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主體立法空白
『壹』 與民事主體相比較,商事主體具有哪些法律特點
您好,從主體行為的角度審視民事主體與商主體法律特徵的差異
民事行為是民事主體實施的行為;商行為是商主體實施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行為。商行為具有如下顯著特徵使其和民事行為相區別,從而為判別商主體提供基本依據:
1.商行為是商主體以自己的名義所實施的行為
2.商行為以營利為目的
3.商行為是經營性行為
從主體本身的角度看民事主體與商主體法律特徵的差異
商主體本身具有不同於一般民事主體的法律特徵,這一點可以從兩方面來審視:
(一)從民事主體與商主體是否需要法律的特別認可來看
商主體法定是商法的原則之一。商主體法定包括商主體公示法定、商主體類型法定及商主體內容法定三個方面。
(二)從民事主體的民事能力與商主體的商事能力的區別來看
商事能力是商主體依商法所具有的商事權利能力和商事行為能力的總稱
商主體的商事能力具有不同於民事主體的民事能力之法律特徵,主要表現在:
1.民事能力是商事能力的基礎,商事能力的取得以具備民事能力為前提。
2.商主體之商事能力得喪存續必須經由法律授權,即商事能力法定,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商事能力的取得須經法律授權。其二,商事能力的存續期限由法律規定。其三,商事能力的范圍由法律授權.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貳』 什麼是商主體
商主體在傳統商法中又稱為商人。是指依據商事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商事活動,享有商事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的自然人和法人組織。作為商人應當具有商法上的資格或能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營業性商行為,並能獨立享受商法上的權利和承擔商法上義務。學者們在概括商主體概念時,往往強調其主體的基本特徵,認為商業主體者,乃指商業上權利義務所歸屬之主體也 。商主體也就是各種商事活動的參加者和商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然而,現代各國商法在對商主體概念作法律概括時,往往並不注重商主體的外部特徵,而更加強調構成商主體的實質性條件。也就是說,法律上通常要求商主體必須以持續地從事某種營利性商行為作為其基本構成條件,並規定凡是以從事特定的商行為作為其經常性職業的個人或組織 ,均可依法定程序成為商人。 與早期商法不同,在現代的商人法或商習慣法中,商人(商主體)概念並不具有非常確切的法律含義,也並不被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被加以保護。1808年的《法國商法典》率先廢除了以商人為標准界定商法內容的舊的商人法原則,而代之以通過商行為來界定商法范圍的所謂商行為法原則,並禁止任何自然人享有商業特權。按照現代各國商法的一般理解,構成商主體的實質性標准在於商人必須從事營利性的商行為。也就是說,作為商人必須具備四個構成條件:(1)商主體所從事的必須是商行為,並且這種商行為應當具有特定性;(2)商主體必須自己就是其所從事的商行為的主體,是具體商事營業活動的主人,是商行為權利義務的實際承受者;(3)商主體須持續地從事同一性質的營利性行為,偶然從事某項營利活動的個人或組織通常不屬於商人;(4)商主體須以特定的營利性活動為其職業或經常性營業,從事非營業性營利活動者按照不少國家的法律規定也不屬於商人之列。 商主體的特徵 商人作為商法上的行為主體,除應具備民法中有關民事主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徵外,還具有一些不同於一般民事主體的法律特徵。這些法律特徵主要表現在: 首先,商事主體必須具有商事能力。所謂商事能力系指商事主體在商法上的商事權利能力與商事行為能力的統稱。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商事主體必須能夠參加商事活動,二是指商事主體有特定的經營范圍。 其次,商主體必須以營利性活動作為其營業內容。也就是說,作為商主體要求其從事的必須是特定的商行為,並且必須是持續性地從事該種商行為且以該種商行為作為其營業內容的主體。 第三、商主體的特殊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須經商業登記而取得。從法律上說,商主體資格的取得來源於商業登記制度,因此商業登記這一創設商主體的法律事實既決定著商主體商事能力之范圍,同時又為商法對商主體的稅收、工商管理奠定了基礎。正基於此,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均要求商主體的成立必須首先履行商業登記程序。按照我國現行的工商登記法規,任何個人或社團組織凡欲從事營利性營業行為,成立企業法人、個人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者,都必須履行登記手續,領取營業執照;未履行登記手續的組織和個人不得從事營利性營業活動。 最後,商主體必須是商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是商法上權利義務的實際承擔者。也就是說,作為商事主體它必須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活動,獨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並能以特定范圍的資產承擔財產責任。這一特徵不僅將商主體與不具有獨立資格的商業組織內部機構或商業輔助人區別開來,而且可以將商業合夥與不具備商業名稱和獨立主體資格的民事合夥區別開來。 各國商法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 各國由於立法理念的不同,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也不同,沒有形成統一的標准。 (一)法國。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法典,該法典第一條明確規定:商人者,以商行為為業者。這一規定強調了商主體資格對商行為的依存,創立了通常所說的規制商主體的客觀主義原則。 (二)德國。德國舊商法仍以商行為來界定商人,1900年的德國新商法典則確立了商人中心原則,其第1條第1款規定:本法典意義上的商人是指從事商事經營的人。它以商人構成要件來界定商主體,而不管商主體以何種類型出現,將商人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同一行為,商人為之適用商法,其他人為之則適用其他法律。這確立了規制商主體的主觀主義原則。 (三)日本。日本現行商法典第四條規定:本法所謂商人是指用自己的名義,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人。它以行為標准為核心,兼顧名義標准和職業標准,一方面從一定的行為自身性質將其視為商行為,另一方面又列舉出另外一些行為,僅在特定條件下視為商行為,並將行為人視為商人。比如,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為被監護人進行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營業活動時,經過登記的,可以認為是商人。這種做法融合了客觀主義原則和主觀主義原則,因而被稱之為折衷主義原則。 (四)美國 。美國《統一商法典》對商主體沒有嚴格限定,范圍很廣,第2-104條規定:商人是指從事某類貨物交易業務或因職業關系以其他方式表現其對交易所涉及的貨物或做法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人。也指僱傭因職業關系表明其具有此種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代理人、經紀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上述界定標准中,以日本商法典為代表的折衷主義原則將概括主義與限制列舉主義有機結合,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較為合理,為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我國在制定商法典時也應以折衷主義為界定商主體概念的原則。此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提法已不適合現實需要,因此我國在立法時應統一使用商主體這一概念。
『叄』 商主體的界定
各國由於立法理念的不同,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也不同,沒有形成統一的標准。 (一)法國。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法典,該法典第一條明確規定:商人者,以商行為為業者。這一規定強調了商主體資格對商行為的依存,創立了通常所說的規制商主體的客觀主義原則。
(二)德國。德國舊商法仍以商行為來界定商人,1900年的德國新商法典則確立了「商人中心」原則,其第1條第1款規定:「本法典意義上的商人是指從事商事經營的人。」它以商人構成要件來界定商主體,而不管商主體以何種類型出現,將商人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同一行為,商人為之適用商法,其他人為之則適用其他法律。這確立了規制商主體的主觀主義原則。
(三)日本。日本現行商法典第四條規定:「本法所謂商人是指用自己的名義,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人。」它以行為標准為核心,兼顧名義標准和職業標准,一方面從一定的行為自身性質將其視為商行為,另一方面又列舉出另外一些行為,僅在特定條件下視為商行為,並將行為人視為商人。比如,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為被監護人進行以從事商行為為職業的營業活動時,經過登記的,可以認為是商人。這種做法融合了客觀主義原則和主觀主義原則,因而被稱之為折衷主義原則。
(四)美國。美國《統一商法典》對商主體沒有嚴格限定,范圍很廣,第2-104條規定:「商人是指從事某類貨物交易業務或因職業關系以其他方式表現其對交易所涉及的貨物或做法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人。也指僱傭因職業關系表明其具有此種專門知識或技能的代理人、經紀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上述界定標准中,以日本商法典為代表的折衷主義原則將概括主義與限制列舉主義有機結合,對商主體概念的界定較為合理,為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我國在制定商法典時也應以折衷主義為界定商主體概念的原則。此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提法已不適合現實需要,因此我國在立法時應統一使用「商主體」這一概念。
『肆』 "商事主體制定標準的立法選擇" 什麼意思
請到大運8號樓我們詳談,或者咨詢林阿姨。
『伍』 商主體的法律人格要素
關於商事主體的法律特徵,通說認為,商主體具有不同於民事主體的法律特徵。首先,從本質上說,商主體是一種法律擬制的主體,它所享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從能力的形成上說,商主體的形成一般須經過國家的特別授權程序。其次,商主體是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營業活動的主體。商主體能力的存在與其所實施的營業活動密切相連。再次,商主體是商事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即在商法上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
『陸』 司法部門遇到法律上的空白應該怎麼處理
按照法律精神,相關政策以及當地民俗處理。同時,向立法部門進行建議。
『柒』 商主體具有的法律特徵包括
法律分析:商主體又稱商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參與商事法律關系,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行為,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捌』 如何理解商主體嚴格法定原則
商主體嚴格法定原則是指商主體的類型、內容、程序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的原則。具體包括:類型法定,商主體的類型由法律明確設定,當事人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選擇而不得任意設定商主體的類型;內容法定,各類型商主體的組織關系和財產關系由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不得任意變更;程序法定,商主體的設立、變更、消滅程序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希望樓主採納。
『玖』 在商事立法中,經營者能代替商主體的概念嗎
商主體是商事的經營者,有點差別。不能取代是因為立法習慣和傳統,除非出現新情況,否則一般立法術語不會輕易被取代的。
『拾』 問題 如何理解商主體嚴格法定原則
一、商主體類型法定:
商主體類型法定是指在確保商主體形態多樣性的基礎上,對可以進行商事經營活動的商主體在組織形式上由法律以強行法予以明確設定和控制,非經法律設定者不得享有商主體資格;投資者不得任意創設或商主體自行變更法定類型之外的非典型或所謂「過渡型」的商主體形式,禁止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商主體存在,如我國法律就不允許設立「一人公司」(除國有獨資公司及外商獨資公司外)、「有限合夥」等。投資者實質上僅享有在法定范圍內選擇所投資商主體類型的權利(而這也並非是完全任意自由的,即使符合法定商主體類型,還要符合商主體內容法定和公示法定的實體要件及程序要件)。
二、商主體內容法定
商主體內容法定,亦即商事能力法定,或者說實質性標准法定,是指可以進行經營活動的商主體的財產關系和組織關系等由法律予以明確的強行法規定。投資者只有在完全符合法定的實體要件才得以成立相對應的商主體,不得在不完全具備法定的實質性要件下任意創設、變更具有非規范性財產關系和組織關系的商主體。
三、商主體公示法定
商主體法定必然要求與商事登記法定製度也就是商主體公示制度聯系起來。商主體登記法定是指商主體之成立,不僅必須符合法定的實體要件,還必須按照法定程序通過商事登記並公告而對外予以公示。否則投資者便達不到設立商主體(或變更、注銷商主體)所預期的法律效果。商法對不同商主體規定有不同商事登記的公示條件、內容和程序,以便交易第三人及時注銷登記的規定均為達到公示之目的。
綜上所述,一個合格的商主體在內容上是合法的,范圍上是合法的,同時在程序上也必須合法。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穩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才能更好的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