好

法治比人治好

發布時間: 2022-01-30 03:45:19

① 為什麼法治社會比人治社會更好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

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

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1)法治比人治好擴展閱讀

歸納起來,人治論者的基本假設大致有以下幾點:

1、社會決策中為了法治所需付出的溝通成本高於個人決策的風險成本。

2、社會和國家的統治說到底最終要通過個別人來進行,特別是賢人和智者。

3、社會中會產生這樣的具有高尚道德和高度智慧的人。

4、社會應當有而且確實有辦法將這些賢人智者選拔出來,賦予他們以決斷事物的最終權力。

人治論者從經驗中看到,人的智力和遠見事實上是有差別的,人的道德水平和責任感也是不同的。人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一些賢人智者來指路,並且人們也往往非常信賴、高度尊敬這些賢人智者。賢人智者的判斷往往確實比常人的判斷更好,更可能正確。

此外,這種決策方式往往可以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省去了其他許多麻煩。社會治理盡管需要法律、規章,但是任何完備的法律總是會存在許多照顧不到的地方,因此僅僅有法律,即使是好法律也不能保證結果就好,還必須有賢人和能人來運用法律。

因此,最好的治理方式,在人治論者看來,是賢人的政治。事實上,人治論者並不完全否定法律規則的重要性,例如,被列為中國「人治論」的代表人物的孔子就非常強調「禮治」,認為「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實際就是強調遵循規則、制度和法律。

但是,所有的規章制度,最終還必須通過人來治理。「徒法不足以自行」。最極端的人治論者可能是《理想國》中的柏拉圖,但他的基本假定是可能培養或發現一個無所不知、通曉一切的哲學王來治理國家;其實,他強調的是知識的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治

② 到底是人治好,還是法治好

對比中西方現在以及歷史結論,當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體系特別是西方現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強,也因法而亡,因為秦法太繁復太具體,漢高祖入關中廢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約法三章,這就是一種撥亂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國自戰國確立法家思想以來,政治統治者為了方便御下,都喜歡嚴肅法律偏愛法治,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國性的共識,這種中國特色的偏激的認識,現在仍然在毒害我們,一旦發生某些因為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事件,就會認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繼續加強補充更多的法律條款,並繼續強調要法治,豈不知這種不斷加碼的法律,最後不過是秦法的翻版,最後必然是禍國殃民。
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卻還要加強法律呢?這就牽扯到中國法治的另一個特點愚民了,是法家都會推行愚民,讀過韓非子商君書就會發現,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國的部分,其餘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們變的愚蠢了,才會聽話更有利於統治者。所以讓你以為一切都是沒有法治的結果,為了讓你們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強法治,但是對普通百姓來說真的需要那些與自己日常只有一點關系,甚至毫無半點關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麼就給你灌輸不法治的壞處,人治的危害,借具體的事件增強這類刺激,以為所以的錯都是人治造成的,卻閉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為有法的存在,權實際無法制約人,能制約人必然是一個法,國王想殺人也得造個借口,無端殺人就會被指責,那個借口就是法,謀反啊不敬啊什麼的。所以人治沒有法治的殺傷力大,但凡極端法治的社會,必然是愚民的,民眾普遍自願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認為是一切錯誤的根源,人治的社會不會這樣關注個別人有沒有遵守法律,有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歐洲中世紀絕不會出現,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種論調,因為貴族特權是常識,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國就會很痛恨,因為法治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會被指責,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種現象,但是歸根結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層百姓,上層階級才是收益者,法律條款都是有利於上層階級,而奴役驅使下層民眾的,於是極端法治社會才會出現權大於法的現象,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發展到極端的產物,法的根本就是統治管理百姓,由制權者解釋法律,人治不會讓法律違法人性,只有法治才會這樣,中國一直以來就是重法治,統治者鼓吹法治的好處,誹謗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這個吧,不要被政治導向牽著走,繼續被驅使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會有它的漏洞,會被刻意鑽盈變相發揮,法律再完善也解決不了現實中不斷增加偶發的問題,這就是個最簡單的熵增課題。
中國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復,輕視人性化,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反過來看西方的法治,他們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趨向於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執政者是民選產生的,也就是說這個人上台可以實現這部法律,下一個上台的或許就廢除了它。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就絕對不會發生,能否蕭規曹隨成了現任領導,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國就是這種所謂的法治,法律條款只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繁瑣,不重人性。不法官員鑽法律漏洞,藉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頭來再被歪曲成是這個官員人為的錯解法律,是人為的施政過失,同時也是法律出了問題,不完善。於是把這一結果以為是人治的不好,繼續增強完善法治,殊不知卻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導致的結果,這根本就是惡心循環。
所以,就我的觀點來看,人治好於法治。

③ 法治一定比人治社會更好嗎

假設你想做公務員,你是希望憑公平考試,還是憑領導意志?
假設別人上法院告了你,你是希望法官憑法律斷案,還是憑法官心情判案?
假設你去車站買票,你是希望大家按規矩排隊,還是憑力氣擠,或者憑關系給你弄票?

④ 法治比人治有哪些優越性

法治與人治相比較,具有十分明顯的優越性。這個「優越性」一般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講的,法治優於一人之治(即人治)。夜就是說,依照法律決策優於一人的決策,法律不受人的感情因素的影響而能作出公正的裁決。

二、法治有監督體系,能有效的防止個人專斷和腐敗。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已成為一條公理。

三、法治能客觀的反映和作用於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要求主體平等、交換自由與主權明確,要求合法權利得到可靠保障,而這些只有通過實現法治才能全面達到。

四、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沒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就沒有保障,也不能發展。要建設民主政治,就必然要實行法治。盡管這還需要有一個過程,但最終走向法治是不可避免的。

⑤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⑥ 法治和人治,的優缺點各在哪裡

1. 法治的優點
法治的社會中,法具有絕對的權威,一切的行為與交往都有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們憑借法律的指引來確定自己的行動,人們憑借法律可以預見他人的行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為的結果。人們合法的預期利益可以得到實現,人們權益的受損可以用法得以補償。許多的社會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地穩定地進行著,人們享受法所帶來的穩定與安全。
2. 法治的缺點
法雖可以確立一種人們普遍遵循的一種社會秩序,但是正是它的優點往往成了它致命的缺點。秩序一定的穩定性、持續性、連續性往往意味著一定的保守性和滯後性。社會生活的繁紛復雜,以及社會的變動不居,有限的條條框框是不能完全框定多彩的世界。既存的社會規則往往因為社會的變化變得不合時宜,新情況的出現往往在以前的本本里找不到應對的辦法。
1. 人治的優點
人具有的主觀能動性,正是認識不斷變化世界良方。社會不斷在在進步,人也不斷在發展。雖然,過去的規則不能應對現實的需要,可人能及時因時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認識與現實的一致。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可以針對現實生活的千變萬化和適用對象的不同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個別正義,從而使法律規范所追求的社會正義獲得有效分配,有利於緩解法律規范穩定性和適應性之間的內在的緊張關系使法律更具活力,在這方面判例法國家通過官造法以及判例法內部衡平法對普通法的特殊補充機制而保持了很好的社會適應性。規則的形成和制定需要復雜的程序和長期的時間,因此法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變得色彩暗淡。「船小好掉頭」個人對社會變化的反應總是敏感的,個人的反應總是迅速的,個人的意志總是集中的。個人的決策不需要復雜的程序和時間,能夠緊扣時代的變遷。
2. 人治的缺點
作為社會的一種治理的模式,則應當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認可。人治,必竟是一種個人表達的意志,這種個人意志和眾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個人與眾人總是存在差異的,個人的決定未必就符合縱人的需要。人治的社會里眾人的命運被系於個別人的手中,許多人的命運常常因為有權者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改變。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前途沒有了合理的預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掌權者的號令朝令夕改,人們的行事則完全憑著對掌權者個人意志的猜測作為指導。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滿著危險,人治往往有走向專制,人治往往損害人們的合理預期,人治也往往與人們追求穩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

⑦ 人治與法治相比,哪個好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⑧ 怎麼判斷人治比法治好

我的答案通不過
說明人治比法治好

熱點內容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釋 發布:2025-02-08 07:14:26 瀏覽:93
道德基礎測試 發布:2025-02-08 06:53:40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