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基本點
1. 中國的傳統道德所具有的基本特點是
主要特點為: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
2. 道德最基本的功能
在道德的三個功能中,調節功能是道德社會功能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3. 職業道德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穩定性和連續性。職業道德的特點,在於每種職業都有其道德的特殊內容。職業道德的內容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所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准則。一般來說,職業道德它所反映的是本職業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而這些要求是在長期的反復的特定職業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有些是獨具特色、代代相傳。不同民族有各具特色的職業生活方式,從事特定職業也有其特定的職業生活方式。這種由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方式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職業心理、道德傳統、道德觀念以及道德規范、道德品質,則形成為職業道德相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像醫生的宗旨是救死扶傷,軍人是服從命令,商人則要誠信無欺,教師要為人師表,領導應以身作則等等,這些均已是約定俗稱的社會共識,已流傳上千年。一般來說進入這個行業、從事這一職業,首先要學習掌握這一職業的道德,要遵守行約、行規。只有認真、模範的實現這一職業道德的人,才是這一職業中的優秀人材。家政服務員作為新的職業,其職業道德、職業理念有一個創建形成的過程。家政服務行業、家政服務員都應為創建被社會稱譽的職業道德而努力。
2、職業道德的專業性和有限性。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體系。鑒於職業的特點,職業道德調節的范圍則主要限於本職業的成員,而對於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就不一定適用。這就是說,職業道德的調節作用,主要是一,從事同一職業人員的內部關系.二,本行業從業人員同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
3、職業道德的多樣性和適用性。由於職業道德是依據本職業的業務內容、活動條件、交往范圍以及從業人員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所以職業道德就是多種多樣的,有多少種職業就有多少樣職業道德;但是,每種職業道德又必須具有:具體、靈活、多樣、明確的特點,以便職工記憶、接受和執行。並逐漸形成為習慣。
4.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的基礎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道德體系的根本和基礎。
誠信是完人的核心價值,承諾思想行動一致,客觀證明有信用。相反無誠信者是偽君子。有關誠信,在古今中外都有談及,包括倫理學、宗教、專業操守、人事管理及政治學《君王論》。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言而有信。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待人以誠,納人以信,方為真正的誠信。
5.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著眼點是什麼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著眼點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
6.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抄。對父母的孝襲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6)道德的基本點擴展閱讀: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7. 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麼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
孝: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而原本中國人認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父母有過而子女不諫為不孝。
節:中國傳統社會中僅片面要求女性守貞、從一而終,男人則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國人認為:三妻四妾,人慾也。是不應該的。雖然男女均遵從婚姻包辦,但只有男性有離婚權利。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義是從天下之志,與統治者無關。
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其實還是四點,不過含義有了變化
忠:忠於祖國,民族
孝:孝順父母,長輩
節:遵守社會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邊人之間講基本的信用
8. 道德基本要求
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
A五愛
B集體主義
C為人民服務
D個人主義
解答
A
分析
這是考查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幾個基本方面的理解和區分。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而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基本要求是「五愛」。個人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與集體主義相對立。
題2
簡述「五愛」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意義
解答
「五愛」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本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五愛」是我國人民根本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是評價人們是否有價值的道德標准。
第二,「五愛」是我國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品德和素質。
第三,「五愛」為執行具體道德規范創造了條件。
分析
這是一道理解題。「五愛」作為我國人民的根本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作為評價人們行為是否有價值的道德標准,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把「五愛」作為人們判斷是非、善惡的標准,對提高我國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為「五愛」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道德責任感,因此做到"五愛"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品德。
「五愛」是道德基本要求,它貫穿於整個道德規范要求中,人們只要能自覺地遵循「五愛」要求,就會努力、自覺地履行其他具體道德規范。
所以,「五愛」作為基本要求,有利於全民道德教育,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題3
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 )
A 實現共產主義
B 做「四有」新人
C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D 實現祖國統一
解答
C
分析
在當代中國,愛國和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主題,是我國各族人民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國的最高理想,而不是現在的主要奮斗目標。做「四有」新人是我們在理想人格上的追求。實現祖國統一是我國當前很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它的理論前提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好了,我國強大起來了,祖國統一就更容易實現了。
題4
簡述愛人民的基本要求
解答
第一,必須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第二, 必須關心人民群眾疾苦,為人民辦好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第三,必須強調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尊。
分析
第一個是從思想上提出的要求。如果思想上沒有真正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不可能從行動上做到的。
第二點是從行動上提出的要求。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貫穿在行動上,就要相信、依靠、和尊重人民群眾,努力為人民謀利益;要緊密地與人民群眾在一起,尤其是當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和損害時,要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必要時犧牲自己,這是愛人民的最高道德要求。
第三點時從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尊的准則出發。我們社會時一個大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每個人,應當對他人奉獻愛心,愛他人、助他人,人們之間應當充滿愛心,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和睦友好和信任的關系。
題5
下列關於勞動的正確的說法是()
A勞動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重要標志
B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C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D愛勞動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E是製造工具和運用工具
解答
BCDE
分析
馬克思主義把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屬性。認為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屬性,是人類生活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任何具有健康人格心態的人的一種創造性需要。而勞動就是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們對待勞動的態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社會是不同的。在一切剝削階級的社會里,剝削階級把勞動看作是下賤的事,是下等人才從事的,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光榮豪邁的事業,勞動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是整個社會的美德。愛勞動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因此,選項BCDE都是正確的。
選項A把勞動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標志是錯誤的。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而不是兩種道德的區別。兩種道德區別的標志是對待勞動的態度。
題6
愛科學的基本要求是()
A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
B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術
C在全社會倡導講科學的風氣
D捍衛科學真理
E尊敬老師
解答
ABCD
分析
愛科學就要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這是每個人起碼的道德責任和道德情感;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術,投身到科教興國的事業中去;要為科學獻身,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捍衛科學真理,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愛科學就要在全社會倡導講科學的風氣,以建設社會文明。
選項ABCD都符合愛科學的要求。選項E尊重老師本身是對的,但不是愛科學的基本要求,而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內容。
9. 道德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調節手段的特殊性:道德的調節作用不是通過國家強行制訂和強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會輿論、教育、習俗以及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自覺約束、自我節制、自我規范自己的行為。道德的調節作用雖然不需要強制執行機構,但道德評價卻貫穿於道德作用的全過程。
道德評價是通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觀念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從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促進個人良心道德品質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道德的調節作用也具有精神上強制性的一面,但它同法律規范、管理規范等硬性規范的強制性是不同的。不道德行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群眾的批評、良心的責備,形成一種強大的意識力量的壓力,要人們悔過自新,棄惡從善,從而符合整個社會的行動規范。
(二)道德作用的廣泛性: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作用貫穿於人類的各個社會形態,廣泛地存在於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道德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所涉及的范圍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為廣泛。道德作用的廣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講道德,自覺遵守道德的規范。
(三)道德規范的多層次性: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道德都有其層次和序列性,不論哪個階級的道德規范體系,都體現出多層次性的特點。
這是由於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各種關系之中。在一個階級內部、一個單位、一個家庭,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決定了道德規范的層次性。為此,我們應根據道德規范多層次性這個特點,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內容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由於人們所處的經濟地位不同,階級利益也必然不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對立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規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評價標准等。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內容的階級性主要表現在:階級社會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階級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一切階級都是從自身的階級利益出發,確定本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標准;不同階級的道德,體現不同階級的意志和要求。總之,一切階級的道德,無不是該階級的一種特殊思想工具。
(五)道德形態的繼承性:道德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有著自身的發展過程。人類對於道德准則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前進過程。階級社會中各階級的道德除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內容之外,還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處,即人們必須普遍遵循的共同行為准則。
所以,堅持道德的階級性,並不排除道德的繼承性。當然,這種繼承性是在對前人道德遺產予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批判地繼承,即吸取道德的優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
道德的以上特性,特別是道德的階級性和歷史繼承性啟迪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積極思想和規范,用以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也包括我們公務員的道德體系,同時還要抵禦和消除腐朽道德觀念對我們公務員的進攻和腐蝕。
10. 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1、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後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10)道德的基本點擴展閱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
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
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