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檄

道德經中檄

發布時間: 2022-01-30 22:46:34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中的「徼」讀哪個音

這個字讀音為:jiào(第四聲)

它的意思有:

1、巡查。

2、邊界,邊塞;引申為邊關、邊卡;再引申為邊涯、界限。

3、激發,激勵。

常有欲以觀其徼」釋義為:宇宙萬物最初沒有名字,不做分別。有了名字,才分出萬物。因此,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

(1)道德經中檄擴展閱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② 《道德經》中「以觀其徼」的「徼」讀什麼 第二聲還是第三聲

第三聲

③ "徼" 怎麼讀,什麼意思在《道德經》中老子說言之「徼」意指什麼

徼,讀音是jiào,歸終、邊際、邊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3)道德經中檄擴展閱讀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

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④ 道德經第一章中,「徼」咋念什麼意思

在《道德經》第一章中,「徼」讀作jiào,意為邊際、邊界,引申為端倪。

一、原文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譯文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三、徼的基本釋義

1、讀作jiǎo

〔~幸〕希望得到不應該得的,如「存在~~心理」。也指獲得意外的利益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事,如「~~成功」。

2、讀作jiào

邊界:~外。也指巡邏,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4)道德經中檄擴展閱讀

徼的組詞

一、巡徼 [ xún jiào ]

巡行視察。也指巡查的士卒。

二、窮荒絕徼 [ qióng huāng jué jiǎo ]

極遠的邊塞。

三、離本徼末 [ lí běn jiǎo mò ]

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四、行險徼幸 [ xíng xiǎn jiǎo xìng ]

指冒險行事以求利。

五、據徼乘邪 [ jù jiǎo chéng xié ]

據:憑借;徼:僥幸;乘:趁;邪:不正當。指憑僥幸、乘邪險的道路來求得富貴。

⑤ 《道德經》的「有欲觀其徼」是什麼意思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抄。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⑥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徼」讀哪個音

jiào(第四聲)

所以有時候沒有代入感的觀看,體察世界事件時間一切的變化。有時候有代入感的觀看,體察一切變化的階段發展等等。
這句話其實是道家的修煉核心。把握內心,放了去體察就是觀其繳,收了心旁觀就是觀其妙。

當我們傷心時,世界不傷心。當我們快樂時,世界不快樂。所以內心和世界是無關的。那麼如何在生活中處置自己內心和外界的關系呢?這句話回答了。不知道和佛家的明心見性區別是什麼,學問用起來總是不夠。

(6)道德經中檄擴展閱讀

(1) 巡查 [go on a tour of inspection]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釋義:幾乎被往來巡查的官兵抓到而死。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邏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發,激勵 [arouse]

今王誠發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史記》

釋義:如今大王若果真出兵輔助吳王來迎合他的心意, 用貴重的寶物來博得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語言以表示對他的尊重, 那麼他就一定會攻打齊國了。

《漢語大字典》2卷909頁:繳:終極;歸終。《老子》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釋義: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常有,意欲觀察其所歸趨。徼,通「僥」,邊際的意思。

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和本體,如要想更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⑦ 徼字,在道德經裡面讀什麼

jiào

⑧ 道德經 徼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這個字「徼」其實是一個邊界的意思。第一章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在你無法消除慾望的時候,你就要去觀察。你要去觀察自己的呼吸,其實這個字除了解釋邊際之外,還可以解釋為呼吸。說明這個在有慾望的時候,你要從有意到無語這個過程就要去觀這個徼。這個是有邊界的,不能夠像無為的情況下可以無邊無際,所以這個是有違法,但我們要從有為進入到無為就必須要有方法,所以這個就是在告訴你,你要觀察自己的復習,去做一個旁觀者,這就是修煉的第1個法門。就是要成為一個觀察思考者。或者是叫做專注於當下的觀察者。這樣你才能夠把所有的注意力專注在這個呼吸上,這就是道德經告訴你的法門,這是有違的情況下的法門,只有這一個,其他的都是扯淡。再高級就是第2個法門,就是無為無欲的情況下觀其妙。這個比較高深,所以說你想修煉的話,就以這個第1個為法門來去觀察就行了。這樣慢慢的你就能夠進入到無為的狀態。
所以這個「徼」的意思就是這兩個,一個是邊界,一個是呼吸。

⑨ 道德經》中「大國者下流」是什麼意思

釋義:大國像水一樣,是向下流淌的。

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釋義:大國是天下人前往的目的地,是眾人歸附、聚集的地方,是充滿吸引力和蘊藏無限生機的地方。雌性一貫用來贏得雄性的方法,就是用安平寧靜來顯示她的謙下。因此,大國如果能謙讓和禮遇小國,就能獲得小國的歸附;小國如果對大國恭謹順服,就可以獲得大國的強助。所以說有的用謙下獲得了歸附,有的用謙下獲得了強助。

大國的目的只是要得到別人的歸附,小國的需要無非是想獲得別人的幫助,雙方都能從謙下中獲得自己的需要,那麼還是由勢力強大的一方表示謙下更合適。

(9)道德經中檄擴展閱讀:

《道德經》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⑩ 道德經中徼讀什麼

在www.ourdict.cn上查一來下源,然後根據原文上下文判斷。

熱點內容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
民事訴訟法判決給錢沒錢 發布:2025-02-08 00:04:29 瀏覽:767