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胡伯法學家

胡伯法學家

發布時間: 2022-01-30 08:03:00

1. 法學家 安提戈捏 是哪個國家的

1、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列寧

2、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

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霍姆斯《普通法》

5、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6、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7、法律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暴力,超越權利的聲音,它所劃定的權利邊界雖然無形,卻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靈之中。——著名的法律學者

8、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9、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諺

10、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11、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法諺

12、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馬克思

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滋賀秀蘭

14、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阿奎那

15、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亞里士多德

16、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勞倫·卻伯

17、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18、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19、法治意味著,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斯賓諾莎

21、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22、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波斯納

23、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24、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25、在一個法治的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邊沁

26、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魯赫

27、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西塞羅

28、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馬基雅弗利

29、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30、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31、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32、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費爾德

33、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34、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35、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陳弘毅

36、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37、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38、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判決,而在社會本身。——埃利希

39、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2. 求關於「為何要適用外國法律的理由」的文章.....謝謝大家了....

這個是作業,給你用吧
國際私法的誕生與發展可以說是伴隨著相關學說的發展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學說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國際糾紛從無到有,從一概而論到明細區別對待,法律人便把研究的目光指向國際法的領域。從最早的古羅馬時期產生萬民法成為國際法的萌芽至今,國際私法已具備了相對獨立成熟的體系。而回溯從其萌芽誕生開始,國際私法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萌芽階段、法則區別說階段、近代國際私法、當代國際私法。其間無數法學家耕耘於對國際私法的合理完備的建設中,而重點則落在兩個方面上——首先便是本國在處理涉外民商事糾紛時適用外國法的原因;其二即是適用外國法的方法。其中第一個方面是在國際私法適用上一個基本的理論基礎,因為必須在一個合理的適用理由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地探討如何適用的問題。於是在這個問題上國際私法學家作出了極大的努力。

與國際糾紛從無到有是伴隨交易產生的歷史規則一樣,對這個問題的提出和探索也是從無到有的。這「無」是理解成法學家並沒以合適的理由去論證適用外國法的原因,有兩種情況:對於強調法律的屬地效力的法學家來說,對於原因的論證是沒有必要的;對於強調法律屬人效力來說,則是以法律本身的共通性來忽略這個問題,即以人們規定的法律應有的性質來確定適用外國法的必須,以法學家認為的法律義務來強調適用外國法的必須。例如在歐洲種族法時期強調法律的屬人性,強調各族人適用各民族自己的法律,以此來解答外國人在本國里適用法律的原因顯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對於國家主體而言適用外國法在主體間應該是相互的,以自然人作為理解的主體顯然在國家司法權的框架下是欠有說服力的。而這期間無論是強調屬人效力或是屬地的效力,都沒能逃開上面兩種情況的束縛,直到「國際禮讓說」的出現打破這個局面。

胡伯的國際禮讓說從各主權國家間通過統治者的相互禮讓相互尊重他國法律以保證自己國家的法律在別國的適用來解釋一國在適用外國法時的原因,可見這種適用是出於主權國家間的禮讓,而這種禮讓是相互需要的有實際意義的必須,這便是國際禮讓說的要點,當然此必須以本國主權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為限,從而加快國際間的交流發展。我認為國際禮讓說是學說中最早對處理涉外糾紛適用外國法的原因作出的較合理的解釋,也能讓人信服。從法律服從與實際效用的觀點來看是可行的。隨著學說理論研究的深入,法則區別說的弊端逐漸顯露,於是歷史進入了強調對法律關系的性質進行分析研究的近代國際私法的發展時期,期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學派來闡述解決國際私法上的理解問題,諸如法律關系本座說、國籍法說、既得權說等等,從不同的視角來解決外國法適用上的問題,包括對外國法適用的原因的分析等,通過系統理論的闡述來解釋適用原因是這個時期法學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法律關系本座說上,代表人薩維尼(Savigny,1779-1861)通過分析每個法律關系的最深刻聯系的本座來尋找涉外糾紛中法律問題的解決,也就是以本座來解答了為什麼要適用外國法——因為對於某個法律關系來說,其本座在國外於是需要適用外國法。

時間步入當代國際私法發展的階段,繁榮的國際私法研究的熱潮自然引出了許多頗有建樹的理論觀點,比如本地法說、政府利益說、優先選擇說、法院地法說、最密切聯系說等,其中最密切聯系說是當今處理涉外問題時一個很重要的法律選擇上的原則,可見此說實已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成為通說,本人亦贊同這種觀點,是對於法律本座說的一個深入和系統的「翻版」,此理論在適用外國法的原因上與法律關系本座說是相似的。而在這點上我更支持庫克的「本地法說」,其要點在對於外國法的適用的實質是為了將外國法規則「合並」到本國法中,從而完善同意本國法,最終的結果就是完成對外國法適用的終結,是純粹的屬地主義的體現。我之所以支持這種觀點是認為法學理論的研究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不僅要求實踐中理論符合人意,更要看重法律在今後發展中的方向,並能以理論的力量推動這種發展的發展。而在「本地法說」中強調了外國法與本國法在適用上趨同的發展,通過適用外國法的目的是使權利人權利的取得基於本國法的立法規范,外國法在其中只充當借鑒效用,當本國法完成與外國法的融合,法律完成了大一統,各國通過自身對國際私法規則的融合加之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促進,達到各國法律原則上乃至最後規則上的統一,這便是在大國際的框架中發展趨勢,而「本地法說」在我看來是合符這個發展趨勢理論基礎要求的。於是我認為在適用外國法原因的問題上,應該是基於兩個視野平台來予以看待的,從法律適用上來看通過對法律關系的分析突出最密切聯系,從而正確的適用外國法;而在適用外國法的大體上卻是為了完善本國立法的宗旨,原則上的區別乃至具體規則上本國法與外國法的區別都應該在借鑒融合中得到滿意的發展,當最後本國法與外國法確實的融合時,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就完滿結束了。

本文系國際私法學課堂作業.

3. 法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1、空餉門

空餉門事件其實和大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法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理的菲永空餉門爆發之後,其後有國民陣線吃歐洲議會空餉事件,馬克龍拉斯維加斯涉嫌濫用公款事件,Ferrand空餉事件,國防部長古拉爾濫用公款事件,巴黎市長伊達爾戈空餉事件接連出現。

據報道,菲佣的妻子佩內洛普曾以菲永助理的名義領取83,14萬歐元的薪水,卻從來沒有從事過這項工作。在菲永空餉門發生之前,菲永一直以非常良好的形象在法國大選中處於領先定位。

4. 物權的產生的歷史依據有哪些

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一直是國際私法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關注的對象和爭論的焦點。我們認為,以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狀態為依據,國際私法中物權法律適用的歷史可以被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即: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物權法律適用的多元化時期。不過,無論在哪一個時期,物之所在地法原則都是解決物權法律適用問題的基本原則,這既是由物權關系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物之所在地法的性質決定的。
物權制度,在民法體系中素來佔有重要位置,與債權制度並稱為民法財產權中的兩大支柱。相對於債權而言,物權有著濃重的"土著色彩",特別是由於受地理環境、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乃至意識形態的影響,各國有關物權的法律制度,在內容上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在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的國際私法領域,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一直是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關注的對象和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在當代,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新的物權憑證、交換方式的出現,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愈趨復雜、多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這種變幻演化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這就是物權法律適用中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我們認為,以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狀態為依據,國際私法中物權法律適用的歷史可以被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即: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物權法律適用的多元化時期。
一、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
在國際私法理論中,物之所在地法也同樣發端於義大利的法則區別說。12世紀末期的義大利,商業繁盛,各城邦之間人民交往頻繁,人們對於由屬人法向嚴格屬地法的轉變已經漸漸感到不便,因而試圖對屬地法加以限制,當時義大利的法學家就擔當起了尋求折衷方案的任務,這些法學家中當以巴托魯斯(bartolus de saxoferato)為代表。
不過,在巴托魯斯正式提出法則區別說之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解決法律沖突問題的理論主張,其中也蘊含了物之所在地法的思想。根據德國學者neumeyer的研究,首先發現國際私法性問題的是12世紀末的注釋法學派學者magister aldricus。他認為對於當事人分屬不同法域(省份)的案件,法官應適用其認為"較有力而有用之法律"。在13世紀初,人們明確提出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程序法上的事項依法院地法,實體法上的事項應遵循行為地法。在財產問題上,他們似乎含糊地認為應依物之所在地法。
不過,在巴托魯斯之前的一些學者們提出的法律適用原則並未擺脫絕對屬地主義的影響,仍將法律適用限定在立法管轄的領域之內,也正是在此基礎上,他們主張財產問題應一概依物之所在地法。巴托魯斯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法律能否適用於域外,應視法律規則的性質而定,他將法律規則分為人法(statuta personalia)、物法(statuta realia)及混合法(statuta mixta),主張"人法"約束在域內有住所的一切人,不論他位於何處;"物法"是屬地的,僅適用於一國領域內的不動產,而不適用於該領域之外;混合法適用於在一國領域內成立的一切契約。對於物權的法律適用,巴托魯斯明確提出,不動產,適用物之所在地法,而對於動產,則另依"動產隨人"(mobilia personam sequtur)、"動產附骨"(mobilia assihus inhaerent)、"動產無處所"(personal proerty has no locality)等原則,適用動產所有人的住所地法。
此後,承襲巴托魯斯法則區別說的法學家也都基於人法、物法和混合法的劃分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並且對於物法的適用范圍皆主張以其所屬地域為限,並主要用於調整不動產物權關系。
16世紀,國際私法的研究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法國。著名學者杜摩蘭(charles moulin)和達讓特萊(bertrand d』argentré)雖然在對待屬人法和屬地法的態度上存在著嚴重分歧,但是,對於物權的法律適用,雙方均主張以物之所在地法為基準。杜摩蘭認為,應將法則分為人法、物法、行為法三類。他極力主張擴大"人法"的適用范圍,而縮小"物法"的適用范圍;認為"人法"從人,其效力及於境內境外的一切屬民,"物法"從物,不論對內國人還是對外國人,凡涉及境內之物的應依物之所在地法。我們認為,在當時"動產隨人"的觀念背景之下,杜摩蘭主張擴大"人法"的適用范圍,這至少在客觀上使得盡可能多的財產被視為動產而適用其屬人法。不過,無論如何,他畢竟承認對於不動產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就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而言,杜摩蘭可謂表現得"右傾"保守。達讓特萊則主張以屬地主義為主導,而以屬人主義為例外,所以他特別偏重物法的適用,對於動產和不動產都力圖劃歸物之所在地法管轄,甚至對於兼及人與物的"混合法則",或者對於一項法則究竟屬於"人法"還是"物法"不易分辨者,也都認其為屬於"物法"。就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而言,達讓特萊可謂表現得"左傾"激進。達讓特萊的學說在繼承領域影響最大。依照他的見解,被繼承人的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如果遺留在不同的地方,即應分別依各項遺產所在地的法律予以處理。 但是,這種主張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是國際私法中絕對屬地主義原則的回歸,到後來,達讓特萊自己也不得不認為物權問題雖然應當依物之所在地法,但只有不動產的繼承應依不動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則應視當事人離開物之所在地的時間長短酌情考慮,如果離開的時間短,則適用屬人法,即原來的物之所在地法;如果長久離開,則應適用新的物之所在地法。由此可見,他在物權法律適用的絕對屬地問題上有所松動,因而又被稱為溫和的屬地法主義學派。 直至18世紀,又有法國學者froland,louis boullenois 及john bouhier對達讓特萊的"屬地主義為原則屬人主義為例外"的觀點加以修正,擴充了"人法"的適用范圍,贊成法律具有域外效力。這些見解對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編纂產生了重要影響。
十六、七世紀的德意志學派也接受法則區別說,並重視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當時的德國最高法院曾採用下列原則來處理國際私法問題:關於處分物的能力,不依所有人之住所地法,而依物之所在地法;關於物的權利,依物之所在地法,故財產繼承,不依被繼承人之住所地法而依物之所在地法,但動產則采動產隨人原則;法律行為的方式依行為地法。
17世紀,法則區別說在荷蘭得到了發展。荷蘭學者承襲法國法則區別學派的屬地主義理論,並把"國家主權"觀念滲透到國際私法領域,使得包括物權在內的法律適用問題獲得了新的解釋。這其中以優利克•胡伯(ulric huber)和約翰•伏特(john voet)最具代表性。
胡伯就解決各國法律沖突問題提出了著名的"三原則":第一,每個國家的法律只能在其境內有效並約束其全體居民,但在該國境外則無效力;第二,在一國境內的一切人,無論是定居者還是暫時居留者,都應被視為該國的居民;第三,每個國家的法律既已在其境內實施,根據禮讓,各國統治者也應允許其在本國境內保持效力,只要這樣做不致損害自己的主權權力和臣民的利益。"胡伯三原則"的前二項仍旨在強調法律的屬地主義,據此,關於物權只能認為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不論不動產還是動產;但從其第三項原則我們可以作出推斷,胡伯也承認"動產隨人"原則。因為,"禮讓"的初衷是基於實際需要,"只適用本國法,絕對不適用外國法,國際交往和經濟往來就成為不可能了。" 在處理動產物權關系問題上,只要不損害內國的主權和臣民的利益,適用所有人的屬人法同樣可以被認為是基於"實際需要",是一種"禮讓"。與胡伯相比,約翰•伏特更強調法律的屬地性原則,主張無論人法、物法、混合法均不能在外國有效,立法者的權力既然受其本國領土的限制,其所制定的法律也只能在其領土范圍內有效。但是,他同時又不得不認為,根據"禮讓",法院對外國立法者制定的"人法"應承認其效力。 由此可見,約翰o伏特也認為外國人的屬人法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在內國有效,這應該認為包括屬人法則支配動產的情形。
從巴托魯斯的法則區別說到胡伯的國際禮讓說,他們都從法律規則的性質本身出發來研究法律適用問題,並且毫不例外地將物中的不動產劃歸了物法的范疇,用屬地法即物之所在地法進行調整;而對於動產,在不同的時期或不同的國家,雖然在適用人的住所地法或本國法的幅度上有所波動,但基本上是以屬人法為准據。因此,這一時期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主要適用於不動產物權。
二、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
19世紀是國際私法學獲得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這與斯托雷、戴西、薩維尼三位大師的貢獻是無法分開的。在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人類財富的積累,也由於人們的認識和觀念的轉變,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地位逐漸得以強化,並最終確立了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均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原則。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法院法官、哈佛大學教授斯托雷(joseph story)改變過去由演繹法推導法律適用規則的方法,根據實踐經驗及其對英國判例的研究,以歸納法總結法律適用的方法,並借鑒胡伯等人的見解,從遵循屬地原則出發,提出了與"胡伯三原則"相類似的三項主張:第一,每個國家在其自己的領土內享有絕對的主權和管轄權,因而每一國家的法律,只在該國領域及管轄權范圍內有其固有的力量,直接對存在於該國領域內的一切財產--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對居住於該國內的一切人--不論是出生於該國的人還是外國人,以及對所有在該國所締結的契約和所為的行為,具有約束力與效力;第二,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不能直接對在其境外的財產發生效力或約束力,也不能約束不在其境內居住的任何人--無論是出生在該國的人還是外國人,一國法律能自由地去約束不在其境內的人或事物,那是與國家主權不相容的;第三,一個國家的法律在其他國家所具有的任何力量及拘束性,純粹取決於後者的法律規定及明示或默示的同意,其真正的基礎與范圍在於"國際禮讓"。
從物權法律適用的角度來分析,斯托雷的第一項原則明確告訴人們,一國法律支配位於該國領域內的所有財產,不論其歸屬於何人,也不論其屬於動產還是不動產。而按照其第二項原則,一國法律不能直接支配其境外的財產,也不能約束不在其境內居住的任何人。據此,可以認為,即使是為內國人所擁有的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如果它位於外國,那麼就不受內國法的支配;另一方面,如果動產隨其所有者發生了轉移,超出了其所有者的法屬地域--住所地或國籍國,那麼它就不能再適用其原所屬地的法律,亦即其所有人的屬人法,而只能適用該動產的新的所在地法。有學者認為,斯托雷的理論"助成法則區別學派的推翻"。 我們在贊成這種評價的同時還認為,斯托雷的貢獻,不僅在於摒棄"法則"二分或三分的主張,而分別就人的能力、婚姻、離婚、契約、動產、不動產、遺囑、法定繼承、審判權與救濟、外國判決等問題加以討論,而且在於他更明確地強調了法律的屬地效力。這就不僅直接否定了"動產隨人"的傳統觀念,而主張無論動產還是不動產都適用物之所在地法;而且主張任何"人"都應該受其"所在"地法的支配,而不是受其"所屬"國家的法律支配--這種主張的意義從物權的角度來說,就是使得"動產隨人"原則的適用失去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因為適用屬人法的實質是使支配人的法律也支配物。
與斯托雷齊名的英國國際私法大家戴西(a.v.dicey)也從法律的嚴格屬地性原則出發,認為為了保障合法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對於依外國法有效設定或取得的權利,內國應該予以承認和執行。為了判定既得權利的性質,也只應依據產生此權利的該外國的法律。從保護"既得權"的立場出發,對於物權的法律適用,戴西同樣認為應絕對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在《戴西和莫里斯論沖突法》一書中,戴西和莫里斯不僅提出:"所有不動產(土地)權利或與之有關的權利(除後面提到的例外)由該不動產所在國的法律(物之所在地法)支配", 而且還不遺餘力地批判了動產隨人的不合時宜。他們指出,不論位於何地的動產,都被認為應當服從所有人住所地的法律支配,這對於一般的動產轉讓可能很有用,尤其是對於根據婚姻或死亡而產生的一般動產轉讓是適用的,但並不能因此而得出結論,即對於個人動產的特定轉讓也必須適用同一規則。他們進一步指出:"在早期,個人動產很少,而且通常位於所有人的住所地,所以這一規則可能是正確的。然而在當今商業社會,這一規則就完全不合適。因此,所有現代的學者和絕大多數現代法官,都已放棄了住所標准,而且』動產從人』在今天的含義只是指動產繼承應由死亡人的屬人法來支配。" 他們還援引了幾位法官的話作為佐證--毛海姆(maugham)指出:"關於有形動產的轉讓,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懷疑其准據法必須為物之所在地法。如果不是這樣,商業貿易就無法進行。"德夫林(devlin)指出:"作為一般規則,通過契約進行的動產轉讓,無疑應由物之所在地法支配。"迪普洛克(diplock)指出:"支配有形動產轉讓的自體法是物之所在地法。"
就司法實踐而言,英國著名的cammell v. sewell案可以作為例證。在挪威的一位船主拍賣了一艘英國籍遇難船上的木材,買受人依照挪威法獲得了拍賣標的物,盡管依照英國法,船主逾越了他的許可權,但英國法院仍然承認這位基於誠信原則的買受人的所有權。crompton法官代表法院的多數意見,發表了如下判決理由:假如動產是依照動產所在地的法律所做的合法且具有拘束力的處置,那麼這項處置在任何地方均具有拘束力。
如果說我們從斯托雷、戴西的理論中只能通過推理、判斷得出結論,認為他們贊成或推崇物權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那麼薩維尼的學說以及遵循其學說的一些國家的立法或判例則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這段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的存在。
薩維尼從普遍主義--國際主義的立場出發,避開了法律的域內域外效力問題的爭論,主張平等地看待內外國法律,以判決結果的一致性作為國際私法所追求的目標。他認為,國際私法存在的根據是因主權國家間的互賴和各民族間的互通而形成的"國際法的社會"。國際私法的任務,是為每一種法律關系確定依其本質所應歸屬或應受制的法律秩序,為此,即應探得各該法律關系的"本座"(sitz):支配該本座所在地的法律秩序,即為該法律關系所應歸屬的法律秩序。而法律關系的本座應依法律關系的特性來確定。關於物權,他認為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都應以物的所在地為本座,從而都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在《現代羅馬法體系(第八卷)》(即《法律沖突與法律規則的地域和時間范圍》)這部不朽的著作中,薩維尼指出,自從法則區別說以來人們就一直在堅持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即"用於支配物權的法律將適用於位於立法者領域內的所有的物,而不論該物涉及的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對這個原則的理解和適用上卻作了錯誤的不必要的關於動產與不動產的區分,以致剝奪了該原則固有的效力和一貫性。該原則被認為只適用於不動產,而動產則由住所地法來判定。由住所地法來判定動產,違背了法律關系本身的特性,人為地將住所地法擴大適用於所有的地方。這是薩維尼從歷史的角度對"動產隨人"原則所作的剖析。繼而,他又從"人"和"住所地"的不確定性方面對"動產隨人"進行了更加深刻的批判。薩維尼認為,動產物權適用人的住所地法,這里的"人"是與動產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而界定利害關系人是十分困難的。他進一步指出,對於利害關系人可以理解為所有人,但在財產轉讓中,利害關系人是指以前的所有人還是指新的所有人;在關於財產的對立糾紛中有雙方當事人,到底哪一方是所有人;如果不僅僅從所有權的角度考慮,再從物權的其他形態上考慮,每種物權在其存在或被主張時仍然會產生不止一個的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既難於確定,住所地法也就難於確定,"這樣,指導我們的住所地原則,即使其本身理由充分,也仍是非常模糊的,因此這個所謂的規則對問題的實際解決沒有什麼效果。"
關於物權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理由,薩維尼指出,"為了確定它們所屬的法域,我們要根據物權客體真正的性質來確定這種地域。因為物權客體是由感覺來感知的,並佔有一定的空間,因此它們所在的空間場所自然是它們所參與的每一法律關系的本座。一個人為了取得、擁有或行使對物的權利,他必須到物所在的場所,對於這種特定的法律關系,他自動地使自己服從於約束該地域的本地法。因此當說到物權由物之所在地法(lex rei sitoe)判定時,這種主張所依據的理由與人的身份適用住所地法(lex domicilii)理由相同,二者均源自自願服從。" 薩維尼從物權的主要客體--物著手,分析物的客觀空間屬性,從簡單、實用與有效行使權利的角度闡述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理由,這是應該給予肯定的。然而,在主觀方面,他認為物的權利人一概"自願"服從物之所在地法,未免過於武斷,似乎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此外,承襲薩維尼學說的德國學者齊特爾曼(ernst zitelmann)以對"權利性質"的研究為基點,探討法律適用問題。他認為,國際私法上的問題其實是以特定權利的得失為內容,並只能由具有國際法上主體地位的國家的法律來判定,而這種法律就是當時有權賦予或消滅各該權利的法律。國際私法的任務就是確定此項法律。這些權利可以分為受對人主權保護的權利和受領土主權保護的權利。據此,齊特爾曼提出了若干國際私法的適用原則,例如,受對人主權保護的權利適用屬人法,即本國法,如有關身份、能力、親屬等問題,受領土主權保護的權利則適用屬地法,即所在地法,如有關動產、不動產等物權。 齊特爾曼著眼於法律關系之中所蘊含的權利問題,以對物權的性質的分析為基礎,從有利於物權的保護出發,仍然得出了不論動產物權還是不動產物權均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結論。
在立法方面,1756年的巴伐利亞法典是最早採用絕對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立法範例。它在沖突法方面接受了"法則區別"學派提出的一些普遍性規則,但在物權方面,它拒絕了"動產隨人"的原則,而不分動產與不動產、有體財產與無體財產,主張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不過,總的說來,在立法上規定物權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甚至還很復雜。1865年義大利民法典第7條,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第10條,1811年奧地利民法典第300條等均接受動產隨人理論。然而,自從1864年以後,義大利的學說就曾試圖通過解釋的方法,把動產置於物之所在地法的控制之下,直到1942年修訂民法典時,才在其第22條明確作出規定。西班牙的規定也遭到學者們的批判,並最終在1974年完全更改過來。奧地利法院在實踐中一直沒有採用其民法典的規定,並於1913年的國際私法立法中贊成把物之所在地法適用於所有財產。
中南美洲國家普遍採用了絕對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如1855年智利民法典第16條,1916年巴拿馬民法典前加編第6條,1917年墨西哥憲法第121條第2款,1936年瓜地馬拉關於法院權力組織法第21條,1936年秘魯民法典前加編第6條和1984年秘魯民法典第2088條,1942年巴西民法施行法第8條以及它的1964年國際私法草案第4344條,1942年的委內瑞拉民法典第10條以及它的1963年國際私法草案第44條和1998年新國際私法第27條,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第1011條以及它的1974年國際私法草案第16條,1899年巴拉圭民法典第1011條以及它的1985年國際私法第16條,1906年宏都拉斯民法典第14條,1904年尼加拉瓜民法典第6條,等等,均對動產和不動產一律適用物之所在地法。此外,1889年《蒙得維的亞國際私法條約》第32條,1928年《布斯塔曼特法典》第105條,也都在總的原則上支持對所有的財產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在亞洲,絕對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國家也很多。如1898年日本法例第10條第1款規定:"關於動產及不動產的物權及其他應登記之權利,依其標的物所在地法"。日本法例雖歷經1942年、1947年、1964年三次修改,但是這一規定始終未變。1939年泰國國際私法第16條第1款規定:"動產及不動產,依物之所在地法",第17條規定:"在訴訟進行中變更動產的所在地時,仍依該訴訟開始時物之所在地法。" 1982年土耳其國際私法和國際訴訟程序法第23條第1款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的所有權以及其他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律。"此外,伊朗、伊拉克、前蘇聯東歐國家、非洲的埃及、馬達加斯加等國,也都主張絕對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
我國台灣地區1953年6月制定的《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10條第1款規定:"關於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第3款規定:"物之所在地如有變更,其物權之得喪,依其原因事實完成時物之所在地法。"在實踐中,圍繞第10條的規定曾發生過一起適用案例:1957年5月台灣亞洲航空公司美籍工程師安諾德在台灣地區墜樓身亡,死者遺屬有中國台灣籍的妻子及美國籍的子女二人。安諾德的遺孀及子女向法院訴請亞洲航空公司交還其所保管的安諾德的遺產(動產)。台灣地區台北市地方法院於1957年8月作出判決,認定此訟爭議標的為物權性質,適用台灣地區《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10條的規定:以遺產(動產)所在地法為准據法,判決被告返還原告請求交還的財產。
可以肯定地說,自從19世紀中葉以後,在物權問題上,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都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不僅愈益成為學者們的一般共識,而且愈益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實踐。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關於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和絕對適用時期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即使在近現代社會物權絕對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之時,仍然有一些國家或學者基於某種原因堅持相對適用的觀點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因而,"相對適用時期"和"絕對適用時期"的劃分只是從各該時期的總體狀況或佔主導地位的法律適用原則的角度所作的一種觀察,而絕不是指這一時期關於物權關系法律適用的絕對狀態。

5. 法則區別說與法律關系本座說的區別

法則區別說與法律關系本座說的比較

法則區別說與法律關系本座說的比較
法則區別說是義大利著名注釋法學家巴托魯斯14世紀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創立的。該學說的主旨是將所有法則分為"物法"\"人法"和"混合法"."物法"是屬地的,其適用范圍是制定者管轄領土內的物;"人法"是屬人的,它不但應用於制定者管轄領土內的屬民,而且在它的屬民到了別的主權者管轄領土內時,也一樣適用;"混合法"是涉及行為的法則,適用於法則制定者領土內訂立的契約,是既涉及人又涉及物的.
    法律關系本座說是法學家薩維尼於1849年在<<現代羅馬法體系>>第八卷中提出的.該學說認為,各國的法律形成一個法律的共同體,而每一法律關系依其性質總是與一定地域的法律相聯系,也就是說每一法律關系都象人有其住所一樣,都有其本座,找出其本座,該地的法律就是該法律關系應適用的法律。由於法律關系性質不同,在實際生活中,如以身份上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法律關系,一般宜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或住所地法;就物設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宜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就行為設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宜適用行為地法。

法則區別說和法律關系本座說都是為解決法律選擇問題而形成的學說.它們都對法律的選擇給出了原則性指引.它們都是在選擇准據法時可供利用的方法。法則區別說是從區分法則本身入手,確立解決法律沖突的基本規范;法律關系本位說是從分析法律關系入手,找到法律關系的的本座,從而解決法律沖突.
    它們的區別在於:1.法則區別說是以對法則本身的類型區分為前提的,它要求把法則歸納在不同的類型之下,再根據這種歸納的結果確定解決法律選擇問題的原則.其缺點在於模糊和不完全.。在利用人法、物法、混合法這些術語時,不同的人可能賦予它們相當不同的涵義和規則。因而,藉助於詞語分析方法建構的關於人法、物法、混合法的區分,從根本上來說缺乏客觀性。而且,對於復雜多樣的法則僅作人法、物法、混合法的區分,只是一種初略的理論歸納,在許多法則的歸屬問題上都分歧很大,使國際私法難以建立起嚴謹周密的原則體系。而法律關系本座說並不以區分法則類型為前提,它直接以法律關系為分析對象,通過確定法律關系的本座,為法律選擇提供指導.對於法律關系的判斷有著較為客觀的標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法則區別說的弊病。
       2.法則區別說不僅要區分不同類型的法則,而且要規定它們在域內域外的效力方面的差別.比如物法只對域內的物有效力,而人法對域外的屬民也有效力。法律關系本座說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它從一種普遍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應適用的法律只應是各該涉外法律關系依其本身性質而有的"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它不專門討論某國法則的域內域外效力問題,而主張平等地看待內外國法律.這就為達成以下目標提供了基礎,即無論案件在什麼地方提起,均能適用同一法律,得到一致的判決.

____________

我只想到兩點區別,你還可以再想想.我能利用的只是網上這些材料,但網上的說法都不統一,最終還要以你的教科書為准.還有些材料貼上,你還可以將文章擴充擴充.寫得不好,別怪我.......

(一)法則區別說

1.義大利法則區別說

代表人物巴托魯斯,14世紀。是國際私法的鼻祖。
11世紀,羅馬法作為普通法在義大利各城邦普遍適用,但各城邦根據已流行於各自領域內的習慣,制定了作為特別法的「法則」。為解決各城邦法則之間的沖突,產生了法則區別說。
學說的內容:主張將法則區分為三大類,即「人法」、「物法」和「行為法」。認為凡是物法,只能在本城邦內適用,人法則可隨人在域外適用。義大利的法則區別說抓住了法律的域內域外效力這個法律沖突的根本點,開國際私法之先河。

2、法國法則區別說

代表人物杜摩蘭及達讓特萊。16世紀。

杜摩蘭:為順應新興的商人階級希望建立一個比較自由的市場的需要,提出著名的「意思自治」原則。在契約關系中,應該適用當事人自主選擇的習慣法。這一原則後來成為合同法律適用中的首要原則。

達讓特萊:主張嚴格的法律屬地主義原則。在人法、物法之外又提出了「混合法則」的概念。認為,雖然「混合法則」既涉及人法,又涉及物法,但更接近於物法,具有屬地法的性質。

3、荷蘭的法則區別說

代表人物胡伯。17世紀。創立了國際禮讓說,提出了著名的三原則:
(1)每一個國家的法律在其領土的界限內有其效力,並拘束其全體居民,但在此界限以外無效力;
(2)在一國領土界限內的一切人,不論是定居還是暫時居住,都應視為該國的居民;
(3)各國的統治者出於「禮讓」,應互相尊重他國法律,使其在適用於本國境內以後,在其他國家也保持其效力,但以本國主權及臣民的利益不受損害為限。

胡伯的國際禮讓說對英美國際私法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二)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

薩維尼,19世紀。創立了法律關系本座說。
該學說認為,各國的法律形成一個法律的共同體,而每一法律關系依其性質總是與一定地域的法律相聯系,也就是說每一法律關系都象人有其住所一樣,都有其本座,找出其本座,該地的法律就是該法律關系應適用的法律。

法律關系本座說在國際私法方法論上實現了根本的變革,提出法律選擇應從法律關系而不是法則入手進行分析,進而找出其應適用的法律。

6. 求「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名言)英文原文

英文原文為:The law must be faith, otherwise it will be useless。

7. 哈羅德·伯爾曼的人物簡介

哈羅德·J·伯爾曼(Harold J. Berman,1918-2007), 美國當代著名法學家。1918年出生於康涅狄格州,曾獲得過文學碩士與法學學士學位。其後到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攻讀法律史專業。之後陸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期間在原蘇聯科學院國家與法研究所做過訪問學者。現在是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埃莫里大學教授。伯爾曼不僅是世界法學界名副其實的超一流的社會主義法專家,而且也是當代法理學以及商法等領域公認的權威。伯爾曼的專著被譯為中文的有兩部,也可以說是其代表作:《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三聯書店1991年版)和《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賀衛方等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1993年9月第一版)。這兩部著作的思想雖然不是首尾一貫,但也不是毫無關聯,而是既有重疊又有發展之聯系。

8. 國際私法的第一編能出什麼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

一、名詞解釋 1、涉外民事關系:民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三要素具有涉外因素。 2、法律沖突:又稱法律抵觸,是對同一涉外民事關系,因與該涉外民事關系有關的國家的法律對該民事關系規定的不同,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法律都要求適用或都可以適用於該民事關系而造成的法律沖突現象。 3、域內效力:一個國家法律的空間效力,即一國法律對居住在本國境內的人、位於本國境內的物和發生在本國境內的事都具有拘束力。 4、域外效力:一國法律對具有本國國籍的人,不論該人位於該國境內還是位於本國境個都具有拘束力,都發生法律效力。 5、國際私法的淵源:國際私法規范的表現形式。 6、國內判例:一國法院審理某一案件作出的判決及該判決確定的法律原則對以後的司法審判具有拘束力。 7、國際慣例:在國際交往中經過反復實踐逐步形成的具有確定的內容,為世人所共知的行為准則。
8、沖突規范:某一涉外民事關系應適用何國法來調整的規范。 9、統一實體規范:在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或者在國際慣例中確立的直接規定涉外民事關系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范。 10、法則區別說:法則區別說是義大利著名注釋法學家巴托魯斯(1314―1357)創立的。他把法律分為人法和物法,他認為人法具有域外效力,凡是具有本國國籍的人,不論他位於國內或國外,本國法對他都有效。物法具有域內效力,凡位於本國境內的物,不論屬於內國人或外國人所有,本國法都發生效力。 11、國際禮讓說:國際禮讓說是荷蘭法學家伏特、胡伯於17世紀提出來的,這一理論主要體現在胡伯提出的三原則中,即:1.每個主權國家的法律在境內發生效力並約束其臣民,但無域外效力。2. 凡在其境內居住的人,無論長期或臨時居住的,都應視為本國臣民。3.主權國家對於另一國家已在其本國有效實施的法律,出於禮讓應保持其在境內的效力,只要這樣做不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 12、法律關系本座說:19世紀,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提出法律關系本座說,把國際私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他認為,每一種法律關系在邏輯上和性質上必然與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聯系,每一法律關系都有一個確定的「本座」,即一個他在性質上必須歸屬的法域。法院進行法律選擇時,應根據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法律關系的本座所在地,而該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該法律關系所應適用的法律。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在國際私法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13、既得權說:即得權說是英國法學家戴西於19世紀提出來的。戴西認為:英國法院從不執行外國法院的判決,如果說有時執行外國法,那麼所執行的並不是外國法本身,而是依據外國法所取得權利。只有在英國法院看來是按照文明國家法律正當取得的權利,英國法院才予以承認與執行。 15、本地法說:本地法說是美國法學家庫克於20世紀提出來的。他認為:法院只適用本地法即法院地法,不適用外國法,在某些情況下法院可以考慮適用外國法,但此時只能把外國法並入本國的法律之中,作為本國法律規范予以適用。法院執行的只是本國法創設的權利,而不是外國法創設的權利。 16、結果選擇說:結果選擇說是20世紀美國法學家卡弗斯提出的。他認為:應將涉外民事關系可能適用的法律及適用的結果加以比較,基於當事人之間公平正義,以及沖突規范適用所引起後果進行考慮,確定涉外民事關系應適用的法律。 17、政府利益說:政府利益說是美國法學家柯里提出來的。柯里認為:在每個州的法律背後都隱含著這個州的政府利益,而這種利益是通過適用其法律來實現的。如果法律適用只對一個州有利益,對其他州沒有利益,這是虛假沖突,法院應適用有利益州的法律。如果法院發現兩個州都明顯存在利益,則適用法院地法口柯里主張以政府利益來決定法律適用,全面拋棄沖突規則。 18、最密切聯系說:最密切聯系說是指某一法律關系在當事人沒有選擇應適用的法律或選擇無效的情況下,法院依據這一原則,在與法律關系有聯系的國家中,選自一個與該法律關系本質上有重大聯系,利害關系最密切的國家的法律予以適用。 19、連接點:把特定的民事關系與某國法律連接起來的一種事實因素。 20、范圍:沖突規范所要調整的民事關系。 21、系屬:調整涉外民事關系應適用的法律。 22、單邊沖突規范:沖突規范的系屬直接指明涉外民事關系只適用內國法,或者只適用某一特定的外國法。 23、雙邊沖突規范:沖突規范的系屬並不指明涉外民事關系適用內國法,或者適用外國法,而是指出一個客觀標志或提出一個法律適用原則,根據這一客觀標志或法律適用原則,結合涉外民事關系的事實情況,確定涉外民事關系應該適用內國法,還是適用外國法。 24、選擇性沖突規范:沖突規范的系屬規定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接點,指出涉外民事關系可以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法律。 25、重疊性沖突規范:涉外民事關系必須同時適用或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法律。 26、系屬公式:把常用的雙邊沖突規范的系屬固定化,使其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或為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原則。 27、准據法:按照沖突規范的指引而援用的確定當事人權利與義務的特定實體法。 28、先決問題:涉外民事關系中主要問題的解決是以另一個問題的解決為條件的,這另一個問題是先決問題。 29、識別:對涉外民事關系中的事實情況或事實構成進行定性或分類,把它納入特定的法律范疇,從而確定應適用哪一沖突規范的過程。 30、反致:對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受理案件國家的法院根據本國的沖突規范應該適用外國法,而根據該外國的沖突規范該案應該適用受理案件國家的法律,如果受理案件國家的法院適用了本國的實體法,則構成反致。 31、轉致:對某一涉外民事關系,甲國法院根據本國的沖突規范應適用乙國的法律,根據乙國的沖突規范應適用丙國的法律,如果甲國法院根據乙國沖突規范的指定適用了丙國的實體法審理案件,則構成轉致。 32、間接反致:對某一涉外民事案件,甲國法院根據本國沖突規范的指定應該適用乙國法律,而乙國的沖突規范應該適用丙國法律,丙國的沖突規范規定應該適用甲國法律,甲國法院根據丙國沖突規范的規定適用甲國的實體法為案件的准據法,這構成間接反致。 33、法律規避:涉外民事關系的當事人為了規避原本應該適用的某一國法律,故意製造一些條件,利用沖突規范,使對其有利的另一國法律得以適用,或者規避各國法律中規定的連接點,使涉外民事關系沒有適當的法律進行調整,以實現法律規避的目的。 34、外國法的查明:一國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時,根據沖突規范的指引應適用外國法作為准據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查明外國法的存在與否及怎樣確定外國法的內容。 35、公共秩序保留:本國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時,根據本國的沖突規范的指引應適用外國法為准據法,而外國法的適用與本國的公共秩序相抵觸,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公共秩序保留為由排除外國法的適用。 36、國民待遇:一國給予外國人在投資、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享有不低於本國人的待遇。 37、最惠國待遇:一國依據條約或國內立法,在貿易、投資、航海、關稅或僑民的民事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現在和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利益、優惠、特權或豁免。 38、國籍:一個人屬於某一國家的國民或公民的法律資格。 39、住所:一人以久住的意思而居住的某一處所。 40、涉外代理:具有涉外因素的代理關系。 41、國有化:是一個主權國家根據本國的所有權法律制度,按照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將原屬私人所有的某類財產或某項財產收歸國有的法律措施。 42、國際貿易術語:是國際貿易中通過確定買賣雙方在交貨方面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而形成的慣例 43、FOB:賣方負責在裝運港將貨物交到買方指定的船上,並負擔將貨物裝到船上為止的一切費用和風險的一種交易條件。 44、CIF:由商業習慣發展起來的、在國際貿易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貿易術語。 45、CFR: 46、信用證:銀行根據進口人的請求開給出口人的一種保證承擔支付貨款責任的書面憑證。 47、提單:提單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憑證;是承運人交付承運貨物的收據;是貨物所有權的憑證。

9. 公共秩序保留的起源

公共秩序概念是早在13、14世紀的義大利「法則區別說」中已有萌芽。巴托魯斯提出「法則區別說」,針對義大利各城市不同的沖突主張:一個城市在適用另一個城市的法則時,前者對後者的「令人厭惡的法則」,如那些不利於當事人的禁止性法規,應不予適用。到17世紀,荷蘭的法學家胡伯,提出了「國際禮讓說」,他主張,一個國家出於禮讓可以承認外國法的域外效力,但以該外國法不損害自己國家及人民的權力或權利為限。這兩個學說都包含公共秩序保留的思想,1804年《法國民法典》首先以法律形式將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確定下來。該法典第六條 規定:「個人不得以特別的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後來在法國的審判實踐中,公共秩序也被用於涉外案件,如果當事人約定援引的外國法與法國公共秩序相抵觸,則不予適用。1856年《義大利民法典》明確確定了對外國法律援用公共秩序而排除其適用。該法典規定,不論前兩條文如何規定,凡外國法律、行為或判決,以及個人的處分與契約,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與王國關於私人所有權或行為的法律相背離,均不得與任何被認為公共秩序或良好道德的法律相背離。1896年《德國民法實行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單行國際私法,其第三十條明文規定:「外國法之適用,如違背善良風俗或德國法之目的時,則不予適用。」此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被世界許多國家廣泛承認或接受。

10. 2010年7月3日國際私法自考試卷

歷年的差不多的:
六、簡述題
1、我國區際法律沖突的法律特徵。
答:區際法律沖突是指一國之內不同法域,不同法律制度之間產生的法律沖突。①區際法律沖突廣泛存在於聯邦制國家。②一國存在不同法域,當沖突規范指引應該適用該國法律時就會產生適用哪一法域的法律作為准據法的問題。
2、簡述法律本座說。
答:19世紀,德國法學家費德里克•夫爾•馮•薩維尼提出法律關系本座說,把國際私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他認為每一種法律關系在邏輯上和性質上必然與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聯系每一法律關系都有一個確定的「本座」,即一個他在性質上必須歸屬的法域。法院進行選擇時,應根據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法律關系的本座所在地,而該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該法律關系所應適用的法律對各種特定的涉外民事關系適用其「本座」所在地的法律,且除個別的例外情況不應拘泥於其為外國的法律。
3、簡述沖突規范的概念及法律特徵。
答:沖突規范:是指明某一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應該適用何國實體法的規則,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法律規范。特點:(1)從沖突規范的內容來看,它僅僅指出某一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怎樣適用實體法,其本身不能直接確定該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2)從沖突規范的作用看,作為一種間接規范,沖突規范必須與它指引的某一特定的實體規范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法律調整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作用。(3)從沖突規范的結構看,它由「范圍」和「系屬」兩大部分構成。
4、簡述最惠國待遇的特點。
答: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個締約國根據條約的規定給予對方締約國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待遇不低於該締約國已經給予或將要給予任何第三國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待遇。①最惠國待遇應以國家之間締結的條約為依據。②最惠國待遇原本是一個國家給予另一個國家的待遇,但這種待遇,卻常常要通過受惠國的自然人、法人、商船、貨物等所享受的待遇來加以體現。③最惠國待遇是使不同國籍的外國人之間民事法律地位平等的制度。
5、簡述動產三分說。
答:薩維尼在批判「動產隨人」原則之時,提出了與之相對的「動產三分說」即把動產分為三類。(1)不能確定其所在地(2)能夠確定其所在地(3)所有者在住所地以外地方不定期的託人保管的商品或旅行者在國外暫時寄存的隨身行李等介於前兩者之間者。第一類應適用所有者住所地法,第二類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第三類應視具體情況或適用所有者住所地法,或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6、簡述當事人選擇合同准據法的方式。
答:當事人確定合同准據法的原則包括①意思自治原則②客觀標志原則③最密切聯系原則與特徵性履行原則④合同自體法
7、簡述涉外婚姻的實質要件及我國涉外結婚、離婚法律適用的規定
答:(1)涉外婚姻的實質要件。涉外婚姻是具有涉外因素的婚姻。其實質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在實體上婚姻當事人雙方必須具備的條件和禁止的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男女雙方自願、兩性結合、符合法定婚齡;禁止條件主要包括:近親通婚、重婚、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結婚。(2)我國關於涉外結婚和離婚法律適用主要規定在《民法通則》第147條以及《婚姻法》之中,即中國公民和外國人結婚適用婚姻締結地法;離婚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
9、簡述域外送達的方式
答:域外送達是指在國際民事訴訟中,請求國依據其參與的國際條約或其本國法律規定的方式,將司法文書或司法外文書交由居住在被請求國的訴訟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的制度。國際上通用的域外送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外交途徑送達②領事途徑送達③中央機關送達④法院送達⑤郵寄送達⑥個人送達⑦公告送達
10. 簡述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產生的原因。
答: 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產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在同一個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有關國家的法律對同一問題規定的不同。②一個國家法律的域內效力與另一個國家法律的域外效力同時出現在一個涉外民事關系時,便會產生法律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的沖突。③受案法院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法律的域外效力。

11、簡述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原則及例外。
答: 自然人行為能力法律沖突適用當事人屬人法。自然人處理商務行為時,如依屬人法無行為能力而依行為地為有行為能力者,視為有行為能力。自然人處理不動產的行為能力,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
12.簡述國家及其財產和豁免權的內容。
答:司法管轄豁免。即未經一國同意,他國法院不得受理以該外國國家為被告或以該外國財產為訴訟標的的案件。訴訟程序的豁免。在一國放棄司法管轄豁免時,未經該國同意,外國法院不得對該國財產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不得強制出庭作證,提供證據,以及其他訴訟程序的強制措施。強制執行的豁免。一國作為原告在他國起訴或同意作為被告在他國應訴,在這種情況下,示經該國明確同意,他國法院不得根據判決對該國財產實行強制執行。
13.簡述法律規避的概念與構成要件。
答:國際私法中的法律規避是指當事人為了規避原來應該適用的某一國法律,故意製造一些條件能夠利用沖突規范,使對其有利的另一國法律得以適用。構成國際私法上的法律規避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當事人規避某國法律是出於故意,即當事人的行為是以規避法律為目的的。②規避的法律是本應對當事人適用的強制性法律,而不是任意性法律。③當事人是通過故意改變或製造與連接點有關的事實,利用沖突規范來達到法律規避目的的。④法律規避必須是既遂的。⑤當事人法律規避以後,仍與被法規避法律的那個國家或地區存在某種聯系。
14.簡述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程序
答:大陸法系國家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採用發執行證方式,即被請求國法院根據請求國法院的請求,對外國法院判決作形式審查或實質審查,認為外國法院判決具備執行條件,便發給執行證,或作出承認的裁定,交付執行。英美國家採用訴訟式和登記式程序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訴訟式是指英美國家法院不直接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而是把外國法院判決視為證據,當事人要在英美國家法院重新起訴。法院對案件重新審理,如認為外國法院判決與本國法律無抵觸之處,則作出一個內容與外國法院判決相同的判決,然後根據一般程序予以執行。英國除採取訴訟制度外,還採取登記制度。英國採取登記制度執行外國法院判決有一定的限制。其限制具體表現在:採用登記制度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案件僅適用於支付一定數額金錢的判決。適用范圍為英國自治領地及與英國有雙邊協議的國家。
15、簡述國際禮讓說。
答:國際禮讓說是17世紀荷蘭國際私法學者胡伯創立的。胡伯提出了著名的法律適用三原則,闡述了他關於法律適用的觀點。胡伯認為:每個主權國家的法律都在其境內發生法律效力並約束本國所有臣民,但無域外效力。凡居住在其境內的人,無論是長期居住或臨時居住,都應視為本國臣民。主權國家對於另一國家已在其本國有效實施的法律,出於禮讓,應保持其在境內的效力,只要這樣做不損害自己國家及臣民的利益。國際禮讓說的貢獻在於這一學說把屈地主義的禮讓說和以立法權利的劃分為基礎的國際普遍主義學說結合起來研究法律沖突。
16、簡述反致產生的原因與條件。
答:反致產生的原因有兩點:(1)對同一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調整,法院地國與與案件:有關國家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沖突規范,這些沖突規范的系屈不同。(2)法院把沖突規范援引適用的外國法理解為包括該外國的沖突法和實體法,而且只適用該外國中的沖突法。(3)對同一涉外民事關系,法院地國法律與有關國家法律之間存在致送關系。反致產生的條件是:與案件有關國家的法律存在消極沖突?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時,根據各國沖突規范的規定都不適用各自國家的法律
17.簡述我國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制度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涉外法定繼承作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36條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進行了完善。該法第149條規定: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上述法律規定表明我國在涉外法定繼承方面採用區別制。
18.簡涉外民事關系的特徵。
答:涉外民事關系是具有涉外因索的民事關系,是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涉外民事關系具有以下三個法律特徵:(1)涉外性.涉外員事關系具有涉外因素,這種涉外因素可以表現為法律關系主島的一方是外國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國家、法律關系的客體位於國外、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發生在國外.(2)廣泛性.廣泛性指涉外民事關系既包括婚姻家庭關系、財產繼承關系、侵權關系等一般意義上民事關系,又包括各種商事合同關系,概言之,平等主體事之問發生的具有涉外因素的財產關系以及與財產相聯系的人身關系均屬涉外民事關系的范疇幬。(3)國際性.涉外民事關系是在國際交往中產生的,在形式上通常表現為不同國家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實質上體現著國家之間的關系。涉外民事關系要服從國家的對外政策,要受國際關系的制約.
七、論述題
1、論系屬公式。
答:系屬公式是指把常用的雙邊沖突規范的系屬固定化,使其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或為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原則。常用的系屬公式有以下幾種:1、屬人法。屬人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當事人的國籍、住所或居所為連接點的系屬公式,主要用於解決與人的身份、能力、婚姻家庭、親屬、財產繼承有關的法律沖突。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屬人法的確定上採用不同的原則。大陸法系國家採用本國法原則,即以當事人的國籍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英美法系國家採用住所地法原則,即以當事人的住所地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2、物之所在地法。物之所在地法是指作為涉外民事關系客體的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所位於的那個國家的法律,主要用來解決物的所有權關系及物的所有權與其他物權關系方面的法律沖突。物權沖突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已成為公認的物權法則,這一法則起源於不動產物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這一規則,現已廣泛適用於解決動產物權法律沖突。3、行為地法。行為地法是指涉外民事行為發生地的法律。涉外民事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行為地法可以分解為若干個系屬公式,如合同締結地法、合同履行地法、侵權行為地法、婚姻締結地法等等。4、法院地法。法院地法是指受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主要用於解決涉外民事訴訟程序方面的法律沖突,在有些情況下也用來解決實體法方面的法律沖突。5、旗國法。旗國法是指懸掛在船舶上或塗印在飛行器上的特定旗幟所屬國的法律,主要用於解決船舶或飛行器發生法律糾紛時的法律沖突問題。6、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是指當事人按雙方意願自主選擇的適用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當事人這種對法律的選擇又稱為"意思自治",主要用於解決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7、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是指與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地方的法律。最密切聯系的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但這一法律適用原則的真正確立是在20世紀70年代。最密切聯系的法律作為一個法律適用的指導原則,主要適用於合同領域,在涉外侵權、婚姻家庭等領域一些國家也適用這一原則。
2、評述法律關系本座說及其在國際私法中的地位。
答:(1)19世紀,德國法學家費德里克•夫爾•馮•薩維尼提出法律關系本座說,把國際私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他認為每一種法律關系在邏輯上和性質上必然與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聯系每一法律關系都有一個確定的「本座」,即一個他在性質上必須歸屬的法域。法院進行選擇時,應根據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法律關系的本座所在地,而該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該法律關系所應適用的法律對各種特定的涉外民事關系適用其「本座」所在地的法律,且除個別的例外情況不應拘泥於其為外國的法律。(2)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在國際私法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薩維尼一改統治了幾百年的通過法律性質選擇法律的方法,代之以通過法律性質選擇法律的方法,這在方法論上是一個歷史性突破,他創造性他提出了解決法律選擇中的連接點,為國際私法的規范化和更具操作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薩維尼的理論對國際私法的發展具有極具深遠的影響當今流行的「法律關系重心說」「最密切聯系說」等無一不是在法律本座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的這種學說對推動歐洲沖突法的法典化和沖突法的趨同化也是有重大影響的並且使國際私法從荷蘭學派開創的特殊主義國家主義的影響下解放了出來,重新歸復到普遍主義-國際主義的軌道上來

3、論《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
答:1988年《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於國際私法會議第十六屆大會通過,這是國際私法會議統一涉外繼承法律適用的又一重要成果,該公約共五章31條。①公約適用范圍,採用排除適用范圍的方法即a遺囑方式b遺囑能力c與夫妻財產有關的問題d與繼承無直接關系而產生或轉移的權利和財產等不適用。②准據法,公約採用了同一制即將死者遺產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區分遺產中的動產與不動產。③繼承協議公約明確規定了繼承協議的定義。④一般規則公約排除了反致但規定允許轉致。
4、論確定涉外民事管轄權的原則
答:涉外民事管轄權是指一國法院依國際條約和國內法受理和審判涉外民商事案件的許可權。其核心問題是一國法院依據何原則或標准取得涉外案件管轄權。可以看出,確定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的依據何原則只能是國際條約何國內立法。因此,除依國際條約的規定確定管轄權外,應依據各國國內立法以下列原則確定管轄權:①「屬人管轄」原則。即以當事人的國籍確定管轄權。主要適用於與人身有關聯的案件,特別是離婚、監護、親子、繼承等案件;②「屬地管轄」原則,即一國法院依據本國與某涉外民事案件的地域聯系而行使管轄權。主要適用於受案法院能夠控制被告或其財產的案件,以物之所在地為連接因素的案件以及以訴訟原因發生地為聯系因素的案件;③「專屬管轄」原則。即對涉及本國公共利益或出於保護本國當事人利益規定某些民事案件為本國法院專屬管轄,排除他國法院的管轄權。主要適用於對本國公共秩序何本國當事人利益重大的民事案件;④「協議管轄」原則。即依據當事人達成的管轄權協議或條款,將其爭議交由某一國法院審理。是意思自治原則在國際民事訴訟中的體現,也是對屬人管轄何屬地管轄的變更何補充。主要適用於有關合同或財產權益爭議案件;⑤「平行管轄」原則。即在多國法院有管轄權的情況下,當事人選擇一國法院審理案件。主要適用於合同或財產權益爭議案件。
5、試論我國關於涉外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適用原則的規定。
答:侵權行為之債適用侵權行為地法,這是我國處理涉外侵權行為之債法律適用問題的一般原則。侵權行為地的認定,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損害結果發生地,如果兩者不一致,由人民法院選擇適用。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6、論《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
1.《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1958年6月10日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會議通過,1959年6月?日生效。該公約的主要內容有:(1)公約適用於:所有締.約國承認當事人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並根據公約的規定和被申請執行地的程序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2)公約將「外國仲裁裁決」定義為:在被申請承認和執行地所在國以外國家領土內作成的仲裁裁決;在被申請承認和執行所在國領土內作成的裁決但該國不認為是本國的仲裁裁決。(3)公約規定了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條件。凡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得拒絕承認和執行:缺乏有效的仲裁條款或仲裁協議;被訴人沒有得到適當的通知,以致未能對案件有申辯的機會;裁決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仲裁庭的組成或仲裁程序與雙方當事人的協議不相符合,或雙方當事人無協議時與仲裁地國家的法律不相符合;裁決尚未生效或已被仲裁地國家撤銷;裁決的爭議依照執行地國家的法律屬於不得提交仲裁的事項;裁決的內容違反了執行地國家的公共秩序。(4)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依被申請執行地國家的程序規則,在承認和執行本公約締約國所作出的裁決時,不得提出比承認和執行本國仲裁裁決過苛刻之附加條件或徵收過多之費用。
三、案例分析題
1、1986年4月30日,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塑料編織袋買賣合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購買110噸塑料編織袋,價格條件CIF950美元/噸,裝期1987年2-3月。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按照合同交付的第一批貨物於1987年2月27日在大連港裝運,第二批貨物分兩批於同年3月7日和3月27日在大連港裝運。對上述兩批貨物,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均自提單開出之日起90天內信用證付款。但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貨物後以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違約為由,申請挪威王國法院扣押上述兩份信用證項下款項。據此,開證行東方惠理銀行已書面通知中國銀行,該兩批貨物價款至今未付。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因此提起訴訟,要求解除合同,判令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支付拖欠的貨款。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未提出抗辯。請問:1)本案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向中國法院起訴,當地中國法院是否有管轄權?2)本案能否適用中國法律,其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1)中國法院有管轄權。本案合同糾紛,雖然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己搶先在挪威王國法院申請扣押應付給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的貨款,但由於雙方在合同中並未約定管轄法律,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就合同糾紛在合同履行地所在地的中國法院起訴,該地的中國法院有管轄權。2)關於法律適用。本案雙方當事人未在合同中約定法律適用條款,因此,根據《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本案應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由於本案合同簽訂地在中國,起運港在中國,而且按照CIF價格條件是由作為賣方的甲公司自付運費、保險費並承擔貨物越過船舷以前的風險,故本案中與合同由最密切聯系的國家是中國,應適用中國法律。
2.澳大利亞公民方某於1990年8月底來中國廣東觀光旅遊,在此期間與原告中國公民柳某相識並建立了戀愛關系。方某在廣東觀光兩、三天後便返回了澳大利亞。1991午7月17日,方某再次來到廣東,與柳某相處一個星期後,便於同月25日在廣州市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由於雙方婚前相處的時間短,彼此了解不夠,且婚後柳某拒絕與方某同居,雙方無法建立起夫妻感情,雙方互相埋怨。1991年8月2日,柳某以雙方婚前了解不夠,感情基礎差,婚後無法建立起感情,夫妻關系無法維持為理由,向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與方某離婚。方某在答辯中也認為雙方大妻關系確難以維持,表示同意離婚,但要求將婚後所購的錄像機一部歸其所有。柳某對此表示同意。請問:1)本案當事人能否依照行政程序辦理離婚?2)對於本案,受理法院有無管轄權?如有,應適用何國法律審理?
答:1)在中國,根據民政部發布的《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第6條的規定,中國公民與外國人在華要求離婚的,不論是雙方自願離婚還是一方要求離婚,一律按訴訟程序辦理,不適用行政程序辦理,即此種離婚不能按向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的程序獲得離婚的法律效果。2)中國公民對不在中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離婚之訴,屬於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該訴訟由原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因此對於本案,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有管轄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7條的規定,中國公民和外國人離婚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本案應適用中國婚姻法審判。
3、邊某和王某夫妻二人均為中國公民,婚後旅居巴西。因發生婚姻糾紛,巴西法律又不允許離婚,夫妻二人於1986年按巴西法律規定的方式達成長期分居協議,並請求中國駐巴西大使館領事部予以承認和協助執行。問:我國應否承認和協助執行邊、王二人達成的分居協議?為什麼?
答:我國駐外使館辦理中國公民間的有關事項應當執行我國法律,該分居協議不符合我國婚姻法的規定,故不能承認和協助執行。該分居協議系按照巴西法律允許的方式達成的,故只能按照巴西法律規定的程序向巴西有關方面申請承認。
邊、王二人的分居協議是按照巴西法律達成的,巴西不準離婚的法律與我國婚姻法的有關規定相抵觸,承認和協助執行邊、王二人達成的分居協議有悖我國的公共秩序,所以我國不能承認邊、王二人分居協議的效力。一國法院及一國駐外使館承認與執行的只能是一國法院的判決或仲裁機構的裁決,而不能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
4.1997年8月,法國商人比爾從武漢市某大酒店打的到火車站。車到站後,比爾將一裝有貴重物品的手提包遺忘在計程車內。司機凌某發現皮包後,尋找失主,未果。比爾丟包後,在武漢人民廣播電台《武漢晚報》上播發尋物啟事,稱送還丟失皮包將給以酬謝,並公布了聯系方式。第二天,凌某將皮包送還比爾。比爾兌現承諾,付了酬金。比爾皮包失而復得後,委託中國籍的范女士向武漢市公管處投訴。公管處幾經周折,查到收受酬金的凌某。公管處通知凌某到公管處說明情況。凌某承認接受酬金的事實,並寫下"拾物經過"。3月10日,凌某將酬金交到公管處,由公管處交給失主。公管處以"舉報待查"為由,暫扣計程車凌某上崗證,要求在指定時間和指定地點接受處理。凌某感到委屈,遂向武漢市漢口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公管處返還酬金。法院受理案件後,進行了審理。問:1)本案中的涉外民事關系應以何國法律作準據法?
答:比爾乘坐出租汽車,與凌某構成涉外運輸合同關系。依據最密切聯系的原則,這一法律關系的准據法是中國法律。比爾發布懸賞廣告,凌某歸還皮包,這構成懸賞合同關系,依據最密切聯系的原則,應以中國法律為准據法。比爾皮包失而復得後,委託代理人進行投訴,使凌某在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交出酬金,比爾索要酬金構成不當得利。這一法律關系適用國際慣例、中國法律作準據法。

5.美國籍人愛默生根據來到中國某大學任教。任教期間與在該大學任教的中國女教師田某結婚。婚後,因雙方性格不和等因素,愛默生向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起訴後。愛默生任教期滿,准備回國。愛默生向法院提出,委託同在該校任教的美國籍教師或委託美國駐上海領事館領事代理訴訟。問:在本案中,愛默生委託他人代為訴訟的做法是否正當,為什麼?
答:愛默生的做法是正當的。在我國,中國公民可以接受委託擔任訴訟代理人。我國對在我國的外國人實行國民待遇,允許外國人委託與之有同一國籍的外國人擔任訴訟代理人。外國駐華大使館、領事館官員,可以接受本國公民的委託,以個人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根據我國參加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的規定,當作為當事人的外國人不在我國境內、或由於其他原因不能適時到我國法院出庭時,該外國的駐華領事可以在沒有委託的情況下,直接以領事名義擔任其代表或安排代表在我國法院出庭。
6.中國公民錢某,1992年到日本留學。1995年回國前夕,在上班途中,被運貨卡車撞倒,經搶救無效死亡。錢某的妻子利某以全權代理人的身份在錢某弟弟的陪同下到日本料理後事。經協商,日本方面賠償500萬日元。回過後,為遺產分配一事,利某與錢某的家人發生爭執,協商未果。錢某的家人以利某及其女為被告,訴至當地人民法院。問:本案應如何適用法律?說明理由。
答:本案應以日本法律為准據法。錢某死亡前未留遺囑,其繼承屬法定繼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9條"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的規定,日本法律應為本案的准據法。錢某有兩處住所。一處是位於中國的法定住所,一處是位於日本的臨時住所。因李某在日本已居住兩年,日本的臨時住所視為住所。根據中國有關法律規定,李某死亡時的住所是在日本的住所。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怎麼繳費 發布:2025-02-08 05:21:06 瀏覽:906
刑法評判 發布:2025-02-08 05:16:56 瀏覽:881
改革開放四十年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08 05:05:21 瀏覽:681
合同法糾紛涉及到家人嗎 發布:2025-02-08 04:54:10 瀏覽:102
世俗道德 發布:2025-02-08 04:52:35 瀏覽:96
民事訴訟法申請法院調取證據的規定 發布:2025-02-08 04:44:01 瀏覽:802
軍事情報條例 發布:2025-02-08 04:29:39 瀏覽:652
刑事訴訟法關於賠償物質損失的條款 發布:2025-02-08 04:01:54 瀏覽:958
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 發布:2025-02-08 04:01:16 瀏覽:610
專職安全生產管理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8 03:48:50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