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成本

立法成本

發布時間: 2020-12-20 17:11:35

1. 為什麼提高移動電信運營商的違規成本,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索賠立法遲遲不能出現

這件事處理很難,所以說只能慢慢的進行了。政府不施壓,他們是不會有所變化的。

2. 誰能提供 當最低工資立法後,企業為了減少成本而減少員工福利的例子最好有企業名稱,是事實,謝謝!

最低工資就是由政府設立工人最低薪金
的金額.如果窮富懸殊,基層巿民的收入往往不能足以糊口.這正是不少社會人士提出成立最低工資制度的原因之一,他們認為成立最低工資,便可以確保有工作的人士,可以賺取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薪金.
設立最低工資的"利"
保障工人薪金
維護工人尊嚴
維持社會穩定
保障工人薪金
現時失業率居高不下,面對裁員,減薪的威脅,打工仔缺乏議價能力,僱主有可能趁機將工人的工資壓低至不合理的水平.為保障工人能賺取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薪金,政府必須制訂最低工資制度,為低收入人士設立就業保障網.
維護工人尊嚴
為保障工人能過上一個有尊嚴的生活,最低工資是有設立的必要.最低工資有利於解決僱主剝削工資的問題,還有利解決大量低技術工人工時長,但工資極低的「在職貧窮」現象,確保他們的收入可維持基本生活需要,減少寧願接受綜援而不工作的現象,使他們免被歧視.同時,亦有利於厭惡性工種及行業吸納非熟練工人入職.
維持社會穩定
最低工資對經濟及社會穩定亦有作用.如果普遍薪資不斷降低,如此將造成消費力降低,空有生產不足以完成整個經濟循環,即導致經濟衰退,最低薪金可防止薪資不斷降低.另外,低收入人士薪金有保障,可減少不少社會問題例如自殺,精神病,家庭問題等等.
設立最低工資的"弊"
製造失業
未能保障工人
扭曲了市場機制
削弱本港的競爭力
製造失業
設立最低工資所引起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加劇失業,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理論角度來看. 「最低工資」高於均衡工資,所以願意工作的人 ( quantity supply of labour) 比僱主願意聘用的人數(quantity demand for labour) 多,做成失業 .
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家以中小營企業為主的服務性行業,如快餐店及零售業,其勞動成本占整體支出的重要部分 ,當實施最低工資時,成本大幅上升, 為了減少工資在成本中所佔的比例,企業可能以其他商業形式取代勞工,例如增設自助櫃台,減少服務人員,加速企業製造工序集中化及機械化等.以裁員節省開支,失業人口自必然會提高.

另外 ,這對非技術勞工特別有影響,例如婦女,青年,小數族裔人士等失去工作.他們生產力較低在「最低工資」法例下,邊際產值 (marginal revenue proct) 低於「最低工資」的工人便不能找到工作.換句話說,被解僱的必然是生產力較低的工人.
未能保障工人
成立最低工資法對於低收入人士,會出現幾個結果:一是加薪至法定水平,二是變成兼職及工作量增加至原來水平,三是被裁員,四是轉為黑巿勞工,如果時薪是接近最低工資的,第一個結果出現的機會較高,但若同一公司內有較低薪的職員因此而被裁減,其工作量便會相應增加,他們可能願意付出代價以保住飯碗,工人會「自願」做無償的加班工作 .經營利潤偏低的公司,訂立最低工資,只會令他們大量裁員或倒閉 ,工人會大量失業.對於新來港人士,便會大量轉為黑巿勞工,受無良僱主剝削.
此外,由於勞動力市場始終是需求問題,若市場好轉時,最低工資往往會成為僱主壓低工資的藉口,最低工資會變成「最高工資」,加速部份行業工資下調趨勢.在市場轉差時,年長和邊緣工人必會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亦可能令黑工問題惡化.
總括而言,倘若所訂立的最低工資低於市場工資,便很容易成為最高工資,這對雇員並無好處.反過來說,若所訂立的最低工資高於市場工資,僱主將會被迫減少聘用雇員或削減雇員的福利,以便把經營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所以不少人認為,實行最低工資制度,對工人來講未必一定是福,好有可能會「因加得減」,最低工資變成最高工資.
以上的結果都是最低工資法未能保護工人的例子.
扭曲了市場機制
設立最低工資令勞工市場無法有效分配人力資源,特別是各工種不同的技術要求,未能在工資中反映,造成不同技術要求的工種,收取同一工資的情況.有人認為工資水平應由自由市場決定,它有本身的方式平衡勞工的供求情況.如果工資不根據市場供求而定,而 是按工人及其家庭的合理生活需求而定,邊際產值 (marginal revenue proct) 較高的工人去做要求較低的工作,得的只是最低工資,就會產生資源錯配.
削弱國家的競爭力
實施最低工資制無可避免地會削弱國家競爭力.政府以有形之手干預了市場的運作,剝奪了僱主對工人工資的決定權,會增加經營成本 ; 因為願意工作的人數多於職位數目,所以他們會把資源花在競逐職位上.例如,下屬會設法巴結上司以保飯碗,上司亦可能會籍此苛索下屬.而因為這些行為往往涉及高昂的交易費用 (transaction costs),所以會導致 「浪費」 .

因「最低工資」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的邊際產出 (marginal revenue proct) 高於其工作的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換言之,他們工作對社會的價值高於他們工作時所付的代價,但郤因為「最低工資」法例而被逼失業,故總就業人數下降,總生產量(Total output)亦會下降,令經濟有所損失.
另外 政府幹預市場,根本性地摧毀了香港作為世界上最自由經濟體系的理念,大家不可以低估國際投資者對 這種轉變的回響,和其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小型企業經營更加困難,在經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厘訂最低工資,只會減低企業營運的靈活性,企業因而要提高商品及服務價格,令面對激烈競爭環境的中小型企業被逼走上倒閉之路.
這些都會影響香港企業的競爭力.
總結
最低工資有利亦有弊,所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從道德上的索求去看,這個索求是值得欣賞的 ; 但從經濟理論和國家實際情況去看,其可行性及實效卻未能具說服力 .雖然在外國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我們不能將外國經驗,搬字過紙.國家是否應該設立最低工資是很難作出定論的.

3. 如何提高違紀成本

從單純的角度看,立法不過是一種文本游戲,可以這樣改,也可以那樣改。立法與結果之間,隔著社會習俗、人的素質、執法者的廉潔和嚴格程度等諸多因素。當人們集中關注立法,而沒有考慮促使立法有效運轉的中間環節時,立法往往並不能如人所願。

以客觀和務實的立場出發,人們面對問題,追求的是實在的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作為。孔子教導學生要「敏於行而訥於言」,現實中人們卻愛反其道而行之。具體到交通違法,法律規定實際上已很細致,懲處力度也不輕,醉駕最近還入了刑。治理交通違法絕不是簡單化的加大違法成本的立法問題,用好現有法律才是最重要的。交通違法居高不下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有駕駛員素質的問題,這恐怕是主要原因。道路上最大的危險因素不是車子,而是駕車的人。實在地講,現在的駕校培訓、法規宣傳對生命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建立,幾乎是無效的。因為這些教育基本上是以後果「恐嚇」的方式進行,恐嚇只能維持一時,時間久了人們必然淡忘,而內在的自覺卻能長久。
「違法必究、執法必嚴」恐怕比加大違法成本的立法更重要。一味修改立法,加大違法成本,弊端很多。一方面,歷史經驗和法治規律告訴人們,一部差一點但穩定的法律比一部比較完善卻不斷變化的法律,更有利於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如果在違法成本不高、執法難度不大的情況下,尚不能做到違法必究和執法嚴格,那麼增加違法成本,只會損害法律的權威和增加腐敗者的收益。

4. 為什麼說勞動力市場是買方壟斷時,最低工資立法是成立的

  1. 對於無歧視的買方壟斷者來說,他在以較高工資僱傭新勞動者的同時,必須給原有的勞動者漲工資,只要他們的技能相同。否則會影響其勞動積極性的發揮。這樣,企業僱傭勞動者的邊際成本就會大於平均工資成本。其中,AC為企業平均工資成本,即勞動力供給曲線,MC為企業的邊際成本線,MRP為企業的邊際收益線。當廠商是無歧視的買方壟斷廠商時,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按照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企業僱傭的最佳勞動數量為Q0點,支付的工資為W0,低於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均衡就業點Q3及均衡工資水平W3。如果政府規定最低工資標准W1,那麼對於勞動者來說,工資為W1時他們願意提供的勞動供給為Q1。對於企業來說,他們的邊際成本也相應發生變化。表現為:達到Q1之前,邊際成本等於最低工資,呈水平狀;超Q1之後,邊際成本回復到原來的邊際成本曲線,呈向右上傾斜狀。此時,按照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則,企業的均衡點就會發生變化,僱傭數量達到Q1,大於沒有實行最低工資法時的僱傭數量Q0,增加量為(Q1-Q0)。從理論上講,恰當的最低工資標准應在W0至W3之間,而不能高於W3點,否則會增加失業。如在W2點,就有(Q2-Q1)數量的工人失業。最好的結果是制訂的最低工資標准等於W3,這時的工資和就業量與完全競爭的工資與就業量完全一致,即依靠政府的干預消除了勞動力市場上的壟斷。當然,這一最優結果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實行。

2完全歧視的買方壟斷指企業開始僱傭的勞動者的工資水平較低,隨著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和勞動力供給量的不足,企業必須支付較高的工資來吸引新的勞動者,但企業原有勞動者的工資不變,仍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此時,勞動力供給曲線與企業僱傭勞動力的邊際成本線及平均工資成本線三線合一。在沒有最低工資情況下,企業僱傭的勞動力數量為Q3與完全競爭情況相同,但工資較低,只有最後一個工人可以得到W3。如果實行最低工資,僱傭的邊際成本線同樣發生變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水平的最低工資,第二部分是重新回到原勞動力供給曲線。盡管均衡點仍為原來的均衡點,僱傭數量仍為Q3,但工資支付發生了變化。在最低工資之前僱傭的勞動者統一得到最低工資,之後僱傭的勞動者存在工資歧視,企業必須支付更高的工資。也就是說,在完全歧視下,最低工資增加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但對就業沒有影響。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在無歧視買方壟斷情況下,實行最低工資可以增加就業,使就業保持或接近於

均;在實行最低工資對就業沒有影響。

5. 《安全生產法》立法的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制定目的: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6. 企業所得稅的公益扣除額為12%的立法依據是什麼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以下可以稱之為立法解釋,能否算是依據?

第五十三條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釋義」本條是關於企業公益性捐贈支出扣除標准和如何扣除的進一步細化規定。
根據原稅法的規定和實踐操作,原內資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對教育事業、老年服務機構、青少年活動場所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紅十字等基金會允許全額在稅前扣除,其他按照應納稅所得額3%在稅前扣除;外資企業的公益性捐贈允許全額在稅前扣除。考慮到這幾個因素:一是,參照了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目前,其他國家對公益性捐贈都規定一個扣除比例,多數規定在10%左右。因此,借鑒世界各國稅制改革慣例,有利於體現稅法的科學性、完備性和前瞻性。二是,解決內資企業的公益性捐贈稅負過重的問題。目前,內資企業總體上公益性捐贈支出稅前扣除比例較低,適當提高公益性捐贈支出稅前扣除比例,解決內資企業公益性捐贈稅負過重問題,有利於調動內資企業從事公益性捐贈的積極性。三是,有利於兼顧財政承受能力和納稅人負擔水平,有效地組織財政收入。目前,對外資企業的公益性捐贈允許全額在稅前扣除。由於公益性捐贈支出是企業的自願行為,公益性捐贈支出稅收負擔應在國家和企業之間合理分配,如果允許公益性支出全額在稅前扣除,其稅收負擔完全由國家承擔,將加大財政承受能力,不盡合理。適當提高外資企業公益性捐贈支出的稅收負擔,有利於合理規范國家和企業的分配關系,有利於兼顧財政承受能力和納稅人負擔水平。為此,企業所得稅法統一規定了,內外資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本條進一步細化了企業所得稅法的這一規定,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一、只有企業當期實際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才允許稅前扣除。
所謂的當期,是指在企業的一個納稅年度內;所謂的當期已經實際發生,是指企業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實際已將捐贈資產交到接受捐贈的中間對象的控制范圍,即代表所捐贈資產所有權轉移的憑證等已經為接受捐贈的中間對象法律意義上的掌控。這里需要明確的當期實際發生,也就意味著在捐贈的所屬納稅年度予以扣除。
二、最高扣除比例在年度利潤總額12%,包括12%本身。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扣除比例沒有明確說明是否包含12%的本數,本條用"不超過12%"的說法,明確了扣除比例包含12%本身。
三、作為捐贈扣除基數的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總額。
過去,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計算公益性捐贈扣除的基數都是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所得稅法及本條例將其改為利潤總額,主要原因是便於公益性捐贈扣除的計算,方便納稅人的申報。公益性捐贈支出如果按照應納稅所得額一定比例在稅前扣除,在計算公益性捐贈支出稅前扣除額時,由於公益性捐贈支出是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組成部分,需要進行倒算,非常麻煩,容易出錯,也不利於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管理。所以企業所得稅法將"應納稅所得額"改為"利潤總額",本條例進一步將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利潤總額,明確為企業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總額,因為從不同的角度,企業的年度利潤總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公益性捐贈扣除中所指的年度利潤總額,必須是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總額,排除了企業按照自身實際需要而計算出來的利潤總額。

7. 立法成本

法律的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能夠規范實際中的法律關系和行為。如果一部法律現實中很少涉及,或者涉及的是極其微小的利益,我認為動用國家立法資源就是浪費。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規范這些行為,比如條例,規章制度等,而沒有必要上升到法律的級別。

8. 怎樣提高立法的成本效益與社會效益

1)加強立法工作,提高法律質量,完備法律體系。防止立法者利用立法權力進行恣意、任性的統治,一是健全立法體制,明確各立法主體相應的立法許可權;二是干預立法方式,使之受到嚴格的立法程序的限制;三是干預立法范圍,使之受到更高法律的限制,從而難以染指影響到公民的基本權利。
2)嚴格依法辦事,樹立憲法和法律極大的權威.首先,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政。(1)行政機關應當嚴格依照法定的許可權來從事行政行為,「無法律即無行政」,嚴禁超越法律行使職權。(2)行政機關在行使法定職權,從事行政活動時,必須嚴格依法辦事。(3)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再次,司法機關必須嚴格、公正司法。
3)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實現守法自覺化。沒有現代法律觀念,沒有公民對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圍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實現。而要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就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傳,使人人知法,懂法,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
4)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法治國家.即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維護社會穩定。

熱點內容
甘肅學院法學院 發布:2024-11-18 23:56:53 瀏覽:44
規章制度專項管理制度 發布:2024-11-18 23:46:34 瀏覽:26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
西安高新區法院 發布:2024-11-18 21:56:50 瀏覽:182
法學邏輯起點 發布:2024-11-18 21:46:49 瀏覽:11
最高法下發的通知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8 21:34:38 瀏覽:538
寄ems不帶回執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8 21:17:25 瀏覽:979
2016勸酒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21:15:59 瀏覽:907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