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非人道德

非人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30 14:35:30

㈠ 知恥是做人的道德基礎,孟子認為:人無羞恥,非人也。朱熹也說什麼

朱熹也說「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

㈡ 人類的道德為什麼這么奇怪

人類的不同在於立場、經驗、位置和當時的看法而已。
就像西方國家的女子看到回教婦女,西方的認為回教的婦女包的那麼密,做女人很沒有自尊等的;回教的則認為西方的那樣暴露,沒有自尊等的。。。

㈢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的含義

意思是: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含義:

孟子的人性理論的確是「性善論」的,是主觀唯心主義。因為他把「仁義禮智」這些社會性質的道德觀念說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甚至帶有生理性的色彩。

他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 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端,或者說「四端」。

這「四端」就像剛剛燃燒的火或剛剛流出的泉水一樣,還需要「擴而充之」才能夠發揚光大。不然的話,就會熄滅或枯竭。

出自:這句話出自戰國孟子的《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

原文: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3)非人道德擴展閱讀:

孟子認為同情惻隱之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關系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去同情惻隱別人,別人也才會在你困難時同情你,幫助你,根據這種對等原則。

才可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若是沒有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從不關心別人,別人又怎麼會來關心你呢?羞恥憎惡之心是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羞恥憎惡之心。

羞恥於去傷人害人做壞事,你才會選擇一種最好的行為方式去與別人交往,才不至於引起別人的誤解而導致交往不成或事情辦不成。若是沒有這種羞恥憎惡之心,就會胡作非為,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破裂。

謙讓之心是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謙讓之心,才會遵守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范以及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若是沒有這種謙讓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

視社會行為規范不顧,視國家法律法規不顧,只會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是非辨別之心是開啟智慧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是非辨別之心,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才能分清善惡。

才不至於舍善追惡,捨本逐末。若是沒有這種是非辨別之心,你就會沒有智慧,你就會輕易相信別人而上當受騙。所有自身具備這四種開端的人,如果懂得就會將它們發揚光大。

就象剛剛點燃的火會蔓延,就象剛剛噴出的泉水會流到遠處。如果能充分發揚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發揚它,也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了。

因為侍奉父母也要有這種同情惻隱之心,也要有這種羞恥憎惡之心,也要有這種謙讓之心,也要有這種是非辨別之心,否則,就不會同情父母。

就不會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情關系,就不會謙讓,就不會辨別自己或者是父母的是非善惡。

㈣ 如何區分道德行為與非道德行為

①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內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容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例如,不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影響鄰居生活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②非道德行為(非倫理行為)是同他人沒有利害關系的一部分個人生活行為,是不能進行善惡評價、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例如,裸睡、拉上密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的行為是非道德行為,不涉及人際利害關系。

㈤ 不愛社交是非道德行為嗎

不愛社交不是道德問題,是性格比較孤僻造成的,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㈥ 區分非道德與不道德的意義

非道德:不是在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不涉及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行為。與「版道德行為」相對。如無知幼權兒的胡亂作為,精神病患者的狂語妄行等。
簡單的說非道德和道德行為相對。在道德意識支配下,才會出現不道德行為。
區分這個的意義非常簡單:無知幼兒和精神病患者,是不可以用道德來審判他們的,需要區分對待。

㈦ 為什麼說道德是對人類而言,非人類不存在道德

所謂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的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一個多要素

㈧ 在我們這個競爭的社會中,存在著許多「非人」現象。那麼什麼是「非人」呢

喪失基本道德准則
道德淪喪的人
我認為他們就是「非人」

㈨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是什麼意思

中華五千文明,古聖先賢給人留下了做人的標准,就是現在世人都能理解的「道德」孔子教人要「仁義禮智信」在具體行為上孟子有界定了人的標准,偏離了這些,即使有人身也不能算做人
孟子對「人」的界定: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 白話解:孟子說:「沒有憐憫傷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善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辭禮讓的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善惡的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
這段話是說,作為一個人當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有羞恥心,謙虛禮讓之心,不可恃強凌弱欺辱老弱;沒有辭讓之心不能算做人;沒有是非好壞善惡之心也不能說是人;惻隱之心是仁憫的初始,羞惡之心是仗義的初始,謙虛禮讓之心是禮儀文明的初始開端;能區分是非善惡真假好壞才是明理有智慧,否則,即使有人的外相也不可算是人

㈩ 對非人動植物要不要講道德

對非人動植物當然要講道德,世間萬物皆有靈性,都有他們發展的規律或存在的價值。無論是對動物植物都要講道德。這是一個人最基本修養和素質,是一個人文明和善良的體現。


熱點內容
改革開放四十年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08 05:05:21 瀏覽:681
合同法糾紛涉及到家人嗎 發布:2025-02-08 04:54:10 瀏覽:102
世俗道德 發布:2025-02-08 04:52:35 瀏覽:96
民事訴訟法申請法院調取證據的規定 發布:2025-02-08 04:44:01 瀏覽:802
軍事情報條例 發布:2025-02-08 04:29:39 瀏覽:652
刑事訴訟法關於賠償物質損失的條款 發布:2025-02-08 04:01:54 瀏覽:958
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 發布:2025-02-08 04:01:16 瀏覽:610
專職安全生產管理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8 03:48:50 瀏覽:471
我國現行婚姻法第32條規定 發布:2025-02-08 03:35:52 瀏覽:190
法律知識古樹保護 發布:2025-02-08 02:59:19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