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媒體的立法
1. 我國關於大眾傳媒的法律有哪些
不知你講的「大眾傳媒」具體含義是什麼,也不知你要哪方面的管理規定,給你一堆先看看:
【著作權(版權)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01年10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
音像製品復制管理辦法
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
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
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2005)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辦法(2002)
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1999)
著作權質押合同登記辦法(1996)
作品自願登記試行辦法(1994)
錄音法定許可付酬標准暫行規定(1993)
演出法定許可付酬標准暫行規定(1993)
報刊轉載、摘編法定許可付酬標准暫行規定(1993)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收費項目和標准(1992)
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
【出版管理類】
出版管理條例
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
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
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
出版管理行政處罰實施辦法
音像製品出版管理規定
音像製品管理條例
新聞出版統計管理辦法
【印刷管理類】
印刷業管理條例
印刷品承印管理規定
印刷業經營者資格條件暫行規定
《設立外商投資印刷企業暫行規定》
【記者管理】
報社記者站管理辦法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外國記者和外國常駐新聞機構管理條例
新聞記者業務職稱暫行規定
【廣告管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印刷品廣告管理辦法
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暫行辦法
【市場管理類】
訂戶訂購進口出版物管理辦法
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
圖書質量保障體系
圖書質量管理規定
新聞出版行業標准化管理辦法
關於印發《標准出版管理辦法》的通知
關於修改《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的決定
【廣播電視電影管理類】
廣播電視管理條例
電視劇管理規定
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2000)
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網管理辦法
境外電視節目引進、播出管理規定
中外合作製作電視劇管理規定
電視劇審查管理規定
音像製品內容審查辦法
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
互聯網等信息網路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
廣播影視節(展)及節目交流活動管理規定
廣播電台電視台審批管理辦法
城市社區有線電視系統管理暫行辦法
廣播電視視頻點播業務管理辦法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管理規定
廣播電視節目傳送業務管理辦法
廣播電視站審批管理暫行規定
境外機構設立駐華廣播電視辦事機構管理規定
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管理辦法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管理暫行規定
廣播電視設備器材入網認定管理辦法
有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纜線安全防範管理辦法
有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安全管理辦法
赴國外租買頻道和設台管理暫行規定
廣播電視節目出品人持證上崗暫行規定
電影管理條例
電影審查規定
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
電影片進出境洗印、後期製作審批管理辦法
《電影企業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
《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補充規定二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
廣播電影電視立法程序規定
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
《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
廣播電影電視行業統計管理辦法
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
【執法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政執法證管理辦法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行政許可實施檢查監督暫行辦法
廣播電影電視行政復議辦法
2. 對那些造謠吸引關注的記者,媒體。現今中國有什麼法律可以約束和制裁他們嗎
可依法律程序起訴誹謗罪
3. 媒體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好的壞的都行。。。
1 網路媒體對我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對策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7/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 論網路「把關人」對網路媒體公信力的影響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3 網路媒體電視行業的「黃金搭檔」——小議網路傳播對電視文化的影響 消費導刊 2007/07
4 網路媒體的幾個特點和影響 新聞界 2006/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5 網路媒體的文化屬性及對廣告傳播的影響 學術交流 2006/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6 網路媒體當下的影響及未來的走向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6/S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7 淺談網路媒體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 消費導刊 2006/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8 網路媒體對文學走向的影響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5/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9 應當重視網路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 黨建研究 2005/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0 網路媒體的發展對期刊媒體的影響及對策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03/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1 試論網路媒體對公共關系的影響 嘉興學院學報 2003/05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2 群體性事件中網路媒體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 江蘇警官學院學報 2003/06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3 網路媒體與文化價值觀——兼析網路影響和當代大學生亞文化的形成 新聞大學 2002/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4 淺析網路媒體對公共關系實踐活動的影響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 2002/06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5 網路媒體的發展對期刊媒體的影響與對策 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2/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6 網路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2/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7 轉變傳播觀念 融合先進手段——電視如何應對網路媒體的沖擊和影響 聲屏世界 2001/10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8 網路媒體對我國青年的影響及對策 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9 新著作權法對網路媒體的影響及其立法的不足 程序員 2001/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0 試論網路媒體對傳統報紙發展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0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這是事例
另外
媒體牽引著社會,它們是新信息傳遞的重要途徑,媒體(Media),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信息交流的中介,媒體能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發彼此間的感情,當然,社會的發展與媒體的發展是緊緊相扣的,一個社會,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可以說,媒體是無處不在的,它不但能為我們傳播信息,還能讓我們在第一時間知道世界發生的大事,為自己,能拓寬視野。也為我們解決了許多不時之需。
以上大部分是個人看法。
以下這個是網路,有很多資料,希望對你又幫助
http://ke..com/view/7072.htm
http://ke..com/view/3323.htm
4. 談談你對廣告,媒體,法規三者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如何才能讓廣告在法規的環保下在媒體上健康的發展
其實就是,媒體是廣告的載體,法規是媒體和廣告的約束。至於廣告行業如何健康發展,其實法規只是一個約束,就像法律一樣,他能懲罰罪犯,但他只是手段,不能做出改變,歸根究底,還是在於道德。同理,廣告也一樣
5. 正確處理新聞媒體與司法關系的作用與意義
1、新聞媒體需要介入司法活動。
新聞媒體是信息的集散地,是連接公民、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的紐帶、橋梁,集中體現社會輿論,引導社會輿論。新聞媒體的職責就是向社會傳播公眾關心的、新近發生和發現、具有典型性或獨特性的客觀事實、人物、理念及其言論。知情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公民其他權利運用和實現的前提和要件,面對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公共事務,人們直接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新聞媒體便成為公民實現其自身權利的有效途徑。公民通過媒體了解有關司法的重要新聞,實現了知情權;公民又通過媒體對新聞事實發表意見,實現了表達自由,同時又可以促進司法的公正。以公開報道和新聞批評為核心的傳媒介入司法,既有助於把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等民主權利真正交給人民,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司法活動的廉潔和促進司法的公正。
2、新聞媒體介入司法活動要合理、合法。
司法活動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例如偵破、起訴、審理一起案件,要求辦案人員與社會保持適度的隔離,相對隔絕各種公共權力、社會勢力、社會情緒對辦案人員的指令、干擾和影響,使辦案人員依據事實和法律獨立行事,不受包括新聞輿論在內的各種聲音和行為的干擾。媒體的任何不適當的介入,任何有傾向性的報道或評論都有可能幹擾正常的司法活動,或給司法人員和受眾造成先入為主的偏見,使司法人員基於傳媒的影響或迫於公眾輿論的壓力,作出有失公正的判決。而新聞媒體通過對司法活動進行真實、公開、公正的報道,則可以起到宣傳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促進司法改革、維護法律尊嚴的作用,對加快我們國家的民主與法治建設有著難以替代的、積極的、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中腐敗行為的揭露與對司法活動中所遇法律問題的討論、對司法實踐提出的新問題的探討,對於促進司法公正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3、新聞媒體要明確自己能報道什麼,不能報道什麼
社會上每天都可能發生許多案件,新聞媒體要明確的了解什麼樣的案件需要報,什麼樣的案件不能報,只有那些具有典型意義和新聞價值的案例才有必要向社會披露和向大眾傳播。
首先,新聞媒體一般不宜公開報道正在審理和雖審理但未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和沒有把握或在案件事實、適用法律上有爭議的案件。對於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新聞媒體應受到相應的限制,一般只宜報道案件開庭的時間和案件審理結果以及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書所涉及的內容。有些案件一經披露可能妨礙偵破或危及當事人人身安全,如綁架案在人質被安全解救以前,毒品走私案在未破獲之前,媒體就不能報道案件的發生,更不能跟蹤報道案件偵破全過程。在刑事大案的報道中,媒體應嚴格限制披露警方偵破手段及過程,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階段,媒體只報道案件的發生情況,具體細節留待警方破案後報道,以免為罪犯提供反偵破經驗。在案例報道中,應當尊重當事人的人格權,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
4、新聞媒體要懂得怎樣報道
新聞媒體在報道司法案件的過程中要注意報道得分寸和導向性。切入的角度不同、報道的思路不同、采訪的重點不同、寫作的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果。同是關於刑事案件的報道,可以側重寫偵破過程,也可以側重寫犯罪過程;有側重於寫審判過程的,有側重於寫犯罪特點的,也有側重於寫犯罪後果的,還有側重於寫案件引發的思考、挖掘案件背後的原因的等等。對於待決案件應以客觀事實報道為原則,不宜作帶有明顯傾向的評論,更不能搶先司法程序使用定性式語言進行報道。案件報道一定要客觀公正,尤其是在民事、行政訴訟案件的報道中,不能偏聽偏信,也不能偏袒某一方,更不能故意炒作。
總之,新聞媒體與司法活動是報道與被報道,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新聞媒體在傳播活動中要真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不僅要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還要了解了司法機關的工作性質、任務和作用,切忌越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維護司法的獨立性,同司法一起來維護社會的公正、正義。
6. 如何運用新媒體加強法律法規宣傳
近年來,以網路、移動新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著人們接觸和選擇傳媒的方式,進而沖擊著主流媒體正面宣傳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基層幹部宣傳如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典型宣傳的實效性,這已成為新聞媒體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整合傳播優勢。基層幹部宣傳通過單媒體、單平台、單落點形成不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媒介融合和整合宣傳是提高宣傳效果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實現多媒體的報道融合,其次典型宣傳在表現形式上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同時要熟練應用移動媒體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視新媒體的雙向互動功能。媒體需更加重視與網友的互動,傳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傳主體與網民的隔閡,善於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去宣傳基層幹部;其次要把網友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三要注重挖掘提煉幹部典型細節,增強感染力。在新媒體時代,基層幹部的宣傳報道要提升影響力、增強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現那些最能打動人的細節,使幹部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才能拉近基層幹部和網民的距離。四要注重營造良性輿論生態與宣傳典型雙向推動。加強對基層幹部典型宣傳與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傳播是一致的,應重視網友言論,整合網上正能量;重視輿論環境,雙向給力推動典型宣傳。
7.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1、《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兩個法規中,前者是對民事權益保護的一般性規定,後者在第三十六條專門針對網路侵權行為作了界定,因此都需要作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2、《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本條例是網路版權保護訴訟主要引用的依據,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第五條和第六條,主要是對免於版權責任的幾種情況的界定。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第十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於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4、《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本規定是規范BBS論壇服務的,重點把握第九條,即違禁信息范圍界定,內容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完全一致。
(7)對媒體的立法擴展閱讀: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設置了許可制度。
在現代社會,由政府代表人民或社會,依據特定的法律,對從事公共事業,尤其是對國計民生具有重要影響並且在資源上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新聞業實行許可制度。
即由政府通過特定的程序來分配相關的經營機會、社會資源,約束相關的從業者,設法使之滿足公眾的需要、便利和公共利益,是許多國家採用的較為通行的做法。
從法律角度來講,許可有民法意義上的許可和行政法意義上的許可。民法意義上的許可限於公民個人對自己私權利的處分,顯然不屬於這里所講的許可。
這里所講的許可,應當是公權力機構,比如在本《規定》當中,就是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主管機關,即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實施的許可行為。被許可或需要在從事新聞服務活動過程中履行許可手續的,也是前面提到的幾類機構。
8. 第四權力對媒體和MPC來說,分別意味著什麼
「第四權力」是西方社會的一種關於新聞傳播媒體在社會中地位的比喻。它所表達的內涵是:新聞傳播媒體總體上構成了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一種社會力量,對這三種政治權力起制衡作用。這實際是一種認識理念,以這種簡單比喻的形式,19世紀以來普及於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但又經常受到人們的質疑
9. 媒體如何評電商立法
近期《電子商務法(草案二次審議稿)》發布,電子商務自然人准入條款又成熱議焦點。日前,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在京主辦「電子商務准入規則高層研討會」,眾多與會專家認為,應該從立法上降低自然人進入電子商務領域的行政門檻。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為22.97萬億元,同比增長25.5%。如此巨大的交易規模,設置一定的「准入門檻」,有利於規范經營。
事實上,近年來,在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虛假信息泛濫、欺詐現象屢見不鮮,客觀上也要求職能部門加強對電子商務市場監管,給予相關企業和個人以准確的法律定位。
降低准入門檻,是否會引發市場秩序的混亂,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其實降低准入門檻,並不意味著秩序混亂,反而能更好地發揮市場自身的自凈功能。市場的需要客觀存在,抬高「准入門檻」,一些自然人可能轉戰社交電商上經營,更有賬戶不透明之虞,帶來更多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