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法治
⑴ 《論語》中孔子、孟子、荀子對於法律的言論
需要說明的是《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回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答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沒有孟子,荀子的的相關言論。
孔子主張用道德引導民眾、用禮來約束民眾。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領導一個國家,如果僅僅用政令來領導,用刑罰來管理,結果是民眾不敢犯法,因為一旦犯法就會受到刑罰處罰。若是如此民眾只會想辦法逃避刑罰處罰,而沒有羞恥之心。假如以道德來領導,以禮來教化。每個人都有道德的涵養,民眾能從內心自覺的約束自己,如果做錯了,自己就會覺得慚愧,而不是等到法律制裁,才會悔恨。
孔子所主張的德治是優於法治的更高境界,如同共產主義是較社會主義的更高境界。法治更多的是治理一種行為,而德治治理的卻是人們的思想。行為本身由思想而來,若是能夠將人們的思想教化,那麼法治也就成為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⑵ 孔子的治國之道是否缺少法制
孔子在抄治國的方略上主張「為政以襲德」,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
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為政以德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它代表了孔子的為政的思想,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⑶ 孔子主張依法治國
孔子以禮治國
⑷ 冀名峰:孔子思想中缺乏法治精神嗎
孔子的治國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之中,《論語》十分強調德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回作用,孔子答推崇和追求以德治統帥和覆蓋社會治理,認為如果社會能夠在德治體系有效運行下達成安定和諧,那將幾乎是成本較小、效果較優的社會秩序狀態。比較而言,孔子專門論述法治的內容確實相對較少,但是,言不可因其少而謂其輕,我們不能因為孔子專門論述法治內容相對較少而得出孔子只重視德治、不大重視法治的結論。事實上,孔子高度重視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並特別強調法治精神和德治精神內在統一的重要性,這對完善現代社會治理有著重要意義。
⑸ 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
2、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5)孔子法治擴展閱讀: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⑹ 孔子認為法治與德政的區別在哪裡
法治與德政的區別在於,法治是靠外力約束人的行為,而德治是靠自我的道德觀念自我約束。
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使人更好地約束自身不合道的行為。德治不行有法治,德治優於法治。人人憑良心守法,執法者憑良心執法。那麼法治就等於德治。
⑺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以什麼為核心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在法律思想上,主張「克己復禮」、「為政以德』提倡「和諧」、「無訟」。他的法律思想經過孟子、荀子和西漢董仲舒等儒家的繼承、發展和改造,成為了封建社會正統法律思想的核心,長期影響著封建社會的立法和司法活動。本文僅就孔子兩個重要的法律思想一「仁學法律思想」和「德主刑輔」思想加以簡要論述。
1.仁愛一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仁」是核心和靈魂。了解孔子的一切思想都必須從仁開始。在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著作,也是儒家的經典一《論語》中,講「仁」達109次之多。
「仁」是什麼?《論語.顏淵》有雲:「仁者愛人」。這種「愛人」是出自內心深處的平和、謙恭和親熱之情,雖然它可能最早來自血緣親情,不過在此時已經擴展為一種相當普遍的感情,如果「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外在的禮節,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出自內心深處的一種對「人」的平等與親切之情和「人」應當尊重「人」的觀念的體驗。《論語.里仁》中孔子也說到「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
「愛人」可以說是孔子對「仁」的總體概括,「愛人」就是同情人,關心人,愛護人,「愛人」是仁的靈魂的內核,是仁的根本之所在。「愛人」思想體現了孔子對人的重視和關心。《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棚失火,孔子關心的是有沒有人受傷,而不是他的馬,充分表現出了孔子對人的生命的關心。孔子把人的性情中的「愛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緣親情。《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在孔子看來,人的本性中,血緣之愛是無可置疑的,兒子愛他的父親,弟弟愛他的哥哥事實人之共有從血緣中自然生出來的真性情與真感情,這種感情就是「孝…『弟」。
《論語.學而》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它是善良和正義的源泉於依據,人有這種真感情並且依照此來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就有了「愛人」之心,所以孔子斷定「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始亂者,未之有也。』孔子認定這就是建立一個理性社會的心理基礎。他要求每一個人「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德圭刑輔思想一孔子法律思想的主旨
德刑關系一直是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個核心問題,「明德慎罰」、「德主刑輔」的思想起源於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初年。孔子把這一思想發揚光大,提出了以德政教化為主,以政令刑罰為輔的主張。
孔子的「德主刑輔」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孔子生活的時代,周天子的一統天下已不復存在,神權政治動搖,重民思想興起。他總結了春秋以來統治者實行「折民惟刑」已不足以維持其統治的教訓,認為「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人民生活貧困是反抗統治的原因,一味用刑罰殺戮並不能解決問題。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德主刑輔思想才在孔子手中得以充分的發展並趨於完善,「德主刑輔」的思想與西周的「明德慎罰」一脈相承,構成我國封建時代法律思想的一大特色。
「德主刑輔」並非孔子的原話,而是漢代人對孔子思想的一個概括。關於德刑關系,孔子這樣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論語.為政》)。有人認為這是孔子不重視法治的顯明例證。其實,只要聯系《論語》中另一段記載來看,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日:「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日:「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民而民善矣。』可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針對當時有人提出的用刑殺威嚇人民來治理國家的主張的。孔子並不反對用刑,只不過「德」、「刑」相比,他更重視「德」的作用而已。首先,在指導思想上,他認為德是本,刑是末,憑借德政來治理國家,就會使百姓像重型環繞北極一樣歸順,而不需要刑罰去壓服。所以,第二在治斟旌政方法上,他認為德在先,刑在後,基於德先刑後的認識,孔子反對不加德而用刑罰,反對不加訓誡而只要歸順,他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並把這種違反德先刑後的行為放在四惡之首來斥責,斥之為「暴」、「虐」。第三,從實際作用來看,孔子認為德大刑小,僅用刑罰只能暫時制止犯罪,卻不能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不能鏟除犯罪根源。綜上所述,孔子在德刑關繫上認為:德本刑末,德先刑後,德大刑小。這分別從指導思想、治國措施、實際作用三方面總結出來的認識,歸結起來就是「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
孔子的「為政以德」的「德」,不但是提高統治者思想境界的修身養性的「德」,而且更是一一種治國施政措施的「德」。就是說,對於統治階級提出「德」的要求,既要他們正其身,又要他們施仁政。施仁政的內容也就是「德治」的內容。這從孔子和冉有的一段對話中能夠看出一些。可知,德治的內容部外二條,一是使百姓富庶的富民政策,二是富庶之後教之德教民政策。「富之」是治國的第一步,是條件,是基礎,「教民」是治國的第二步,是手段。雖然他還有「富而無驕易」的統治階級偏見,但能夠認識到「貧而無怨難」的確是一種進步。但是孔子所謂的德治到了統治者身上也不外是要求為國不要橫征暴斂。在司法實踐中,孔子主張「哀矜務喜」,這種司法和刑罰原則要求把法律和情理結合起來,不僅要看犯罪行為的結果,還要看犯罪行為的主客觀原因,表現了孔子要求司法中重視民命,貫徹「道德齊禮」原則的良苦用心。同時,他反對嚴刑酷罰,主張刑罰適中。《論語.子路》「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其中所含的「刑罰中」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定罪准確、量刑恰當、不枉不縱、不偏不袒、不輕不重,做到了公正公平。孔子的「刑罰中」思想代表了文明的方向,體現了人道的價值。若從社會控制、犯罪預防的角度來看,德禮為主,刑罰為輔是「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這一學說中有著明顯的道德至上論的傾向。在「德主刑輔」思想的指導下,法律成為倫理道德體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缺乏相應的獨立性和自治性,這與現代法治「法律之上」的精神相違背。
⑻ 孔子為什麼反對"法治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時間: 2012-06-08 16:52責任編輯: 任子鵬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在中國法律演進史的初期,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且至今仍不乏現實意義的「大討論」:是否需要把法律公之於眾。率先提倡法律公開,並把這個理念付諸實踐的著名人物是鄭國的子產;23年之後,晉國的趙鞅等人又有同樣的舉動。孔子則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子產、趙鞅要把刑法鑄在銅鼎上,讓公眾知曉,叔向、孔子則明確反對「鑄刑鼎」,這就是爭論雙方的基本觀點。
在2500年後的今天,我們都知道,法律公開是一個基本的法治原則。為什麼在中國法律史的源頭,一個小國的政治實踐者(子產)就提出了如此「先進」的法治理念?為什麼孔子反而要拒斥這種「先進」的法律措施?有一些教科書把孔子反對「鑄刑鼎」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思想落後、保守,代表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這顯然不足以說明問題的症結,既低估了孔子的人格,也無助於同情地、語境化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傾向。
按照《左傳》的記載,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鄭國的政治舞台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說,即使在個人生活中,子產也足以為人楷模。譬如,他遵循各種禮儀,過著具有德性的日常生活,因而獲得了孔子的高度贊賞。但是,作為政治人物,子產心中還有一個致命的隱憂,那就是鄭國的生存危機。在相互傾扎的列國環境里,鄭國雖然歷史悠久,文化古老,卻地域狹小,實力不足,始終處於強大的鄰邦楚國與秦國的威脅之下,危如累卵。身為鄭國政界的中流砥柱,子產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保障鄭國的生存權。然而,當時的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都處於禮崩樂壞的大潮中:上層的肉食者們相互謀殺,離心離德,沖突不斷;下層民眾也就像一群無頭蒼蠅,漫無目標,一片混亂。在這樣的國內形勢下,鄭國的國力日漸衰敗,社會生產力急劇下降。為了扭轉這種趨勢,子產出台了多項政治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鑄刑書」:把法律刻在銅鼎上,讓法律向所有人公開。根本的目標就在於以統一的法律來重建基本的社會生活秩序,實現由亂而治的轉向。
獲悉子產推行的這項改革措施之後,晉國政治家叔向很快就派人送來一封信,他在信中指責子產並認為:古代的聖王不制定刑事法典,主要是害怕民眾滋生訟爭之心;民眾若有訟爭之心,必然拋棄傳統的禮義,紛紛引征刑法文本;為了毫末之利,必將爭執不休。這恐怕不是國家長久之徵兆。面對叔向的批評,子產在回信中寫道:「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這就是說,我的才能很有限,不能為子孫後*慮,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拯救當下的危局。
沒想到在23年之後,晉國的趙鞅等人又要「鑄刑鼎」,這就引起了孔子的抗議。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孔子對子產的批評,但在《左傳》的「昭公六年」與「昭公二十九年」中,分別記載了叔向對鄭國子產「鑄刑書」的批評以及孔子對晉國趙鞅等人籌劃「鑄刑鼎」的批評。把這兩個相去不遠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關於是否「鑄刑鼎」的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子產、趙鞅主張制定並公布法律,叔向(叔向,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春秋後期晉國賢臣,公族大夫,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孔子反對制定並公布法律。
為什麼孔子反對制定並公布法律?孔子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堅信自己的「職業倫理」的必然結果。我們也可以說,孔子在恪守「以倫理為業」,這才是孔子的命根子。孔子對於貴族的倫理先鋒隊的信心,強調「倫理先鋒隊」對民眾的領導,類似於真正的政治家對於政治的信心,真正的學者對於學術的信心,真正的宗教信徒對於宗教教義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說,孔子的角色類似於一個佈道的宗教領袖。與之對立的子產身處廟堂之高,耳聞目睹的盡是禮崩樂壞的現實,對於當時的「貴族先鋒隊」早已失去了信心;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另闢蹊徑,把建立政治秩序的希望寄託在超越於貴族與民眾之上的法律。這就是雙方各自的長處與局限。
是否「鑄刑書」、「鑄刑鼎」,表面上看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深層卻體現了早期法家與早期儒家關於法律、關於國家治理的不同立場。同時,在這個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對峙,政治家倫理與思想家倫理的分野。如果說子產的選擇,反映了現實主義的、政治家倫理的思維方式,那麼孔子的態度,則體現了理想主義的、思想家倫理的思維方式。
⑼ 孔子為什麼反對「法治」
孔子主張行孝善慈寬仁,有些法治是反孝善慈寬仁的,所以他反對法治。
⑽ 孔子關於依法治國的名言註明出處
我荒廢了時間,時間便把我荒廢了。 —— 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