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以法治國的弊

以法治國的弊

發布時間: 2022-01-30 19:03:33

㈠ 張乖崖因一錢斬吏在現今依法治國社會有什麼利弊

此典故無非是說張詠執法如山,但看似法制是為人治。犯吏其竊一錢之罪只可適用仗擊刑。但該犯吏不服,口出狂言,惹惱張詠,張隨拔劍斬犯吏首級。名曰執法實為誅心。當今社會,法制健全,但有人肆意凌駕於法律之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利用法律為工具達到利益目的。我們要的不是張乖崖的執法,應該學習商鞅的執法,法理暢通則天下大治。

㈡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的利弊對照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

「依法治國」的「依」是依從、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從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人們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以法治國」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國」就是要求把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由統治者來使用;以法治國則更多的強調人的因素,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統治者將法律作為個人專斷、獨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國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國則體現法律至上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

,「以法」者,是位高權重者將「法」作為一種手段去治理別人,不治自己。即韓非子所謂「法家」,以法治人

「依法」者,既治別人,也治自己

依法治國,要求的是在治國中國家必須依法。
以法治國,是國家以法律作為武器管理國家。

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我們的作業...
從一些網站查的...
希望能對你有用...

㈢ 富國強兵依法治國的壞處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9

㈣ 法治的弊端

這樣的對比是不對的。
人治是有一定的效率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人治完全取決於「人」,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心情而造成大量的無辜平民蒙冤,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以及清代的文字獄。
法治雖然設置了大量的程序性來維護實體法的實現,會造成一定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但總體上是維護了程序法的「大正義」,是法治的表現,在法治下,沒有犯罪的人就不會蒙冤。
建議樓主可以了解一下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案」。
另外陳水扁案涉及政治因素,不能簡單的以偏蓋全!法治絕對是優於人治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㈤ 依法治國的利與弊

在任何國家都必須依法治國,否則就失去了國家正常運行的保障機制。無非法的版內容不同而已。權在我國依法治國強調的是憲法和法律的規范性和權威性,強調國家不以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但是法律的滯後性又凸顯了它的弊端。

㈥ 誰知道依法治國的必然性、

)「依法治國」方略提出的現實要求與歷史必然性
黨的十五大正式確立了把「依法治國」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的戰略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三大奮斗綱領之一,即我國建設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一個現代化法治國家。
實施依法治國不是某種權益之計,也不是某些領導人一是心血來潮,是符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是社會進步的是現實要求,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促成黨領導實施民主政治,促進人類文明的重要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從制度層面上來講,由於我國實行的是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在現代西方國家僅僅是關乎執政黨與政府政權關系的黨政關系問題,在中國具有關乎中國政治發展的全局,決定中國政治性質與現狀的重大問題。中國黨政關系從「寓黨於政」到「以黨代政」再到「黨政分開」很長的一段時期,都突出強調黨對政權機關的絕對領導。凡屬於方針,政策的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委討論決定,然後分頭執行。這樣就過分強調了黨的政治領導而忽略了黨的組織領導與思想領導。人民民主國體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無法得到真正的落實與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無從發揮。實施依法治國就是要強調法的權威與尊嚴的至上,擺正黨和政府的關系,政府黨與人大的關系,恢復法定政治層面上中國憲政體制的本來面目。把憲法規定的本應由人大、做的事從黨委手中拿回來,才能真正實現一種「法律主治」的社會狀態。
從最迫在眉睫的現實狀況來考慮,依法治國更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需要一套既可以作為科學標准,又具有極大權威性,有一定公正性的法治原則作為保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和全國人民把注意力和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始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這就需要發揮法律調整經濟關系的重要作用,將保護經濟建設順利進行作為法制發展的首要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法制發展的重要原則。只有在法制的建設與發展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使法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法制的建設與發展不應當是盲目的、隨意的,應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而這種計劃性、意識性就應該體現我國現時期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進行,牽動著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即帶動各領域的共同發展,同時也受到各領域發展的制約。要保障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就要以法制來確立一個有序的社會環境。這種社會環境的確立應當照顧到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但有一個前提,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例如我國有關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一方面保護了智力勞動的成果,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而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商標法》即確立了商標專用權的保護,同時又營造了正當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法制的建設與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可以將黨和國家發展經濟的重大戰略方針和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使之規范化、條文化,便於操作,並賦予它們普遍的約束力,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貫徹實施,這樣可以更好地保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從黨的政策上進一步深化了上述憲法修正案。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法制建設。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視法制建設,做到改革開放與法制建設的統一,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以法的形式來規范市場,促進社會經濟形態的轉型,社會問題的整合,制度合法性危機的消減過程中,社會主義法治也趨於完善,中國法治化已初顯端倪。這一點從哲學原理上講就反映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反映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客觀規律。
另外,法制文明屬於制度文明範疇,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設中,法制有其特殊的功能,法制政策的建立與實施反映的是最廣大人民的願望。法制文明的社會排斥家長制,一言堂,搞特權,權大於法,較之獨斷專行,高度集權,政府權力不受制約無比優越。因此,法治反映的是事物的發展規律,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依法治國既保證兩個文明建設的高效持續發展,又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講,無論中外,「法」從一出現就是正義、公正的化身。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法的內容和形式幾經變更,但卻都與其所處時代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息息相關,彼此相應。「一部由低級到高級狀態演變的法律狀態和思想史是整個人類文明由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發展歷史的縮影。」當然,絕對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公正與正義,因為歷史的局限性束縛著人的思維與意識,所以階級社會的法雖然存在著不合理性,但是法本身所訴求的正義精神卻是不變的,而且隨著時代發展逐漸趨於真正的正義與公正。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講,曾經我們放棄過民主、踐踏過法律,結果是帶來國家十多年的貧窮與落後,幾乎黨亡國亡。十年浩劫後,以鄧小平為主要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興旺發達作了深刻的思考與總結。並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認真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鄧小平數次講話中都用很形象精闢的語言概括了這樣的道理:法制建設必須與民主建設相結合,法律制度應具有穩定性,法的意志應始終高於領導人的意志。在他的許多前期論述中,雖然沒有用「人治」和「法治」的概念,但卻從政治家的角度對法治的主要內涵,優於人治的明顯特點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作了十分精彩和透徹的概括。後來,他更明確指出,要通過改革來走依法治國的道路,才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正是我們不斷發揮法律的作用,確立依法治國方略,民主政治建設才取得重大的發展,國家政權才得以有了前所未有的鞏固。
http://www.qq-sun.com/LW/4/qq-sun11265/

僅供參考

㈦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點和缺點各是什麼

所謂依法治國,就是以法律為中心。
就是大公無私,只要犯罪就得受罰
做到了內公正嚴明。容也會大大降低犯罪事件的發生。
而以德治國也就有點「唐僧式」的治國方法
會以好言相告。感觸一個人。
雖然說現在的社會總有說是依法治國,但也包含著「德制」。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政治體系

㈧ 依法治國的不利之處

法治比較進步,犯罪比較少,限制了部分群眾侵犯其他公民自由的自由。

㈨ 依法治國都後感

學習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我們邁進充滿希望的21世紀最初幾年的關鍵時刻,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庄嚴命題,並將其寫入憲法。這不僅是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思想的深化和發展,也是治國方式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貧窮與落後絕不是社會主義。而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經濟發達,社會進步,國家強盛,就必須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設起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自主、平等、誠實信用等屬性,必然從客觀上要求法治。市場不是萬能的,也存在消極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否則就會成為無政府經濟。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實質上是經濟法治化的過程。只有有了健全而且有效的實施市場經濟法律,市場經濟才能健康有序地運行,否則,經濟活動中的種種弊端和不良傾向就會滋生蔓延,如投機倒把、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欺行霸市,直至權錢交易,腐敗現象猖獗。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我國的經濟需要與國際市場接軌,這就要求按國際經貿和民商事領域的通行規則和慣例辦事。而這些慣例和通行規則已成為各成員國制定經濟貿易法律、法規的基礎。因此中國的經濟要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法律還必須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這樣才能平等地參與競爭,不至於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被判罰淘汰出局。

完全可以說,沒有依法治國,沒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就不可能有給人民帶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生產力持續、協調、高速的增長。

二、依法治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13億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它和人民當家作主緊密相聯,休戚相關。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堅實基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治國方略的高度來講,就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因此只有如此,人民才能按照法定程序把自己信任的人遴選進國家機關作公僕;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撤換那些不稱職的公務人員;才能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來參政、議政、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社會事務;才能通過法定程序真正保證國家對重大問題的決定符合自己的願望和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權利和自由得到切實保障,而一旦遭到侵犯,就可以及時獲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使人民當家作主真正在中國落實,都必須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需要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個締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不能想像,社會主義不是文明的,是野蠻的;不是進步的,是落後的;不是發達的,是衰退的。要想使我們國家精神文明發展,社會能夠全面進步,就需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樹立崇高的道德情操,盪滌利己主義的濁水;培植遵紀守法的社會環境,消除公共生活中的無序狀態;繁榮催人奮進的文學藝術,掃除精神垃圾;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打擊和取締腐朽沒落的吸毒販毒,賣淫嫖娼,拐賣婦女兒童活動,這一切都需要加強法治。

四、依法治國,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國家穩定,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特別是今天,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形勢是:在國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20世紀90年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西方發達國家控制著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仍然猖獗,他們在政治上對我們搞顛覆、滲透,經濟上搞制裁封鎖,意識形態上搞西化、分化;在國內,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偉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存在不少不安定因素。因此,社會穩定,政局穩定,國家穩定尤其重要。歷史經驗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保持穩定最根本的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為它最具有穩定性、連續性,不會因領導人變動而變動,不會因領導人的注意力變化而變化;它最具有權威性,具有普遍約束力。在改革開放以前,黨和國家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這就使個人意志很容易左右黨和國家的決策。一旦掌握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個人認識發生錯誤,就很容易演變成最高決策錯誤,整個國家也將走向誤區。那時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聽領導人的話叫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跟著改變。文化大革命就是在這種治國方式下發生的社會動亂和民族災難。歷史教訓表明,沒有法治,就難以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沒有法治,就難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容易出現社會動亂。所以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另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發揮領導者的個人作用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只有好的制度、穩定的、連續的制度,才能使好人,使英明的領導人發揮他應有的作用。我們當然不能排斥和低估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在治國方面的作用,尤其要看到其中的佼佼者、傑出者所創造的輝煌業績,所帶來的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然而我們也不能據此把個人作用神聖化、絕對化、迷信化,誇大拔高到不適當的地步。要知道,在治國方面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作用畢竟是短暫的,即使是佼佼者和傑出者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其中潛伏的問題和危機。人在政興,人去政息則是其一;沒有制約,個人權力膨脹失控,可能導致民族和國家的動盪和災害是其二。因此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興旺發達,主要應依靠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只靠國家領導人的賢明。另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中央適度集中權力也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只有把集中到中央的權力和地方應有的權力制度化、法律化了,利用法律本身具有的規范性、權威性和強制性,才能使中央集中的權力很好地得以實現,地方所擁有的權力也能夠很好地發揮。

總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繫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振興,涉及到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們必須把它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計落實搞好。

㈩ 你是如何解讀依法治國的

是不是要1000字左右啊?下面的給你參考!
一九九六年三月召開的八屆人大四次會議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構想;而在黨的十五大則更加明確的指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一時間,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對依法治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筆者認為依法治國首先應該是依憲治國。「依憲治國就是充分地正確地實施憲法,使憲法真正成為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的根本的活動准則。」①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②它是其他法律制度的基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和首要內容,離開了它,依法治國就會摸不著方向。而依憲行政則是依憲治國的最重要的一個內容,是依法治國的靈魂和精髓所在。
依憲行政,就是說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行政事務以及組織行政工作時,必須依照憲法的條文和精神來辦。其所強調的是作為行政主體和行政行為人的行政行為的合憲性准則。這里所講的行政主體是一種組織,即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依憲行政作為政府治理國家的有效方式,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行政權得以有效運作和正確使用的必然。行政權是三權中最重要的一種權力,因此他的運作是否正確、有效是極為關鍵的。所以,依憲行政關繫到一個法治國家的法制建設成功與否,也是對行政權在運行過程中防止走偏、走歪的有力保障。
依憲行政是憲法執行和實施的必然要求。依憲行政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依照憲法行使職權,這必將有利於建立有效貫徹執行憲法和保障憲法實施的憲法運行體系。下面,筆者就僅從憲法學的角度對依憲行政進行一下具體的分析。
首先,在我國,由於受幾千年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在行政問題上,現在有許多幹部存在相當嚴重的模糊認識,在行政權的使用上往往出現中國古代的「衙門」作風,甚至沒有弄清權力與職責、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內涵,法制意識相當淡薄,以致出現了獨斷專行,行政命令呈現地區化、區域化、各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盛行,難以達到一致;政令五花八門和行政權的混亂不堪等行政上的弊病,導致了行政權的嚴重失衡。要解決這種弊病和行政權的失衡,就必須加強對行政公務員的憲法教育。這是因為,從憲法的角度講,憲法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權利、限制和規范政府權力。而限制和規范政府權力,就是要權力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對於憲法的制衡,有的學者認為「各種各樣的憲法形式都能夠輕易地適應正在變化著的對權力的社會制衡」,「憲法之所以殘存下來,只是因為他不斷的受到調整,以符合正在變化著的對對權力的社會制衡」。 而要達到這種制衡,掌握著實際權力的行政公務員沒有高度的憲法意識和對憲法制衡原理的清楚認識是不行的。
再者,就行政公務員本身來說,既是行政活動的具體執行者,同時又是國家的公民,又有其個人的特殊利益。由於手中的行政權力使其個人目標的實現更加容易,這種權力的極易腐蝕性就會促使私慾的膨脹。如果沒有高度的法律意識,那麼手中的權力就會變質,從而導致行政權腐敗的出現。鑒於行政公務員這種雙重身份的性質,就必須加強行政公務員的法制教育,特別是憲法教育,提高憲法意識。因為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有著以根本性為重心的概括性的法律價值,一切法律制度都蘊於在他的精神之中,並且憲法還明確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的職責與權力等方面的內容。這樣加強行政公務員的憲法教育,勢必有利於行政公務員明確自己的身份與職責、明確個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並依照憲法的精神行使職權,這便有效的防止私慾的泛濫,造就行政公務員的清廉形象,起到了憲法示範的作用,因而在無形之中也就推進了依憲行政的步伐和保證了依憲行政的真正運行。
依法治國首先應當是依憲治國,而依憲治國又要特別重視依憲行政,使國家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和行政公務員嚴格依照憲法的規定行使職權,這是極為正確與重要的。從憲法學的角度講,依憲行政使行政權在憲法的制衡下受到規范與控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這與憲法保障和維護公民的權利的功能是極為相稱的。再者,依憲行政強調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在實際生活中對憲法的條文及精神進行推廣,勢必有利於其他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這對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和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不無裨益的。
哈哈,就這么多啦,字數應該差不多了吧!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古樹保護 發布:2025-02-08 02:59:19 瀏覽:984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