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治保障
① 法治如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法治就是通過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的利益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② 廣義的法治保障體系包括哪些
法治保障體系是四中全會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包括法治正常運轉所不可或缺的各種保障條件,如隊伍保障、經費保障、技術保障等。法治保障體系概念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法治的剛性約束條件。
法制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制體系(或法制系統)包括立法體系、執法體系、司法體系、守法體系、法制監督體系等,由這些體系組合而成一個縱向的法制運轉體系。
法律體系著重說明的是呈靜態的法律本身的體系構成,而法制體系則除靜態的法律規范之外,更著重說明的是呈動態的法制運轉機制。從相互關系來講,法制體系包容著法律體系,而法律體系則組合在法制體系之中。
③ 加強法治保障防範高空墜物
7月5日,按照市委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安排,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楊洪率隊赴羅湖區調研有關物業管理、高層建築防高墜傷人、小散工程安全生產納管等情況,要求相關部門出台規范性文件,加強法治保障防範高空墜物,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針對防治高空墜物工作,楊洪強調,要將其作為「為民服務解難題」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推進,立即行動起來,對小區住宅、公共建築、商業樓宇等區域進行全面排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要督促責任人及時整改。同時,要加強法治保障,在相關法規中明確物業共有部分和專有部分的安全責任人。房屋安全主管部門應制定相應配套措施,出台規范性文件和技術標准。
針對物業管理工作,楊洪要求住建部門加快推進我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科學定位業主、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者的關系,重點解決業主委員會職能定位不明、運作機制不暢等問題。
④ 群眾哪有需要 法治保障就到哪
維護群眾利益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目的。《決定》提出,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
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這不僅明確了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的著力點,而且明確了結果要求,為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指明了方向。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在思想上要深化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只有充分認識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性,才能增強工作自覺性。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在行動上要抓住3個重點:
1、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這是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
2、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法律是維護群眾利益的「重器」。
3、保障群眾的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這是維護群眾利益的結果要求,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說一千道一萬,最終要落到保障群眾的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上,這是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構建這一制度體系的最終目的。
⑤ 用法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包含那些內容
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解決好廣大人民最關切的公共安全、權益保障、公平正義等問題,切實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力量做好基礎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不斷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做到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治理成效讓群眾評判、治理成果讓群眾共享。
⑥ 為什麼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
法治是社抄會穩定的「壓艙石襲」,也是人民維護合法權益的「重武器」。良法引領社會有序發展,保障人民的各項合法權利,約束公權力的合規履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為深化改革提供製度保障,改革促進法治體系的不斷完善,兩者是破與立的辯證統一的過程。
⑦ 為什麼說:「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雄厚的物質財富做基礎,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需要法治保障。
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創造出雄厚的物質財富,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豐富的物質基礎。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需要法律法規的調節與約束。依法治國對市場經濟的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夠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真正尊重市場行為;有效維持市場主體公平的競爭秩序,確保市場有效有序運轉,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法治原則是:對於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於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更是進一步規范了政府的行政行為,強化了政府的市場思維,調節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將政府職能從聚焦於事前審批,轉換到依法建立健全積極有效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上來。政府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該怎麼干,都只有一個依據,就是法律。
鄧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視察深圳時就曾發出感慨,「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定下法制基調。「法治」和「市場」,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大關鍵詞。據說這一年,北京新成立的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遞增,全市庫存的公司執照8月份即全數發光,北京市工商局不得不緊急從天津調運一萬個執照以解燃眉之急。改革對社會的激活、法治對市場的促進,由此可見一斑。
如何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既管住政府這只手,又用好政府這只手?關鍵詞有兩個:一是簡政放權,二是加強監管。事實上,很多對投資項目的前置審批都是不合理的。搞市場經濟,本來就是誰投資誰承擔風險,大部分投資決策就應該下放給市場主體。這樣的審批不取消不下放,不僅不能優化投資,徒做無用功,還會為權力尋租提供機會。另一方面,減少事前審批,事中事後的監管必須跟上。目前,我們的監管隨意性較大,一有問題就搞「突擊」監管,搞「大檢查」。這容易造成監管缺位失位和錯位越位並存,令選擇性監管大行其道,將直接影響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建立。因此,法治規范下重規則、重機制的監管方式和手段非常重要。
法治是有效維持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秩序的保障。市場主體有效參與競爭和創新需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競爭能帶來繁榮,有法治保障的競爭才能帶來永續繁榮。現在,公平的市場秩序沒有完全形成,對侵犯知識產權、搞假冒偽劣或坑蒙拐騙懲治不力,這樣,守法誠信經營的企業,成本相對就高,這是不公平的,也必然會影響競爭的效率和市場的活力。
這其中,有前面提到的監管不到位不科學的原因,需要政府完善和創新監管,特別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抽查機制、責任追溯制度,規范自由裁量權,堵塞縫隙和漏洞。同時,也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本身尚不完善,特別是產權歸屬不明晰,產權保護不得力和糾紛解決機制不固定,結果不確定等原因。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導向,就是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通過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同時,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以更多激發市場活力、更快釋放改革紅利、有效遏制權力尋租,有效抑制腐敗。
⑧ 如何理解用法治保障實現"中國夢
法治追求國富民強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是國家富強的制度基石。實現中國夢,前提是國家富強。只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有堅實基礎,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今天,中國正以昂揚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日益展現出光明前景。法治貫穿改革發展穩定全過程,覆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各領域,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石。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奮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讓法治中國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相伴而行。
法治是民族振興的制度保障。實現民族振興,主要是指中華民族開啟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方位演進的新征程,追趕上走過幾百年歷程的世界現代化潮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以現代化中國的國力和形象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要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必須繼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與精華,積極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法治建設。只有真正實現法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獲得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實現中國夢,目的就是人民幸福。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社會公正、民心穩定、人民幸福的關鍵還是法治。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只有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才能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億萬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成長進步的機會,從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法治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法治是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方式。
法治捍衛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而形成的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法治能夠鞏固和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依據進行各項制度安排,既可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經濟權益和生存條件,又能夠促進人的潛能、創造力的提升;既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服務,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既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
法治增進社會共識。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法治不僅是衡量社會行為的基本價值尺度,也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法治有助於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還可以通過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定程序來匯聚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 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不同利益主體求同存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築牢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根基。始終沿著法治軌道推進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最終變為現實。
⑨ 政府可以提供法治保障嗎
政府部門的司法局就是提供法治保障的一個單位。
⑩ 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有效發揮法治什麼的保障作用
對我國「十四五」時期和未來15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提出要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