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延平論市民社會理論與中國的法治理路
1. 關於對市民社會的解釋
市民社會這一術語出自喬·威·弗·黑格爾《法哲學原理》(《黑格爾全集》1833年柏林版第8卷第182節附錄)。在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這一術語的使用有兩重含義。廣義地說,是指社會發展各歷史時期的經濟制度,即決定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物質關系的總和;狹義地說,是指資產階級社會的物質關系。出自《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市民社會」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理論,這里的「市民」當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與「村民」相對應的概念。市民社會表示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和經濟安排、規則、制度」,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非政治領域」。出自《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網路全書》。
拓展資料:
「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是一個舶來詞,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後 ,市民社會開始成為我國學界的熱門話題。很多學者試圖用「市民社會」這個概念來解釋中國近代以來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化。然而把西方語境中形成的公民社會觀援引到中國, 可能會出現根本不適用的情況。
一方面, 歐洲的公民階層經由羅馬法、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等形成; 另一方面, 公民社會以家族或家庭利益向社會利益轉化以及學習過程為前提, 它刺激了自由公民的責任心並形成共同責任([德]托馬斯·海貝勒諾拉·紹斯米卡特,《西方公民社會觀適合中國嗎?》,《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64頁)。
考察東西近三百年的歷史,在民間組織方面,西方主要體現為市民社會的興起,而中國則體現為幫會的興衰。
中國的幫會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作為最早出現的中國的民間組織之一,幫會的興衰絲毫沒有市民社會的成色,它與市民社會的區別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在與政府的關系方面是依附於政府還是獨立於政府;在人身關系方面是傳統的宗法依附關系還是契約關系;在對外關系方面是公開的還是封閉的。弄清以上幾點,就可以從某個側面揭示中國市民社會難產的原因。
2. 市民社會理論是什麼
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源自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學》一書中指出市民社會是一種城邦,被等同於個人實現優良生活,取得自身存在根據的共同體。在古代希臘的城邦,公民的個人生活與政治生活是相通的,並且是融於政治生活之中的。在古羅馬,西塞羅將市民社會看成是出現城市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市民社會與文明社會同義,而文明社會是指與自然狀態相對立的人類社會。「對事物的這種看法不容許對市民社會和國家作出界分,因為對希臘人或羅馬人而言,這種界分是難以理解的。」在以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為代表的古典市民社會理論中,「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即政治共同體)、「文明社會」(即城邦的文明生活)三者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古典市民社會理論家往往在這三重意思上使用「市民社會」的概念。
馬克思是在對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進行揚棄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市民社會思想,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二元劃分、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市民社會的本質上,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理論都進行了批判和深化。
3. 伍俊斌的主要學術成果
專著:
《公民社會基礎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獲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三次科研評獎一等獎。
論文:
1.《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內涵、限度及其互動》,《河北學刊》2007年第6期。獲第三屆「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青年學者優秀論文、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二次科研評獎科研成果一等獎、「社會公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徵文二等獎。核心內容被新華網、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網等轉載。
2.《推進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之基本路徑論析》,《中州學刊》2011年第5期。
3.《論政治國家的限度》,《理論與現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等轉載。
4.《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分析》,《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5.《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互動維度下的中國市民社會建構》,《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年第3期。
6.《論中國公民社會的兩重性》,《學術界》2009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
7.《中國市民社會的文化建構:從身份走向契約》,《學術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收錄;《新華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輯覽》收錄;《資料通訊》2006年第5期轉載。
8.《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中的中國市民社會建構》,《福建論壇》2006年第1期。
9.《人性假設與政府建構——中西政府建構傳統的人性基礎之比較研究》,《福建論壇》2006年第9期。
10.《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探析》,《福建論壇》2008年第7期。
11.《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評析》,《福建論壇》2010年第6期。
12.《從自然狀態到政治社會的契合與分殊——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為例》,《福建論壇》2011年第7期。
13.《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探析》,《江淮論壇》2009年第5期。
14.《追求正義與善:古典時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緣起》,《江淮論壇》2011年第6期。
15.《中國公民社會建構的結構性要素》,《理論與現代化》2007年第6期。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府創新網等轉載。
16.《中國特色社會生活契約化》,《理論與現代化》2010年第2期。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等轉載。
17.《論政治合法性的構成要素》,《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第1期。
18.《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價值、挑戰和路徑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2年第3期。
19.《國家與社會:內涵、分化及其範式轉換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第4期。
20.《論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共存共強》,《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人民網、中國改革論壇網、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網等轉載。
21.《論當代政府建構的四個轉變》,《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2.《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獲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1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3.《現代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24.《論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論的基本類型》,《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25.《尼采價值哲學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獲湖南省第五屆「挑戰杯」三等獎。
26.《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化的範式轉換》,《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27.《論公民社會的限度》,《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8.《市場經濟視野下公民社會的發展》,《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29.《有限政府理念建構的哲學之維》,《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30.《協商民主的價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31.《馬克斯·韋伯合法性思想評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32.《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33.《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34.《論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35.《盧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36.《葛蘭西市民社會理論評析》,《理論月刊》2009年第10期。
37.《「開放社會」的四大悖論及其解決——析波普爾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論叢》2004年第1期。
38.《哲學視閾中的有限政府——兼論有限政府理念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之意義》,《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39.《論從權力本位到權利本位的嬗變》,《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9期。
40.《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分析》,《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4期。
41.《國外發展理論的歷史嬗變及其意義》,《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42.《社會轉型期公民政治參與的兩重性分析》,《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43.《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44.《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45.《分權制衡理論的發展邏輯及其意義》,《前沿》2011年第1期。
46.《政治合法性理論評析》,《前沿》2007年第12期。
47.《公民社會的契約文化》,《學習時報》2006年5月22日。人民網、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中國管理科學院《前沿論叢》第75期等轉載。
48.《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學習時報》2007年10月8日。人民網、中國政治學網、中國社會學網等轉載。
49.《馬克思論市民社會之克服——從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學習時報》2008年4月21日。人民網等轉載。
50.《推進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良性互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21日。
51.《civil society 意涵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16日。
4. 如何理解「第三領域」——從市民社會和法律多元的角度
本文探討黃宗智教授提出的概念"第三領域"。通過對黃岩訴訟檔案一個案例的分析,本文闡明該概念核心內容在於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以及國家身份與社會身份的交叉,進而對與此概念相關的論爭作一番梳理,指出這是由對法律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當事雙方所依託的不同理論傳統和研究旨趣造成的。"第三領域"所針對的是採取"國家-社會"二元分法的市民社會理論傳統,而對它的批評所依託的是法律人類學中的法律多元主義傳統。從前一種視角看",第三領域"這一概念具有破除二元對立傳統,適應中國具體實踐的重要意義。
5. 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理論,這里的「市民」當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與「村民」相對應的概念。
自古典時期、近代以來德國的馬克思、黑格爾以及現代哈貝馬斯等在研究相關問題時,對「市民社會」均有適用;八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界對此有濃厚興趣。其英文名civil society,在漢語中有譯作公民社會、文明社會和民間社會的。最早的含義是相對於野蠻社會而言的,黑格爾是從相對於家庭和國家角度定義的,現代政治學理論則是相對於政治國家來適用的。
按照《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網路全書》的解釋,市民社會是「表示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和經濟安排、規則、制度」,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非政治領域」。該理論對法學、法制有重要的影響並且具有重要的工具價值,比如現代以來人類法制的最新發展及其對傳統「公私兩元」的法律分類形成的顛覆性沖擊,就表現在作為第三法域的「社會法」的形成。這種最新的法律部門類劃分,即與市民社會理論有關。
你可通過閱讀相關的政治學、法學著作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6. 怎麼理解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鄭重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抓住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根本,向國內外明確宣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一個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屬性和前進方向。
一、黨掌舵領航
在中國,誰能擔負起領導建設法治國家的重任呢?毫無疑問,只能是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提出來的,把依法治國上升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們黨提出來的,而且黨一直帶領人民在實踐中推進依法治國。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做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
二、制度奠定基石
法律制度與政治制度緊密相連,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必須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礎,我國一切法律法規和相關體制機制必須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只有適應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法治才能發揮應有作用,我們的法治道路才能走穩走好。
三、理論指引方向
在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這個法治理論,科學回答了中國要不要搞法治、搞什麼樣的法治、怎樣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引中國法治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指南針和導航儀。
這三個方面緊密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指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力量、制度基礎、理論指導。把握了這三個方面,就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東西,也就弄清了這條法治道路與其他國家法治道路的本質區別。
(6)齊延平論市民社會理論與中國的法治理路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_網路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重大決定_網路
7.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什麼
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們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專機統一,最根本的是屬堅持黨的領 導。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實施好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 的基本方略。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才能 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不能把堅持黨的領導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對立起來,更不能用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來動搖和否定黨的領導。 那樣做在思想_上是錯誤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險的。
(7)齊延平論市民社會理論與中國的法治理路擴展閱讀:
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 法治建設的 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 成果,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對這一點,要理直氣壯 講、大張旗鼓講。要向幹部群眾講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做到正本清源、以 正視聽。
8.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堅持哪些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核心要義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三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8)齊延平論市民社會理論與中國的法治理路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根據中國發展的實際需要,能夠解決中國在發展建設過程遇到的社會問題的法律治理的途徑和模式。就是不照搬照抄但卻可以學習借鑒任何國家法治經驗的中國法治模式。
這條法治道路的具體標志是「四個堅持」: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從根本上保障人民權益,是本質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基本原則;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基本方式;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與國情相適應、與社會相對接,是基本前提。
9. 人民社會為何優於公民社會
人民社會的治理方式是走群眾路線。從治理的層面看,人民社會要創新社會管理,堅持走群眾路線。與市民社會理論不同,人民社會中的政府與群眾是一體化的,而不是對立的。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不是相互沖突的關系,而是和諧統一的關系。 人民社會是一個有效規避風險、更加安全安定的社會。過去幾年,全國范圍內迅速普及基本醫療保險,正在普及基本養老保險,這種風險分散機制增強了中國社會抵禦風險的能力。 人民社會是中國最基本的社會國情。人民社會的理念不是「舶來品」,而是源於中華民族的創新;人民社會的理念不是照搬外國的「公民社會」,而是中國的「全體人民社會」;人民社會是根據中國實際,繼承而創新,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共同構建一種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 「中國夢」不同於「美國夢」、「歐洲夢」,它們的社會基礎也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中國的人民社會不同於西方的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13億人民共建、共享的人民社會,是實現偉大復興的社會基礎,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實現「中國夢」的最大推動力。
10. 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的第四章讀後感
《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讀書筆記
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法治的根本之義在於權力的制約和權利的保障。《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把法治放在市民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去考察,指出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互動關系構成了法治的基礎和界限,並以此對中國法治的建設進行了系統的理論設計和解說。
法治文化是指從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和現實的環境中生長出來的,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而相對穩定地積淀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即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社會對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包括人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內容。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在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審時度世、科學論證而提出的重大時代命題。這一命題具有深刻的內涵,可以集中表述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法治社會是和諧社會的第一內涵,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保障。
一般講,法治所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至少應包括這樣一些內容: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督為前提條件的。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在完全地服從於和體現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與群體意志的前提條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自由的一種社會狀態。
在明確了法制與法治的基本含義之後,就會看出二者有許多區別。諸如法制所講的法主要指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而法治所講的法除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之外,還包括動態的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守法等活動;法制所講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專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所講的法律制度單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確適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法制社會中的法與民主的關系既可以是與民眾的意志相統一、體現了民眾意志的法,也可以是與民眾相對立、是統治者統治民眾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會中法完全體現的是主權在民、政治民主;法制社會中法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國家機關,也可能是在法的約束和規范之外仍然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獨裁者或權力機關,也就是說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拆人治。而法治社會中法對權力的約束和規范卻是完全的、絕對的,包括一切的權力機關和所有的個人,法治必然地排拆人治,法在法治社會中至高無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絕對的個人或權力機關的至上權威,而且所有的國家權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劃分,並相互制約。
在經過上述簡單分析之後,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需要的是法治,而不是單純的法制。法制可以存在於奴隸的、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任何的社會形態之中,而法治只能存在於民主政治的社會形態中。因此,我國現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現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和法治國家。
法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從她的理論基礎之中可以得到一些說明。法治與人治截然對立,她強調社會中單個的所有的人的自由、獨立與平等,反對迷信和個人崇拜。法治堅決反對社會中存在著無與倫比的智慧超群、道德高尚的聖人賢哲,強調群體的智慧和道德高於個人。既強調和尊重個體的自由、獨立與價值,又以群體的意志對個體的行為加以有效限制為基礎。顯然,她遠遠優越於以個人專制獨裁為根本特徵的人治。法治的基本原則以良好的法的制定與遵守以及確保法的適用與遵守的完善的國家權力機關體系的存在為主要內容。要實現這一原則,達到法治的目標,尚需付出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然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我國的建立健全,卻已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